古代攻打“兵家必争之地”,往往死伤惨重,为何不先绕过去?
原创

古代攻打“兵家必争之地”,往往死伤惨重,为何不先绕过去?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是两方面:一、地势原因;二、怕截断归路。

一、地势原因。

“兵家必争之地”往往是经过历史多年的累积加上古人超凡的智慧建立起来的军事、政治、文化、商务、交通的便利之地。这些要地要么临河、江而建。要么临山建筑。要么就是水路交通发达之地。那函谷关为例子。函谷关处于崤山中断。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如此地势是否险要?那么我们现在试想一下。现在一支军队要打入函谷关后面的秦国。如果避开函谷关。那么他就得爬山涉水绕过去。这时一支军队的军需给养就会出现无法供应的状态。因为在古代军队除了人还有很多的设施设备。骡马器械。它们能顺利过去吗?当然不能。还可能会让对方警觉从而想进一切办法来阻挠你。这时你就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二、怕截断归路

接第一个。哪怕你这支军队绕过去了。补给啥的也不要了。轻装上阵。那这支军队就是一只孤军。什么是孤军?就是人员得不到补充、给养得不到保证、没有任何群众基础。甚至于比流寇还不如。为什么?因为流寇是分散小股小股的到处逃窜。而孤军则是一个大目标。敌方可以实施的最简单也是有效的计谋就是“关门打狗”。不断蚕食。而孤军只能背腹受敌。十面埋伏。最后全军覆没、壮烈牺牲。

这就是古代攻打“兵家必争之地”。往往死伤惨重。却不饶过去的原因。

说句题外话。当初诸葛亮不同意魏延偷袭长安的原因估计也是如此吧。毕竟打仗还是稳扎稳打的赢的多。兵行险棋的赢得少啊。

其他观点: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古代遇到兵家必争之地。为何不绕过去。浅谈中国地理决定古代战争进程。中国国土辽阔。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历史上所有大型战争都围绕这个特点展开。所以行军路线并不复杂。

中国内部战争其实就是就是三横三纵的作战路线。什么是三横。一横即黄河战线:自关中出潼关攻洛阳、开封。直取中原。如秦灭六国、楚汉之战。自古关东不敌关西。

二横是长江战线。自西川顺江而下。下武昌、九江、安庆、南京。顺流而下、一日千里。晋灭东吴、元灭南宋之战走此路。抗战期间日军从长江口逆流而上、逆势而为。是败亡之本。

三横是游牧民族崛起后。为抵挡来自北方的威胁。沿长城部署的一系列战略关隘。如山海关、北京、大同、雁门关、嘉峪关等。称为长城战线。

三纵是从北方征服南方的三条道路:一纵是自济南至徐州南下合肥(巢湖)或两淮。兵锋直指南京。曹操攻打东吴、秦晋淝水之战、金兀术攻南宋、朱棣靖难之战、清兵灭南明、日华北方面军南下等等战争自此南下。

二纵是兵出中原(河南)。攻樊城取襄阳、武昌。赤壁之战、金兵南下、元灭宋、中日武汉战役等等走的是这条中路。

三纵是夺取山西大同打开进陕之路。再自汉中直取成都。晋灭蜀汉、金兵入川、元攻石头城、日军攻占太原等走的这条西路。

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必定是水陆交汇、多路总口。倾国家力量打造的大城、关隘。第一种是绝对绕不过去的。需要倾力攻打。

中国多山脉。少平原。很多著名的关隘依山畔水。将道路切断。如著名的陕西(潼关以东为关东、以西为关中、关西)出入中原的关隘:潼关。

三国曹操为防止陇西兵作乱。废函谷关建潼关。位于黄河岸边。秦岭、中条山两条山脉交汇处。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潼关自古是陕西门户。历代爆发多次大战。明末李自成大战孙传庭。破潼关入陕。

李自成自陕入山西。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北京城下。逼得崇祯皇帝煤山上吊。“传庭死。则明亡矣”。如不是崇祯乱命。将孙传庭主力损失殆尽。大明不至亡于1644年。

这种扼守数省的关隘总口。是不能绕的。中国这样的关隘有多处。如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山海关以北称关外。以南称关内)。是进出东北、大小兴安岭的总口。威震朝鲜、满洲。

势力辐射数省的多路总口。区域的中心大城。是决战的必然之地。无人敢冒险绕开。

古代中国分四大区域。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以西安为中心的川陕;以南京为中心的南方。欲得天下。必争以开封(洛阳、郑州)、徐州为中心的中原。

