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认为杀的很好啊。
孔融的确是四岁能让梨。有至孝的名声。曹操也正是以不孝而杀了孔融。
都是千年老狐狸。但毕竟道行还是有差距啊。
孔融以为。吾乃天下至孝。谁能奈我何?
曹操偏不信邪。就以不孝杀死你。试看天下奈我何?
三国时期的地球人都清楚曹操想杀孔融。可就孔融不知道曹操真能杀了他。
曹操觉得以别的罪名杀了孔融不过瘾。恰恰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孔融最得意的杰作“至孝”来做文章。以不孝杀死了孔融。让世人还没话说。的确老道毒辣啊。
孔融从小就口齿伶俐。小嘴叭叭的。很讨人喜欢。
特别是当分梨的时候。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就该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就该吃小的”。
此话一出。大人们不仅开心。而且吃惊。
这小孩如此了得。将来还指不定出息成个啥人物哪?
果不其然。这张嘴长大啦。是越发厉害啦。
仅仅是老曹一个人。就不知道得罪了多少次。想让孔融闭嘴的人也不在少数。
幸好老曹还要点脸面。要不几个孔融也早就被杀死啦。
一来二去。孔融就认为曹操不敢杀他。于是嘴巴越发大啦。就越发没有把门的啦。
终于有一天。孔融不知道动了哪根筋。突然冒出了一句“亲子不亲论”。
这下正被曹操逮个正着。就此把他杀啦。
孔融的确是有些道行。当时天下有一个狂人叫祢衡。谁也看不上眼。
但觉得孔融还凑合。可见孔融的确有两下子。
爷俩。哦。不。是哥俩。时常在一起互拍马屁。
祢衡说“你就是孔子再世啊。”
孔融就说:“你就是颜回再生啊”。
哥俩玩得不亦乐乎。不想。孔融冷不丁冒出了一句:“父亲跟儿子有啥亲啊。说到底。儿子就是父亲发泄情欲的产物;母亲又有何亲呢。就好比是一件物品暂时寄存在一个器皿里罢啦。倒出来也就没关系啦。”
说这话的时候。不知道孔融的父母还在不在。如果在的话。不知道作何感想?
不过哪。孔融死的时候。他一对儿女还小。长大了不知道如何。起码这时候比孔融懂点事。
九岁的儿子。喝着肉汤。或许是想起父亲在牢房里即将死去的缘故吧。就哭啦。
八岁的女儿就说:哭啥呢。如果死啦。能够见到死去的父母。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看看这孩子。的确不得了。
但不清楚孔融死了以后。见到了他的父母是不是很快乐哪?
比较肯定的是孔融的父母一准不开心。其母会说:已经倒出去的东西还回来干嘛呢?
其父也会说:发泄完啦。就不想再见到你啦。
小蝌蚪长大啦。还会去寻找自己的妈妈。以“至孝”到处混社会的孔融咋就没父没母呢?
曹操觉得这事比较大。得管一管啦。
否则。下一步还不知道孔融会再说点啥子出来。
万一到了那边。碰到孔融的父母。问起这事来。就尴尬啦。
想来想去。曹操觉得让孔融永远闭上嘴。是最牢靠的办法。
于是。就以亵渎圣人和不孝言论等罪名把孔融杀啦。
不管曹操是出于何等目的。但就孔融这把嘴。的确是应该让他闭上为好啊。
其他观点:
孔融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他刚正不阿的骨子里缺乏政治远见。故而导致他被集政治、军事、文学于一身的曹操算计。实在可悲可泣!错就错在孔融作为一个不懂政治的文人却步入政途。导致满门抄斩的无言结局……
谢谢大家一如既往的点赞、点评。欢迎大家发表不同的看法!
其他观点: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亲自宣布的孔融罪状究竟是什么:
“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然世人之采其虚名。失于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此州人说平原祢衡受传融论。以为父母与人无亲。譬若缶器。寄盛其中。又言若遭饥馑。而父不肖。宁赡活余人。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理。虽肆市朝。犹恨其晚。更以此事列上。宣示诸军将军将校掾属。皆使闻见”(《三国志.魏志.崔琰传》。裴松之注引东晋孙盛《魏氏春秋》)
《后汉书.孔融传》则说。曹操本就憎恶孔融。郗虑又加以怂恿。于是让自己的幕僚路粹出面上奏汉献帝。弹劾孔融以下大罪: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概括路粹版孔融罪状总共五条:“有野心想当皇帝”、“和孙权一起胡言乱语”、“在朝做官不成体统”、\"不孝“、”结交狐朋狗友“。这五条中的四条要么捕风捉影。要么牵强附会。大约曹操也觉得很难借此发作。唯独”不孝“一条孔融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而且很多人都读过。而汉朝号称”以孝制天下“。选拔人才的正途是”举孝廉“。所有皇帝的谥号都要在前面加一个”孝“字。拿”孝“做文章别人纵使不满也无话可说。
孔融说父母生孩子是情欲爆发的结果。并不是主观上要对子女有恩。主张荒年时如果父母为人不好。子女不妨先救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这些都是对人伦、道德的一些个人探讨。不一定都对。但也不失为一家之见。他这番讲话也并未反对“孝”。或者主张“不孝”。曹操自己在“求贤令”中也曾说“举贤不避细故”。主张不要对人才求全责备。之所以在孔融问题上小题大做。甚至不惜置其全家于死地。说到底是对孔融屡屡在政治上和他唱反调、明显表露出对汉室的忠诚和对他意图建立专权的批评(谈不上反对。真反对就不做这个官了)感到芒刺在背。希望借严厉处分孔融这个名人立威。震慑其他潜在反对者。如此而已。正因为牵强附会。小题大做。他的世子曹丕都觉得不妥。但又不便公开立异。就千方百计搜集孔融遗作。还在曹操死后释放并平反了唯一在孔融被处死后公开哭泣的脂习。曹丕留下的文字不多。却能找到好几处公开赞扬孔融的文字。今天我们还能读到孔融一些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和曹丕的保留态度有关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曹操对孔融“不孝”的指控是吹毛求疵和借题发挥。而用如此严刑峻法惩罚孔融所谓的“不孝”。更是一种蛮横残暴的做法。
顺便说。孔融文章虽好。政治能力和头脑却差到极点。陈炜在他儿时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实在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8773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不孝,父母,自己的,的人,天下,情欲,政治,牵强附会,还在,一句
没想到大家都对让梨的孔融因为不孝被杀,对此你怎么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认为杀的很好啊。孔融的确是四岁能让梨。有至孝的名声。曹操也正是以不孝而杀了孔融。都是千年老狐狸。但毕竟道行还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