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中的古绝、律绝和拗绝有什么区别?
原创

绝句中的古绝、律绝和拗绝有什么区别?

好文

热门回答:

绝句只有古绝和律绝之分。

王力先生《诗词格律》相关论述截图如下。


首先。双数位置“平仄”交替或“仄平”交替。“仄平仄”交替或“平仄平”交替。都不一定是律句模式。请看如下“拗绝”诗例分解之。

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仄仄仄平仄)

驱车登古原。(平平平仄平)

夕阳无限好。(仄平平仄仄)

只是近黄昏。(仄仄仄平平)

“不”字放在去声字之前。变调读为阳平调“bú”。属于平声。

“夕”字在古韵及相应方言中。是入声字为“仄”

第一句第三字“意”当平却仄。导致诗句后三字“两仄夹一平”。简称为“后孤平”。

第二句第三字“登”当仄却平。导致“后孤仄”

第一、二句第四字居于双数位置。当上下平仄相反却相同而失对。

以上是古韵部人工平仄检测结果。供大家参考交流。

孤平历来被诗界视为格律诗硬伤。是平仄格律大忌。

上句犯孤平。下句就再犯孤仄来“补救”。换汤不换药。伤了再伤。病上加病。无异于雪上加霜。孤平硬伤依然存在。反倒增加了“后孤仄”。都有悖于马蹄韵平仄交替的格律诗用字组句基本原理。实质上等于没救!这。就是长期以来。网络热衷于以讹传讹的“拗绝”!

“拗绝”。认可本句犯孤平。再以牺牲本句合律的平仄为代价来“救”拗(“本句自救”);或本句犯孤平。对句就用犯孤仄来“救”(“对句相救”);其本质都有悖于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格律诗用字组句基本原理。所以。“拗绝”其实就是古体诗中的古绝。因为。古体诗无须遵守格律诗平仄的“替对粘韵”基本规则。且在唐诗中不胜枚举。

因为《登乐游原》是古人诗作。故用平水韵作平仄押韵标准。检测结果截图佐证如下。

因为第一句第四字“不”。属于“多音字”。所以会干扰和影响机器检测结果。“不”字多音若为仄声。也可用近义字“未”替代“不”字。以避免多音字干扰平仄检测。再用平水韵检验。第四字仄声也确有出律之嫌!并且。本句中的第四字“不”为仄声时。与第二字“晚”仄声。就有双数位置“仄仄”失替之嫌。不符合“仄起不入韵式”双数位置“仄平”交替规则。是格律诗不支持的变格模式之一。避免第四字多音后的检验结果。无疑较保留多音字的检测结果。科学而准确得多。截图佐证如下。

再看第二句检测结果提示。虽然“登”字居于单数“仄宽”位置。“可平可仄”。但不符合“后严”的诗界变格潜规则。故“建议用仄”。可见格律诗并不支持后孤仄这类靠近句末的变格模式。

第二句第二字“车”是平声。属于平起;末字平声。属于入韵。“平起入韵式”正格平仄。可利用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平仄竿”截句法。快速推知如下。

“平仄竿”截句法示例。如五言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

虽然《登乐游原》第二句双数位置是“平仄”交替。但其后孤仄有悖于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格律诗用字组句基本原理。实质上属于孤仄失替之例。其变格是“非律的”(启功语)。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相关截图佐证如下。供大家探讨交流。


综上所述。以写格律诗《锦瑟》出名的古圣李商隐自己也会写古体诗;以《登高》为“七律之最”的诗圣杜甫。又何尝不写古体诗(如《复愁十二首·其二》)呢?这充分说明。唐诗中不全是格律诗。唐诗编撰者标示的“绝句”中。确有古绝和律绝之别。并且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绝不胜枚举!

律绝属于格律诗体裁。具有严格的“替对粘韵”基本规则。缺一不可。

如果将李商隐《登乐游原》修改如黑体字。就能顺利通过诗词网站检测工具的检验了。

向晚心非适。(仄仄平平仄)

驱车上古原。(平平仄仄平)

夕阳无限好。(仄平平仄仄)

只是近黄昏。(仄仄仄平平)

再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在古韵中是入声字为“仄”。

“更”是多音字。作“再”义时为仄声字。

第一句仄起不入韵。第四句仄起入韵;第二句平起入韵。第三句平起不入韵;全诗除末句第一字可平可仄。用仄时属于三仄首宽格外。其余三句都是五言律绝正格平仄。符合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格律诗用字组句基本原理。

首联上下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反。符合“仄平”与“平仄”相对的规则。

次联上下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反。符合“平仄”与“仄平”相对的规则。

首联第二句与次联第一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同。符合“平仄”与“平仄”相粘规则。

“流”、“楼”都是平声字。且在平水韵同一韵部。没有“借韵”或“邻韵通押”之嫌。符合格律诗押韵规则。

“替对粘韵”规则要求全满足的诗。才是名副其实的律绝。否则。是古体诗中的古绝。“拗绝”包括在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否格律诗。绝非古今某名人专家个人的只言片语所能盖棺定论的!

