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当时的北魏孝武帝元修。因为无法忍受权臣高欢都他的摆弄以及对朝权的把持。于是在公元534年5月爆发了讨伐高欢的战争。公元534年7月。元修见大势已去。只好放弃洛阳。率亲骑入关投奔关中地区的宇文泰。
高欢进入洛阳之后。多次请求元修东归未果。于是拥立清河王元亶之子元善见为帝。是为东魏孝静帝。国家大权仍然是继续掌握在高欢手里。此时。高欢觉得洛阳实在是太靠近前线了。西边有宇文泰。南边有南朝。于是索性带着洛阳官民四十万户迁都邺城。洛阳被废弃。
北魏孝武帝元修代表着北魏正统。他逃离洛阳之后。北魏的正统也随之转移到了宇文泰这一边。从法理上来看。高欢属于奸贼逆臣。窃据朝权。当初正是因为元修不甘心成为高欢傀儡。这才发起了对高欢的讨伐。
不过。宇文泰其实也是一个野心家。
元修到了长安之后。占据关中的大军阀宇文泰。其实一样也想将元修当成傀儡。毕竟奇货可居呀。宇文泰的野心一样也不小。忽然自己跑来了一个正统皇帝投奔自己。自然是开心的不得了。
宇文泰处处都只是把元修当成橡皮图章。元修本来就是不愿意做傀儡皇帝。这才发动对高欢的战争。现在败了才跑进长安。可他万万没有想。自己是刚出狼窝又入虎口。元修和宇文泰两人之间。很快也爆发出了激烈的矛盾。
公元534年冬末。宇文泰干脆直接将元修毒死。并立京兆王元愉的儿子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文帝(元宝炬和元善见都出自孝文帝一系。)
因为邺城在东边。高欢占据的地盘主要也是北魏东部的疆土。而长安在西边。宇文泰占据的地盘在北魏西部的疆土。至此。后世把在邺城由高欢把持的“魏”政权称为东魏。而以在长安由宇文泰把持的“魏”政权称为西魏。实际上。两个政权各自都自称为“魏”。并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统。互相称呼对方为“贼”、“伪”、“逆”等。
这样一来。在当时的北方中国。就形成了东、西魏政权并立的情况。
其中。东魏传一帝。立国17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于公元550年被高欢的儿子高洋废除。高洋代魏建齐。史称北齐。高家这才彻底扔掉了“魏”这一外衣。
而西魏则稍微比东魏好点。传了三帝。立国24年。西魏最后一位皇帝——恭帝元廓。于公元557年被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逼迫让位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至此。西魏亡。
从公元386年开始。由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所建立的“魏”政权。历经北魏和东、西魏并立两个时期之后。终于在公元557年寿终正寝。
西魏比东魏更具正统地位。无论是从法理上。亦或者是传承上。都比东魏具备正统地位:
1、西魏的法统来自于北魏最后一位皇帝元修。虽然元修最后被宇文泰杀死。但是元宝炬的帝位传承来自于前一位皇帝元修。从法理上。元宝炬的帝位传承于元修。西魏当然就是北魏的正统延续;
2、北魏最后一位大权臣、东魏实际建立者和操控者高欢。被当时的北魏皇帝元修视为“逆臣”。虽然元修出兵讨伐失败。但是元修讨伐高欢的行为。无疑进一步说明高欢根本就被北魏正统皇帝元修视为的“叛逆”。而且这个“叛逆”在当朝皇帝都还在的情况之下。居然又另立皇帝元善见为帝。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的“僭伪”。更何况东魏皇帝根本就是高家的玩物。最终还是被抛弃了;
3、西魏之后的北周。于公元577年灭了窃夺东魏的北齐。北周的继任者隋朝。于公元581年统一全国。东魏则更难被视为正统。北魏分裂之后。东、西魏的正统地位。至少在后世史家上看来。其中虽然多有争议。但是还是主要以西魏被视为正统为主。
综上所述:
毫无疑问是西魏最为正统。按照正统传承的法理上看。北魏分裂之后。西魏无疑是获得了正统的地位。
参考资料:
1、《北史》;
2、《魏书》。
其他观点:
其实若论起来。北魏分裂出来的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谁更正统。西魏应该更正统。
北魏末年。在各族起义的打击下。北魏政权摇摇欲坠。统治阶层内部展开激烈的权力争夺。
公元534年。权臣高欢所立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再做傀儡皇帝。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高欢拥立元亶主持朝政。回京后又以辈分错乱为由废元亶。改拥立元亶的世子。年仅十一岁的元善见为帝。即魏孝静帝。都邺。东魏开始。
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杀北魏孝武帝元修。立北魏孝文帝孙子元宝炬为帝。都长安。西魏开始。
公元550年。孝静帝禅位于高欢之子高洋。东魏覆灭。
公元557年。两代三帝后。宇文泰死。其侄子宇文护迫魏恭帝禅位宇文觉。西魏覆灭。当年为周所灭。
