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首先要理解格物致知。用现代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分析事物的外表。追求事物的本源。心无外物的心。非指人心 。而是指客观规律。如果要得知客观规律。必须剔除事物的表象。不能被外表所迷惑。因此称为心外无物。
其他观点:
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传习录》
由以上文字可知。格物就是格你自己心上的物。儒家的修身之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个过程并非有先后顺序之分。格的同时心也正了。意也诚了。知也致了。只是功夫的深浅不同罢了。功夫越深。所见的效果越明显。良知恢复得也越完善。
心。意。知。这三样其实都是同一种东西。只是因为各自所呈现出来的方式和作用不同而已。心是人性的主宰。是人性的掌舵者;意是人性的发动机。有意才会让人性显露出不同层面;知是人性的辨识工具。能够辨识善恶。
格心之物。就是让人性的掌舵者遵循着“天理”去航行;格意之物。就是让人性发挥出至善的一面;格知之物。就是分辨和纠正人性的善恶。使偏离天理的私欲部分归于至善。
所以。你要做到“心外无物”。唯一的方法就是“格物”。功夫纯熟。就会体验到你与万物是同体的。心与物的存在方式并无先后顺序。也无内外之分。意之所在即为物。
其他观点:
这应该是王阳明的观点。他的悟道并不彻底。搞了个半吊子的儒家。半吊子的道家和半吊子的佛家。典型的文以人传(功绩大于思想)。就是因为他成功了。所以他的思想就被人捧起来了。纵观他的所谓悟道。不过是窃取了儒释道的残羹剩饭。并没有更多的新意。心外无物就是佛家的一切唯心造;而格物致知不过是儒家《大学》里面的思想。而儒家的格物其实是对外物的攀援。并不能达到最根本实相。儒家的思想对于群体的人类社会是有用的。但不能解脱人的根本的烦恼。要达到心外无物最直接的方法是离一切相。即圆觉经里面说的:知幻即离。最终达到身处一切幻而容一切幻。所有幻相皆因“我”而有。但又没有“我”的存在。也就是所有都是虚幻不实。但并没有主体去感知这虚幻不实。但又是什么知道了这虚幻不实呢?唯有心!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575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儒家,人性,正心,格物致知,半吊子,之物,佛家,都是,思想,不实
没想到大家都对怎么做到“心外无物”,格物致知?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首先要理解格物致知。用现代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分析事物的外表。追求事物的本源。心无外物的心。非指人心 。而是指客观规律。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