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农村有一种风俗,出殡必须摔瓦盆。如果没有儿子,这瓦盆是该侄子,还是女婿摔?为什么?
原创

有些农村有一种风俗,出殡必须摔瓦盆。如果没有儿子,这瓦盆是该侄子,还是女婿摔?为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老人过世了。到底谁摔瓦盆是没有固定的。一般情况下。如果有亲生儿子。就由亲生儿子摔。如果儿子多。就由大儿子摔。如果没有儿子。可能就会有些争议。到底是有侄子摔。还是女儿或者女婿摔。才算合理呢?下面我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一个回答。

我只有姐妹二人。我母亲去世时。我的堂兄也提出了要摔老盆的要求。当主事人同我的父亲商量时。父亲问主事人堂兄负责不负责父亲以后的养老丧葬问题。如果负责可以。如果不负责。就让女儿负责。我当时就在旁边。也向主事人问了一个问题。如果堂兄负责摔瓦盆。母亲看病的钱和这次出殡的钱他是否也负责。如果负责就让他摔。如果不负责。那么就是我摔。当然。结果是我摔了。因为那时村里还没有拆迁。父亲除了一座宅子。已是一贫如洗。如果换成现在。堂兄怕是怎么也会痛快答应的。

其实。如果不和继承有关联。那么谁摔都无所谓。恐怕侄子女儿和女婿也不会争。按照风俗就行了。但在农村。谁摔瓦盆。谁会继承死者的遗产。这就出现了争议。题主的这个问题。怕是也是这样。不过这样的事很好解决。按照远近亲疏关系。如果女儿想摔。当然是第一选择。如果女儿不愿。那么侄子才可以代劳。但是在选择衰老盆的时候。也选择了以后负责给养老的义务。

不过女儿如果放弃了摔老盆。也等于放弃了对父母的继承权。这在村里是约定俗成的。为了防止以后会闹什么矛盾。我觉得还是女儿摔瓦盆的好。除非女儿放弃对父亲的继承权。

其他观点:

大实话:摔盆的一般是由家里的长子或者长孙来摔。因为摔盆代表着继承。

相信有些人朋友的老家确实会有这种习俗。那就是家里有老人去世了。然后在出殡前家里就有人要摔瓦盆。起初。这种摔盆是一种“孝”的代表。意味着子孙对去世老人的一种孝顺。但是。后期这种摔盆的意义则就慢慢变了味儿。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其实“盆”和“锅”的区别是没有太大的。所以。起初这个行为不叫摔盆。叫摔锅。因为“锅”是和“祸”发音相近的。而家里有人去世就是代表着一种祸事。所以。把锅摔碎就代表着祸事随着家人的去世也一并没有了。这也代表着去世老人对家人的一种庇佑。意思是人虽然走了。但是。也把家里的所有不好的事情也都带走了。而摔的越碎就代表着带走的祸事越多。而当时也是可以摔好几个。动静也是可以足够大。并且对摔的人也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后来我么开始用金属制的锅。摔不碎了。就换成了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摔锅的行为就开始有了权力代表的意思。因为葬礼还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事情。意味着老一辈权力的离去但是也是新一辈权利的交接。而能够有这么大动静的摔锅行为自然也就不是谁都能摔了。所以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只有家里的权力人能摔。而这个权利人一般就是长子或者长孙这种我们传统意义上认定的继承人。当然。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家里也没什么好继承的。所以。也就没什么人争这事。

但是。对于一些权贵家族来说。那就不一样了。下面的兄弟就会争这事。可能有人会说。那真的有本事的人直接夺权不就行了。争着干啥。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人的敬畏。因为大多数人还是迷信这一套的。并且越权这事也得有个名正言顺的由头。

而如果是遇到那种家里没有男丁的情况。那就更加不友好了。因为对于一些没有法制意识的农民来说。如果这家没了男人。那就代表着这家没后了。而这时候。就会有些人组织占有这家人的财产。俗称吃绝户。而至于是侄子还是女婿其实都不重要了。基本上家里只要没了有直系血缘关系的男丁。那这家的财产就会被其兄弟分掉或者被村民分掉。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地方仅仅是保留了这个传统。走个形式罢了。

