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显赫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为何落得唐书无传,族亲不认的地步?
原创

功劳显赫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为何落得唐书无传,族亲不认的地步?

好文

热门回答:

唐朝最憋屈的背锅侠。官至河西节度使。唐书不立传、族亲不认宗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是王维在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奉诏出塞巡边时所作。

他所以会奉旨出塞。源于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海西部对吐蕃的一场大胜。虽然这场胜利来的实在有点龌龊。

关于这次青海之胜。唐史倒是多有记载。

《旧唐书·玄宗纪》载:开元二十五年“三月乙卯。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南率众入吐蕃界二千余里。己亥。希逸至青海西郎佐素文子紫与贼相遇。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

《新唐书》:(开元)二十五年三月辛卯。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与吐蕃战于青海。败之。”

《资治通鉴》:“二月。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袭吐蕃。破之于青海西。”

《方镇年表》:“二月。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袭破吐蕃。破之青海西。吐蕃复绝朝贡。”

因此。王维此次出塞巡边的主要任务。是代表朝廷去崔希逸处宣慰战功。

一、身世成谜

作为唐朝开元年间名臣名将。崔希逸一生政绩卓著。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功勋赫赫。官至河西节度使(兼任凉州都督)。执掌一方兵权。

河西节度使所控制的区域。位于河西走廊的咽喉部位。是中原地区链接西域的锁匙。有唐一代。对河西的重视贯穿始终。“节度使”的官名便肇始于河西。

据《唐方镇年表》记载。唐朝选任的河西节度使一共二十六人。除宗室、宰相遥领外。余者均骁勇善战之人。

按常理来说。以崔希逸的文治武功。两《唐书》应大写特写才对。即便做不到单独列传。与人合传也是起码的待遇。

崔希逸可倒好。不但唐书无传。就连崔氏族谱里都没他的名字。这真是奇哉怪也!

要说到隋唐时期的崔氏。那可是当时顶级的大豪门之一。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崔氏定著十房:一曰郑州。二曰鄢陵。三曰南祖。四曰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曰清河青州房。七曰博陵安平房。八曰博陵大房。九曰博陵第二房。十曰博陵第三房。”

虽然跟号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韦、杜两家比起来略逊一筹。但人家崔氏一股脑出了23个宰相。要说算不上大豪门谁都不信。

但崔希逸这位官至从二品(凉州都督为从二品官)的大牛人。却不见于崔氏所有家谱以及姓氏录。似乎大家都在躲着他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二、国之能吏

要想把这件事说清楚。我们先来看看崔希逸的为官经历。

由于崔希逸在唐书里无传。我们对他的经历只能从史料中的只言片语来揣摩。

但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在玄宗开元九年时。崔希逸已经是名动朝野的大名士了。

《旧唐书·李憕传》记载:“(开元)九年。(张说)入为相。(李)憕又为长安尉。属宇文融为御史。括田户。奏知名之士慕容珣、崔希逸、裴宽、咸廙业、宇文顺等为判官。摄监察御史。分路检察。以课并迁监察御史。”

唐人杜佑在《通典》中。对此事记载的更为详细。“长安尉裴宽等二十九人。并摄御史分往天下。慕容珣、裴宽、崔希逸、……等。皆知名士。判官得人。于此为盛。其后多至显秩。所在检责田畴。招携户口。其新附客户。则免其六年赋调。但轻税入官。”

在向朝廷举荐为官的二十九人中。崔希逸能与慕容珣、裴宽等人并列。足见其已有了足够的个人声望。

在这次“检责田畴。招携户口”的履职中。包括崔希逸在内的名士们干的颇为出色。“得户八十余万”。朝廷授予其“监察御史(正八品上)”的官职。

开元十八年(730年)。崔希逸再次出现在唐史里。这时他已官至郑州刺史(从三品)。成了主政一方的大员。

《旧唐书·食货志》:(开元)十八年。宣州刺史裴耀卿上便宜事条……上大悦。寻以耀卿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江淮、河南转运都使。以郑州刺史崔希逸、河南少尹萧炅为副。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陆运之佣四十万贯。

