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破案过程是怎样的?
原创

真实的破案过程是怎样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的同学他哥当时是某县刑侦大队大队长。当时他家有不少破案的书。我借了一本。潦草的看一看。

其中有一个案例。我大概还记得。

此案发生在七十年代。这个案件发生在部队军营里。有一个营级干部。部队派他去外地出差开会学习。开会地点能有700多公里的一个小城市。得坐火车去。

当时的火车都是慢车。每个小站都停。有一个小站距他家能有6公里多。是一个较偏僻的农村。

当时是战备时期。不让带家属。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住在这个村里。

当时火车路过这个小站已经是深夜。这个出差人从这个小站下车。大步流星地奔往他的老家。没有多长时间。他就回到家里。他轻手轻脚的打开房门。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已睡熟了。

这个丈夫。轻手轻脚地把他妻子弄醒。他的妻子吓了一大跳。然后这个男人说。小声点。别把孩子吵醒了。我们部队在搞野营拉练。现在部队的人已经到了这里。都已经口渴了。在咱们生产队的周围等着呢。

你穿上衣服。 拿着水桶。到咱们生产队水井去打水。他的妻子轻手轻脚的穿上了衣服。跟着她的男人来到生产队的大井前。他的妻子问:你部队的人呐?他男人说:都在隐蔽处。于是他的爱人拿着水桶弯着腰就给打水。这个男人顺手一用力。就把他的妻子推到大井里。那个大井的井水很深。根本上不来。

这个男人匆匆忙忙的又来到这个小火车站。坐上了下一趟的火车。当时坐火车不实名。也没有座位号。随便做。

第二天早晨。饲养员拿着水桶去给牲口打水。打水的水桶正好挂在这女人的衣服上。怎么拽也拽不上来。这饲养员发现了可能是个人。于是急急忙忙报告了生产队长。队长来到井前。拿着手电筒一照。果然是个人。然后队长马上告诉派出所。

派出所来了不少人。把井周围拦上了警戒线。然后把尸体打捞上来。经历过鉴别。是前院军人妻子。这可吓坏了这些人。因为军人家属是重点的保护对象。

他的妻子能有三十多岁。皮肤有些黝黑。也是因为干农家活风吹日晒。但长相还不错。

此案惊动了县局。市局。来了一些行侦专家破案。进行了全盘考虑。走访周围群众。询问了此女人周围关系。作风问题等。

首先怀疑的是饲养员。对饲养员进行了初审。再审。没有结果。拘押审查。

第二个怀疑对像是一个小学男老师。这个男老师三十七。八岁。经常到死者家去走访。帮助学生辅导功课。对这个男老师审了许多遍。也没有结果。羁押审查。

此案陷入了无头案。但此案非同小可。是军人干部家属。影响极深。因此。此案必须破案。

又从省厅来了一些有破案经验的老专家。他们对破案极有经验。

首先对井周围的鞋印进行了采样。照像。对井沿的泥土进行留样。pH值化验。

然后他们带着省厅的介绍信。身份证件。去死者男人的部队进行调查。

一般来讲地方公安是管不着部队的事情的。也没有权力去调查。但是。死者是部队军人家属。有必要通知军人。并弄清来龙去脉。

他们一行人来到死者仗夫的师部。与师首长联得联糸。师首长非常重视。通知部队保卫部门。司法部门协助调此案。

首先调查死者的丈夫在部队的表现。死者的在部队表现良好。又红又专。积极上进。是部队的骨干。

又调查了此人在部队的作风问题。作风也没什么问题。表现的不错。但经过调查。有人反映。这个人跟部队的一个女护士经常来往。

前几年。死者的丈夫。在部队的一次野营训练中。受过一次伤。在部队的医院住了几个月的院。有一个姓王的女护士经常护理。这个女护士长的眉清目秀。二十多岁。是一个未婚女青年。

这个女护士在护理当中。对这个人产生了感情。最终两人有染。这个男人答应离婚。娶这个女护士。但是在回家探亲当中。他的妻子不同意离婚。于是俩人感情发生隔阂。他早早的回到部队。

审查人员对这个女护士进行了提审。女护士承认她和这个男人的实际情况。并做了询问笔录。

部队的破案人员和地方破案人员。坐快车来到死者男人开会的城市。当时这个男人正在开会。

破案人员与当时开会的领导取得联系。经领导同意。到这个人的住宿房间进行了收查。看到床底下有一双黄胶鞋。黄胶鞋的鞋底鞋印。正好与井沿的黄胶鞋鞋印相吻合。并把黄胶鞋鞋底的泥土抠了下来。进行了pH值化验。正好与井沿的泥土pH值一样。然后又看了这个人的报到时间。与买这个车票的车次晚了近三个多小时。这个男人。也就是死者的丈夫有重大的作案嫌疑。

于是。办案人员。找来了开会的死者丈夫。进行了询问。开始他百般的抵赖。最后办案人员。拿出证据。有护士的询问笔录。有井沿的黄胶鞋鞋底样本。有井沿泥土PH值和他穿的黄胶鞋鞋底泥土pH值的相同的证据。

还有他的车次与报到时期晚三个多小时。在这段时间里他说不出理由。

经过几番询问突审。他不得不承认犯罪事实。最后。得到了军事法庭的严惩。

这就是要想人未之。除非己莫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其他观点:

