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过七夕的?会不会送玫瑰花?
原创

古代人是怎么过七夕的?会不会送玫瑰花?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本文为文史类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农历七月初七。传统的七夕节又要到了。商家也好。媒体也罢。包括热恋中的男男女女们。又开始热闹了起来。单身狗说:我不care!Ok。祝你缘封不动。高兴就好。

说到七夕呢。现在基本都知道。这是一个咱们中国传统的节日。但稍微有点年纪的朋友应该有印象。七夕以“中国情人节”的形象重新打包出现。实际上是最近十年左右的事情。那么。作为传统节日的七夕。它本来的面目是什么样的?后来为什么沉寂了?又是怎样改头换面以“中国情人节”的形式重新登场的?作为七夕的“镜像节日”的西方情人节是怎么个来历?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传统的七夕到现在“中国情人节”的这种流变?

这一系列的问题。可能是很多人感兴趣的。也确实是值得我们聊一聊的。所以。借着今年的七夕节。我们团队准备了一组文章。分别来跟大家聊聊上述的这些问题。今天这篇文章。先来跟大家聊聊。传统七夕节最主要的一项内容:乞巧。

一、“必也正名”。七夕节的传统名称

咱中国人讲究“名正言顺”。所以在介绍七夕的节俗之前。先跟大家聊聊这个节日的名称问题。

七月初七。这最早当然是农历中的一个日子。据民间传说。在这一天牛郎和织女会在天上相会。将天空中的星象附会成神话故事。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种叙事方式。咱们中国也不例外。据考证呢。牛郎织女的传说大约产生于西周时期。七月七是牛女相会的日子。这便是这个日期最早的含义。

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随着牛女传说的传播。民间开始出现一些在这一天纪念牛郎织女的活动。比如在云梦秦简中有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记载。在《三辅黄图》中也有在渭水上架桥。接引牛郎织女的活动。这些活动在西汉时逐渐传到了宫廷之内。如《西京杂记》中有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后世七夕节最主要的穿针乞巧节俗。在这时已经出现了。不过这个时候。人们一般还是把这个节日叫做“七月七日”。而“七夕”的简称。要到东汉之后了。

穿针乞巧

七月七日牛女相会。民间最早的节俗实际上也是跟男女相会有关。但后来传到宫廷之中。皇宫里自然不能再庆祝男女相会。宫廷之中彩女(即宫女)众多。于是就逐渐地变成以穿针为代表的乞巧、斗巧活动。这些活动也随着官方的推动逐渐地扩散到民间。七月七日也就有了“乞巧节”的名字。而由于这些活动主要都是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参与的。所以在很多地方。这一天也被叫做“女儿节”。

二、传统七夕节的主要节俗:乞巧

七夕节起源于纪念牛女相会。但在后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主要的节俗和牛郎的关系其实不大。织女才是这一节日的主角。相应的。参与节日活动的主体。也是以女性为主的。传说中织女的针法非常的高超。所以在七夕这一天。人间的女子便趁她与牛郎相会的时候祈祷她能够将巧艺传给自己。所以乞巧就成了传统七夕节的主题。

传统的七夕节中。向织女乞巧的仪式可谓多种多样。从官方到民间。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最著名的节俗当属穿针乞巧。前引《西京杂记》中“穿七孔针”说的便是这种习俗。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有“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的记载。一般来说。这种穿针活动。往往还要加入一点比赛的性质。称为“斗巧”。要比赛谁能穿得更快更好。才算是乞得了巧。而在后来的发展中。不同的地方又发展出了一系列新的“玩法”。比如对月穿针、暗处穿针、背手穿针等等。甚至七孔针已经不能彰显女性高超的技艺了。天津等地的女孩子还流行过穿九孔针。通过这样的比赛。实际上也体现了七夕作为一种节日。它的娱乐与社交的功能。

穿针乞巧

此外。既然是向织女“乞巧”。那自然也少不了乞求、祭拜的仪式。魏晋时期。“其夜洒扫于庭。露施机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荧重为稻。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七夕逐渐变成一种家庭的聚会。要摆香案、设供品。然后于月下向织女请求。具体的仪式和供品。各地依风俗和物产不同有很大的差别。除了常见的茶、酒、点心、水果之外。有些地方有供“针”的。这个针并不是缝衣服的针。而是少女提前几天将豆子泡在水里。发出来的豆芽。摆上供品后。自然要祭拜织女。或者是画像、或者是泥塑的偶像。也有的地方直接对织女星祭拜。

是祭拜。也是女性聚会的机会

七夕节既然是祈祷。那么也免不了有一些占卜的习俗。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用蜘蛛来占卜。或许是因为蜘蛛结网。与人们织布有相似的地方吧。像《荆楚岁时记》中有“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的说法。这个“喜子”。就是蜘蛛的意思。具体的占卜做法各地有差别。但一般都是抓一只蜘蛛。放在小盒子里。然后第二天如果结网了。或者结的网多。便以为得巧。

