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吕不韦留给后世的除了名传千古的《吕氏春秋》。还有他的传奇人生。他弃商从政位极人臣。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向秦王政推荐大才李斯。本想利用李斯巩固权力。哪知却因他悲惨离世。
吕不韦是阳翟大商人。他奔走于韩国首都阳翟和赵国首都邯郸之间。他的生意做得很大。可以说是富可敌国。但在战国时期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很低。即使吕不韦也被官家称着贱商。他在行商路上被士兵欺负。财物被夺。还被朝廷强制捐款黄金千万两。受过这些窝囊气。吕不韦在赵国首都见到秦异人时就滋生了投资政治。涉足官场的想法。以期改变自己的地位。
吕不韦、赵姬、嬴政剧照
在吕不韦的精心计算下。赢异人逃回了秦国。并很快当上了皇帝。是为庄襄王。吕不韦也如愿权及相邦。吕不韦和赢异人年龄相当。且有着非常好的关系。就连赢异人的老婆赵姬都是吕不韦割爱相送。本来花重金扶正赢异人就可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尽享荣华富贵。哪知庄襄王阳寿太短。只做了四年秦王就撒手人寰。留下赵姬和嬴政孤儿寡母。虽吕不韦作为巨商精于计算。但也没算到会有这种情况发生。眼看做了一笔亏本买卖。还好在赢异人即位之初。虽遇到点麻烦但还是立了嬴政为太子。此时顺理成章即了王位。
秦王政剧照
吕不韦和嬴政一家三口感情深厚。且不说赵姬曾是他的宠妾。单在赵国为质期间吕不韦就是嬴政父子的依靠和保护神。庄襄王驾崩时把嬴政母子托付给他。并令嬴政尊吕不韦为仲父。虽有赵姬分权。但什么都还是他说了算。当起了拥有最高权力之家的家长。对一个商人来说。亏本的买卖又回到了赚钱的轨道。格外欣喜。凭着和嬴政母子的关系。只要嬴政发展得好。他就越有赚头。从不担心自己被抛弃。
宫廷斗争激烈。华阳夫人伙同一大帮芈姓和老秦人。时刻威胁着年幼的嬴政的王位。吕不韦又要忙着料理朝政。还要应付老情人赵姬的纠缠。编纂《吕氏春秋》也迫在眉睫。因为他想用《吕氏春秋》来影响秦王政的执政理念。免得秦王政亲政后和他背道而驰。王后赵姬那边还好办。把嫪毐送过去陪着就行。据说嫪毐男人方面的功夫超强。有了嫪毐后。赵姬的确没来纠缠吕不韦了。但秦王政身边没个能人可不行。放眼身边也只有李斯有王佐之才。
李斯。字通古。楚国上蔡人。李斯胸有大志。不甘心老死乡里。立志要学习帝王之术,成为王霸之佐才。他放弃在乡里担任管理文书的小官职。不远千里跑到齐国,拜当时著名的儒家学者荀况为师。完成学业后,李斯于秦庄襄王三年五月,由楚来到了秦国,投奔到吕不韦门下当了一个门客。
李斯剧照
吕不韦把李斯推荐给秦王做了个客卿。但李斯的才能很快就征服了秦王政。秦王政急于亲政。但到二十岁了还没能行加冠礼。吕不韦认为秦王政还不够成熟。主要是还没接受他的治国理念。串通太后将秦王政的加冠日期延后了两年。秦王政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管理国家。特别是久久不能开启灭国战。心里窝火。对吕不韦渐渐不满。对李斯的依赖越来越多。如果没有李斯秦王政是斗不过吕不韦的。但有了李斯情况就两样了。
前文提到吕不韦为了摆脱赵姬的纠缠。找嫪毐假扮太监陪侍赵姬。哪知嫪毐超强的男人能力迅速让赵姬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还言听计从。赵姬不但对嫪毐赏赐甚厚。而且国家大事“皆决于嫪毐”。渐渐的嫪毐的地位和权势与吕不韦不相上下。更加嚣张跋扈。引起了秦王政的注意。秦王政亲政后。在李斯的谋划下。先从嫪毐下手。利用吕不韦除掉嫪毐。幽禁赵姬。在除掉嫪毐之前李斯一直派人暗中调查。找到嫪毐是吕不韦送到赵姬身边去的铁证。秦王政对仲父握着权力不放。本来就不高兴。有了李斯提供的证据。正好把吕不韦的相邦职务拿掉。遣回河南封地。在河南因不断有外邦使者拜见吕不韦。秦王政怕滋生祸端。在李斯的建议下又把吕不韦遣往蜀地。吕不韦慨叹有李斯在秦王政身边自己再无出头机会。饮毒酒自杀。
由此看来。吕不韦将李斯荐给秦王政。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没想到英明神武的秦王政在李斯的辅佐下。战斗力太强。最终毁灭了吕不韦自己。
其他观点:
李斯是楚国人。出身平凡。与韩非同是荀子的学生。他俩在校学习成绩优异。才华横溢。但李斯是学霸。而韩非则是学神级人才。是法家学派代表性人物。亦是中国大一统帝国法制思想的祖师爷。二人都深受恩师器重。(后来李斯在赢政面前举荐了韩非。又因妒忌韩非才能。怕韩非压过自己。抢了自已的风头。从而设计陷害了韩非)韩非的志向偏向著书立说。名扬青史。至于李斯呢?恨不得从一个卑微的小吏青云直上。华丽转身。直接当上宰相。
