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认为长城就是马奇诺防线。完全依靠一道城墙彻底阻拦蒙古骑兵。
其实这是荒谬的。
大漠游牧民族。并不是连马镫都没有北美印第安人。具有一定的攻坚能力。
况且。长城既然号称万里。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总有地方容易被突破。
长城其实只是一个战略上的缓冲。将游牧民族骑兵阻挡在长城一线一段时间。便于中原王朝的兵力集结应对。仅此而已。
这是瓦解游牧骑兵机动力的必要工事。在古代还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这不是说有了长城面对游牧民族就万无一失了。前提是中原王朝能够集结大量部队。拦阻骑兵军团。
如果中原王朝没这个实力。那么长城的拦阻也没有意义。
至于满清对于蒙古是一个缓慢的征服过程。
蒙古分为鞑靼和瓦剌。
其中鞑靼在东部。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含喀喇沁)、鄂尔多斯等部。
鞑靼蒙古在明代。实力已经相当衰弱。对大明不能构成什么威胁。
大家都知道土木堡战役。蒙古人是瓦剌。并非鞑靼。
到满清崛起以后。鞑靼的领袖为察哈尔部的大汗林丹汗。是蒙古最后一任的大汗。
当时鞑靼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和满清对抗。林丹汗最终被打的裸奔到甘肃后病死。
归属林丹汗的科尔沁部、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先后投靠满清。林丹汗死后。他的儿子率领察哈尔部残部。也归顺满清。后康熙时期有3000人反叛被镇压。
满清对于鞑靼蒙古的征服。并不仅仅是武力镇压。还有高层的联姻。
皇太极本人在1625年娶了科尔沁部寨桑之次女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为妾。
满清和鞑靼蒙古高层联姻非常多。等于是联合蒙古一同对付汉人。
这在以往是不存在的事情。
在大明眼中。蒙古属于鞑靼。这同北魏蔑称柔然为蠕蠕没什么区别。鞑靼在当年明代的书籍中。是一种野蛮无知的民族。同野兽差不多。明代史书多以“人面兽心”来形容。不存在公开的皇族通婚。
而鞑靼既然已经和蛮族高层联姻。原则上就不用武力进入了满清统治高层。
既然如此。鞑靼为什么要和满清对着干呢?他们本来就是利益共同体。
但对付瓦剌则没这么简单。
搞定漠南蒙古以后。还有漠西蒙古瓦剌。以及漠北蒙古喀尔喀。
我们先看看瓦剌。
瓦剌分为四大部:杜尔伯特(绰罗斯氏)、准噶尔(绰罗斯氏)、和硕特(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之后)、土尔扈特。
准噶尔强大以后。土尔扈特被迫从新疆逃到伏尔加河流域。脱离中国境内。
而噶尔丹和杜尔伯特同满清。一直激战到乾隆时期。
为什么他们最终会失败。其实原因也不复杂。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耕民族越来越强。乾隆初期中国人口已经接近2亿。到末期已经达到3亿。而明代人口顶峰时期。也不超过1亿5000万。
同时。清军准备火器的数量越来越多。在乾隆时期讨伐准噶尔残部的战役中。清军很多部队火器比率很高。100名士兵中就有火器手75人。还准备不少火炮。
而即便是康熙时代。清军也大量装备火炮。作为对付准噶尔的火力支柱。
这些都是明代所不具备的。
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农耕民族必然越来越强。游牧骑兵肯定越来越弱。这是客观历史的规律。
至于漠北蒙古喀尔喀的土谢图汗部、赛音诺颜部、车臣汗部和札萨克图汗部。也起不了什么风浪。
在准噶尔的噶尔丹试图统一蒙古时期。喀尔喀遭到大举进攻。
这四部实力都不强。都被被击溃。被迫南下投靠满清。所以漠北蒙古形式上是归属满清。还是雍正时期的事情。直到清朝末期被沙俄扶持独立。
换句话说。满清搞定蒙古的威胁。是乾隆时期的时期。
而众所周知。满清所谓的“康乾盛世”以后。帝国就开始衰败。最终一蹶不振。
那么。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以后。到乾隆时期的1758年才大体搞定蒙古各部。前后花费了130多年时间。这能叫做轻松吗?