蜘蛛占卜

除此之外。吃巧食也是一种乞巧的方式。包括各种特制的巧果、巧饭等等。巧果除了各种时令的水果之外。一般会用各种油、面、糖混合然后油炸成不同形状的面果果。也有的地方会烙各种形状的饼子。也有见做各种糖人面人的。总之。各地风俗不同。花样很多。至于巧饭。一般是面条、水饺一类。但有些地区加入了一定的社交元素。比如山东一些地方。过去有七个姑娘一起准备材料。一起包水饺吃的习俗。

巧果果

三、‍乞巧节与今天

传统的七夕节。或者说乞巧节。之所以能有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与这个“巧”对传统女性的意义有关。

咱们都知道。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一般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作为家庭中的女性。是不是手巧。是不是能织布。这是决定了女性在家中的地位的。所以传统的女性才会费尽心思。试图向上天求得一双巧手。

到了今天。咱们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和要求。早就跟过去不一样了。现代工业社会。也确实不需要女性再去织布纺纱。不过咱觉得。这并不是说“巧”就完全没有了用处。

现在的七夕节。爱情的元素越来越突出。不论男女。如果能在这一天送给心爱的对象一个自己手工制作的礼物。那应该也是非常浪漫的一件事情吧?所以恋爱中的女孩子们。在这一天也不妨拿起针线。哪怕是十字绣呢。绣上一幅有你们共同记忆的画卷。这也是件极好的事情啊!

给心爱的男生。来幅十字绣吧

参考文献:

张勃、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邱绮:《传统七夕节演变历程与现代转型》。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周思杨:《爱的时间一一试探我国当代爱情节日序列》。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赵逵夫:《七夕节的历史与七夕文化的乞巧内容》。《民俗研究》2011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

本文为文史类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的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其他观点:

七夕的由来

七夕起源于汉代。也就是说。之前的夏商周、春秋战国及秦国都是没有七夕这个说法的。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东晋葛洪《西京杂记》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林杰《乞巧》

这两首诗。记载着七夕的起源。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古代人怎么过七夕?

七夕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最浪漫的一笔。有很多诗词完全可以拿惊艳来形容。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 林杰《乞巧》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杜牧《秋夕》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 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相思只是古代人的基本操作。他们的花样可多呢!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了。是从两千多年前的传下来的。很多史料记载表明。在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女人们会将瓜果吃食全部摆到院子里和家人一起赏月。还会将准备好的五彩线和九尾针拿出来。家里的女眷会对着月亮穿过去。祈求自己会像织女小姐姐那样心灵手巧。所以七夕节也被叫做“乞巧节”。

蛛网应巧

大家看到蛛网别害怕哈。这个蜘蛛网怎么会出来捏?这个习俗是南北朝有的。这会儿的人们发明了新的习俗。他们会在七夕的那天捉蜘蛛。然后把它们放到盒子里。等第二天再打开看。有网就是讨到巧了。没网就是没讨到。到了唐代换了一种判断方式。如果盒子里面的蜘蛛网非常密的话。说明昨天讨的巧多;如果蜘蛛网稀疏的话。说明讨的巧少。

投针验巧

这种过法是明清时候人们最喜欢的。现在的人们不兴晚上玩了。在中午的时候。妇女会把一碗水放在日头下面。然后将手中的针扔到水中。看水波在碗底的倒影。有的水纹倒影像细丝一样能描绘花纹。有的像花。有的像小鸟。还有的像风景画。这种的就是好兆头;有的波纹特别粗。这种的就是没讨到巧的。

种生求子

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在七夕这一天求子。古人会在七夕节的前几天找个小木板。然后把黍米、绿豆、小麦这些作物的种子洒在木板上。然后天天洒水培养。等它们生出来嫩芽以后就把它们用绳子绑起来摆在外面。这种的叫“壳板”。还有的将这些嫩芽洒在水面上。也是看波纹判断有没有讨到巧。除了这些习俗。还有习俗就是把蜡制的娃娃玩偶扔在水里。可以祈求生孩子。

送不送玫瑰

古代人用更多的物品来传情。玫瑰太俗(主要是还没传入)

七夕节礼物也很丰富:簪子、耳环、戒指、缠臂金、玉佩、香囊、梳子、罗帕、玉如意、粉盒、同心结、沉香团、扇荷包。头发。花样繁多。

每一种礼物都暗含着更深的寓意。比如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想与白头偕老意思。花椒因为多籽粒。含婚后“多子”的寓意。由送礼物也引出许多动人的故事。周宣王荒疏国政。姜后就留下了“退簪劝政”的佳话。

除了好玩的。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款式也极多。以巧果最为出名。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把面粉、芝麻。搅和在融化好的糖浆里。捍薄后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其他观点:

不会。只送牡丹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23:02

    织女,七夕节,传统,女性,习俗,节日,这一,牛郎织女,也有,穿针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23:02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人是怎么过七夕的?会不会送玫瑰花?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23:02

    本文为文史类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农历七月初七。传统的七夕节又要到了。商家也好。媒体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