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处和意思是什么?
原创

请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处和意思是什么?

好文

热门回答:

谢谢邀请!

此言出于《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样才是完整引用。)

读《孟子》可知儒派德仁义之林林政果。如此文中的魏惠王。虽“寡人愿安承教”。在位52年。也没能重雄魏国。只谋了个“众星共”和“徐州相王”的虚位。魏国开始走向衰落。

本文有个大基调:如何能王。孟子认为:有仁义就能王。“何必曰利?”因为。先利而后义。没有;“不夺不餍”是有。且危及江山社稷。

能王的手段是什么呢?孟子认为:1.不能独乐。要与民谐乐。2.“恩功”及民。有实惠。3.为长者折枝。

我对此言的看法:深感悲哀!谋王术成了庶民传统。真是恐怖于千年的唱诵功绩。

孟子。儒学派系。本人认为孟子主张虚仁政。是现实儒学派。主张恩政。恩威齐民。“折枝”是他最重要的观点。较其它儒学更加趋向务实。

上文已经提到为长者折枝。即要主动示好天下之长者。由长及幼。抓住两端。这样获得民心。“枝”者。柳枝也。插到那里就那里活。天下皆知。何乐而不为!

老吾老:一老为礼。二老为己长:礼待自己的长辈(上文说的:不能独乐);

以及人之老:(上文说的:与民谐乐)把这种独乐的礼自长方式推行(恩)于天下的老人。

幼吾幼:同样意思。一幼为爱。二幼为己昆。把自己的天伦之乐推行于天下之乐。

这就是“折枝”论:一颗柳树不成林。到处都是你的分身。能不王?!不就是折几枝吗。根本伤不了大体。损不了王严。天下人为了孝心。为了后代们。他们能不来你这里吗?人口红利。兵之源。

他们眼里的庶民百姓是个什么东西呢?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都是些唯利是图的家伙。是一帮“何必曰利”的反对者。

儒派脑里的“仁”又是什么意思呢?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知:‘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仁有一二。舍命求仁一根筋。可言罢了。不定敢行。

其他观点:

感谢邀请!下面我就此问题。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一下。

一句经典的话语。我们若想真正的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看出自哪里?作者是谁?时代背景怎样?这句话是在怎样的语言环境下说的以及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做一下分析:

一、出处: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 上》。《孟子》这部儒家经典的作者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们共同编写的。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思想和主张。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南宋理学家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足见这本书的历史影响非常之大。

关于孟子和他的这部著作。还有很多典故成语。比如:孟母三迁;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最典型的是下面这段非常励志的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这部书产生于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这样的社会状态下。其实最倒霉的是普通老百姓。也就是“民”。孟子主要继承的就是孔子的“仁爱”思想。在人性方面提倡“性善论”。所以他的政治观点和主张。都是围绕着“民贵君轻”、“民本”、“仁政”等主题。而为老百姓说话的。相对于辛弃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怒吼。孟子更加致力于“格君心之非”。其目的还是为了老百姓受益。

三、这句话当时的语言环境和目的:

《孟子·梁惠王 上》。说的是孟子在劝解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梁惠王。梁惠王是当时魏国的国君。魏国也叫梁国。所以后世称其为梁惠王。在这里二人通过问答形式。孟子大量的摆事实、讲道理。引经据典。劝解梁惠王做一个仁君。所以说这句“老吾老及人之老。有吾幼及人之幼”。不是单纯的告诉人们:赡养自己的至亲父母。也要很好的对待别人的父母;抚育教养自己的孩子。也要对别人家的孩子好。这样一个增进个人修养的问题。而是孟子想通过这句话。劝说梁惠王以这样的心态。推行仁政。惠及天下百姓。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参照这句话的上下文。就容易理解了。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在这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前的几句话。孟子以比喻事例。阐明“能”与“不能”。“为”与“不为”的逻辑关系和心里原因。使得梁惠王无可辩驳。然后以这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明途径。告诉梁惠王。这条路可使他达到“天下可运于掌”。这样美丽的结局。这个结局符合梁惠王的内心期待。这是孟子的智慧所在。然而。孟子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扩大了“战果”。继续以《诗经》的《大雅·思齐》的句子劝解梁惠王:要像周文王以礼法德化他的妻子那样。为兄弟做表率。然后推广。用来维护家族邦国的巩固和统一。最后就能达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样的升平境界。

