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人头戴的脑袋后面两片布是什么东西?
原创

日本军人头戴的脑袋后面两片布是什么东西?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之前有个朋友问萨沙。抗战鬼子的帽子上有一种屁帘。像个帘子一样拖在后脑上面。这是什么玩意?干什么用的?看起来怎么这么难看?呵呵。这玩意还真有点用处。也是日军制式装备。听萨沙说一说吧。

萨沙写了几本抗战的书。很多朋友把我当专家。其实抗战的知识渊博如海。我懂得真就是九牛一毛而已。不过。这个所谓的屁帘。萨沙还真知道是什么东西。听我来吹一吹。

早在三四百年日本战国时期。就有类似的屁帘设计。当时的日本足轻(足轻是日本古代最低等的步兵。他们平常从事劳役。战时成为步卒)。一般装备很烂。他们没有武士的头盔。带着一种斗笠(日本叫做阵笠)。阵笠就是一种简易头盔。是竹子、木头上涂上一层生漆制成的。基本没有防御能力。

这玩意的作用。就是防晒。防雨。也可以接水喝。阵笠的后面就有一种屁帘。和抗战时候的屁帘大同小异。

屁帘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防晒。

当年足轻的衣甲很烂。日本夏季阳光往往挺炽热。足轻不但要打仗。还要从事重体力的搬运等劳力。经常顶着大太阳工作。他们的帽子遮不住脖子和后脑。防止晒伤就只能用屁帘。

客观来说。这个设计还是挺有用的。屁帘并不妨碍士兵的行动。就是难看了一些。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采用新军服。废除了旧式所有军服的设计。也包括屁帘。

不过。没有多久日本就恢复了这种屁帘。

当时日本陆军是学习欧洲最强大的法国陆军(法国被德国击败以后才改学德国)。很多装备都是原封不动的山寨或者购买。

而法国的殖民地军队制服帽子。就有类似的屁帘设计。法国佬设计目的和日本古代一样。也是防晒。法国人在非洲有不少殖民地。军服的防晒是必须的。同时。在非洲很多热带丛林中。这种屁帘还有防止蚊虫的能力。

在1899年。日本军方正式规定驻扎台湾的军人必须使用屁帘(日本叫做帽垂布)。为什么从台湾开始?还不是因为台湾殖民地是日本军队最靠近南方的地方。最为炎热。

到了1938年。日本陆军重新规定了军服的制式。强调军服必须使用屁帘。

从此时开始。所有屁帘由日本军工厂正式生产。采用最好的布料。后期因为日本国内资源困难。开始使用各种下脚料。包括毛巾。

在1942年之前。日本陆军主力全部在中国作战。尤其在中国南方作战。日本的气候和中国有一定区别。其一就是日本人受不了中国的炎热。

对于日本人来说。夏季气温30度就是难以想象的高温了。但在武汉会战的湖北、长沙会战的湖南、广东战役的广州、广西会战的南宁。夏季平均气温都要比日本高出至少5度以上。很多时候还有40度的高温。日本人对于这种温度是极其不适应的。经常出现中暑死亡或者大面积疫病情况。

在这种天气。日军的屁帘就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有这个帘子遮挡。在暴晒下行军就要好很多。

就是实用。这个屁帘在侵华日军广泛的装备。

于是。我们看到的所有抗战电影(除了冬季的战争)。日军的帽子基本都有这种设计。

屁帘也不是完美无缺。主要问题就是导致军容较差。

在中国。一般老百姓是不会用这种东西的。只有在城市打工的苦力才会用毛巾搞出类似的玩意。

日本兵的屁帘往往成为中国老百姓嘲笑的东西。就军人的形象来说也是很不好看的。

不过。日军总体来说还是不顾什么形象。先顾实用的部队。直到日军投降。屁帘始终是日军的制式装备。

因为这个屁帘看起来很滑稽。所有横店抗日神剧中也必备。

其他观点:

二战日军的“屁帘”。那印象可深啦。小时候看电视认日军就靠它。

日本人使用“屁帘”。是带有历史情节的。古代军队里的足轻(低级步兵)、火绳兵等兵种都是脑后带布条的。

武士们带着头盔。有遮挡脖子的部分。而身份卑微的步兵们只能用布条。这布条有没有差别可大了。不仅可以遮阳挡雨。还能起到战斗防护作用。

你可以想象。敌人背后挥刀看来。有布条就干扰下刀判断。无布条直接砍后颈。有跟没有差别可大啦。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训练新军。昔日的战斗装备被抛弃。改穿洋装制服。

没过多久。专家们发现法国北非军团颈后挂有布条。起到“防晒防雨防蚊虫”的作用。既然学习的偶像法国人在用。说明这块布还是很值得挂的。于是日本又决定恢复“屁帘”。

1899年。天皇发布敕令。下令配发第一款新式“屁帘”。名称叫“军帽垂布”。重新戴上“屁帘”的日军。先后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战斗中发现“屁帘”的确实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日军侵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始普遍装备“屁帘”。甚至连民间的军事人员也要求普及。