有理有据。实话实说。关注:大实话。让我们一起用理性的视角看世界。

其他观点:

出殡时摔瓦盆这事儿。到底是侄子还是女婿来做。这得看你还讲不讲旧礼。旧俗。

新中国建国以后。很多旧礼、旧习俗。都被当成“四旧”给破了。因此。人们办白事儿时。有些地区已不大讲究这些旧礼了。在这些不看重旧礼的地区。这瓦盆是侄子摔。还是女婿。甚至是女儿来摔。都已经没有人去深究了。

当然。中国这么大。也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地区都那么“与时俱进”。当代中国。很多农村地区仍旧保留着传统的旧习俗。如果你讲究传统的旧习俗。那出殡摔盆的人选中。侄子的优先级就要高过女婿了。

如果。这事儿发生在传统社会。给无子嗣的死者摔盆。必须是族内的侄子。无论如何是绝对轮不到女婿、或者女儿的。

这是为什么呢?且听达文详细为您解说。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红白喜事都是农村人的头等大事。所以。必须有所“讲究”。慢慢就成为了习俗。

在旧习俗中。摔瓦盆这道程序。在白事儿中是正式出殡前的第一项。

以北京地区为例:在抬棺起杠时。杠头会高喊一声:“本家大爷。请盆子!”

这个时候。跪在棺材前。打着招魂幡的长子(或者其他子幼辈。孙幼辈的长孙、其他孙子)。会将一个瓦盆儿举过头顶摔碎。

摔瓦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不仅这个瓦盆儿有所讲究。摔瓦盆儿的人。摔瓦盆的方式也有讲究。

这个瓦盆儿。俗称“丧盆子”。但是。民间都叫它“吉祥盆”。因为人们习惯将反面的话正面去说。在俗礼中。这个盆儿的正名。其实叫“阴阳盆”

为啥要摔瓦盆儿呢?

这各地都有不同的说法。最流行的说法是:阴曹地府中。不仅有为熬汤的孟婆。还有个熬“迷魂汤”的“王妈妈”。每位死者到了她那。都要被强迫喝下一碗“迷魂汤”。喝下迷魂汤的人会神志不清。最后不得超生。

因此。为了让死者躲过“迷魂汤”。儿子在出殡时就必须要准备一个瓦盆儿。这个瓦盆儿的底部还得有个孔儿。这样。“迷魂汤”就会漏掉。为了彻底避免死者误饮。还得将盆摔碎。

用那只手摔盆也有讲究。丧父用左手摔。丧母则用右手摔。摔不碎则不能再摔二回。这是忌讳。

摔盆的人有啥讲究呢?其实。就是谁继承死者的家产。谁来摔盆。通常是长子、长孙优先。因为。在宗法社会中。长子这一支为大宗。继承大部分家产。然后。如果长子、长孙不能担当。才是其他的子孙。

如果死者没有儿孙。那么。死者的侄子就应该承担摔盆的责任。相应的。死者的家产也由侄儿继承。正因如此。很多无子嗣。多侄子的人死去后。侄子们会为了争抢打幡摔盆而大打出手。这不是因为侄儿们对死者多孝顺。而是为了争夺死者的遗产。

这时候。有人会问了。传统社会的旧习俗中。为啥女儿、女婿不能摔盆儿?

你一定知道。传统社会有一句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在传统社会中。李家的姑娘。嫁到了王家。就得改随夫姓。叫王李氏。你想想。姑娘都成为王家的人了。再来分李家的家产。李家的其他人能同意吗?

中国的帝制时代。乡土社会是由宗法秩序所主导的。

正所谓是。“皇权不下县”。官僚、司法制度只延伸到县这一级。县以下的民间社会。由宗法秩序控制。乡绅、士绅通过儒家伦理来维持秩序。

帝国的统治者把维护乡村内部秩序的权力。以及具体的组织纳捐纳税、服役当差的事务。都交给宗族领袖和士绅们负责。这样。皇权就不再有需要担心地方崛起什么中间力量了。

那么。为什么帝国的统治者对宗族就这么放心呢?

