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哲人说。世上找不出两片相同的叶子。从某种程度上讲任何东西都是唯一的。所有的叶子之所以叫叶子。是因为它们有共性。而所有的叶子又各具其特点。是因为各具个性。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处理不同的问题。要有不同的处置方法。跟在别人后面邯郸学步。吃别人的残羹冷炙。是没有出息的。也是可怜的。有如东施效颦。
《道德经》第二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讲了这个意思。第一。不要把标准当做教条。强调标准一成不变。这样就会僵化。就会窒息事物的发展。也会禁锢自己。第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强调要想事物和谐发展。就必须创设事物自然发展的和谐空间。让事物自由生长。这一章是对第一章的具体补充。是全书的绪言。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里的“恶”很多研究者认为读“e”,当“丑陋”讲。但我认为应该读“wu”。当“厌恶”讲。因为既然是美。怎么会变成“丑陋”呢?大家都认为是美。都按照这种美的标准去做。只能说是“东施效颦”使人厌恶。用今天的话说是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我认为理解为“厌恶”比较好一点。
天下人都以某种美为美。那么这种美就令人厌恶。都知道什么是善。那么善就是不善了。这第一句话不仅仅是讨论“美”和“善”的标准问题。它只是借“美”和“善”来说明天下万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任何事物都不能人为设置成功标准。只有没有标准。没有固定模式。事物才会有永远向前发展的空间。一旦有了固定的标准。固定的模式。事物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事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循规蹈矩。长此以往。其结局就是“物壮则老”。要想事物不断的发展。增强竞争力。就得有勇气打破条条框框。不断创新。创设事物发展的和谐空间。
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今天谈起科举制度。总是对之咬牙切齿。因为大家只认为科举制度摧残、扼杀人才。读了《范进中举》更是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范进中举》是明朝人写的。明朝人对科举制深恶痛绝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全面了解科举制度后就会有新的结论。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它的产生是有进步意义的。其进步意义就是表现在对腐朽、落后的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上。在隋朝以前。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或地方担任高官。为了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举荐官员。这是我国科举制度的诞生。科举制度的诞生为门第不高的读书人能凭才学做官。开辟了“绿色通道”。第一次体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优越性。
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发展 、完善。它的发展与完善对促进社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其积极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促进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干部队伍是通过乡试、会试、殿试层层考试选拔出来的。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也促进了士人为官的责任心。其二。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的盛行。封建社会农耕文化的兴起、盛行。就是证明。其三。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唐诗的繁荣也得益于科举制度。
到了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固定为“四书”、“五经“。造成死记硬背的读书风气。考试形式为“八股文”。严重扼杀了读书人的才气。应试教育出现了。由此。科举制度种种弊端开始显现。到了清朝无可救药。于1906年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从隋朝科举制度的产生到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科举制度无标无本处于创新发展阶段。极具生命力。对社会产生过积极进步意义。到了明朝将其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固定下来。科举制就走进了死胡同。
看看温州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就会更加深信创新是事物发展、成功的至善之道。温州民营经济它是一种市场中成长起来的自发经济体。每一个经济体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它们既不忌讳姓“资”。也不羡慕姓“社”。他们是没有模式的模式。不受传统体制限制。不断创新。极具生命力。极具竞争力。
一百多年的汽车发展史就更能说明创新是事物发展的至善之道。一百多年前的第一辆汽车只是今天的人力车装上四个轮子然后配上机械动力。与今天的汽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今天的汽车与今天上海世博会展示的概念车也是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概念车今天尽管还只是处于研发阶段。但可以断言。几十年后的汽车与今天的汽车相比肯定是两个样子。这个研发、生产的过程就是无标无本的发展过程。如果当年将汽车的标准固定下来。肯定没有今天百花齐放的汽车产业。
无标无本地创新。是事物发展、成功的至善之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西方有句谚语。天天穿新衣服的人。没有新衣服过年。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地僵化地对待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是没有前途的。
其他观点:
举几个具体事例:
(1)以长相为例。我们说张三比李四长得美。是因为张三身段比李四勻称。五官也比李四长的端正。
(2)以言行为例。张三言行得体。表现的很有素养。而李四好张口骂人。还经常与人打架。我们说张三言行美而李四行为丑恶。
(3)以社会现象为例。我们看到助人为乐的人。都说这个人是好人。我们听到损人利己的事。就说干这种事的人是坏人。
以上事例。这其中的美与丑。好与坏。是通过对两人的比较得出的结论 。美与丑是在比较中产生。没有比较就沒咱美丑之分。只所以大家都能认清什么是美好的东西。就是因为有丑的东西存在。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注意用比较的方法辨别善恶美丑。在行动上扬善除恶。让美的东西发扬光大。
其他观点:
知美者。侍品过。亲近也。不侍品亲近怎知美呢?天下人比喻多人。皆亲近侍品过。乱糟蹋。恶心人。还美吗?还可以解释为天下皆知美。爱美之心人人争之。争斗起恶端。比如皆知皇帝位高至上贵为天子享受佳丽三千。享受最美好生活特权待遇。爭皇位天下大乱。民众死与争乱之中。恶矣。美不胜数。人人争美起祸端恶之源。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921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科举,制度,事物,标准,的人,汽车,明朝,就会,是因为,隋朝
没想到大家都对老子曾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是什么意思呢?能用具体的故事说明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哲人说。世上找不出两片相同的叶子。从某种程度上讲任何东西都是唯一的。所有的叶子之所以叫叶子。是因为它们有共性。而所有的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