而清末首先是外蒙古独立出去。随后内蒙古也摇摇欲坠。独立势力。也就是满清时代的内蒙古王宫不断闹事。抗战期间。他们甚至成立了伪内蒙古国。直接将内蒙古独立出去大半。
如果抗战最终中国没有胜利。内蒙古也丢掉了。
这些都是满清留下的坑。
其他观点:
“万里长城万里空”是康熙巡视长城时。看到的张廷玉写在长城上的诗。其中的一句“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说明了一个王朝的兴亡不是一座城墙能抵挡得住的。很认可张廷玉的看法。
长城真的那么有用吗?
长城字秦始皇劳民伤财修建以来。在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入侵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从来没有挡住他们的铁蹄。经常的南下抢掠中原百姓的财物。汉朝时期不得不采取和亲的方式来避免匈奴的入侵。
唐朝时期。突厥一直骚扰边境。北宋被契丹压制。南宋更是灭于蒙古的铁骑之下。明朝又花费巨资修长城。 也不免被鞑靼侵略。由此可见。万里长城万里空。还真是这么回事。
历朝历代的灭亡都是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非靠一座长城
从秦朝至清朝。那些被外族占领的朝代。都是其自身的腐败造成的。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就是由西晋的“八王之乱”内部互相残杀。使得关外的胡人势力趁机而入。导致北方的中原地区被胡人瓜分。中国历史进入最黑暗的时期。
北宋时期。保守派与改革派斗来都去。你方唱罢我登台。最后把自己作死。后来又中了金人的奸计。联合起来灭了辽国。从而使得金国没有了对手。一国独大。最后反过来吃掉了北宋。也为后来的元朝充当了掘墓人。
明朝末年同样如此。东林党人与阉党斗得你死我活。从而造成国内矛盾尖锐。民不聊生。受压迫的人民只得起来斗争。就爆发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明朝在里外夹击下兵败如山倒。很快就被李自成消灭了。
但李自成毕竟目光短浅。远不是满清的对手。又很快的被消灭。自此长城内外都是满清的地盘了。
民心国力才是永不倒的铜墙铁壁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长城作为一睹城墙。认为城墙修的结实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殊不知长城就是摆在那里的一条长长的关隘。没有飞不过去的鸟。再厚的城墙也有被攻破的时候。
但比长城更有价值的是民心和国力。最坚固的城墙其实是人心。只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只有自身的强大。长城才能变成摧不跨的铜墙铁壁。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防御。屈人之兵靠的是强大的国防实力。而不是长城。
康熙作为清王朝的统治者。前半生一直在打仗。也打了很多的胜仗。他觉得用武力可以征服天下。可是后来。天下基本太平了。而新的问题却层出不穷。吏治腐败、国库亏空。朝堂上官员们结党营私。皇子们争权夺位。把他搞得焦头烂额。自顾不暇。
修理长城。那得用大把的钱去砸。势必劳民伤财。加重老百姓的负担。而关外的满、蒙以及西北的甘肃、青海、新疆都在他的管辖之下。长城已由边墙变为内墙。已无实质性的防御意义了。也就没必要花巨资去做那得不偿失的事情了。
康熙对于治国理政有了新的认识。维护国家统一不是靠一座长城就一劳永逸了。靠的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没有了国力民心这道钢铁长城。那真就是“万里长城万里空”。
其他观点:
长城当然有其重要的军事价值。对游牧民族的侵扰是有一定的防御效果的。远的不说。就以明代为例。名臣、名将如谭纶、戚继光等人都提倡在蓟镇修筑边墙(其实就是长城。叫法不同)及空心敌台等工事防御蒙古人。而蓟镇官兵依据坚固的边防体系面对蒙古人可以养精蓄锐。以逸待劳。从而战而胜之。这个边防系统有力的保障了明廷首都北京的安全。岂能说是无用之物?不然谭纶、戚继光在这上面下大功夫。是脑子秀逗了吗?