在格律诗体裁作品的创作审美实践中。后孤平、中孤平、五言前孤平、后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等变格模式。往往难以顺利通过诗词网站检测工具的检验。欢迎大家在本文评论区提供相关唐诗。供检验探讨交流!

汉字四声系统平仄二元化。为格律诗“替对粘韵” 检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提升和普及。诗词网站检测工具应运而生。较古韵书人工检索先进而且科学、全面。格律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已不再是困难而繁琐的事了。只要打开诗词网站(例如“诗词吾爱”网)。依次点击“诗词工具”、“诗检测”。输入诗作品。再点击“开始检测”。检测结果及相关提示一目了然。凡是严格遵守平仄“替对粘韵”基本规则的诗。都能顺利通过。都是格律诗。且每试不爽。凡是不受“替对粘韵”基本规则束缚的诗。就是古体诗中的古绝或“拗绝”。诸如“拗救格”、“仄韵诗”、“鲤鱼翻波”、“偷春体”、“折腰体”、“孤雁出群”、“孤雁入群”等诗例。都难以顺利通过平仄押韵检验。欢迎大家在本文评论区提供相关诗例。参与探讨交流。以理服人!

其他观点:

要区分清楚古绝、律绝和拗绝。首先要了解绝句的形成过程。

一、绝句的形成过程

1、绝句起源于民间歌谣

文学的形式。大多是人民所创造。然后文人加工而成的。

汉武帝时。朝廷设立了乐府这一音乐机关。采集了大量民歌。其中就有五言四句的入乐歌谣。汉魏以来。五言四句的歌谣越来越多。特别是晋宋之际。乐府机关采集了大量的吴歌和西曲。它们的基本形式就是五言四句。当时文人模仿这种形式写的诗也颇为盛行。不过。七言四句的诗歌则较少。

2、绝句得名于联句

最早的联句诗是汉武帝与其臣子共作的《柏梁台诗》。其方式是每人各写一句七言诗。每一句押韵。合成一篇。但此诗或是伪作。到晋代时。贾充和他的妻子李夫人联句。则是每人各写五言二句。后陶渊明与郗愔、郗循联句。发展为每人各作五言四句。到南北朝时。每人各作五言四句的联句方式已经非常盛行。

当时诗人们认为:有两个人以上同作一诗。一人先作四句。其它人每人续四句。如此蝉联而不。成为一篇。就是连句或联句;但如果一人先作了四句。别人续不下去。那么。仅存的四句被称为断句或绝句了。这就是绝句一词的由来。

不过在唐以前。联句方式只限于五言诗。也只有部分五言四句的诗才被称为绝句。唐时。才将七言四句的诗也收做绝句。七言绝句得名于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虽然与五言四句的乐府歌谣不同。但两者在形式上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来源于联句的五言绝句在后来渐渐与五言四句的歌谣混同起来。南朝梁徐陵编的《玉台新咏》中。就将产生于汉代的五言四句歌谣题为《古绝句》。汉时。五言四句的联句都还没出现。

古绝句四首(其四):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

3、律体绝句的形成

自齐梁以来。诗歌逐渐律化。绝句这种诗歌形式。也随之一起律化。到盛唐时。律诗的形式成熟。绝句受律诗的影响。大多数也遵循了平仄粘对的格律规则。形成了今天最常见的律绝。

二、古绝、律绝和拗绝

从绝句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绝句的出现早于格律。所以。绝句刚开始是不符合格律规则的。根据是否符合格律规则。绝句可分为古绝、律绝、拗绝。

1、古绝

前面说到。绝句在古人还没有发现平仄格律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就算是平仄格律一已经定型的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写绝句不遵循格律规则。而这些不遵循格律规则的绝句。就叫做古绝。

比如。柳宗元的经典名篇《江雪》。就是篇古绝。

千山鸟飞绝。(仄平仄平仄)

万径人踪灭。(仄仄平平仄)

孤舟蓑笠翁。(平平平仄平)

独钓寒江雪。(仄仄平平仄)

全诗不合格律。而且押的是仄声韵。这就是一首古绝。柳宗元是中唐时期诗人。此时平仄格律已经定型。而柳宗元仍写古绝。说明古绝这种形式没有随着律绝的出现而被抛弃。

古绝的特点就是。全诗平仄没有规律。也就是不遵循平仄格律。古绝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但不能平仄通押。也就一首诗中要么押平声韵。要么押仄声韵。