完颜宗弼绕开兵家必争之地。一路绕开大城。率十万骑兵南渡长江。几乎全军覆没。

历史上不计后果。绕开兵家必争之地的战例。不是没有。而是极少。且异常凶险。非到万不得已。不得为之。

公元1129年。完颜宗弼(金兀术)率十万骑兵南下江南。号称“搜山检海”抓捕宋高宗赵构。他是历史上仅有两个率军绕开襄阳、合肥(安庆)南渡长江的将领之一。

金兀术于马家渡南渡长江。直取建康(南京)、临安。宋高宗吓的逃到海上。次年完颜宗弼恐怕后路截断。沿运河北上。准备从镇江北渡。

等候多时的宋将韩世忠率军8000。以少胜多。将完颜宗弼围困在黄天荡。同时金人援军、粮草被扬州宋军击退。

完颜宗弼这种仗着骑兵抢掠优势。绕开战略要地、深入险境的战法。此时被切断后路。没有援兵和粮草支持。极可能全军覆没。金国人口少。如主力被歼灭。有亡国之险。

完颜宗弼依靠汉奸献计。掘开鹳河故道得以逃脱。又遭岳飞军拦截。狼狈北渡。此后完颜宗弼叹此战之险。一生再也不敢南渡。老老实实的与宋军争夺襄阳、淮西。

朱棣绕开济南直取南京的战法。是历史上罕见的绕开大城取胜的例子。是因为战略目的不同。

建文帝继位后。采取削藩政策。逼反了燕王朱棣。1399年。朱棣自北京起兵。史称“靖难之变”。

朱棣沿南北征战中的一纵线路南下。即北京、济南、徐州线路南下。建文帝的大军亦走此路反击。双方交战数年。互有胜负。但朱棣毕竟只有北京一隅。时间越久越不利。

后来朱棣获南京内线太监密报。称南京兵力空虚。朱棣大喜。率轻骑南下。绕开济南、徐州、合肥。自灵璧入扬州。经运河南下。一举攻破南京。逼得建文帝自杀。夺得天下。

绕开兵家必争之地有何凶险。能不能化解?

第一。绕开大城、关隘作战。首先在交战态势上就失去主动权。处处受到牵制、腹背受敌。

既然是兵家必争之地。驻守的也是国家精锐、野战主力。地方军是守不住大城、关隘的。因为攻大城必有野战(详见旧文:为何古代守大城必有野战)。

如果攻方置之不理。绕城而行。守城方随时能出城作战。对攻方任意一点实施突袭。或与友军配合。前后夹击。对攻方来说。这是心腹之患。

兵者。势也。两军争锋。首先争夺战场主动权、战争态势。双方都害怕被前后夹击、腹背受敌。一旦处于这样的交战态势。就会处处被动。失去战场主动权。

第二、绕开大城、关隘等于大军随时可能被截断退路与粮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战争打的就是钱粮。最怕被截断粮道。

一旦主力绕开兵家必争之地前行。无疑把庞大的民工和粮草辎重丢给对手、任人宰割。这是兵家大忌。除非能像黄巢大军一样。以人肉为食。打到哪里吃到哪里。

即使是游牧民族大军。也需要粮草接应。金、元的许多军事科技已经非常先进。其装具骑兵使用的战马需要特制的草料。需从草原运往前线。如果进食普通草料。战马几天内就会失去战斗力。

同样。任何战争都胜负难料。影响的因素太多。世上没有百战百胜的将军。绕开大城、关隘行军后果就是败了没有接应、退路被截断。极有可能全军覆没。

即使到了现代战争。任何没有接应、援军的突围只是早点灭亡。如德国第六集团军被困斯大林格勒、黄维第十二兵团被围双堆集。是没有能力突围吗?当然不是。如果他们竭尽全力。在包围圈打开突破口不是难事。

可是没有援军的突围有什么用?没有跑多远就被追上、个个击破了。在包围圈里守军还能成建制的投入战斗。突围到荒郊野地。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只能是溃散。所以古今将帅大多禁止没有接应的部队突围。

第三、绕开大城、关隘等最熟悉、优化的道路行军。另寻道路。需冒道路风险。

盲目绕开必须攻打的关隘要地。另找捷径绕道。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以诸葛亮北伐为例。自汉中出发有三条路:一是走祁山攻街亭。二是走箕谷攻陈仓。三是走子午谷直取长安。

魏延献计绕开街亭、陈仓两个关隘走子午谷。被诸葛亮断然拒绝。此路过于凶险。后来闯王高迎祥走过子午谷。结果被明军截住两头。全军覆没、兵败身死。

如果说古代战争开封、济南、徐州等还可以绕开。那看看绕不过去的大城之一。南北征战中二纵战线上的襄阳。

整个湖北就是被群山环绕的盆地:东边大别山脉将湖北与安徽隔绝。南边幕阜山与湖南、江西隔绝;西边武当山、巫山与四川隔绝;陆路进入湖北的唯一通道就是在北面。

湖北北部是大别山余脉与桐柏山相连。只有桐柏山与武当山之间不是山地。而襄阳位于湖北北部入口最窄处。无论哪支南下大军都没有绕开过。

反过来。三国关羽北伐时。先夺荆州、再下襄阳。一直打到樊城(现襄樊市樊城区)。一旦樊城失守。关羽兵锋即可直指中原门户新野。因此中原震动。曹操一度想从许昌迁都邺城。以避锋芒。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感谢点赞与关注

其他观点:

因为绕不过去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38:43

    关隘,大城,潼关,兵家必争之地,襄阳,南京,中原,全军覆没,徐州,古代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38:43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攻打“兵家必争之地”,往往死伤惨重,为何不先绕过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38:43

    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是两方面:一、地势原因;二、怕截断归路。一、地势原因。“兵家必争之地”往往是经过历史多年的累积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