总而言之。“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句话。无论作为增进个人自身修养。还是用于社会道德规范。或是以此施政理事。都不失为绝佳圭臬。照此奉行。都会使人受益匪浅。惠己益人。岂不是很快乐的一件事么?

其他观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 梁惠王 上》。

整句话的翻译有两种译法。

第一种是“直译法\"一一“把我家的老人当成老人看待。由此推己及人把天下的老人都当成老人看待;把我家的小孩当成小孩看待。由此推己及人把天下的小孩都当成小孩看待。”(注意“意动用法\"。品味原汁原味。)

第二种是“意译法\"一一“尊敬我家的老人。由此推广到尊敬天下的老人;爱护我家的小孩。由此推广到爱护天下的小孩。”(注意“词性活用\"。意译较顺口。)

能翻译。仅仅过了语言文字关。要读懂里面的思想内涵。则要参考儒家学说的伦理观、政治观。

儒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及孟子。孔子的学说可概括为五个字一一五常:仁义礼智信。孟子晚生孔子一百多年。他的贡献是继承儒家学说。把孔子仁学思想发展为“民本思想\"“仁政\"一一“王道政治\"。

孟子见梁惠王次数最多。他多次劝说梁惠王要以民为本。要施仁政、行王道政治。上面题干的这句话是不完整的。整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一一完整看。就不仅仅是伦理观。还是政治观呢!

就孟子的伦理观来说。尊敬自家老人。爱护自家小孩。仅仅是第一步。还不够。因为这是本份和义务一一赡养父母。抚育子女一一天经地义;但仅此还不够。爱的高境界是由尊敬/爱护自家老人/小孩。推己及人扩大到尊敬/爱护天下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小孩。这多美好多高尚啊。一一天下大同。

就孟子的政治观来说。您梁惠王不是问政吗?那我告诉您一一

首先。要使老百姓有饭有肉吃、有衣穿一一老百姓有五亩的宅基地。让他们种上桑。这样。50岁的老人就可穿蚕丝衣服了。老百姓家的鸡啊猪啊狗啊等禽畜。让它们趁发情期交配然后生蛋生崽。那70岁的老人就有肉吃了。老百姓有百亩田地者。不要耽误农时。整个大家庭就不会挨饿了。一一以民为本、小康社会。

其次。要建学校办教育。用孔圣人的“孝悌之义″教育人民。那么以后。就见不到还有挑重担背重物的老人在赶路了。一一文德教化。

第三。尊敬/爱护我家的老人/小孩。由此推己及人尊敬/爱护天下的老人/小孩。如果大家都做到这样。天下就如同在您手掌里掌握着。一一大同社会。

一一以上这三层意蕴。就是孟子描述的“民本思想、“小康\"社会、“大同\"社会。以及他向梁惠王推销的“仁政″一一王道政治。

孟子说读书要“知人论世”(鲁迅在《题末定草六》。也说到相似观点)。现在中学语文再加上“整体感知\"。这二者相结合。构成比较完整的读书方法。我的教师职业。使我对上述这个“小问题\"作了直译、意译、三层意蕴、知人论世、整体感知的一系统回答。不知会不会太啰嗦。不知问者、读者满意否?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归属感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06:00

    孟子,老吾老,天下,老人,以及人之老,这句话,孔子,仁政,魏国,小孩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06:00

    没想到大家都对请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处和意思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06:00

    谢谢邀请!此言出于《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样才是完整引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