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是个很老的关于格律诗的问题。甚至可以用来作拗救的举例。
不过赏析到这首有名的律诗。大都是用“拗救”二字一笔带过。大抵只是律诗检验告诉我们出律。然后又归于律诗。并没有人详细来分析这个问题。
平仄分析
今天题主提出来。我们就认真看看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首句“离离原上草”。平仄为“平平平仄仄”。这是典型的平起仄收五言律句。所以。如果是律诗的话。我们根据“对”、“粘”的规则可以得到整诗的平仄关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找出入声字“一”、“不”、“接”、“别”。标出这首诗的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会发现整首诗的平仄除了第二联。其他地方都是严合的。而我们最大的疑问就是在第二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字虽然在古时也是个多音字。有(bù。bú)两种发音。但是由于它是入声字。所以即使在这里发第二声。也只能是入仄声韵。所以这句“仄仄平仄仄”。关键位置(二、四)位置平仄为“仄、仄”。这就是失替。这不是一个律句。同时还犯了“孤平”。
出句出律。白居易在对句进行了拗救。原本对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平”。“春风吹又生”的“吹”字为平。讲对句的平仄变成了“平平平仄平”。同时形成“孤仄”。对出句进行了拗救。
经过拗救后。语句诵读感得到恢复。并没有产生朗读困难的情况。再加上其他律句合平仄。韵脚为“八庚”部。没有出韵。而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和颈联“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工整对仗的。所以这是一首律诗。
拗救是否还是格律体
我们看题主的第二个问题。这才是关键所在:难道说“大拗”被邻句救了就可以。即便这句话出韵了也算律诗?
在得到大多数认同的拗救情况。并不影响整首诗的平仄关系。这样的拗救是合律的拗救格律诗。
白居易作为中唐诗人。格律诗发展到他这个时期基本上已经成熟。并不会出现半律体。即使是“拗救”也是有一定规范的。他使用的这种“对句相救”的方法是得到大家承认。有一定普适性的。
这种情况比较典型的还有陆游《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平仄为\"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这里是七言。我们去掉前面两个字。就得到五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
\"报国有万死\"(“国”字为入声字。仄音)就是\"仄仄仄仄仄\"。这里原本也是“仄仄平平仄”的律句格式。出律成为五连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是把“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换成平声的“无”字。对上句出律做出拗救。
这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属于同类型的“对句相救”。而且这两句更加典型。所以我们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
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
无字救双拗。佳联要记清。
我们以后只要碰到这种情况。就可以使用这种拗救。同时保证整首诗的格律性。
拗律体的划分
我们要清楚一点。所谓平仄格律是帮助我们在写近体诗的时候尽量避免语病的一种工具。对古诗是否格律体的划分虽然有平仄这个大的标准在。但每个时代的发音变化。而格律的标准不变。所以这种划分带有每个时代的印记是必然的。
从唐朝的《唐韵》到《广韵》在到南宋的《平水韵》。韵部从200多个合并到106个。那么有多少因为韵部合并而导致的原本不和韵的古体诗变成格律诗呢?
在赏析作品的时候。一首诗是不是格律诗重要吗?重要。我们可以发现格律的美感和方便性。从而进行学习。
一首诗不合格律。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古体诗中精品无数。没有格律的限制。诗意更加浪漫自由。只要语句通顺清朗。不影响阅读。有好的意境。是不是格律诗并不重要。
回到这个问题。是不是律诗。真的那么重要吗?
如果有人把拗救看成出律。出律就不是律诗。那么在这些人眼中。《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一首古体诗。这对我们理解、欣赏这首诗的意境有没有损害?没有。
有人把合理拗救(用的人多)的句子看做律句。那这就是一首格律诗。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其他观点:
问题:“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什么算律诗?
