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都是儒家,两人的“仁”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如何?
原创

孔孟都是儒家,两人的“仁”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如何?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

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义”。

孔子删诗书定礼仪。整理传承上古文化。使先贤文化得以延续光大。

孟子继承扩展夫子的思想。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他是孔子孙子子思门人的弟子。特别是传承了孔门心法。影响后世。

到宋代“四书”成为科举必读书目。

王阳明继承孟子延续的心法传统。形成洋洋大观的心学。对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以上个人陋见。请以史书为准。






其他观点:

若想区分孔子和孟子\"仁\"的不同。首先应对二人的主要论述进行简单的梳理。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仁\"是其价值观念的核心之一。大致有如下几方靣:

1.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

3.仁者无恶。仁者先难而后获。仁者无忧。言讱。刚.毅.木.讷。近仁。

4.仁者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对仁的坚守上。提倡\"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遇到危难时。主张\"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对于不仁者的表现。论述不多。这与孔子坚守不轻易毁人誉人的理念有关。主要有:巧言令色。鲜矣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

上述是孔子关于仁的主要观奌。是培养君子品格的标准。这是一个具有相当高度与难度的标准。也是引起后世戚戚焉而非议的原因之一。

孟子作为孔子的私淑艾弟子。对于孔子的仁的观念当然是赞同的。但是时间过去了100多年。世事变迁。孟子在孔子原有的基础上。又对仁的观念增加了一些新内容。主要有:

1.孟子告诫梁惠王。国君\"亦有仁义而已矣。不必曰利\"。他给齐宣王讲。文王行仁政。\"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2.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仁者荣。不仁者辱。

3.夏商周三代得天下是因为仁。丢掉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仁。国家的废兴存亡也是这个道理。

4.孟子批评粱惠王不仁。因为他为了争夺土地。驱赶自己的宗室子弟和人民上战场送死。

说到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的差异及对后世的影响。大体上有如下几奌:

1.孔子所提仁的标准。强调人的修身。培养信奉者的君子品格。以达到匡正世风教化世人的目的。是仁心。孟子所增加的仁的内容。强调君王要行仁政。才能保证国泰民安。用迂回的方式惠及民生。是仁术。

2.从对人性认识的深度上。老师似乎更胜一筹。深知掌权者大权在握。其心难测。多说无益。因此只有一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余者不多言。自己领悟。学生则对王道君心倾注大量精力研究。感悟颇深。知之甚多。靣对几个侯王诚心诚意。侃侃而谈。一心要效仿先贤。为帝王师。可惜生不逢时。终生无一机缘。

3.谈到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仁心观念对历代读书人影响较深。致仕的或未致仕的许多人。以君子标准自律。忠臣孝子义士频出。在很大程度上教化了世风人心。时至今曰。已被弃之如敝屣。不说为好。孟子的仁术遭遇更差。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虽说赞誉者颇多。但实行起来太难了。自孟子以后。历代帝王未见有真心实行民本治国的。

一孔之见。欢迎批评指正。

其他观点: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而孟子是孔子的粉丝。是儒家的第二号人物。是继承和发扬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完善了孔子思想的人。

其实。孔子的思想是仁。仁者爱人。而孟子的思想在孔子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思想。

很显然。孔子的仁的思想是一种伦理的价值观。而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战略。在仁政的基础上。孟子更是提出了王道理想的主张。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仁者爱人”。人如何践行“仁”?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要用礼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符合礼的就去做。不符合礼的就不去做。在孔子那里。“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这种规范叫“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像人字的结构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撑一样。我们要想成就自己。先要成就别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想要被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也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这是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思想。孔子的这两句话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处理人际关系的金科玉律。也应该成为现在人与人距离越来越近。而心越来越远的冷漠时代的人伦准则。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高度概括。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学”就是关于做人的学问。人践行了“仁”。这就是道。

孔子是个心慈面善温情脉脉的人。在中国思想史上。他可能是第一个发现并高扬人的价值的思想家。孔子家里的马厩失火。他第一个问有没有人受伤。这种关心人生命价值的思想。在把人当成动物的奴隶社会。非常难能可贵。孟子则把孔子“重民”的思想推向高峰。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百姓才是天下的主体和国家的根本。国君无足轻重。国君不行仁义残暴百姓。百姓可以换掉国君。甚至是杀掉。这种思想。简直石破天惊无比大胆。搞得千年以后的明太祖朱元璋还心有余悸。他曾经恨恨地说。要是这老头子还在。早就拉出去砍了。

人性善恶一直是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孔子并没有对人性善恶做出界定。他说“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性相近。后天环境即“习”可以影响人的本性。而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性善论”并进行系统论证的思想家。孟子认为人和禽兽之间的区别就是道德。而人天生就具有四种向善的“萌芽”。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它们就像四肢一样。天然存在于内心。有了这四种心就是人。没有就是禽兽;人如果能够地守护好四心。就能成就道德;不好好守护四心。就可能成为坏人。就是“自暴自弃”。用孟子的话说就是“自贼”。孟子的“性善论”对中华民族惩恶扬善、积极向善文化心理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34:55

      孔子,孟子,思想,国君,仁政,基础上,后世,先贤,仁心,第一个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34:55

      没想到大家都对孔孟都是儒家,两人的“仁”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如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34:55

      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义”。孔子删诗书定礼仪。整理传承上古文化。使先贤文化得以延续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