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有关系吗?
原创

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有关系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谈起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唐宋古文八大家”。接着也会想起“古文运动”。由唐代文学家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在唐代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只有倡导者韩愈。支持者柳宗元用自的创作实践取得了一定成就。

而真正对“古文运动”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却是北宋以三苏、欧阳修、玉安石、曾巩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是他们把“古文运动”发扬光大。深入人心。推向高峰。使韩愈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的散文创作理论得以实现。在后人公认的“唐宋八大家”里。北宋就占了六家:苏轼、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而这一时期没有列入“唐宋八大家”的作家群体还非常大。而且这些作家都集中在北宋中晚期。

这种文化的繁荣。还不单体现在古代散文上。在诗的创作上比唐代的规模更大。就拿李白、杜甫和苏轼相比。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李白一生写诗九百多首。而苏轼一生写诗四千多首。不包括词。在词的创作上。更是没有任何朝代可以和北宋相比。以苏轼等文学家为代表的庞大群体。把词的创作推向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在理学上。二程、张载等理学家也有杰出成就。在书法、绘画上也都有杰出贡献。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当然不是偶然的。它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

一、北宋时期。从宋太祖到宋真宗这一时期。一百多年间。国家稳定。社会安宁。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大大超过了唐代。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繁荣。看看《清明上河图》就知道。北宋的京城汴京比唐代的京城长安。不知要繁华多少。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著名城市。有很多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学者经过长期研究之后得出结论:人们长期以来。说起古代的繁荣。就自然想起大唐盛世。其实不为人知的是。北宋的经济发展。比盛唐还要强。文人们自然都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

二、宋代开国以后。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吸取了晚唐五代权臣武将割据篡权的教训。文臣治国成了宋代治国的基本国策。宋太祖曾言:“宰相需用读书人”。文臣治国。振兴教育。削弱军事将领的兵权。在宋代形成了风气。这从治国的角度看。对封疆守土是极为不利的。客观上也造成了在外敌入侵时无力抵抗。最终导致大宋灭亡。这个话题在此暂且不表。但对宋代文化的繁荣。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影响深远。

三、北宋兴办官学。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北宋多次掀起兴办官学的创举。培养了大批人才。科举制度在北宋得到弘扬。比隋唐有了更大的发展。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数比唐代大幅度增加。象“唐宋古文八大家”北宋的六位。苏轼、欧阳修、王安石、苏辙、曾巩都是进士。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而在唐代。象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都不是进士。

四、北宋重视文人治国。这在历朝历代是少见的。较之盛唐。唐代就不那么重视文人。“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看看这些唐代文人写的诗就能知道。在唐代要想步入士大夫的行列。那最好的途径就是立下战功。而北宋不同。北宋有了一大批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词人、科学家、书法家、画家进入仕途。成为政治家。象我们熟知的晏殊、欧阳修、范仲淹、梅尧臣、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沈括等。都做过高官。这无形中就提高了文人的政治地位。宋代的官员薪酬又高。他们衣食无忧。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经济保障。

五、从北宋的文学环境看。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能进入“唐宋古文八大家”。还有北宋文坛的特殊环境。这里面欧阳修是北宋文坛上的领袖。苏轼、苏辙、曾巩都是欧阳修的学生;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都是江西老乡。欧阳修带着一个有实力的文人群体。自然能够在北宋文坛上呼风唤雨。形成巨大影响。使他们倡导的新文体能够让天下文人效仿。欧阳修去世后。苏轼更是带着他的“苏门四学士”。“苏门后四学士”等一大批文人。并用他的创作实践。发扬并创新了“古文运动”的理念。把古代散文推向了一个美好的新天地。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北宋的文坛取得了盛唐都难以相比的文学成就。“唐宋古文八大家”唐代只有两家。而北宋占有六家。唐代留给我们后人念念不忘的只有唐诗。北宋给我们留下的是诗、词、古代散文、理学、科学、书法、绘画等。这是规模空前的全面繁荣。北宋的文坛可谓是百花齐放。群星灿烂。北宋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奇迹。

其他观点:

感谢邀请。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是有很大关系的。甚至可以说是时代造就的。宋代是中国历史文化调整、变革和定型的关键历史时期。著名学者陈寅恪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节点的直接原因。在于宋代社会及社会阶层的变化所带来的改变。

宋代以文教兴国。重文抑武。统治阶层大多爱好文艺。科举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庞大的官僚队伍。由有文化修养的文人构成。掌握了政治话语权的文人。把他们的审美理念、生活方式推广到全社会。进而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感。

体现在文学、艺术和美学方面。无论是贵族、士人还是平民。日常生活都极富审美色彩。这是宋代较之魏晋和唐朝历史性的进步。体现在生活领域。人们作为审美主体的意识普遍提高。生活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在生活方式上有浓重的艺术化、审美化意味。城市审美文化勃兴。赏心乐事。活色生香。丰富多彩。