2、律绝

律绝就是格律化了的绝句。平仄必须严格遵守格律的规则。具体就是:1)句内平仄相间;2)联内平仄相对;3)联间平仄相粘;4)押平声韵。

例:刘方平《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平平仄仄仄平平)

金屋无人见泪痕。(平仄平平仄仄平)

寂寞空庭春欲晚。(仄仄平平平仄仄)

梨花满地不开门。(平平仄仄仄平平)

刘方平的这首《春怨》。除第二句的第一字由仄变平外(这是完全允许的)。简直是一首平仄完美的平起入韵式七言绝句。

3、拗绝

拗绝是古绝到律绝之间的过渡形态。就是已经律化。但还没有完全符合格律的规则的绝句。

拗绝大概分为两种:一是由部分未律化的句子和部分已经律化的句子组成的绝句;二是全部由已经律化的句子组成。但句子间的组合要么失粘要么失对。

举例说明:

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仄仄仄仄仄)

驱车登古原。(平平平仄平)

夕阳无限好。(仄平平仄仄)

只是近黄昏。(仄仄仄平平)

李商隐的这首《登乐游原》。第一句五个平声。显然不是律句。后面三句都是律句。

崔颢《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平平平仄仄)

妾住在横塘。(仄仄仄平平)

停船暂借问。(平平仄仄仄)

或恐是同乡。(仄仄仄平平)

崔颢的这首《长干行》。四句都是非常标准的律句。但第二句跟第三句失粘。所以也还是一首拗绝。

综上。在绝句中。完全不遵守格律的绝句叫古绝。部分使用律句或虽然全部使用律句但失粘失对的叫拗绝。完全遵守格律的叫律绝。

其他观点:

古绝为古体诗歌的一种。不受律诗格律束缚。古绝分为五言古绝和七言古绝。古绝与律绝相对论。

五言古绝举例

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上文说过。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可以认为古绝。例如:

悯 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 ·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

江上渔者 [宋]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 ·· △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李坤《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夜 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七言古绝举例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三绝句(选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

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

③泊。入声。烟。平声。

④比。上声。西。平声。

⑤恐。上声。天。平声。

⑥不。客。入声。何。平声。

⑦看。平声。

律诗为八句、四联。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与颈联是相互对仗的。

律绝的艺术特色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现再举两个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郿 坞(第二首) [宋]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律诗、绝句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具体地说。在一个诗句中。如果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该用仄声字的地方用了平声字。则该字就叫“拗字”。有“拗字”的句子就叫“拗句”。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就叫做拗体。“拗体”是排合关系不合律的律体诗篇。

基本信息

拼音:拗niù体 tǐ

异体字:抝

汉字首尾分解:扌幼 汉字部件分解:扌幼

拗。意思是别扭。不顺。就近体诗来说。合格律是声音顺。不合格律是声音不顺。

拗体定义

律、绝诗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前人所谓“拗”。除有时变换第二、四、六字外。着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两联都拗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诗人中有故意为之者。如清王轩《声调谱序》云:“韩(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体。以矫当代圆熟之弊。”

凡“拗”必须用“救”。平拗仄救。仄拗平救;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就得把该仄的用平。以调节音调。使诗句声调和谐。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句。这就称为“拗律”。但是也有拗而不救的。

拗体运用

在“今体诗”(又称近体诗、格律诗)中。不论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或者是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也不论是上句还是下句。凡是句中平仄声的安排不合“句中平仄相间、联内平仄相对。联间平仄相粘,偶句句尾押韵。”的。即不合规则的句子。都称为“拗句”。句中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具体来说。在一个诗句中。如果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该用仄声字的地方用了平声字。则该字就叫“拗字”。有“拗字”的句子就叫“拗句”。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就叫做拗体。从字义上来说。“拗”就是不顺。“拗”是指声调的不合律。“拗句”是指声调不合律的五、七言诗句。“拗体”是排合关系不合律的律体诗篇。王力在其《诗词格律概要》中指出:杜甫、苏轼等诗人都写过拗体律诗。但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

拗体分类

有人把诗体分为三类:

1、律体。律体是讲究平仄的。讲究“句中平仄相间、联内平仄相对、联间平仄相粘。偶句句尾押韵”的;

2、古体。古体除了押韵有其相似之处外。它是不讲究平仄。当然也不讲究平仄相对和平仄相粘。

3、拗体。拗体与律体不同之处是。它可以平仄失对、平仄失粘。但也不是完全不考虑平仄。当与正格的律体违背时。采取补救的办法。即“拗救”。以求“合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听闻你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50:58

    平仄,绝句,平声,格律,仄声,律诗,四句,用了,规则,双数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50:58

    没想到大家都对绝句中的古绝、律绝和拗绝有什么区别?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50:58

    绝句只有古绝和律绝之分。王力先生《诗词格律》相关论述截图如下。首先。双数位置“平仄”交替或“仄平”交替。“仄平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