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朕御极之初。尝意至十三年时。国家必有拂意之事。非计料所及者——《清高宗实录》”
皇后去世
皇帝的感情世界。对他的执政风格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乾隆此生最爱的女子就是富察皇后。她的去世。给乾隆的感情世界造成很大的创伤。
如果是普通人。影响有限;可乾隆是皇帝。一旦处于极度的悲痛之中。就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惩罚他人来释放自己的痛苦。
翰林院书写富察皇后的悼词。因有一处翻译错误让乾隆很生气。导致刑部尚书被判秋后处决。相关人员一律革职。平时最多警告一下;
祭祀用的桌子板凳不够干净。乾隆看了不顺眼。结果负责此事的光禄寺大员一律革职;
皇后去世。有大臣百日内剃发。乾隆知道后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皇后的不尊重。后果就是两位总督被赐自尽。两位巡抚被革职……
仅仅因为皇后葬礼。大清几十名官员以及两位皇子被处理了。原来风平浪静的朝堂。因乾隆的悲痛而刮起台风。这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连深谙帝王心的张廷玉也没想到。
皇帝对官僚集团多年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
时间久了。这些官员就开始“蹬鼻子上脸”。各种歪风邪气都冒出来了。又回到了康熙晚年那种懒散的状态。
许多地方官。上班就是走过场。更有甚者半个月不去衙门;未处理案件。堆积如山;贪污之风又开始抬头;军备松弛。士兵涣散。面对西边小叛乱都搞不定……
“仁政”造成了大清官僚群体的整体堕落。与乾隆的期待完全相反。这些因素推动着乾隆反思过往的执政策略。后来。乾隆反省自己初政时说:
我登基之初。还有“好名”之心作怪。阅事既多。才深知政治必须出于大公至正。才能不走偏——《清高宗实录》
形势推动着乾隆改变风格。他需要一次大变脸。对大清这台机器来一次大的“翻修”。
其他观点:
乾隆既位后一心抱着儒家思想治国理念。施行仁政而改变他父亲的做法。认为有必要以实际行动对过往进行纠偏。他连发谕旨对雍正朝被处理的叔辈皇族和其子侄都从宽处理。该复籍的复籍。该平反的平反。扫除了皇室成员对乾隆父子的怨恨。让他们都对新皇帝刮目相看。
帝国上下一下子从雍正的严酷转而成为乾隆的宽仁。这本来是新君即位赢得人心的需要。也是乾隆这位饱读儒家经典的年轻皇帝其价值观在国家行政管理上的自然体现。另外一点。经过雍正13年的高压统制。吏治有了明显改善。乾隆认为此时适当“放松”些。对于他这个新君有这个必要。也有这个本钱。
大清在乾隆的手里走过了13年。乾隆13年确实对于乾隆来讲是个分水岭。这年一直与他朝夕恩爱的富察皇后去世了。他也从一个对治理国家懵懂年轻的皇帝成长为一个经验老道又善弄权术的最高统制者。
乾隆对这帮官僚越来越感到不可理喻。他感觉自己以诚相待而得到的还是欺瞒和贪婪。而且得寸进尺。老百姓也是这样。给予宽松仁和的政策。只要一有机会能获利就见缝插针。为了蝇头小利扰乱治安。仗着人多群体公然违背法度对抗官府。
乾隆开始反思这是怎么回事。他像一个刚刚在社会上历练过的孩子。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父亲的话和做法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经过一系列挫败和见怪不怪后。突然觉得父亲当初的英明和先见之明。并不是父亲雍正不愿意施行仁政。宽御天下。而是官僚集团和愚古不化的刁民实在是不能宽大仁和。
这位中年皇帝感到似乎开窍了。原来治理国家凭儒家的书卷气。靠自己良好的出发点。到最后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正是乾隆13年。皇帝治国理念从儒家向法家过度。《韩非子》经常摆上他的御桌。原来他反感这个理论家的话。现在读起来如沐春风。君主控制臣民不能凭道德仁政。要通过严峻的法度和设法加强威慑力量。乾隆奉之圭皋。因为他的实践告诉他。只有韩非子的调子才符合实际情况。
最倒霉的是在四川军事行动失利的大臣庆复。张广泗。讷亲。如果在乾隆早些年。胜败乃兵家常事。可正巧赶上了乾隆13年皇帝的“发作”。全部处斩或赐自尽。
乾隆和臣子的关系回到了他父亲的老路上。而且他精力充沛。智商情商高于常人。对事洞察秋毫。中年乾隆驾驭他的臣民就像拉紧一根橡皮筋。时刻让它处在高度绷紧。他随时会在旁边动手来剪断。让人处于胆战心惊的状态。这是法家提倡的治世之术。也是乾隆希望的状态。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其他观点:
乾隆十三年的官场风暴和一个人的死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个人是谁呢?那便是乾隆皇帝当时最宠爱的女人——富察皇后。富察皇后之死。是乾隆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此后。他逐渐从一个谦和宽宏的皇帝。转变成了一个苛刻自大的君主。
乾隆十三年官场风暴的导火索——富察皇后之死
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富察皇后病逝。乾隆为此伤心欲绝。当时在富察皇后的丧礼上。乾隆发现皇长子和皇三子没有表现得过于悲痛。由此大发雷霆。公然宣布道:
“此二人断不可承继大统……伊等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杀伊等。伊等当知保全之恩。安分度日!”