唐代和宋代都处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美学的高峰期。但其思想文化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质。如果说。唐代文化充满了积极开拓的外向型气质。那么。宋代文化则体现了精细幽微的内向型特征。

总的来说。宋人缺少唐人开疆拓土的雄伟气魄。却比唐人审美更精巧细微。文化追求更富书卷气。宋代总体倾向是崇儒尚文、精致内敛。但这不代表宋人思想的保守、沉闷。与广阔的外部世界相比。他们更强调内心的丰富。宋人的精致。体现在生活中造神奇。饱含浓郁的审美意味。

其他观点:

导语:开宗明义。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处于同一时期。与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但这其中不仅仅受时代大势影响。与古文运动和个人理念也有着很大关联。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培育大师的土壤。让北宋成为了名家辈出的朝代。

一、“唐宋八大家”说法由来

题主在这里特意举出了三苏、欧阳修等人作为例子。想必不仅因为他们处于同一时代。更因为他们都是“唐宋八大家”中人。

“唐宋八大家”这个说法由来已久。很多人大概只知道这个名头。却并不清楚这个团体称谓的由来。这里我简要介绍一下。

“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八人。其中韩愈和柳宗元是唐朝人。其余六人都生活在北宋年间。故又称“北宋六大家”。

“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最早源自明朝朱右编纂的《八先生文集》。首次将韩柳欧阳等八人同列入内。明朝的唐顺之的《文编》中。在唐宋文章方面也仅录入他们八人。随后。明朝末年的茅坤。按照朱右和唐顺之的说法。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自此。“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流行开来。渐渐为世所公认。

那么。为何茅坤等人将他们八人列在一起编纂文集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发起人。

韩愈和柳宗元在唐朝发起了古文运动。欧阳修等人上承韩柳。在宋朝掀起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风貌焕然一新。

作为拥有着相同理念。并且同处一个时期的欧阳修等人。在关系上也相当密切。他们互为师生、友人。故而互相影响。

这八人中。欧阳修是苏轼、王安石、曾巩的老师。苏轼是苏洵的儿子、苏辙的哥哥。六人又都同朝为官。这种师友亲属的密切联系。为共同理念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也为带动一大批人才的出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促进文化高度发展的环境因素

但大师的出现绝非偶然。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欧阳修等六人中。年纪最大的欧阳修出生于公元1007年。最后去世的苏辙亡于1112年。也就是说。他们在文坛上的活跃时间。就在这一个世纪之中。

这一百年里。北宋已经从开国之初逐渐步入正轨。正处于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执政年间。共有六个皇帝在位。除去宋徽宗在治国理政方面一塌糊涂。最终身死国灭以外。其他五位皇帝都算是有所作为。这种执政基础给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保障。

另外。宋朝上承后周。起于五代。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是军阀出身。得国不正。为了避免自己“陈桥兵变”的剧情在子孙身上重复发生。便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大幅度削弱了武将的职能和权限。由此树立了“重文抑武”的执政理念。虽然导致宋朝历代都有羸弱之态。但士大夫集团掌握了极大的话语权。甚至能够制约皇权。这也为人才辈出的鼎盛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这一时期。虽然与契丹、西夏的战争时有发生。但大局上还是相对稳定的。尤其是人民群众生活上相对富足。农业、印刷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海外贸易十分发达。经济繁荣程度前所未有。也给文化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土壤。

三、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个人贡献

但是文化光有生存环境还不够。要发展的繁荣昌盛。还需要一个领头人。客观的讲。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起到了关键作用。作出了莫大贡献。

在北宋六大家中。欧阳修年龄最长。他生于北宋景德六年(1007年)。卒于熙宁五年(1072年)。享年66岁。谥号文忠。他在从政的41年中。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朝中重臣。也是文坛领袖。

欧阳修除了在文、词、诗等方面的个人建树之外。最重要的是他眼光极佳。对具有真才实学又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不遗余力的提拔重用。

他发掘了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推荐过包拯、韩琦、司马光等政坛重臣。提携了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名儒。“唐宋八大家”中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一生桃李满天下。堪称宋朝最伟大的伯乐。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大力革新文风。改变了从唐末到宋初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对自北宋以后的文风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说。欧阳修个人为宋代文化盛世作出了突出贡献。

对于欧阳修。这里用一首苏轼的词来评价: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结语:综上来看。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的出现和北宋文化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社会发展的适宜土壤。离不开北宋的执政理念。也离不开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个人努力。正是种种原因交织融合。才促成了北宋文化的高度繁荣。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人文经典。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39:10

    北宋,欧阳修,唐宋,宋代,唐代,古文,文坛,文化,苏轼,文人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39:10

    没想到大家都对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有关系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39:10

    谈起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唐宋古文八大家”。接着也会想起“古文运动”。由唐代文学家韩愈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