这就要从周朝以血缘的基础所建立的那一套。家国共同治理的政治模式说起——也就是周朝的分封制。

在这样一套“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既是亲戚。也是君臣。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宗法制社会的大家庭。

《礼记·大传》中记载。“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规定了大宗、小宗的继承规则。又有说。“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国君也是大宗。有义务聚合族人宴饮。敦睦族谊。但族人却不可自恃与国君有血缘关系。而以家人之礼对待他。这是国君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

所以你看。中国古代社会是“家国同构”的。国君。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全天下老百姓的大家长。所以。皇帝称老百姓为“子民”。

儒家推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更是巩固了宗法社会的“家国同构”观念。宗法家族与官僚政治。用得是同样一套儒家意识形态:皇家有宗庙。民间宗族则有祠堂。有家谱。你尊你的祖先。就是尊国君。为啥忠孝不能两全?因为。你对父母好是孝。但国君是天下人的父。对国君好就是最大的孝。

在民间。家族领袖就是政治领袖。族长就相当于村长。调解纠纷。解决问题靠的不是帝国制定的法律。而是家族伦理。“齐家”与“治国”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你是你们家族的族长。则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用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的方式。来感化身边的亲人。然后。你身边的亲人。就会再去感化他们身边的亲人。道德像水中的涟漪一样。慢慢地向四周扩散。直到抵达世界的边缘。这就完成了天下大治。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逻辑。

《礼记》中还有一句:

“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确立度量的标准。制礼作乐。改变历法。改变服色。改变徽号。改换器械。改变衣服。以上这些事情。都是可以随着朝代的更迭而让百姓也跟着改变的。但是。也有些不能随着朝代的更迭而随意改变的。那就是同族相亲。尊祖敬宗。幼而敬长。男女有别。这四条可不能因为朝代变了就让百姓也跟着变。

“同族相亲。尊祖敬宗。幼而敬长。男女有别”这四条。是最底层的宗族秩序。在宗族社会中。族长是族中权威。家长是家里的权威。宗族利益大于家庭利益。而“男女有别”。意味着。在宗法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男女有别”是一种对女人的约束。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女人从出生时起。家里和社会环境就一以贯之的重男轻女。使这些女孩子从小就接受了自己低人一等的角色。

比如。结婚对于一个女人的意义在于。她将从原生家庭中脱离。去到一个新的家庭中。从此。她的人生任务。就是为婆家传宗接代。生儿育女。这就是所谓的“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自然。在她死后。也将被安葬在另一个家族的祖坟中。

因此。在传统的宗法社会。一个家庭的所有财产。只有男性子嗣有继承权。没有女儿的份。凡是敢和弟弟争遗产的。都是不安分的女人。没搞清自己的位置。要受千夫所指。万人唾骂。即使这个家里没有男丁了。家产也轮不到女儿来继承。而是收归为族产。自然。族中的同门也会出力。为其举办丧礼。

到这里。你肯定明白了吧。为啥乡土社会的旧习俗中。一个无子的死者。在其出殡时。为其摔瓦盆儿的人应该是其侄子。不能是女婿?那是因为。侄子是死者的本族同门。而女儿随与死者有血亲。但已经是外族人了。不能让一个外族人来打幡、摔瓦盆。不仅涉及到保护本族的财产。更是保卫家族的尊严(欺我族中无人乎?)。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35:20

    瓦盆,侄子,国君,死者,的人,宗法,女儿,社会,长孙,女婿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35:20

    没想到大家都对有些农村有一种风俗,出殡必须摔瓦盆。如果没有儿子,这瓦盆是该侄子,还是女婿摔?为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35:20

    老人过世了。到底谁摔瓦盆是没有固定的。一般情况下。如果有亲生儿子。就由亲生儿子摔。如果儿子多。就由大儿子摔。如果没有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