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庵、殿、堂、院、宫、观、祠的详细区别是什么?
原创

寺、庙、庵、殿、堂、院、宫、观、祠的详细区别是什么?

好文

热门回答:

(一)、居住的人员不同:

和尚们住的地方叫寺、院、堂。

道士们住的地方叫宫、观、庙。

尼姑居住处叫庵。

(二)、含义不同:

1、寺

《说文》里解释为“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后来。寺人的官署亦也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

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

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2、庙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变成了神社(土地庙)。庙成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等。

3、院

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其后建筑规模较小的寺便叫作‘院’。佛教的庙宇。统称为“寺院”。

4、殿

殿。堂之高大者也。——《说文古本考》。

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殿”字出现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

殿堂的名称即依所安本尊及其用途而定。安置佛、菩萨像者。有大雄宝殿(一般称为大殿)、毗卢殿、药师殿、三圣殿、弥勒殿、观音殿、韦驮殿、金刚殿、伽兰殿等。安置遗骨及法宝者。有舍利殿、藏经楼(阁)、转轮藏殿等。

主要殿堂。如佛殿、法堂、毗卢殿、天王殿、方丈等。一般建于寺院的南北中心线上。其余斋堂、禅堂、伽兰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则作为配屋而建于正殿前后的两侧。

5、宫

宫原指有套间的房子。后来发展为指多间建筑组成的建筑群。最后专指皇帝的居室。

宫后也可指为寺庙。后专指道教的庙宇。如北京的蹯桃宫、万寿宫、文昌宫等。

6、观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

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

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

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另一说。道教始祖老子曾在陕西盩厔楼观台讲道。故后世将道教建筑称观。

7、庵

现指小寺庙。多称尼姑居住处。

古时原是一种草名。叫做庵闾。老了之后可以盖屋。中国僧人在静僻处盖屋时。也常用庵闾。成为一座小小茅棚。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

日子久了。便称这些小屋子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因此今日尼姑所住之处多称‘庵’。俗称尼姑庵。

(三)、供奉信仰不同:

寺、院、庵、堂是佛教的庙宇

宫、观、庙道教的庙宇。

其他观点:

寺、庙、庵、殿、堂、院、宫、观、祠具体的区别如下:

寺:

古代官署叫'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后世佛教的庙宇因此也称“寺“。

院:

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其后建筑规模较小的寺便叫作‘院’。佛教的庙宇。统称为“寺院”。

堂:

原指正房。高大的房子。堂。殿也。——《说文》。段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夹。室的两旁有房、有厢。这样的一组建筑又统称为堂。泛指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居处建筑。

“堂”字出现较早。原意是相对内室而言。

而在佛教建筑中。殿堂是中国佛寺中重要屋宇的总称。因这些屋宇或称殿。或称堂。故统名之为殿堂。殿是奉安佛菩萨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自汉代以后。寺观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堂。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等用的地方。安置祖师像者。有开山堂、祖师堂、影堂、罗汉堂等。供讲经集会及修道等之用者。有法堂、禅堂、板堂、学戒堂、忏堂、念佛堂、云水堂。其他供日常生活、接待用者。有斋堂(食堂)、客堂、寝堂(方丈)、茶堂(方丈应接室)、延寿堂(养老堂)等。

殿:

殿。堂之高大者也。——《说文古本考》。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殿”字出现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

殿堂的名称即依所安本尊及其用途而定。安置佛、菩萨像者。有大雄宝殿(一般称为大殿)、毗卢殿、药师殿、三圣殿、弥勒殿、观音殿、韦驮殿、金刚殿、伽兰殿等。安置遗骨及法宝者。有舍利殿、藏经楼(阁)、转轮藏殿等。

主要殿堂。如佛殿、法堂、毗卢殿、天王殿、方丈等。一般建于寺院的南北中心线上。其余斋堂、禅堂、伽兰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则作为配屋而建于正殿前后的两侧。

庙: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祠:

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如“武侯祠”。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祠堂日渐增多。