其他观点:
应该说高欢把持的东魏集团更加正统一点。
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三百多年。可以说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我们很多人其实对这段历史并不是很了解。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有关南北朝的历史写的也不多。第一个主要是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其中有三个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第二个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其实南北朝时期是东方中原文明与西方地中海文明非常相似的一个历史进程。都是因为北方蛮族入侵。原有的大一统国家罗马帝国与西晋帝国分裂解体。但是此后东西方的文明进程却截然不同。西方国家林立。分裂成为主调。而东方进过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大战乱。于公元589年。晋王杨广率隋军南下灭亡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南北朝时期。北方统治时间较久的是由拓拔圭建立的北魏。南方主要是东晋。宋。梁。齐。陈。五个朝代。双方对峙多有互攻。但是总体上并列存在。
北朝鲜卑族政权北魏的分裂是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全盘汉化方案最终遗憾失败的产物。鲜卑族政权北魏至孝文帝时提出了全盘汉化的方案。史称孝文汉化。内容大体是:1.北魏都城从平成(今山西大同)迁移到汉民族文化较为繁盛的洛阳(今河南洛阳)。2.禁胡语。学汉语。三十岁以下的官员不会汉语则会被罢黜。3.鲜卑人全面改为汉族姓氏(例如:拓拔~元。独孤~刘等)。
北魏经过孝文帝时期的汉化改革。贵族阶级南迁并汉化。文化程度。物质生活等方面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镇守边境的北魏六镇(军镇:一种军事单位)的将士离汉文化聚集地带比较远。文化程度不高。经济条件也差。渐渐遭到汉化族人的嫌弃。歧视与奴役。鲜卑内部发生分裂与文化仇视。北方未汉化的军镇与南方已经汉化的贵族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北方军头经过几次武装集体上访不仅基本无果还遭到朝廷撤销军镇的回应。于是爆发了北魏六镇兵变。北魏的政治框架崩溃。经过几次激烈血腥的权利斗争和内战之后。北魏大体分裂成两个权臣把持的朝廷。东方是由胡化汉人高欢把持的东魏。建都邺(河北邯郸临漳西南)。西边是由匈奴人宇文泰扶持的西魏。建都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两边以陕晋南北走向的黄河为界对峙并且各挟持一个北魏皇族作为傀儡皇帝。不久后便分别篡位。高欢的儿子高洋取代东魏成为北齐。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取代西魏成为北周。
北魏军头尔朱荣平定了北魏六镇的叛乱。但也是北魏王朝的大杀星。他发动河阴之变。屠杀了很多北魏皇族和大臣。把持了北魏政权(他的麾下有侯景。高欢。宇文泰等归降首领或者军头)。渐渐尔朱荣与北魏皇帝的矛盾也逐渐增大。最后被北魏孝庄帝设计所杀。尔朱荣死后。其亲信都督高欢收编六镇余部。彻底攻灭尔朱氏集团残余势力。以大丞相把持北魏朝政。并拥立元修为皇帝(北魏孝武帝)。但是随后元修与高欢不睦。不愿成为其傀儡。于是被高欢逼走入关投靠了宇文泰。随后高欢另立元善见为皇帝(魏孝静帝)。并迁都邺。双方均以“魏”为国号。互称违逆。后世人将其分为东西两魏去称呼。
虽然东魏和西魏都是由北魏分裂而来。但是东魏高欢占据了北方六镇中的五镇(沃野、怀朔、抚冥、柔玄、怀荒镇)。西魏宇文泰只占据了一镇(武川镇)。西魏在战略上处于劣势。东西魏双方经常发生战争。规模较大的一共有五场。分别为:小关之战。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玉壁之战。史称“两魏五战”。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8142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北魏,西魏,东魏,宇文,正统,公元,皇帝,洛阳,政权,汉化
没想到大家都对南北朝时期,北魏分裂后,从法理上看东魏和西魏谁算正统?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当时的北魏孝武帝元修。因为无法忍受权臣高欢都他的摆弄以及对朝权的把持。于是在公元534年5月爆发了讨伐高欢的战争。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