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为什么只有蜀封五虎上将,而魏吴都没有?
原创

三国中为什么只有蜀封五虎上将,而魏吴都没有?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三国演义中只有蜀汉封五虎上将确实是《三国演义》故意而为之。但是不止是蜀汉有五虎上将。魏国也有五子良将。吴国有四英杰之说。不过这些说法都是后世评说的。在三国时期实际上类似的这种册封都是不存在的。

一.魏国的五子良将

魏国的五子良将分别是指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于禁以及右将军徐晃。曹操在行军作战时也常常是以这五位将军中择人作为先锋。

而五子良将这一说话来自于后来的《三国志》。在三国时期并无五子良将这一说法。陈寿在三国志中将五人合并列传。并评论道

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所以后世也将这五人并称为五子良将。

而张辽在这几人中算是最出名的了。镇守合肥时多次击退东吴孙权的进攻。仅仅率领八百余人冲击十万东吴军队。打的东吴是溃不成军。更是被后世列为六十四名将之一。

二.东吴四英杰

东吴四英杰比较有意思。是指先后执掌东吴水军的大都督。按接任顺序。分别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这四个人按照对待刘备集团的态度可分为主战派、主和派。其中周瑜吕蒙陆续都算是坚决的主战派。鲁肃算是主和派。这四人虽然政见不合。但关系却十分好。并且对东吴都有着重大贡献。并在三国时期谱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周瑜的赤壁之战。

鲁肃的《榻上策》。

吕蒙的白衣渡江。

陆逊的夷陵之战。

东吴四英杰的说法来自于南宋时期的洪迈在《容斋随笔》。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对这四人大加赞赏。后人在传习和引用时。把他们概括为“东吴四英将”或“东吴四英杰”。

三.蜀汉五虎上将

蜀汉的五虎上将也为《三国演义》的原因是流传最广的。但是实际上刘备只封了四位将军。分别是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其中并没有赵云。也并没有五虎将一说。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

五虎上将的说法更多的是在民间流传。在史书中如《山堂肆考》、《历代名臣录》等也有记载。至清时五虎将被收入《四库全书》。

而《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为主角的历史小说。自然也需要主角光环。所以对东吴和魏国的描叙要略微差上一些。例如东吴和曹魏之间的战争篇幅明显要少于诸葛亮五出祁山的篇幅。所以五虎上将的说法确实是《三国演义》故意而为之。

其他观点: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不仅有蜀国五虎上将。还有曹操的五子良将。东吴的四英将和十二虎臣。此外袁绍还有河北四庭柱等等。不过这当中有是《三国志》正史中记载的。有的是《三国演义》小说演义的。还有我们现代人创造的。

1、蜀国五虎将

此说法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提出的。不过他却是根据《三国志》来的。因为陈寿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传。由此而得。

其实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只封了四位大将。分别是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并没有赵云。不过赵云对于蜀汉集团的贡献可不小。特别是在长坂坡和荆州两救刘禅。在汉中之战时。赵云也有在曹营之中杀得几进几出的优异表现。被刘备称为“子龙一身都是胆”。这部分被罗贯中演义之后用在了长坂坡之战。

马超在西凉时可是闻名天下。潼关之战中差点擒杀曹操。但是归降刘备之后被高高地供起来了。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

老将黄忠早年表现平平。临了在定军山一战中斩杀夏侯渊。扬名立万。夏侯渊是蜀汉集团斩杀的曹魏阵营最高级别将领。

关羽和张飞的事迹不用多说。《三国演义》虽有夸张。但两人在正史之中确实被冠以“万人敌”的称谓。而且五人之中。只有关羽、张飞在后世入选武庙(象征武将的历史地位)。甚至关羽还成为关圣帝君单独祭祀。

2、曹魏五子良将

这一说法出自《三国志》。指的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陈寿将他们合传。并评论说:“太祖(曹操)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五子良将的说法由此而来。

在曹魏阵营。除了曹操本家的曹仁、曹洪以及夏侯惇、夏侯渊之外。所依仗的领兵大将就是五子良将了。但是五个人的命运各有不同。

五人之中。战绩最高的当属张辽。逍遥津一战。以800人击破孙权10万大军。震惊天下。据说在东吴提张辽的名字能“止夜啼”。张辽也是五人之中唯一一个在后世入选武庙的。

五人之中下场最凄惨的当属于禁。他是曹操最信任的将领。关羽围攻襄樊时曹操命于禁、庞德救援。结果关羽水淹七军。于禁和庞德全军覆没。庞德不屈而死。于禁选择投降。曹操听到后感叹:“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后来关羽被东吴擒获。于禁到了东吴。曹丕称帝后孙权将其送回。曹丕表面上嘘寒问暖。却在祭拜曹操时命人摆上庞德被杀。于禁投降的画像。于禁看到之后羞愧而死。

