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谐音梗其实是相声中最常用的一种搞笑技巧。通过同样的读音下。导出两个以上的词汇。让观众产生误读从而产生笑果。
谐音梗创作虽然简单。而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创作捷径。甚至不需要创作直接现挂。也能临时丢几个谐音梗出来。早年香港台湾的综艺节目。主持人不备稿直接上阵。在嘉宾的对话里面就能抓出几个谐音包袱来。
所以对于系统的舞台表演。尤其是有提前备稿创作的前提下。比如相声跟主题脱口秀。谐音梗应该尽量少用。比如李诞就禁止员工使用谐音梗。当然除了王建国这种刺头儿。敢在公开场合用谐音梗挑战李总。但建国的谐音梗是相对比较高级的。首先是有剧情有表演。最重要的是他使用频率很低。偶尔当奇招使出。能够起到炸场子的效果。
而相声舞台上的谐音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笑果等级也是依次递增。越是大师级别。越能够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
第一类、挠痒痒类
这一类谐音梗属于划水型谐音梗。一般用来垫话用的。包袱也非常浅显(术语叫皮薄)。甚至可以说是无聊。在开场时候给观众定定神还行。但如果用来作为底包袱。那就跟骗钱一样了。
类似的包袱。比如岳云鹏的“你爸爸是大财主(菜猪)”。“孙越。这是我师叔(猪)”等。孟鹤堂常用的“周九(狗)良”。还有郭德纲徒弟们早年间最爱用的“纲(肛)门弟子”等。
这种碎包袱一笔带过是最好的处理。切忌在上面停留太久。或者制造留白让观众叫好。那样只会制造舞台事故。比如张云雷之前出事的包袱。“丁丁”“济济”等。不但粗鄙。还刻意停留让观众反应。这就是典型的功夫不到家。或者对幽默理解过于肤浅的结果。
除此之外。郭德纲近些年也爱用一些很低级的谐音梗作为底包袱。比如郭德纲吃牛肉面的时候。嫂子推门进来。把郭德纲的面摔地上了。嫂子立刻向郭德纲道歉:
没事。我赔(陪)你一碗(晚)就是~
这个包袱不但肤浅低级。而且有一个最要命的问题。那就是包袱浮在了包袱皮外边。也就是说观众理论上应该从“赔你一碗(面)”。稍微反应一下再过度到“陪你一晚(睡觉)”。但因为郭德纲前面大段铺垫自己跟嫂子各种眉来眼去勾勾搭搭。所以当抖出这个底包袱的时候。大部分人直接就跳到“陪你一晚(睡觉)”了。反而要于谦把观众往回拉。量一句“什么玩意儿。是赔你一碗面!”
本来是先吃皮再吃馅儿的包袱。结果变成了先吃肉馅再回去吃皮。加上包袱本身就很低级。所以这个段子每次观众反响都很弱。但老郭偏偏很爱用。可见近几年他的创作热情也低到了冰点。
第二类、剧情推进类
剧情推进类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型段子。有垫话有人物塑造。还有故事推进。中间夹杂一些谐音包袱。跟剧情结合的也天衣无缝。不是那种强行挠痒痒的下三路。
比如郭德纲的经典段子《我要幸福》。跟她女朋友交往。女朋友叫“爽”。所以每次郭德纲都到楼下叫她“爽啊~~~爽~”。后来两人分手。女朋友说她已经死了。所以郭德纲就喊“爽死了~~”
这个包袱其实也有点性暗示。但是点到为止。没有过分渲染。再加上跟剧情结合的非常紧密。把一个潦倒失意的人物形象也刻画的非常生动。从日常生活到工作。再到感情受挫。逐步递进。如此植入一个打擦边球的段子。观众照样会捧腹。这也是早年间郭德纲大红的原因。就算是这种包袱也做了非常高明的处理。
另外还有一个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听的相声。就是常宝霆白全福的《别扭话》。就是一段有不少谐音梗的相声。后来还拍成了相声MV。故事情节是一个人心情不好。一整天都遇到糟心事情。周围人其实都正常讲话。但在一个特定情绪下。这些日常语言都变成了骂街一样的段子:
骑自行车去换煤气罐。街坊小伙子看见过来问候我:常大爷。你又没气啦~
饭店点个溜肥肠。厨子端出来忘了是我点的。大声嚷嚷:这是谁的肠子!谁的肠子!