辅佐秦王赢政一统天下。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从而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宝座。实现其政治抱负。这是古代读书人的最高政治理想。就像当今的小学生中学生立志将来要当政治家和科学家的想法如出一辙。一样的高大上。一样的美好。一样的叫人心驰神往。
令人欣慰的是。经王绾引荐。李斯先是做了吕不韦的门客。这样经常出入丞相府。碰见秦王赢政的机会就多了。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一些绕不开的场合。吕不韦就被动地给秦王赢政介绍了李斯。(但不是主动上朝郑重推荐)
秦王同李斯混熟之后。果然发现这小子非同一般。对国内国际形势。对吕不韦贪恋权势不想让权的心态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同自己一统六合的策略不谋而合。于是在给李斯逐步升职加薪的过程中。渐渐削弱独断专横轻视皇帝的相权。外戚权。借嫪毐造反之事罢勉吕不韦相权。最后在流放之地被秦世皇赐死。
当然。他的死有李斯在秦王赢政面前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是当初权倾朝野时。对李斯疏忽大意。没想到这条小泥瞅会翻起巨浪。不但逐渐取代自己的权力。还最终淹没了自己。使自己走上了绝路。这岂不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呼?
吕相只有在黄泉路上。慢慢去品味。慢慢去反思。慢慢去惭悔了。当然。让吕相想不到的是。若干年以后。李斯这厮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被赵高耍得团团转。竟同意赵高的沙丘之谋。篡改秦始皇遗诏。杀害了太子扶苏。立胡亥为帝。从此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让吕相更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比自己还贪恋权势。害怕失去乌纱帽的小人一李斯。竟然被一个没有实权没有多大级别的太监一赵高。诬陷进大牢。最终获五刑处决。落得比商鞅更惨的下场。如果吕相和韩非地下有知。一定会拍手称快的。这难道不是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吗?
然而。李斯千古一相的美名。也一定是吕相和韩非在天国所不齿的。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仕大夫阶层羡慕嫉妒恨的吧!
其他观点:
吕不韦并没有贪恋权力。他和秦王政只是属于“理念之争”。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有一个“贵公”的理念。即贵族、公族与君王共治天下的理念。
见于《吕氏春秋·贵公》:天下者。天下之天下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当然。这个天下人指的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即自西周以来的贵族与公族。而不是什么野人或者奴隶。也就是说。吕不韦是反对君王高度集权的。
然而这个理念却是与秦始皇高度人治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他在始皇十年被罢相。回到了自己的封地洛阳。最后收到了秦王政的一封信。饮鸠而死。从这个角度来说。吕不韦也并没有贪恋权力。
而李斯也不是吕韦送到秦王政身边的。而是李斯自己傍上了秦王政。可以说。李斯能够得到秦始皇的重用。跟吕不韦一点关系都没有。能跟吕不韦有关联的是:李斯曾经在相府中工作过。曾经是过吕不韦手下的员工。仅此而已。
那李斯是如何傍上秦王政的呢?这个就要从《谏逐客书》说起了。
战国时期。东方各国上下犹如一谭死水。腐朽不堪。只有秦国仍然在坚持“以能取士”、“依法治国”的策略。这种“唯才与能”和简单明快的政治气氛。让出身于底层的有才人士心动不已。
李斯也不在其外。他本是楚国的一小吏。但是在有着“上千家贵族”的楚国来说。李斯虽和韩非子都是大儒荀子的弟子。他胸有沟壑但却难有出头之日。这让他极为抑郁。
有一天。他看到有一只仓鼠吃得肥胖异常。并且还不怕人;而厕鼠却干疮扁瘦。并且见人就跑。李斯顿时陷入了深深的悟道之中。本同是老鼠。为何相差这么大呢?