3、东吴四英将和十二虎臣

东吴四英将指的是东吴四任大都督。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在西晋陆机的《辨亡论》中将四人并列。到了宋朝之后开始出现“东吴四英杰”“东吴四英将”的说法。

第一任大都督周瑜。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的不堪。正史之中是一名风度翩翩的儒将。苏东坡说得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最大的功臣就是周瑜。整个刘备集团只是最后在打扫战场时才出来抢夺战果。至于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等等都是小说演义。

鲁肃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不如另外三人。但他是一位卓越的战略家。在诸葛亮的《隆中对》出来之前。鲁肃就已经为孙权规划好了“三分天下”。不过在他的规划里。是孙权、曹操、刘表三家。并没有刘备。而且孙刘联盟也是鲁肃一手促成的。

吕蒙同样智勇双全。面对刘备集团迟迟不肯归还荆州。他趁着关羽进攻襄樊。白衣渡江。使得关羽败走麦城。还丢掉了性命。以前读《三国演义》时恨死了吕蒙。现在看吕蒙的成长之路。更多的是钦佩。

陆逊是集大成者。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刘备举蜀汉全国之兵入侵东吴。却被陆逊火烧连营。打得惨败而归。元气大伤。一直到蜀汉灭亡都没能缓过神来。陆逊也一战成名。后来还出任东吴丞相。真正做到了出将入相。在《三国志》中。周瑜、鲁肃、吕蒙合传。陆逊单独一传!

四人之中。除了鲁肃外。其他三人全部入选武庙祭祀。

东吴十二虎臣指的是《三国志》中合传的12人。陈寿称赞他们为“江表之虎臣”。故称东吴十二虎臣。分别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

他们《三国演义》之中均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不过很多都被矮化或者丑化。比如说十二人当中除了陈武是在孙权进攻合肥时战死。董袭出征途中战船倾覆淹死之外。其他十人都是寿终正寝。而在小说之中。夷陵之战中甘宁被沙摩柯射死。潘璋更是被为父报仇的关兴杀死。主要目的还是“挺刘”。

如果从正史来看。东吴武将的质量要略高于曹魏。远胜于蜀汉。特别是关羽、张飞等老将凋零之后。

4、袁绍河北四庭柱

指的是颜良、文丑、高览、张郃。不过这种说法并不是《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的说法。而是普遍出现在当代有关三国的评书之中。比如张国良先生的《评说三国》。

在《三国演义》中。这四人都是阵亡。而且都是被蜀汉杀死。

颜良、文丑都是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高览是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张郃则是被蜀军万箭穿心。

不过在正史上。除了高览事迹不详外。其他三人确实都是战死。不过文丑不是关羽杀的。而是死于乱军之中。

其实袁绍帐下最能打的并不是这四人。而是麴义。在早年袁绍与公孙瓒争夺河北的界桥之战中。麴义以八百兵大破公孙瓒两万步兵和一万骑兵。不过由于居功自傲。被袁绍杀了。

最后附上三国时期入选武庙的人员(武庙六十四将):

曹魏:张辽、邓艾

东吴:周瑜、吕蒙、陆逊、陆抗(陆逊儿子)

蜀汉:诸葛亮(武庙十哲之一)、关羽、张飞

晋:杜预、羊祜、王濬。

其他观点:

魏国和吴国也一样有。甚至不止五虎上将。七狼八虎无奇不有!

例如《三国志·诸夏侯曹传第九》就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夏侯尚。七匹狼!《三国志·张乐于张徐第十七》也有:张辽、岳进、于禁、张郃、徐晃。五虎上将!这些还不算什么。更有甚者:

《三国志·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外加陈武的儿子(庶子)陈表。十三太保!

他们和《三国志·关张马黄赵第六》一样。都是三国时期闻名遐迩的虎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47:00

    东吴,蜀汉,良将,演义,关羽,都是,庞德,将军,武庙,五子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47:00

    没想到大家都对三国中为什么只有蜀封五虎上将,而魏吴都没有?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47:00

    三国演义中只有蜀汉封五虎上将确实是《三国演义》故意而为之。但是不止是蜀汉有五虎上将。魏国也有五子良将。吴国有四英杰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