有个小伙子过来找座。看我快吃完了。扭头招呼朋友:哥儿几个快来诶。这老头快完了!
回家躺着生闷气。我外甥把我闹钟修好了。给我送过来。在门口嚷嚷:舅舅。我给你送钟(终)来了!
街坊大妈听了很生气。过来训斥我外甥。你舅舅睡觉呢。怎么能这么喊。你应该说:舅舅。你安息吧!
这里面“舅舅。我给您送钟(终)来了”就是谐音梗。其他都是歧义词。但这个谐音梗在连续的歧义词夹杂中。起到了递进和衔接的作用。主人公出门就被人问候没气了。后来饭店又有人说他完了。回到家刚躺下。外甥又来送钟。整个剧情非常顺畅。笑果不断。是把谐音梗笑果发挥到极致的范本。
第三类、方言误读类
这一类谐音梗算是跟相声基本功结合的最多。而且也最显示演员基本功。比较经典的就是侯宝林大师《戏曲与方言》中也用过。上海人管“理发”叫“打头”。其实这是发音导致的误解。上海人是念dang(一声) tou(二声)。而且是洗头的意思。侯宝林大师通过塑造角色对话。理发师跟侯宝林对“打头”有不同的理解。于是在对话中产生矛盾制造笑料。这都是谐音梗最正确的使用方式。
当然。这种谐音梗需要铺垫比较多。而且一般都会先把底包袱刨了。比如侯宝林就是先说“理发”叫“打头”。观众也大概知道笑点是这个。假如没有这种铺垫。对于不懂这种方言的外地人来说。可能听了就会一头雾水。比如老郭以前讲过一个天津方言的谐音梗。说警察抓到一个行为诡异的人询问。对方回答“我搞瞎八”。这个包袱于谦当时没有翻。在最后郭德纲把底都说出来“我搞瞎八(刚下班)”的时候。于谦强调了一句“还敢搞瞎八”。但由始至终老郭都没解释什么是“搞瞎巴”。当时我只知道这里的包袱是“刚下班”的一个同音不同意的词。后来上网才知道是“搞瞎巴”指天津话“乱搞男女关系”。而于谦当时没有翻包袱多半是不知道怎么翻比较合适。或者就是老生常谈的郭德纲跟他从不对词儿。这个包袱可能北京人于谦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于是就滑过去了。
所以对于这种方言谐音梗虽然比较高级。但也要考虑听者的感受。提前把底包袱刨了效果会更好。
其他观点:
记得郭老师说过一句话。说口的活。都能在相声中找到。谐音梗只是其中一个
其他观点:
谐音梗”简而言之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一个字(词)。去替代另一个字(词)。以达到搞笑的目的。
好的“谐音梗”。是功力的体现。也是语言技巧的一种表达方式。现实生活中。“谐音梗”也是比较常见的。经常使用“谐音梗”且用得恰到好处的人。往往会被认为是幽默风趣、有文化有知识的人
1.孟鹤堂和周九良在《我要幸福》中也至少有一个“谐音梗”。
当时。孟鹤堂说女友的爸爸是一个“企业家”。
然后孟鹤堂说自己的爸爸也是企业家。周九良问是什么企业家?
孟鹤堂说每天晚上经常“起夜”的“起夜家”。
2.烧饼曹鹤阳在《健身推广官》中有一个“谐音梗”让人觉得挺尴尬的。
当时。曹鹤阳说自己去看医生。但医生不靠谱。说他“短裤穿太高”。
结果。烧饼说。医生说的应该是“胆固醇太高”。
-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557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谐音,包袱,相声,观众,段子,的人,方言,剧情,几个,舅舅
没想到大家都对相声中有哪些经典的谐音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谐音梗其实是相声中最常用的一种搞笑技巧。通过同样的读音下。导出两个以上的词汇。让观众产生误读从而产生笑果。谐音梗创作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