观: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另一说。道教始祖老子曾在陕西盩厔楼观台讲道。故后世将道教建筑称观。)

宫:

宫原指有套间的房子。后来发展为指多间建筑组成的建筑群。最后专指皇帝的居室。

宫后也可指为寺庙。后专指道教的庙宇。如北京的蹯桃宫、万寿宫、文昌宫等。

庵:

现指小寺庙。多称尼姑居住处。

古时原是一种草名。叫做庵闾。老了之后可以盖屋。中国僧人在静僻处盖屋时。也常用庵闾。成为一座小小茅棚。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日子久了。便称这些小屋子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因此今日尼姑所住之处多称‘庵’。俗称尼姑庵。

其他观点:

1、寺

寺者。持也。表示持守、维护、控制。古代持守之所一概称之为寺。如古代律法机关“大理寺”。佛教之寺。也是取“持守”之意。佛教建筑里能称之为“寺”。一般供奉比较全面。除宗教神祗外亦不排斥人文神。所以在寺里也可看到源于人文或道教的神。如龙王。

2、庙

庙者。朝拜、祭祀。寺、庙的概念可以部分相通。就是因为其都具备朝拜的作用。但是严格来说寺不具备人文祭祀的作用。换句话说。只有具备人文祭祀作用的场所可称为庙。如太庙、关帝庙、土地庙。庙类建筑一般不以群落突出。而是相对主要建筑较少的。在民间多供奉不忌腥亵的人文神。少有宗教神。

3、庵

庵。表示“不对外开放”。所以常作为女性修行者的居所。

4、殿

殿。具有“受理、镇抚”之意。故而不论是现实中还是神话中。殿中所主必定是权力者。必须是职权相当高的人或神祗才有资格上居于“殿”。这也是为什么现实中的殿都是王者处所。宗教里的殿都是地位超然的神佛的原因。

5、堂

堂的本字。有“庄重、追崇”之意。作为建筑来讲。堂的意思是“有来历的建筑”。所有称得上“堂”的建筑必须有背后的文化背景。有特别的文化历史意义。从《水浒》里的“白虎节堂”到文人雅士的“草堂”到中医医师医馆“坐堂”。莫不如是。

6、院

院。安宁无扰。基本上。作为宗教建筑的院也大都是不对外开放的。如少林寺的达摩院、戒律院。或《西游记》里的“观音禅院”。因在中国的佛教神话中观音大士是女性。对于女性修行者来说。“无扰”是至关重要的。

7、宫

秦以前。宫无细论。秦以后。古人称单窗平房为“向”。称多窗的大型建筑为“宫”。而能够居住多楼层大型建筑。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地位低下者没资格居于“宫”中。所以。以“宫”为居所的现实人物和神祗。亦都是具有相当高的地位之人。所以经常“宫殿”联用。但不同于“殿”的是。“宫”代表的是礼制最高等级。因此宫的阶级其实比殿要更高。

8、观

观者。雚也。洞察并张示律令。道教以“道”为基准。张示“天理”。所以道教建筑多称观。佛教因没有这样的总律令式的教义。所以都不称作观。

9、祠

祠者。司也。祭也。本意是施伺。即献祭。祠作为建筑。主要功能是祭祀献礼。供奉神灵先祖。这是一种“单方面”的行为。所以为许多文化名人所立的建筑叫“祠”。也就是说。献祭者未必因献祭而要求什么回报。其祭奠的意义大于祈求的意义。除名人外。如土地祠等。皆是如此。献祭的行为不代表一定要求回馈。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风流种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57:19

    建筑,道教,官署,佛教,大理寺,庙宇,尼姑,僧人,汉代,都是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57:19

    没想到大家都对寺、庙、庵、殿、堂、院、宫、观、祠的详细区别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57:19

    (一)、居住的人员不同:和尚们住的地方叫寺、院、堂。道士们住的地方叫宫、观、庙。尼姑居住处叫庵。(二)、含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