郑州在唐代是连通两京与河北道、河南道及江南地区的交通要冲。因此也成为唐代漕运的关键节点。

崔希逸在兼任河南转运副使期间。“运七百万石。省陆运之佣四十万贯”。可谓不辱使命。

等到。转运使裴耀卿入朝为相后。崔希逸继任正使。

漕运在他的主持下。效率更高。“岁运百八十万石。其后以太仓积粟有余。岁减槽数十万石”(新唐书·食货志三》)。

从主持漕运的经历看。崔希逸显然不是谈风弄月类型的名士。他能将数以百万计的漕运货物梳理的井井有条。无疑在系统组织和运作方面极有才干。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秋。崔希逸第三次在唐史中现身。

这次他被付予了更重要的岗位。以中书省右散骑常侍的身份。接替牛仙客为河西节度使。

三、背盟攻杀

唐蕃之间的国战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都属罕见。两个霸主级的大帝国。在东至剑南(四川西北)西至勃律。绵延数千公里的战线上。互相攻杀近200年。有史料记载的大战多达190余次。

在这场绵延十几代人的酣战中。剑南战场双方僵持不下。西域战场唐军稍占上风。但河陇战场却始终处于吐蕃进攻。唐朝苦守的局面。

因而。凭借青海、甘南草原的补给优势。截断河西走廊。一直都是吐蕃王朝国家拓展的主要战略方向。

而对于唐朝来说。失去河西走廊的孔道。就意味着关中、西域首尾不能相顾。早在唐太宗时期。褚遂良就明确指出。“河西者。中国之心腹”。(《资治通鉴》)

在玄宗开元年间。吐蕃对唐朝的进攻态势依旧没有改变。

例如。开元十五年(727年)。吐蕃赞普亲征。绕道河西西部。攻陷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又与突骑施连兵攻安西(今新疆库车)。

但唐朝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如开元二年(714年)秋。吐蕃大将坌[bèn]达延、乞力徐率兵十余万攻临眺(今甘肃临潭)、兰州、渭州(治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

唐陇右防御使薛钠、太仆少卿王晙反击。于武街驿(今甘肃临洮东)大败蕃军。(详见拙作《唐朝名臣名将系列——被耻笑为妇人的薛讷和他的陇右武街驿大捷》)

又如。开元十年(722年)。吐蕃夺取小勃律九城。张孝篙派疏勒副使张思礼与小勃律夹击吐蕃。收复失地。

随着玄宗时期。唐朝国力持续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也得以恢复。唐军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反击战。其中尤以哥舒翰在青海门源和石堡城的大胜为最。唐境向西拓地千里。

战争态势的逆转。给两国会盟创造的机会。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吐蕃赞普上表请和。两国分别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和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在赤岭划界立碑。

纷乱了几十年的唐蕃边境。迎来了一小段难得的宁静岁月。

崔希逸赴任河西节度使(开元二十四年)。恰好在两次会盟之后。河西相对和平的时期。

可见。玄宗让他担任如此重要的岗位。未见得是看重他的军事能力(与他同时代。比他能打的唐将多得是)。而是倚重他在漕运时期展现的协调组织能力。

要知道。经营河西并不是单纯的战场对决。

武则天时期。经营河陇出色的守将。基本都黑齿常之、娄师德、郭元振。这种政治民生手段出色的类型。

只可惜。河西这段和平的岁月。实在太过短暂。很快。两国边境上的战争贩子们。就开始蠢蠢欲动了。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也就是崔希逸到任河西的当年。吐蕃兵发小勃律。

《旧唐书·吐蕃传下》载。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吐蕃西击勃律。遣使来告急。上使报吐蕃。令其罢兵。吐蕃不受诏。遂攻破勃律国。上甚怒之”

(《旧唐书》记载的时间是开元二十五年。但考虑到勃律和唐朝使臣往来的时间。加之开元二十五年二月。崔希逸已深入蕃境打击吐蕃。故吐蕃进攻小勃律的时间。应发生在开元二十四年。)

这次遥远西域的军事行动中。已经会盟合约的吐蕃没给李隆基面子。拧着他的召命降服了小勃律。

并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将吐蕃赞普的姐姐嫁给小勃律王。导致其周围20余国都归附吐蕃。不再向唐朝贡。唐朝西方门户被夺。因而唐玄宗才会“甚怒之”。

但反观青海地区。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模样。

崔希逸上任之初(开元二十四年秋)。一直在努力经营河西的和平局面。

在《旧唐书·吐蕃传》里记载。崔希逸和吐蕃青海守将乞力徐关系颇佳。二人间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

在唐蕃两国已经会盟较好的态势下。崔希逸觉得边境上树立的栅栏。实在有碍民众交通往来。

便向蕃将乞力徐建议道:“既然两国已经和好了。又何必在边境树立栅栏。设置守捉(边境驻军机构)呢?实在妨碍民众耕作、放牧。都撤了吧!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此事善莫大焉!”