我来说一个我以前在公安局上班的时候本市发生的一起真实的凶杀案吧!案件曲折离奇。破案过程峰回路转。杀人动机意想不到。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大概是2012年左右的时候。本市某镇发生了一起命案。该镇某村一个独居老人被人发现被杀害在自己家里。接到报案后。公安部门迅速介入。启动命案侦破机制。进行全面调查走访。

经过一天的走访调查。有关案件的各类情况都反馈到了负责命案侦破的刑侦大队队长手里:被害人60岁左右。独居。与人交往不多。经济条件较差。未听说与人有过节。家中无值钱财物。也未见翻动。现场没有提取到有价值的痕迹和物证。找不到痕迹物证。找不到杀人动机。案件一时陷入僵局。

第二天。不死心的刑侦队长。再次带领刑科局技术原到现场进行实勘。寻找破案线索。这次有了意外的线索。在老人卧室的尿桶发现一枚新鲜的烟头。经询问当地村民。被害老人没有抽烟的习惯。可以断定烟头是凶手留下的。

有了生物检材。在现场DNA技术面前案件突然被得简单了。刑侦所干警迅速将烟头保存送检。获得嫌疑人的DNA。并对案发地周边村民进行抽血比对。发现该DNA与同村某户人家有血缘关系。民警迅速对该村民血缘相关人员进行抽血比对。发现均比对不上。经进一步了解得知。该村民还有一个儿子全家都在广东生活。已经多年没有回来了。当地村民也反映。案发时没有见过他。但NDA检测指向的这家血缘相关人员。秉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一组民警赴广东取得了该嫌疑人的NDA。经比对与现场遗留烟头DNA完全相同。凶手就是这个多年没有回过老家的村民。

经审讯。该嫌疑人交待:20年前。其女儿被被害人强奸。当时考虑到女儿的名声没有声张。所以当地村民对此事均不知情。10年前女儿在广东打工。找到现在的老公并结婚。婚后夫妻双方因为女方不是处女一事经常吵架。夫妻不和。嫌疑人认为这一切均是被害人造成的。遂有了报复杀人的想法。案发当日。嫌疑人坐火车到长沙。并在深夜打的从长沙到案发地。作案后连夜坐车回了广东。整个过程没有和任何人打照面。可以说天衣无缝。最后一枚烟头暴露行踪。只能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其他观点:

从公安院校侦查系刑侦专业毕业。职业生涯中都在侦办案件。侦破过无数的大案要案。虽然没有混到一官半职。但我无怨无悔。我最初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好警察。做一个优秀的侦查员。没有想过高官厚禄。

侦查破案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面对各种类型的案件。面对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能激发揭露真相、克敌制胜的欲望。

真实的破案过程对于每个案件都不尽相同。但是相同之处就是动作迅速。抢抓时间。认真细致。不放过任何蛛丝蚂迹。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现场进行勘查走访。还原作案过程。分析案情。划定侦查范围。摸排犯罪嫌疑对象。怀疑有理。否定有据是基本原则。对重点对象着重调查。经过这些环节。一般的案件也就破案了。

我把自己侦破的小盗窃案件分享出来。作为案例说明。毕业后。我分到了派出所。所里唯一的单身汉。下班后也就在所里值班。傍晚。集镇上一个旅馆老板带着一个住店旅客到所里报案。住店的姑娘提包内的现金被盗一百余元。我随着他们的旅馆房间。查看现场。现场房门门锁完好。挨着窗户抽屉桌面上留下清晰的解放鞋鞋印。房间的灯泡被取下。放在抽屉上。我提取了鞋印和灯泡。可以肯定作案人是从其他房间沿着窗户外面的台面进入的。询问旅馆老板。除了住店旅客。没有外人进入旅馆。分析是住店旅客所为。住店旅客有二十余人。大多为报名参军体检人员。我联系到带队的武装部干部。将参与体检的人员集合。我找出来其中三个穿解放鞋的。我确定这三个人为重点嫌疑人进行筛查。其中有两人嫌疑被解除。有人能证实他们一直在房门娱乐。另外一人自称在房间看电视剧。无人能够证明。此人就是重点嫌疑对象。在武装部干部的配合下。我将其带回派出所进行审查。

我要此人复述电视剧的内容。恰巧我也在看电视剧。此人说不上来。驴唇不对马嘴。我注重审讯技巧。打掉其掩盖事实的幻想。抛出证据。不让他抵赖。留在窗户上的鞋印、取灯泡留下的指纹都是可以鉴定的。他见抵赖不过。交代了作案经过。与分析的大致一样。此人住店后。见一女郎垮着提包入住。摸清所住房间。见女郎外出。翻窗入室。进入房间。怕女郎返回房间开灯认出。先取下灯泡。再翻找女郎财物。盗得现金后。将现金藏匿。把被子棉絮掏出小洞。再把现金塞进去。外面用棉花补上。可谓是用尽心机。若不是他交代。仅凭搜查是难以发现的。

案件无论大小。侦破起来都一样。必须有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职业情操。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29:16

    部队,死者,案件,胶鞋,人员,他的妻子,这个男人,此案,进行了,嫌疑人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29:16

    没想到大家都对真实的破案过程是怎样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29:16

    我的同学他哥当时是某县刑侦大队大队长。当时他家有不少破案的书。我借了一本。潦草的看一看。其中有一个案例。我大概还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