前言
从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可以看到很多这种似乎出律的五律和七律。例如《黄鹤楼》、《听蜀僧濬弹琴》、《登金陵凤凰台》、《与诸子登岘山》。其中有一种是古人说的救拗。有一些是古人说的半古半律(过渡期的格律诗)
一、拗体与救拗的格律诗
1、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人事有代谢。中仄仄仄仄。第4、5应该是平平(中仄平平仄)。但都用了仄声。这种拗句的救拗方式是对句救拗。对句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声。例如:往来【成】古今。中平平仄平。
2、《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 (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二、唐宋诗人对于拗救的论述
常常见到有朋友说救拗都是现代人或者清朝人搞得东西。其实在宋朝就能看到诗人的论述了。唐朝的很多典籍今天见不到了。但是也能见到零星的记录。
1、我们看看宋朝人的说法:
宋朝魏庆之的《诗人玉屑》里。找到这样一段记录:
拗句 :鲁直换字对句法。如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 〔田中谁问不纳履。坐上适来何处蝇。〕 .......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前此未有人作此体。独鲁直变之。
这里的例子是七律。不过拗句在后面五个字。前面两个字不用管。救拗的方式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对句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必须是平声:
清谈--落笔一万字。平平--仄仄仄仄仄。救拗:白眼--举觞【三】百杯田中--谁问不纳履。平平--平仄仄仄仄。救拗:坐上--适来【何】处蝇。
魏庆之又引用了”苕溪渔隐“的一段话:这不是黄庭坚(字鲁直)发明的。杜甫就有不少这样的诗句了。这种\"拗句\"出自杜甫:
苕溪渔隐曰:此体本出于老杜。如 ...... 〔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甘【犹】自青。〕 ...... 似此体甚多。聊举此数联。非独鲁直变之也。今俗谓之拗句者是也。
唐朝诗人王睿的《炙毂子诗格 》中 。把宋人说的拗句称作“讦调体”
李端公诗:“却到城中事事伤。惠休归寂贾生亡。谁人收得章句箧。”“句”字亦合用平。今用侧字。亦是讦调。
李端公是中唐诗人李郢。这首诗全篇是:
却到城中事事伤。惠休还俗贾生亡。谁人收得章句箧。独我重经【苔】藓房。一命未沾为逐客。万缘初尽别空王。萧萧竹坞残阳在。叶覆闲阶雪拥墙。
其中第三句:”谁人收得章句箧“。平平--仄仄平仄仄。这和“野火烧不尽”是同一种:仄仄平仄仄。
七言第六字(五言第四字)应平却用了仄(仄。唐朝人称作侧):
“句”字亦合用平。今用侧字。亦是讦调。
这种拗句的救拗与上面的救拗完全一样。对句第五个字(五言诗第三个字)必须平声:
谁人--收得章【句】箧。独我--重经【苔】藓房。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和白居易的五律句式属于一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仄仄平【仄】仄。中平【平】仄平。
三、半古半律的律诗
《黄鹤楼》、《听蜀僧濬弹琴》、《登金陵凤凰台》等这一类出律的律诗。不属于拗体。也不能救拗。
《黄鹤楼》上半首是古体诗。半古半律;《登金陵凤凰台》失黏。是折腰体。宋朝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特别说过:
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沧浪诗话》
清人编《李诗直解》里评价这一类诗时说:
至七言律诗则似古非古。似律非律。即其佳如《凤凰台》、《鹦鹉洲》。亦不得入为正声也”。
李白《凤凰台》相对标准一些。但也有“失黏”的现象。李白的 《鹦鹉洲》与崔颢的《黄鹤楼》一样。都是“似古非古。似律非律”。 “不得入正声”就是不符合格律诗的标准。
《听蜀僧濬弹琴》首句只有一个平声:仄平仄仄仄。这是古体诗的句式。也是孤平的一种;第五句客心洗流水。仄平仄平仄。也是古体诗的句式。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 峨、平仄两读。
结束语
“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什么算律诗?是因为这是救拗的律诗。
黄鹤楼为什么算律诗?因为古人认为。格律诗的发展过程中。的确有一个阶段有这种“半古半律、折腰、不对仗”等现象。这些不标准的格律诗严羽成为“古律”。
在清朝的《唐诗三百首》中。蘅塘退士也把这些不标准的律诗都收入了五律和七律的目录下。因为这本书的广泛流行。所以让我们很多读者产生了困惑。
一般认为。救拗的律诗算律诗。但是无法救拗的律诗就不能算律诗了。
另外。观察一下科举时的试帖诗。大多是(也有仄韵的)标准无瑕疵的律诗。
@老街味道
其他观点: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8158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平仄,律诗,格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平声,古体诗,格律诗,鲁直,对句
没想到大家都对“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什么算律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是个很老的关于格律诗的问题。甚至可以用来作拗救的举例。不过赏析到这首有名的律诗。大都是用“拗救”二字一笔带过。大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