《明经世文编·卷四百三十四》:计(蓟镇)周垣二千余里。先其要害。筑台千有二百。后以渐加。筑至三千余所。自此以后。虏惴惴惮不敢入蓟。蓟遂为乐土。
看见上下文关系没?边墙、工事修筑起来之后。蒙古人再也没有来侵犯。“蓟遂为乐土”。蓟镇的防御坚固。就连俺答的头号谋士赵全都不能不承认。所谓“蓟门台垣甚固。所征卒常选。攻之。猝未易入”。所以。长城无用论并非是事实。
但是。长城也并非是无懈可击的。从嘉峪关到山海关边墙防线绵亘千里。不可能指望处处防守的密不透风。尤其是离北京较远的西北边镇。防御强度远不如东线。再加上边墙又年久失修。蒙古部落。尤其是土默特部经常溃墙而入。给内地造成极大的损失。附图。
说起来这还是人事的问题。长城主要功能在于迟滞敌人的进攻。后面要有强大的重兵集团及时集结。将其压制赶出长城一线。就比如戚继光成功防守蓟镇。如果没有相应的兵团与少数民族骑兵进行较量。溃墙之后就任人宰割了。就比如说被俺答屡次伤害的西北边镇。那个真叫一个惨。以上就是我对长城军事价值的理解。
至于康熙皇帝有没有说过“万里长城万里空”这样的话。我认为是没有的。反正《清圣祖实录》也没有相关记载。这莫不是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某个桥段吧?但是康熙皇帝确实也说过类似的话。
类似的话在《清圣祖实录》和《康熙起居注》倒是有这么一段。康熙三十年五月二十一日。古北口总兵蔡元通过工部奏请助理古北口坍塌边墙500余丈。被康熙皇帝义正言辞的驳回。指出修补长城消耗人力物力。并进一步引申出了“民心悦则邦本得”高大上的含义。这一段说的花团锦绣。不禁让人叫好。
《康熙起居注》三十年五月二十一日:上曰“蔡元所奏未谙事宜。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宁无边患?明崇祯中。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各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待到同月二十六日。又针对蔡元的建议重复了一番在德不在险的高论。所谓“治天下者在德不在险。边墙历年既久。损坏甚多。修之徒劳民力。究属无意”。像类似的话还有很多。如下。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五十一》: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七十五》: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
康熙皇帝的这些话让很多人认为终清朝200余年真的不设边防。真的不修长城。包括本题的大部分答主也认为是这样的。这就不对了。这些话更像是政治宣传。或者吹牛逼(看看《康熙起居注》。很多时候康熙皇帝吹牛也是很厉害的。比如那个自称“《明实录》曾阅数过”。这牛吹的。怕是老玄你不知道《明实录》多大部头啊!)。事实上。过了两年。四川陕西总督佛伦上疏请求修筑陕西三边边墙。康熙皇帝立即就批准了。大家想一想。康熙时期。准噶尔汗国虎视眈眈。西北边墙墩台具有极强的军事价值。怎么会不引起康熙皇帝的重视。
甚至据《大清会典》记载。在康熙时代修理边墙还是沿边官员的法定任务。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升迁。附图。
不仅仅是康熙朝在修理边墙。雍正和乾隆时代也重视边墙的修理。如乾隆二年就命人重修过山海关边墙。“命修筑山海关边墙城垣。从署广东巡抚。前任直隶布政使王謩请也”。
清朝不仅经常修理沿边边墙。还在沿长城一线到东北都有驻防八旗驻守。其目的就是要加强对外藩蒙古的控驭和监视。可以说八旗驻防制度和盟旗制度、联姻制度、黄教怀柔一样都是压服蒙古的手段。
其在甘肃各台堡、绥远、归化城、察哈尔、热河、延绥、京畿各关口、东北的盛京、吉林、黑龙江一线都有八旗驻防兵布防。就比如说在雍正十年。就有像直隶古北口、独石口、宣化、大同、张家口都有添兵记录。而在东北地带也驻兵3~4万。其目的不仅仅只为了北防沙俄。也针对外藩蒙古。
综上所述。长城是有军事价值的。而清朝历代皇帝。如康雍乾对长城一线的军事价值也很重视。不仅经常修理边墙(可能在规模上确实比明朝少)。还有驻兵控驭、监视蒙古。
引用文献:《清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清世宗实录》、《清高宗实录》、《大清会典》、《明经世文编》、《圣武记》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965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长城,蒙古,满清,鞑靼,康熙,准噶尔,乾隆,时期,察哈尔,万里长城
没想到大家都对康熙为什么觉得“万里长城万里空”,长城的防御价值没有用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很多人认为长城就是马奇诺防线。完全依靠一道城墙彻底阻拦蒙古骑兵。其实这是荒谬的。大漠游牧民族。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