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的名气并不大,为何他却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原创

曾巩的名气并不大,为何他却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唐宋八大家”是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所谓古文也就是针对六朝时期华丽无物的“骈体文”而言。“骈体文”往往讲究华丽的词藻、工整的对仗、优美的文字等。但是却不能表达具体的思想内容。唐宋八大家。他们提倡言之有物的散文。反对六朝的浮丽文体。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入选“唐宋八大家”必须是唐宋时间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范仲淹虽然也有很不错的古文。比如《岳阳楼记》。但是他与上列的八位人物相比。在古文运动方面的成就远不如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也就是说。他不属于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还没有成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导层的人物。因而。后来的朱右、唐顺之、茅坤等都没有将范仲淹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

曾巩然没有“ 唐宋八大家”有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作。但是他才华横溢。有很多好作品。名气很大。

在这个名单中。感觉曾巩确实是最不显达的一位。难怪有人感觉他是“来凑数的”。但是。曾巩真的是来凑数的吗?

要厘清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何谓唐宋八大家这个概念入手。所谓唐宋八大家。又叫唐宋古文八大家。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古文大衰。文章几乎无语不偶、无文不骈。而在内容上。又多写儿女情态。风花雪月。无病呻吟。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歧途。

在这种文章势颓的情况下。唐朝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文章大家。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他们主张用散句单行形式写散文。

并以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骈文。这场运动持续推动。到了宋朝。这场运动在欧阳修、三苏和王安石等人的接力下。达到高潮。故苏轼对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厘清这个问题之后。再来了解一下曾巩在这场古文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北宋。欧阳修是当时当仁不让的文坛领袖。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日中天的文名。就得益于欧阳修的大力推荐。而曾巩。则是欧阳修的学生。而且是欧阳修最认可的学生。

到了明清之后。便有了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人为主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他们的名声就更大了。于是就有了“唐宋八大家”这一赞誉式的称谓。而曾巩列于其中。丝毫也不逊色。

其他观点:

题主好。我来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来看。一方面是曾巩为什么给人感觉名气并不大。另一方面。曾巩为什么能够入选唐宋八大家。

首先。我们简要了解一下曾巩的人生经历。看看他是何许人也。

曾巩。字子固。江右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生于1019年。卒于1083年。谥号“文定”。曾巩于嘉佑二年进士及第。此后历任地方知州及史官修撰等职。他政治上廉洁奉公、勤于政事。颇有官声。文学上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特点“古雅、平正、冲和”。流传后世的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

从曾巩的经历和生卒年月来看。他主要活动于仁宗、神宗、英宗、哲宗等北宋皇帝在位年间。抛开韩愈、柳宗元二人先不谈。与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其余五人基本相同。并且。曾巩与三苏、王安石都曾求学于欧阳修。算得上师出同门。

既然和老师同学们齐名。那为什么今人往往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如数家珍。却对曾巩知之甚少。几乎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中的陪衬。是什么导致六人之间名气差距这么大?又是什么原因让曾巩入选了唐宋八大家?

下面容我一一道来。

顾名思义。唐宋八大家共有八人。分别是唐朝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北宋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在这八人之中。单以现今的名气而言。最大的可能有争议。苏轼、王安石、韩愈可能都有竞争力。不过苏轼的胜面应该比较大。

但若是说到名气最小的。曾巩就当仁不让了。那是怎么导致的这种结果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1.最直接的原因。传唱作品较少。尤其是没有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

21世纪。我们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文学启蒙读物是什么?

毫无疑问。就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教材。其内容逐级递进。基本涵盖了从春秋战国到近现代中国的各位名家巨著。是经过仔细筛选编纂的。每一次修订。每一次删减。都会引起广泛讨论。关注度非常高。

客观的讲。《语文》教材的作用十分之巨大。是青少年文学价值观的底层架构。也是对文学的最初了解。其课文结尾的“背诵全文”对扩大作者知名度和作品传唱度至关重要。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人的作品入选了教材。

首先。唐朝的两位。韩愈的文章《师说》、《祭十二郎文》和诗作《左迁蓝关示侄韩湘》。柳宗元的文章《小石潭记》和诗作《江雪》。都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

北宋的四位。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和词作《蝶恋花》。王安石的诗作《元日》、《泊船瓜洲》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文章《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水调歌头》、《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等。苏洵也有《六国论》入选。

单以这方面而看。仅有曾巩、苏辙二人未有作品入选。导致了国人在青少年期间对二人的作品知之甚少。是影响名气的最关键原因。

2.其政治知名度、影响力自己个人关系。都是影响名气大小的原因

先说唐朝的二位。韩愈是一代文宗。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文坛领袖和古文运动发起者。也是朝中重臣。甚至在传说中还是八仙之一韩湘子的伯父。这些条件让他没理由不为人所知。柳宗元则与韩愈当时并称。虽然比不了韩愈的盛名。但也绝谈不上籍籍无名。

北宋的六位。欧阳修堪称宋朝韩愈。也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提携过无数文林后辈。唐宋八大家中的北宋其余五位。都曾求学于欧阳修。堪称桃李满天下。

王安石就更不用说了。一场变法轰轰烈烈。上台又下台。不论诗文。都注定了他名垂青史。

再是三苏。苏洵文章写的虽然好。苏辙官职坐的虽然大。在后世的名气上终归是沾了苏轼的光。作为当世偶像。苏轼已经火了一千年。并将继续火下去。他的诗文还将会被无数人传颂。

曾巩就比较尴尬了。他的诗文都很好。但完全谈不上比其他人更好。他虽然也做官。可也没当到过参知政事这种高官。又没有苏轼这样的天才亲戚。也就自然导致了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处于名气最低的情况了。

二、曾巩名气既然远逊于其余七人。为什么还能入选唐宋八大家?

