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孔融?小时候就懂得让梨的孔融,后来怎么样了呢?
原创

如何评价孔融?小时候就懂得让梨的孔融,后来怎么样了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孔融。字文举。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值得一提的是。孔融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孔子的二十四孙。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谦让。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可就是孔融这样的人。最终却被曹操以“不孝”的名义给处死了。也就是说。孔融后来惨死曹操刀下。

那么。孔融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根据演义及正史的记载。分析如下。

第一。孔融才华横溢。博古通今。

毫无疑问。孔融是一个才子。他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很早就闻名乡里。是东汉末年一代大儒。孔融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受到了当时名士李膺的称赞。李膺称赞孔融为“异童子也”。孔融会写文章。善歌赋。受到了魏文帝曹丕的赏识。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当时的人。对孔融文学成就的评价是: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

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崔琰传》作注时。说孔融是“逸才宏博”之人。再据《九州春秋》记载。孔融才华盖世。当时的青年才俊都比不上他。

第二。孔融高傲狂妄。不懂得谦让。

孔融少年时。多次让梨给哥哥。很久以来。这被奉人们奉为尊敬长兄的典范。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孔融其实并不是个谦让之人。他实则是个生性狂妄、恃才傲物之人。跟杨修极为相似。正如前文所言。当时名士李膺称赞孔融是“异童子也”。旁边有个叫陈炜的。就挖苦孔融。说:你现在虽然厉害。但是长大了就不一定了。谁知孔融却说。如果真如你说的那样。你年幼的时候。岂不是很聪慧?孔融的弦外之音是。你陈炜现在不过是个庸俗之人。怎么能跟我孔融相比呢?

确实如此。孔融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经常高谈阔论。言辞激烈。因此对别人的缺点。他是不加保留地指出来。为此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曹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后。很快就迁都许昌。孔融于是向朝廷谏言:

孔融建议要依照古制。显然对曹操不利。就连《汉纪》对此。也说孔融那样做。有点不识时务。原因很简单。曹操已经把持朝政。他制定各种制度和法规的目的。就是要将“汉天下”变成“曹天下”。再加上孔融性格豪爽。口无遮拦。经常冒犯曹操。有一次。曹操下达了禁酒令。孔融却说: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前锺。无以成其圣。

意思是说: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郡。每个人都可以喝酒。尧如果不喝酒。就不可能成为圣人。简而言之。在孔融看来。禁止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禁止喝酒。这显然违背了曹操的禁令。曹操考虑到自己的敌人众多。也就没有对孔融采取措施。但他内心是很气愤的。

袁术称帝后。曹操将太尉杨彪下狱。并打算处死他。原因则很简单。杨彪和袁术有姻亲。孔融就去劝阻曹操:杨彪是个有德之人。有罪之人。尚不能及于父母兄弟。况且他只是和袁术有姻亲关系呢?

曹操自知理屈。就放了杨彪一马。但是我们站在曹操的立场想一下。他作为统治者。有生杀予夺之大权。岂容孔融干涉?此外。曹操生性多疑。他能不因此而怀疑孔融吗?

之后孔融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冒犯曹操。让他下不了台。曹操就逐渐萌生了杀意。后来恰巧传出了孔融有不孝的言论。曹操借此就将他杀死了。罪名是“不孝”。杀死孔融后。曹操还张贴出告示。罗列出了孔融一系列罪行。具体内容如下:

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理。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第三。孔融有远见。会看人。

陶谦将徐州让给刘备时。刘备是坚决不肯接受的。并且还说。袁公路四世三公。闻名海内。不如让他来接管徐州。谁知孔融却说。袁术那个人。早已是冢中枯骨。成不了大事。事实上。证明了孔融说对了。袁术就是个昏庸无能。而又自命不凡的人。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称帝。最后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孔融呢?专注三国史。喜欢三国的朋友。欢迎关注、转发和评论!