这两位皇子也是万万没想到竟会因为这事而此生再与皇位无缘了啊!不仅仅是这两位皇子。在那场皇后葬礼风波中。受到处分的人从皇子、大学士、总督、尚书、巡抚到基层官员。总计不下百名。官场莫名其妙的刮起这样一场风暴。似乎也在暗示着什么。
果然。在皇后死后。乾隆皇帝性情大变。不再像以前一般宽宏大量。而是变得严苛起来。当然这和富察皇后之死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和当时官场散发出的一种歪风邪气有关。
乾隆性情大变的原因
雍正帝时期采取的是“铁腕政治”。当时的官员可谓是吃足了苦、吓破了胆!到乾隆皇帝上台时。他效仿爷爷康熙的做法。宽大为怀。对官员百姓施恩。由于雍正朝余威与乾隆朝新恩相结合。使得官员对乾隆且畏且敬。然而时间久了。官员们也开始得意忘形了起来。到乾隆十三年。官员腐败案不断发生。各地政府存在巨额财政赤字的问题。其中不少是因官员贪污、挪用公款所致。此时的乾隆知道如此发展下去是绝对不行的。所以他必须早早采取措施来消除这一弊病。也许当时乾隆并不想像父亲一样采取“铁腕”手段的。但爱妻之死彻底将乾隆“独得天眷”的自傲和美梦给击碎。乾隆皇帝对富察皇后的爱那是没得说。富察皇后所生的第一子(皇次子永琏)便被乾隆早早立为皇储。只可惜永琏不幸九岁夭亡。后又生一子(皇七子永琮)。乾隆本想将其立为储君。不过永琮也是薄命。年仅两岁便夭折了。乾隆和富察皇后为此都非常痛心。不过好在皇后仍在。然而随着富察皇后一死。乾隆立嫡子的努力也终告失败。曾经经历过无限接近完美的生活也由此不在完美。痛苦和幻灭感在此时尤为深重。富察皇后的离去。意味着乾隆帝精神的平衡剂不复存在。所以他性情大变。处理事情都变得非常严苛。文字狱盛行。对待贪官也是严厉打击。
只可惜乾隆的这种性情改变是带有几分“任性”的。他的“铁腕政治”也并没有像雍正帝的严政一样催生出一批积极进取的能臣干吏。反而是使得不怕犯错的谋国之臣越来越少。诺诺逢迎的庸俗之臣越来越多。以致到晚年。官场贪腐现象越发严重。而乾隆也无可奈何。而晚年的乾隆也不再有年轻时的魄力。反而是沉迷酒色。贪图享乐。时时刻刻为自己带高帽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像自封为“十全老人”等等。由此也开启了满清衰落之路。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544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乾隆,皇后,雍正,皇帝,官员,仁政,官场,自己的,儒家,皇子
没想到大家都对乾隆十三年的官场风暴,乾隆对大臣的态度从开始的以礼待之逐渐变成了颐指气使,这是为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朕御极之初。尝意至十三年时。国家必有拂意之事。非计料所及者——《清高宗实录》”皇后去世皇帝的感情世界。对他的执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