正如题主所说。既然曾巩名气并不大。那他为什么还能和韩柳欧阳三苏等人并列唐宋八大家?这里面有两层原因。

1.“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源于明朝。有一个典型的入选标准

在明朝的朱右编纂《八先生文集》时。首次将韩柳欧阳等八人同列入内。明朝的唐顺之的《文编》中。在唐宋文章方面也仅录入他们八人。随后。明朝末年的茅坤。按照朱右和唐顺之的说法。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自此。“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流行开来。渐渐为世所公认。

茅坤等人为何只选这八人的文章编纂成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所处的明朝在经历元朝的混乱后。在文风上受两宋的影响最大。而宋朝的文风。其根本源自于两次古文运动。

在唐朝时。韩愈、柳宗元等人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

到了北宋。以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等人为代表的师生团体一脉相承。继续坚持了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形式。他们的两次古文运动。对后世元明清甚至民国的文风都影响极大。

拥有共同的文风。是当代文人墨客的学习指南和努力目标。这就是茅坤等人将他们八人一起列入文集的重要原因。而随着茅坤的理论被逐渐认可扩大。“唐宋八大家”的说法就逐渐形成了。曾巩自然就成为了其中一员。

2.光有风格、有关系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水平能力过关

曾巩虽然是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是欧阳修的学生。是苏轼等人的同学。但这些都不是他能够入选茅坤文集。成为唐宋八大家一员的原因。究其根本。还是曾巩的文章写的好。还是曾巩有实力。

虽然我们如今了解的曾巩作品比较少。但曾巩还是流传了很多作品的。他的古文理论上承欧阳修。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

并且文章具有几个特色。一是文章写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又委婉曲折。二是曾巩虽然文字很质朴。少于修饰。但有时候在用词华丽。气势纵横。三是曾巩擅于写记叙文。条理分明。逻辑非常清晰。不多写景。但也有描写十分详尽的作品。

曾巩主要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从他传世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主要在于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

曾巩的散文作品中。其名篇大都属于记体散文。如《墨池记》、《学舍记》等。而后人在编选散文集时。曾巩的记体散文入选篇目一直居高不下。如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其在《南丰文钞引》中云:“予录其疏札状六首。书十五首。序三十一首。记传二十八首。论议杂著哀词七首。嗟呼!曾之序记为最。而志铭稍不及。然于文苑中当如汉所称古之三老祭酒是已。学者不可不知。”

以上简要介绍了曾巩的文学成就。但同样也要看别人的评价和认可与否。这也是对个人能力的体现。《宋史·曾巩传》、欧阳修、王安石等人都对曾巩评价极高。王安石甚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爱子所守卓。忧予不能攀。”表示自己远不能相提并论。其中虽然是谦词的可能性更高。但也充分体现了对曾巩的推崇。

综上所述。从了解来看。曾巩在北宋时的名气并不小。同为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他在文坛的地位绝不逊于其他几位。虽然曾巩的名气如今不显于世。但凭借他质朴无华、卓然一家的文章。足以入选唐宋八大家。也足以流传后世。

其他观点:

曾巩的文章特点是“古雅。平和。中正”。这和他正直、敬业的人品一脉相承。在业内有很高的声誉。曾巩曾任济南一把手。带领百姓疏通大明湖。建设北水闸治理水患。执政口碑广布民间。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学生。苏东坡曾说过。曾巩是欧阳修门下最棒的弟子。就连欧阳修也承认这一点。

苏轼和曾巩是同学。他们一起参加高考。阅卷老师正是欧阳修大人。苏轼的文章技压群雄。无人可与争锋。而欧阳修觉得如此绝妙的手笔一定是自己的门生曾巩了。处于回避的考虑。所以就把苏轼的试卷误认为是曾巩的。从而定为第二名。这就是苏东坡没有夺冠的原因。由此可见。曾巩在欧阳修心目中的地位。

曾巩的文章大多太工整。缺少朗朗上口接地气的作品。所以在民间流传的不如其他作家广泛。依钱钟书的眼光来看。他觉得曾巩至少比苏洵和苏辙的文笔要好。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39:08

    唐宋,曾巩,古文,欧阳修,苏轼,名气,文章,北宋,韩愈,王安石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39:08

    没想到大家都对曾巩的名气并不大,为何他却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39:08

     “唐宋八大家”是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所谓古文也就是针对六朝时期华丽无物的“骈体文”而言。“骈体文”往往讲究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