《旧唐书·吐蕃传》:时吐蕃与汉树栅为界。置守捉使。(崔)希逸谓吐蕃将乞力徐曰:“两国和好。何须守捉。妨人耕种。请皆罢之。以成一家。岂小善也?”

乞力徐听到后有点疑惑。说道:“您是个忠厚人。说的必定是肺腑之言。但我担心您那边未必都值得信任。万一有人搞事情。趁我不备。到时后悔就晚了!”

“常侍(崔希逸官职为右散骑常侍)忠厚。必是诚言。但恐朝廷未必皆相信任。万一有人交构。掩吾小备。后悔无益也。”

以当时情况来看。崔希逸从两国合盟的角度出发。请求双方军队撤军。避免差枪走火未必是心怀诡计。

在崔希逸的坚持要求下。乞力徐和他在边境上杀白狗为盟。随后各自撤军。很快。边境上便出现了牛羊被野的景象。

“希逸固请之。遂发使与乞力徐杀白狗为盟。各去守备。于是。吐蕃畜牧被野。”

但问题是。崔希逸从边将层面构建的和平信任。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

次年(开元二十五年)。崔希逸的侍官。也是他的好友孙诲入朝奏事。

他为取悦正在盛怒之中的玄宗皇帝。故意隐去了双方盟誓一事。只是将吐蕃放松警惕的事实上奏。并建议趁其不备掩杀之。

于是。玄宗派遣宦官赵惠琮来到凉州问事。二人矫旨要求崔希逸发兵袭击吐蕃。

身不由己的崔希逸只得从命。唐军在蕃军无备的情况下。在青海两千余里。大败吐蕃。斩首两千余级。杀伤无数。乞力徐只身脱逃。

河西地区辛苦构建的和平局面彻底破裂。

“会希逸兼人孙诲入奏诏。自欲求功。奏称吐蕃无备。请掩击。必大获。上命内给事赵惠徐与诲偕往。审查事宜。惠徐等至。则矫诏令希逸袭之。希逸不得已。发兵自凉州南入吐蕃二千余里。至青海西。与吐蕃战。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自是吐蕃复绝朝贡”。

此战之后。背着破盟攻杀黑锅的崔希逸心情十分沉重。但职责所在。令其不敢稍有疏忽。他心里很清楚。青海突袭战的胜果。对吐蕃根本算不得伤筋动骨。吐蕃的报复很快就会到来。为此他特别加强了河西防御的力度。

果不出他所料。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三月。吐蕃军队大入河西。早有防备的崔希逸领兵抗击。再次大败吐蕃。

差不多就在此战期间。崔希逸写下了《燕支行营》一诗:

“天平四塞尽黄沙。

寒冷三春少物华。

忽见天山飞下雪。

疑是前庭有落花”。

诗中所写河西苦寒的自然景象。其实也是崔希逸内心的写照。

作为一个在儒家思想教育下长大的名士。崔希逸大半生都谨守着“礼义廉耻”人生信条。是个懂廉耻、守信义、有底线的官吏。

在《大唐新语》记载这样一件事。节度使牛仙客主政河西期间。厉行节约。凉州库府充盈。积攒的军资数以万计。

崔希逸上任后。并没有贪没上任的功劳。上书朝廷表述牛仙客的功绩。一开始。玄宗不太相信。以为是官官相护、暗通款曲。特意派刑部尚书张利贞前来考察。

结果。发现崔希逸所奏属实。玄宗大悦。晋升牛仙客为尚书。

《大唐新语》载:“牛仙客为凉州都督。节财省费。军储所积万计。崔希逸代之。具以闻。诏刑部尚书张利贞复之。有实。玄宗大悦。将拜为尚书。”

从此事可见。崔希逸并不是贪功之人。

连续两次击败吐蕃。虽然皇帝大悦。派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赴崔希逸身边为通判。并宣慰赏赐。(《为崔常侍谢赐物表》。王维)

