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一定是重中之重。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县中”。整个高中阶段所有的语文课堂。一半贡献给了文言文和诗歌。一半贡献给了试卷。而讲评试卷的过程中。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讲文言文和诗歌。如果让学生觉得老师讲文言文枯燥无味。那基本上意味着学生三年的高中语文课堂。都将在枯燥无味中度过了。
从高中语文老师的角度。上文言文课程中老师出现的最常见问题是赶进度。重词义积累。一篇文言文。一节或两节的时间必须字词梳理好;讲试卷中的文言文。上来就是积累词义。老师台上读。学生台下记。一节课下来。试卷写满了。老师功成身退。留给学生一堆知识点。——这样的课程。学生认真去听去记。当然会有收获。但枯燥无味那也是必然的。
想要摆脱文言文课堂的枯燥无味。语文老师一定要调整思路。不要想着一节课把多少东西“灌”给学生。——一节课让学生积累三五个实词。学生会有收获感。但你一节讲满满一黑板的实词虚词。还都是一词多义。每一个词要列12345。让学生怎么提得起兴趣!有些学生甚至觉得老师就像是孔乙己在告诉他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
所以我在课堂上。一节课让学生积累的实词、虚词等知识点。一定不超过五个。一节课五个。高一开始积累。到了高三。再多实词也都能掌握了。
节省出来的时间用来干嘛?一是引导学生去运用实词。二是讲解相关的文化常识。前者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后者是展现老师的个人博学和风采。去吸引学生。
课堂上要求学生积累的文言知识点。要引导学生去运用。去写文言语句。语言学习不去运用。一定不会有人感兴趣。但若结合现实生活。或者刻意用某个文言实、虚词造句。那种维和感和新鲜感会让学生兴趣大增。
比如在讲到“使”这个词的含义时。让学生去翻译一句话:使使赵王使使使于秦。这句自造的语句让学生一读便有兴趣。并试着对照刚刚积累的多种含义去尝试翻译。最终得出结论:
使(如果)使(让)赵王使(派遣)使(使者)使(出使)于秦
一句话。基本囊括了“使”这个实词高中阶段常见的所有词义。学生以后见到这个字。自然就能想到这句话。并且联想到多种含义。
每次积累了一些词的时候。还可以鼓励学生去创作。写上两三句文言。把词嵌入进去。然后当堂展示。大家去品评写得如何。用得合不合适。对古人的作品。学生可能没有兴趣。但去点评同学的“作品”。学生一定很踊跃。而且。长期坚持下来。还真有学生对写文言文越来越有兴趣。
本来文化常识相比于词语积累就更吸引学生。再在讲解中穿插讲解一些古人典故。把文言文变成讲故事。课堂气氛自然会好很多。
语文文言文的课堂。不应该是纯粹的记笔记。背琐碎的知识点。而是应该在适当的知识积累之外。多一些文化的熏染。多一些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自觉地感觉到文言文的趣味性。
更多知识敬请关注“金牌小书童”。混迹省重点高中多年。愿与各位分享语文学习经验。
其他观点:
个人觉得。文言文比现代文章更精炼。更隽美。无论是叙事、抒情、言志或是写景。文言文都能够准确给世人一个清淅感观。从内质上讲。经得起时间推敲。
唯有深厚古文功底。能够深入浅出。才能把枯燥的文言文讲出味来!
其他观点:
如何使文言文课饶有兴趣。①采用现代白话文讲文言文所涉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②故事语言与文言句式匹配。先增印象。③学习语法句式。④增强课下文言文与白话文亙译兴趣活动。巩固加深印象。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934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文言文,学生,实词,文言,枯燥无味,知识点,老师,虚词,词义,兴趣
没想到大家都对语文老师在上文言文课的时候,如何活跃气氛不会枯燥无味?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一定是重中之重。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县中”。整个高中阶段所有的语文课堂。一半贡献给了文言文和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