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咏柳》是宋代诗人曾巩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南丰七曾”之一(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文风雍容。不露锋芒。曲尽事理。
《咏柳》的原文“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翻译过来就是: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
这首诗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寓意很深。把春天的柳树比喻成得势猖狂的小人或者邪恶团体。倚仗势力。张牙舞爪。企图一手遮天。但恶有恶报。终将走向灭亡。
大部分读者对这首诗都是这样理解的。也代表了诗人写这首诗的一个意境。可以说是直解。
从另一个方面。我的理解是把柳树比喻成“根基不牢的人”。一个人理解力很强。学东西很快。又有别人的扶持。但是如果急于求成。没学会走就想着跑。基础不牢固。盲目自大。势必会半途而废。被别人超越。所以说。只有踏踏实实。把基础打牢。才能取得大的成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鲁班有个徒弟叫张半。学手艺数他最快。别人学三年才出师。他只学了两年就差不多了。因此。鲁班少不了夸奖他两句。谁知道这张半经不住夸奖。日子长了。他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左右方圆的木匠他都不放在眼里啦。鲁班师傅为了教育他。让他几次做一方一圆两张桌子。始终达不到要求。最后鲁班师傅对他说“木工这行手艺。要浅有浅。要深有深。只有打牢基础。才能做的完美”。从这以后。张半老实多了。一直到出师都很虚心。最后学有所成。
其他观点:
曾巩~北宋神宗时期的文学大家。江西南丰人。是个孝廉并举的好官。体察民情。勤政务实又嫉恶如仇。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又曲尽事理。但官场上暗流汹涌。小人得志。自己又无可奈何。故写下这首《咏柳》诗来借物抒怀。抨击那些得势小人。讽刺邪恶势力以排解心中的愤懑。同时警告那些小人会有因果报应的。日月不可能总被遮蔽。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其他观点:
谢谢邀請
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家。詩人。曾巩。是北宋欧陽修的高足。
曾巩的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詩《咏柳》。为世人津津乐道。他与贺知章的《咏柳》是载然不同的风格。贺知章的咏柳是咏柳树的自然之美。是咏春风。咏春天像剪刀一样剪出万千绿枝条。咏柳抒怀。
而曾巩的《咏柳》是借柳树得以东风。而畜势乱发。枝头乱长。借东风而张牙舞爪疯诳摇摆。以此比喻嘲讽奸妄小人。无耻之徒依仗权势。犯奸作科。无恶不作。
表现了詩人对无耻小人的深恶痛疾。从詩人曾巩的《咏柳》就可以看出。一一枝头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落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的《咏柳》千古名作。对北宋朝廷的奸臣极尽嘲讽之能事。同是柳树。写法的不同。表现了詩人丰富的想象力。借柳喻人。不愧是高超的手法。以柳讽人。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955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咏柳,东风,南丰,曾巩,北宋,柳树,小人,日月,飞花,鲁班
没想到大家都对唐宋八大家以散文著称,曾巩能文能诗,他的《咏柳》有什么意境?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咏柳》是宋代诗人曾巩的一首托物言志诗。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南丰七曾”之一(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