日本人很重视“屁帘”的生产。采用最好的布料且由军工厂出品。确保优良的品质。当然。二战后期“屁帘”的质量出现下降。那是因为原材料供应出现问题。

日本地理位置偏北。日军并不适应特别湿热的作战环境。武汉会战、广东战役、广西会战都曾发生过因热导致的疫情。而“屁帘”的存在。让日军很大程度减轻暴晒、雨淋、叮咬。

即便是在冬季的北方。“屁帘”也表现出色。它能有效避免汗水与钢盔接触。防止骤冷骤热治下。发生冻疮事件。

“屁帘”很实用。有2块布款、3条布款。甚至有4条布款。但是。硬伤是非常难看。经常成为被侵占国百姓的笑话。

与其军容受影响。还不如保命来得实惠。日军自始至终坚持“屁帘”装备部队。一直到二战结束。

总结一下。旧日本军人头戴的两块布叫“军帽垂布”。中国人恶搞称之为“屁帘”。在战时具有重大防护作用:主要是防晒、防雨、防叮咬。特殊时可以接水喝、包扎伤口等等。

其他观点:

实战中军人戴的帽子是战斗帽。不同于军帽。战斗帽讲究实用。军帽讲究美观。如我国的迷彩帽。色彩上效仿于用柳枝编的伪装帽。看上去没有硬檐军帽挺括威武。我们平时在影像中看到的日本兵戴着猪耳朵似的两片布的帽子。就属于战斗帽。

日本的战斗帽也叫略帽。后面两片布叫帽垂。和我国早期的电焊工戴的帽子相似。又和水泥厂、工地以及火车货物装卸场等扬尘多的地方的防护巾相像。有时还让人想起防毒面具。

日本人做事有周到贴心的长处。在战斗帽的设计上会首先考虑用途的广泛性。以适应长途远征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意外情况和不便。

一、防弹片、防碎石、防尘土

与防电焊飞花相似。两片布能把炸碎的弹片、石头、尘土挡在脖颈之外。多了一层过渡防护。且干净卫生。

二、防炮声

炮兵容易被敌我双方炮弹爆炸声震伤耳膜。

一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军人如果失去听力。也就算废了。

日本帽垂对剧烈的震动能起到一定的缓冲、化解作用。可相应减少耳朵受损几率。 从而增强战斗力。

三、应对特殊地理环境

日本人侵略成性。世界的各个角落他都想去占有。也就有可能遇到各种地理环境和天气。

如遇到荒沙漠野。帽垂可防晒、防风、透气;

如遇热带丛林。帽垂可防蚊虫叮咬。

1930年以前。日本的战斗帽是没有帽垂的。但 日本头盔的内衬很薄。冬季常和脑袋冻在一起。摘不下来。用热水浇过再拔。会连头皮一起揭下。

有了柔软透气的略帽后。先戴略帽。再套头盔。就没有头皮受伤的情况发生了。

四、集中注意力

两片布限制了视野宽度。有利于士兵集中于前方目标。专心致志。提高战斗力。

五、防刀砍

日本人崇尚武士道精神。认为剖腹而死是光荣的。而被砍头是屈辱的。加之本身他们不善于近距离剌刀战。

但在一些侵略战争中。偏偏遇上一些专门砍脑袋的武装组织。如二战中我国冯玉祥的大刀队。

有了帽子后的两块布。就挡住了脖子的具体位置。对方下刀时就不容易找到脖颈。从而避免脑袋一下被砍掉。

六、防毒防火

日本人使用生化武器。在边缘带可用帽垂充当过滤布捂住囗鼻。防止中毒。

同样。战场起火时。帽垂也可起到防窒息作用。

七、测风向、风力

帽垂是可拆卸的。需要时拿下来挂枪杆上测风向、风力。

这种说法不靠谱:需要测风时。一般应有专人负责。哪需全员参与?

另外。有作战经验的人。凭沙尘就能很科学地测算风向、风力。

任何国家的战斗帽。除设计上把实用性作首选目的外。都含有那个国家的信仰、传承和文化。

在日本天皇制度的影响下。略帽帽垂就有了护身符的意味。一片代表“八纮一宇”。是明治天皇留下的狂言。意为被我征服的国家畏惧我、顺服我。天下一家。皆为日本所统一。另一片代表“四海一家”。指日本神国使世界一统。

从传承来说。略帽帽垂有明显的大和风。且有古代士兵“足轻”所戴斗笠状的笠阵痕迹。

有书君在这儿咧咧了半天。说了一堆与中国人民有民族仇恨的日本军国帽。并非吃猪尾巴吃多了咸(闲)出了毛病来。而是想说:日本一个小小的帽子就能设计出这么多用途。我们在做任何工作时是不是也应该学其所长。精心一点呢? 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一个国家取得进步和发展的应有思想。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03:00

    日本,日军,日本人,布条,帽子,军帽,防晒,军服,作用,法国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03:00

    没想到大家都对日本军人头戴的脑袋后面两片布是什么东西?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03:00

    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之前有个朋友问萨沙。抗战鬼子的帽子上有一种屁帘。像个帘子一样拖在后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