但失信于人。就像一个魔咒始终困扰着崔希逸。尤其是他所失信之人。还是一个曾经信赖自己敌方将领(“常侍忠厚。必是诚言”)。这更令他愧疚难当。

同时。朝中的政敌也开始用背盟来攻击他。但崔希逸无论如何也不敢将老大授意之事公诸于众。这黑锅只能他自己背。

四、死的憋屈

不久之后。在同僚的排挤下。崔希逸背着背信弃义之名离开了凉州。充任河南尹(从三品)。跟他一起离开的除了背盟事件的始作俑者。宦官赵惠琮和孙诲。还有刚刚成为他幕僚的王维。

很快。与背盟事件相关的三人。崔希逸、赵惠琮、孙诲都不明不白的死了。

对于崔希逸之死。两唐书和通鉴的记载各不相同。其中两唐书的描述。实在有点玄幻。

《新唐书》:“(崔希逸)既而与(赵)惠琮俱见犬祟。疑而死。(孙)诲亦及它诛。”

《旧唐书》载:“行至京师。(崔希逸)与赵惠琮俱见白狗为祟。相次而死。孙诲亦以罪被戮。”

两唐书未记三个人何年而卒。并给出崔希逸、赵惠琮见白狗惊惧而死(结盟时曾斩白狗为誓)的结论。充满了因果循环的色彩。

而《资治通鉴》对此事的描述则显得冷静许多。认为崔希逸因失信心生愧疚。郁郁而终。相对来说。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情景和崔希逸的气质。

《资治通鉴》载:开元二十六年“夏五月乙酉。李林甫兼领河西节度使。丙申。以崔希逸为河南尹。希逸自念失信于吐蕃。内怀愧恨。未几而卒。”

按通鉴的记载。开元二十六年五月。崔希逸调任河南尹。这离崔希逸再胜吐蕃。仅隔两月。刚获大胜便被调离。足以说明朝廷对背盟事件的态度。

另外。宦官赵惠琮之死。显然不是因为矫诏之罪。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崔希逸的背盟攻杀。朝廷是默许的。

事件发生后。朝廷只是不想弄脏自己的手而已。

纵观崔希逸的一生。他是个敏感时期。出现在敏感地点的牺牲品。

当他赴任河西时。朝廷的大政方针是唐蕃和睦、与民休息。崔希逸忠实的执行了朝廷的方略。并取得完美的效果(吐蕃畜牧被野)。

但帝国棋盘上遥远西方的异动。改变了整个游戏的规则。身为一个棋子的崔希逸。只能无奈的接受命运的安排。

而最后。背盟的黑锅也只能是他独享的苦果。

估计正是因为背信弃义。违背了整个官僚体系的规则。才会让这位唐朝能臣。既被史家摒弃。也被族亲抵制。以至于。唐书无传、族谱无踪!

参考文献:

《王维出塞诗与吐蕃事略》_周莹;

《开元年间崔希逸在唐蕃和战中的作用探析》_李红阳;

《唐代崔希逸其人其事考》_王惠敏;

《王维_使至塞上_诗新考》_杨松冀;

《和平安定之愿_王维_使至塞上_主旨探微》_周克勤;

其他观点:

从如今留存不多的记载看来。与吐蕃的战争在其中起了很关键的因素。

同年。吐蕃不理会唐玄宗警告。攻破勃律国。

开元二十五年。崔希逸侍官孙诲入朝奏事。为了取悦皇帝。他妄言建议趁吐蕃不备掩杀之。正中玄宗下怀。孙诲与太监赵惠琮矫旨令崔希逸发兵掩袭吐蕃。在青海(今青海湖)大败吐蕃。杀伤无数。自此两国交恶。不断用兵。

开元二十六年。吐蕃又入寇河西。崔希逸领兵出战。并大败吐蕃。

虽然守护了河西疆土。立下战功无数。但在崔希逸看来。这一切都可以避免。并不用生灵涂炭。四处烽烟。边境可以持久的和平。因此崔希逸调任内地后。不久因心怀愧疚就去世了。

各种史书对他的死法有不同记载。但从中能知道。他内心一直过去不自己违背盟誓的坎。两唐书都记载。他和太监赵惠琮是因为见到狗作乱被吓死了。《资治通鉴》则说他是因为违背盟约。内心忧郁而死。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43:13

    吐蕃,开元,河西,节度使,青海,唐朝,玄宗,朝廷,河南,两国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43:13

    没想到大家都对功劳显赫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为何落得唐书无传,族亲不认的地步?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43:13

    唐朝最憋屈的背锅侠。官至河西节度使。唐书不立传、族亲不认宗《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