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大臣上表的名篇?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哪些?
原创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大臣上表的名篇?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哪些?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乐毅的《报秦惠王书》。曹魏丞相《求贤令》。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魏征丞相《谏太宗十思疏》……。

其他观点:

一、《谏逐客书》:李斯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始皇上的一个奏章:

秦王赢政十年。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倡言凿渠溉田。这原本是有利于国家的好事。但韩国也并不是真心为了秦国好。是想借机耗费秦国人力物力。使之无力再攻伐韩国。这就是所谓的“疲秦计划”。

秦国识破这一阴谋后。秦王嬴政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怒而下令驱逐一切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李斯上书《谏逐客书》。从秦国的历史谈起。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二、《论积贮疏》:贾谊

《论积贮疏》是年轻气盛的贾谊23岁时给汉文帝刘恒的写的一篇奏章。

西汉开国之初。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据《汉书·食货志》记载。那时候物资匮乏。米价贵如珠。连天子出行都弄不到四匹同色的马驾车。只能乘牛车。

汉高祖刘邦登上皇位后。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与民修休养生息。到汉文帝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但土地兼并仍非常严重。广大农业因失去土地破产。而纷纷流入城市。成为城市佣工或无业的游民。这些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的积贮。很不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同时北方匈奴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式。贾谊向文帝上了这份奏疏。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 。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三、《陈情表》:李密

《陈情表》是中国历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秦章。

晋武帝登位以后。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所以。以孝而名重天下的李密屡被征召。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感谢朝庭的知遇之恩。并委婉的表达了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整篇秦章写得言辞恳切。真情流露。据说晋武帝览此表。赞叹说:“密不空有名也”。感动之际。因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祖母。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四、出师表:诸葛亮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227年。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疏后主。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并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五、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提介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边防稳固。内合外安。唐太宗开始骄奢忘本起来。魏征对此极为忧虑。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

《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并将这篇文章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凡人视角。文史俚说>

其他观点:

在今天。由于三国演义的神化。很多人对诸葛亮家喻户晓。他一生最出名的就是《隆中对》和《前后出师表》。甚至后来人根据这个典故写出了一副名满天下的对联: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而出师表作为千古名篇也当得起!

而李斯更是助秦始皇统一和治理天下的千古名臣!他的《谏逐客书》虽然不如《出师表》这么有名。但是对于历史贡献丝毫不亚于他!以至于始皇帝看到这封谏书。下令停止驱逐六国名士!而这个决定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在始皇帝那个时期。吕不韦、李斯、蒙恬、尉僚都是六国名士。因为各种原因来到秦国。事实证明:也是这几位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想而知《谏逐客书》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而历史上流传下来。堪比这两篇名篇的非常少。但是经过小编求证还是有。而且不止一篇。

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篇。他就是和出师表齐名的《陈情表》。出师表彰诸葛亮之忠心。陈情表显主人公之至孝!

它是西晋孝子李密上疏晋武帝的名篇。大意是:晋武帝召其做官。但因为祖母年事已高。 侍奉她的日子不多了。婉拒了晋武帝!我们试想一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代。这么辛苦读书为何?还不是为了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去做官?范进、孔乙己无不是其中的代表!但是这篇主人公。竟然为孝不做官在古代这么坚守本心的人确实很少。也正因为可贵。所以《陈情表》得以作为千古至孝名篇保存下来。

另外海瑞也为嘉靖皇帝上疏了一篇《治安疏》。大致意思是抨击嘉靖皇帝修道荒废朝政。任用奸人。虽然这封奏疏相比前面几篇其才不显。其名不扬。也未必做到抨击时政。但仍不失为一篇言辞恳切的名篇。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10:02

    先帝,秦国,陛下,祖母,天下,秦王,出师表,诸侯,李斯,名篇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10:02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大臣上表的名篇?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哪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10:02

    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乐毅的《报秦惠王书》。曹魏丞相《求贤令》。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报任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