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中国人历史上也注重血统。
比如先秦时代。我们现在从史料上看到的当时的大人物。不敢说百分之百。起码百分之九十五都是贵族。或是贵族的后裔。而且相当一部分人。与姬氏有着血缘关系。
当时非贵族出身的平民想青史留名。很难。
这就更不说平民封侯拜相。挤进贵族圈了。
为什么会如此呢?这就是因为重视血统嘛。
贵族就是贵族。世世代代都是贵族。
平民就是平民。世世代代都是平民。
这样的局面。直到楚汉战争。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才彻底打破。
传统的旧贵族受战火影响。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崛起的新兴地主。
比如皇族刘氏。开国功臣萧氏、曹氏、夏侯氏等。
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缺乏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官员的任用。长时间被新崛起的新兴豪强阶级所垄断。而后来。豪强又与儒学结合。形成士族阶级。士族阶级借助儒学。又进一步垄断政治权力。
比如东汉时期。著名的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
所以经过两汉四百多年的发展后。到了东汉末年时。作为当年的搅局者。取代了传统老贵族的新兴地主阶级家族。以门阀士族的形式又演变成了“新贵族”。
面对这一局面。曹操在汉末。曾试图以唯才是举。选才不论出身的办法。打击士族地主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
但很可惜。随着曹丕称帝。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后。皇权与士族妥协。曹操的努力如同过眼云烟一样。全部付之东流。
自此开始。士族的崛起。不可阻挡。
晋朝建立后。由于司马炎的统治根基比起曹丕来。更不稳固。
于是。为了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司马氏也就更加的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
有晋一朝。选拔官员的办法。与先秦之前几乎没有区别。完全就是按照血统和门第的高低进行人才的选拔。
当时的琅琊王氏、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先后把控朝政。因此这就有了“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东晋时期。门阀家族很流行编修“谱牒”。
这玩意在明清时期。只有皇族才会修。
但在东晋。门阀家族也修。
当时的门阀流行修“谱牒”。其目的。说白了就是保证家族成员血统的纯正性。避免其他人浑水摸鱼。以此保证家族的利益。
士族地主们如此无耻。垄断资源。排挤他们眼中的异己。当时的庶族地主当然不干了。
后来的南北朝时期。庶族地主们与士族地主做持续不断地权力斗争。并在斗争中。借助皇权的力量(南朝皇帝都是庶族出身)。逐渐争取到了一些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庶族”并不是贫穷人家。而是指当时没有政治特权的地主。
这一点很重要。一定要搞清楚。
因为咱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其实“穷人也穷不过三代”。
穷人。吃不饱。娶不到老婆。可能一代就断了香火。
如果你祖上不是贵族。或是庶族地主。根本传不到你这。无权无势的穷人。早就被残酷的社会自然淘汰了。
所以。现在的中国人。不夸张的说。往上捣几代。十几代。祖坟应该都冒过青烟。只是可能因为家族失去势。经营不善。或家族分家。才会导致新一代的穷人的产生。
再说回来。
南北朝后期。南朝爆发“侯景之乱”。
经此一劫。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不过。由于侯景之乱只是影响了南朝。而当时的北朝士族。并未受到影响。并在后来隋唐时期。又再次大放异彩。
所以现在历史教材上常说的。士族在南北朝后期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其实是不对的。
别说是南北朝后期了。就连实行科举制的隋唐两朝。选拔人才也十分看门第、血统。
比如说。隋唐时期的很多宰相和高级官员就均出自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几大家族。
其中的范阳卢氏和太原王氏。更是从东汉一直兴盛到唐朝。
我们熟知的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和卢照邻。就分别出身自太原王氏和范阳卢氏。
唐末。黄巢起义。传统的北方门阀士族遭到毁灭性打击。
经此一劫。中国从汉初诞生的门阀士族才彻底一蹶不振。
而由于黄巢对门阀的破坏程度极深。
据《新唐书·黄巢传》记载:宗室侯王。屠之无类。
老门阀被起义军杀得片甲不留。能证明他们身份的普牒。也大多无处可寻。
既然老门阀没了谱牒。已经无法证明自己的血统了。
且科举制度也发展完善。皇帝可以直接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了。
所以。从宋朝开始。庶族地主和老牌门阀地主也就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毕竟。大家都是地主阶级。凭什么你老牌门阀就要搞特殊?
别说庶族地主不服。就连皇帝也有意见。
有宋一朝。基本看不到传统的世家大族出任高官的情况。选拔官员、叙级定俸。以及赏赐爵位。基本不再看血统的高贵。
如北宋的宰相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就都不是门阀家族出。他们都是凭本事。通过科举考试踏入的仕途。
当然。宋代也有“门荫”。后来的明清也有。
但靠“门荫”入仕。在当时不是主流。
宋明清三代。官员基本都出自普通地主家庭或普通百姓家庭。
甚至。当时的社会还歧视“门荫”。
认为参加科举考试。走“正途”入仕的人。才是光荣的。
靠“门荫”入仕。是很不光彩的事。
一个靠“门荫”入仕的人。要想不被歧视。只能也去参加科举。
比如我们熟知的戚继光。他原本可以直接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但为了不被歧视。他还是参加了武举考试。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一段唯血统论的时代。但这种风气在唐朝后。已经不复存在。或者说。不再是人们关心的重点。
姓刘的、姓赵的、姓杨的说自己是前朝皇族后裔。姓李的、姓朱的、姓孙的。怕是听了只感觉想笑。谁还不是皇室后裔呢?
姓张的、姓王的、姓黄的说自己是门阀贵族后裔。姓吴的。姓周的。姓马的。怕是听了也感觉想笑。谁祖上还没冒过青烟?
按《百家姓》的说法。不敢说百分百。起码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都是炎黄和三皇五帝的后裔。
既然大家都有“高贵血统”。那扯这玩意还有什么意义呢?
时至今日。正常人不会以此为荣。除了脑子不太正常的人。
而欧洲。乃至印度。与我们不同。
因为它们的高种姓和传统贵族。历史上没有受到过血洗式的打击。
用个不恰当的类比。它们就好似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庶族正在成长。人们对观念也正在转变中。但贵族的血统仍然有谱可查。
基于此。血统在欧洲、印度。才有拿出来吹嘘的空间。
实际上。经过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我们也能明显看到。欧洲人对血统的观念。远不如以前那么强烈了。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
其他观点:
自从刘邦成了皇帝。中国就再也不相信血统了。如果当年是项羽成功了。中国就会和英国一样。还是相信血统的。一个理论。如果没有成功案例。民众谁会相信他?
其他观点:
进入市场经济以来。道德标准巨变。商人的思维充斥着人们的头脑以利益决定自己的行为。拉关系搞虚荣心崇洋媚外。这股邪风太盛行。使有钱人忘了初心无形中成了大资本的奴隶。血统论似乎走下神坛。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8639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士族,门阀,血统,都是,贵族,地主,卢氏,家族,科举,南北朝
没想到大家都对英国教授看不明白中国人为何从不提血统?你知道为什么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中国人历史上也注重血统。比如先秦时代。我们现在从史料上看到的当时的大人物。不敢说百分之百。起码百分之九十五都是贵族。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