原因应该是起点不同。所处在的“阶层”不同。仓鼠他原本就住在仓库中。因此它偷吃粮食起来。偷得理所当然。并且还大摇大摆。不怕人!
李斯顿时“悟道”了。他自觉才能无限。但却在楚国只能当一个小吏。而有的贵族无德无才却得享高位。原因就是他们所处的阶层不同。楚国是不可能给他机会的。
一咬牙。李斯离开了楚国。来到了秦国。此时秦王嬴政尚且还没有把控朝堂。而是“仲父”吕不韦在管理秦国的军政大权。因此。李斯也不可能看得到秦王政。于是他便投身于相府中。也是当小吏。跟在楚国没有什么区别。
但呢。好在一点。这回他不是管理仓库了。而是帮吕不韦编写《吕氏春秋》。按李斯的才情。他又何尝不知道吕不韦为什么要写这一本书的目的呢?
历史上吕不韦命人编写《吕氏春秋》目的可能有二:
一是为了他执政、或者他的政理念提供足够的理论指导。想让天下人知道他是用哪一家学派来治国的。
二是因为关东六国历史视秦国为西戎。认为他们没有文化。因此吕不韦想要利用《吕氏春秋》把全天下的士人都吸引到咸阳。然后把咸阳打造成天下的文化重心。
吕不韦和蒙骜。是秦庄襄王留给秦王政的两大政治遗产。蒙骜掌军、吕不韦掌政。共同扶保秦王政。
但是在始皇七年。蒙骜战死。期间还插入了他弟弟叛变的事情。所以这件事情应该是有阴谋的。总而言之。蒙骜死后。秦王政失去了一位军方大佬的支持。也失去了对军队的掌控权。
始皇十年。吕不韦被罢相。按史书的说法是。此时秦始皇已经掌控了朝堂的话语权。但后来发生的“咸阳逐客”事件。却让我对此事发生了思考。
蒙骜战死。秦始皇失去了军方的话语权。吕不韦罢相。秦始皇失去了朝掌的话语权。在这一轮轮的权力博弈下来。我没有看到秦始皇有任何收获的地方。
而吕不韦罢相之后。他只是回到了封地洛阳。没有被赐死。但是秦国的大臣们却发起了“逐客计划”。想要逐尽关东人。我们都知道。关东人是历任秦王的左膀右臂。像商鞅、蒙氏、冯氏这些都是关东人。
如果被全部驱逐。那秦王政是不是变成了孤家寡人了呢?因此。个人认为。秦国的老贵族想要逼迫秦王政。让他驱逐关东人。
只要关东人被逐。那么秦王政就只能用秦国的老贵族来治国了。那么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权力。
对于才二十一岁的秦王政来说。这个局面就非常艰难了。他不想认输。他必须要保住关东人。因为只有关东人才能制衡得了秦国的老贵族集团。
这其实是一次权力的斗争。也是一次“分封”和“集权”的斗争。秦国的老贵族。有着几百年的传承。理所当然的。他们肯定想要的是分封。但这些与秦王政的集权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在此紧要关头。李斯的那一篇《谏逐客书》终于横空出世。李斯在文中细数了历代关东人对秦国所做的贡献。有力地驳斥了秦国老贵族的“逐客意图”。
见于《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李斯的这篇《谏逐客书》实在是太及时了。他为秦王政保住了关东人。于是。秦王政便拜李斯为上卿。
从这个角度来讲。李斯这个人不愧后来为秦国丞相。他看待政局的眼光确实有他的精准、独到之处。
因此说。李斯并不是吕不韦推存给秦王政的。而是他自己抓住了这个千古良机!
文——千古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8416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秦王,吕不韦,李斯,秦国,楚国,自己的,的是,关东,嬴政,天下
没想到大家都对吕不韦贪恋权力,为何还要将有着王佐之才的李斯送到秦王政身边?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吕不韦留给后世的除了名传千古的《吕氏春秋》。还有他的传奇人生。他弃商从政位极人臣。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向秦王政推荐大才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