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以史为镜,读史鉴人”,你怎么理解?
原创

有人说“以史为镜,读史鉴人”,你怎么理解?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史记》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

魏文侯想为自己提拔一位相国。目前有两个人选都不错(魏成子与翟璜)。不知道该选哪一个。

于是他找来谋士李克。对他说:“有句谚语说‘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将’。现在我们魏国正是处在‘国乱’这个状态。我迫切需要一位有本事、又贤良的相国来辅助我啊。魏成子和翟璜这两个人都不错。我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你说说他们两个到底哪个强一些?”

李克并不直接回答魏文侯的话。却说:“大王。您下不了决心。是因为您平时对他们的考察不够。”魏文侯急忙问:“怎么考察?有何标准吗?”李克说:“当然有。我认为考察一个人的标准应该是:

通。观其所礼

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彬有礼、遵守规则。

贵。观其所进

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

富。观其所养

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人穷的时候节俭不乱花钱。那是资源和形势造就的;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才是品行的体现。

居。观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

听。观其所行

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不怕说不到。就怕他说了做不到。

止。观其所好

通过一个人的爱好。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

习。观其所言

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他说的话不算什么。等相处得久了。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是不是跟当初一致。跟当初的差别越大。人品越不好!

穷。观其所不受

人穷没关系。穷而不占小便宜。这样的人本质好。

贱。观其所不为

人地位低没关系。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本质特好。

魏文侯听后以上标准说:“好了。您休息去吧。我明白该怎么做了。”

李克拜别大王出来后正好遇见了翟璜。翟璜问道:“听说魏文侯找您商量谁做相国的事情。决定了没?”李克说:“决定了。魏成子为相国。”

翟璜气不过。愤愤地说:“我哪里不如魏成子?大王缺西河太守。我把西门豹推荐给他;大王要攻打中山这个地方。我就推举了乐羊;大王的儿子没有师傅。我就推荐屈侯鲋。结果是:西河大治。中山攻克。王世子品德日增。我为什么不能做相国呢?”

李克说:“你怎么能比得上魏成子呢?魏成子的俸禄。百分之九十都用来罗致人才。所以卜夏子、用于方、段千本三人都从国外应募而来。他把这三个人推荐给大王。大王以师相待。而你所推荐的人。不过是魏文侯的臣仆。又怎么和魏成子相比呢?”

翟璜想了半天。愧然失色。说:“您是对的。我的确比不上魏成子。”

果然。魏文侯让魏成子做了相国。

其实可以从三个人身上学到一些道理:

从李克身上学到了考察人才科学方法;

从魏成子身上学到了。虽享有俸禄千种。但十分之九用于为国家招贤(荐才举贤);

从翟璜身上学到了。有自知之明。识轻识重。

以上就是我对“以史为镜。读史鉴人”一句话的看法!

其他观点:

人类社会在发展变化中。总是重复着少规律。后人从前人身上看到了自巳。这就是以史为镜啊!

苏俄解体。苏共下台。就是因为不顾民生。发展军备。贪污腐败。人民不满造成的啊!

难道不是警示我们的一面镜子吗?

其他观点:

历史虽然已成为过去。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也许人类与过去的环境渐行渐远。但是。虽说世事无常。千变万化。人性变化却不大。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性的形成比历史更漫长。所以“以史为镜。读史鉴人”很有道理。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吴起。他们变法强国。遭到反对攻击。这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王安石。张居正变法何其相似!皆因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私利。

不管社会形态怎样变。各个时代都有舍己为公的人。比如大禹。比如谭嗣同。比如焦裕禄。

再比如。史前考古。大型泥石流降临。母亲护卫着婴儿。汶川大地震岂不也有这种事例?母爱不变。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09:50

    的人,相国,其所,大王,要看,他说,自己的,身上,我就,俸禄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09:50

    没想到大家都对有人说“以史为镜,读史鉴人”,你怎么理解?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09:50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史记》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魏文侯想为自己提拔一位相国。目前有两个人选都不错(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