其他观点:

孔融让梨的故事自小熟悉。但是长大后的孔融怎么死的呢?孔融是被曹操杀的。因为孔融和曹操政治理念上不同。而且屡次揭穿对立曹操。才使曹操动了杀机。曹操说过: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可惜。这么一个道貌傲岸、才华横溢的正人君子。却不得善终。让曹操杀了。让人痛惜。

其他观点: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的是孔融四岁时与诸位兄弟一起吃梨的故事。在拿梨的时候。其他兄弟都捡大的挑。唯独他拿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时。他说:“我年龄最小。所以应该拿小的”。这个故事一直为我们所津津乐道。流传了上千年。并将其作为儿童教育的典型范例。《三字经》则明确记录了“融四岁。能让梨”的说法。

但是。我们如果熟悉三国史就会发现。孔融最后死的很惨。并且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的。这是为什么呢?俗话不是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吗?孔融四岁时就已经懂得尊敬兄长的道理。我们也常说“孝悌”。能悌者自然能孝。那为何孔融会如此呢?我们还会疑问。孔融小时候如此聪明。被人们称为“神童”。为何长大后。却如此平庸。是不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呢?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三国。走进孔融。

图1 孔融让梨

这个孔融何许人也呢?他姓孔。是不是和孔子有某种联系呢?没错。孔融正是孔子的二十七代孙。他的家族也颇为显赫。其七世祖叫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孔融的父亲则叫孔宙。曾任太山都尉。如此说来。真可谓“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孔融少年时便已才华早露。名士李膺赞他“高明必为伟器”。

孔融十三岁这年。父亲孔宙去世。他哭得死去活来、悲痛过度。以致于别人搀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父亲去世。他哭得死去活来。并没有丝毫的矫饰。可见他对父亲的孝顺。那么后来。他为何又会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处死呢?这是一大疑问。

图2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

在孔融十六岁时。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侯览密令州郡捉拿张俭。张俭因为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不巧这时孔褒不在家中。孔融时年十六岁。张俭以为孔融年轻。故未曾告诉他自己的处境。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之。”后来事情泄露。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

而孔褒、孔融兄弟则被捕入狱。官府不知他们二人究竟是谁获罪。不料。孔融争着认罪到:“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之。”孔褒却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甘其罪。”官吏没有办法。于是便去问他们的母亲。孔母说:“家事任长。妾当其辜。”就这样。孔氏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便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闻名乡里。这时候孔融十六岁。年龄也算不小了。在生死危机的关头还想着替兄长承担罪责。可见他的孝悌不是假的。这又一次让我们产生疑惑。曹操为何会以“不孝”之名处死他?

图3 张俭狱中题字

我们再来看一则故事。根据《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记载说:“孔文举为北海相。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当年孔融父亲死的时候。孔融哭得死去活来。以致于别人的搀扶才能行动。所以。孔融一直认为真孝之人。面对至亲的去世。一定会非常痛苦。以致于不能自已。而这个人在父亲的坟前。却丝毫没有憔悴的颜色。故而杀了他。

这恰巧说明孔融是一个大孝子。他之所以进入官场。也是因为“孝廉”而闻名乡里。这时。我们又困惑了。既然他是一个大孝子。天下皆知。曹操怎么会以“不孝”的罪名杀了他呢?

图4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这个问题我们搁置一边。先说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事情吧!

在我们的印象中孔融在小时候就是一个“神童”。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为何孔融长大后会如此平庸呢?其实这是我们的一种“偏见”。长大后的孔融并不平庸。我们看看时人的评价就知道了。陈登说他“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 祢衡更是称赞他“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看法。是因为他生在三国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们所推崇的都是些谋士、武将之类的人。如诸葛亮、关羽等人。而孔融呢?他是一个文学家。还是“建安七子”之一。曹丕评价他“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可见他并不平庸。那我们为什么觉得他平庸呢?

很简单。我们之所以记住曹操。绝对不是因为他是一个诗人。而是乱世枭雄。文学在盛世很受推崇。在乱世则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我们看曹操就知道了。我们首先看到是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最后才发现他还是一个诗人。这时候。我们会觉得锦上添花。对他的崇拜就会又多了几分。

图5 曹操(155年-220年)

接下来。我们就揭秘。曹操为何会以“不孝”的罪名杀害孔融。原因在于一篇文章。他提了一个观点:“亲子无亲论”。讲了一个什么意思呢?我们看看原文。根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我们单看这一段话。觉得孔融这是在为不孝找借口。简直就是“名教罪人”。实在是该杀。但如果我们熟悉汉末三国时代的社会风气的话。就不会这样说了。那么。当时是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呢?正如当时有一句童谣叫“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当时朝廷所提倡的“孝”已经成为了一种假名节了。

图6 举孝廉

这时候。我们就明白了。在东汉时期实行“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儒学变得越来越形式化。本来是以“孝廉”选官的。但“孝廉”变成了一种名声。而这种名声是可以被世家大族所操纵的。所以选了一批“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假名节之辈。这种虚伪的名节是对名节最大的破坏。而孔融则对这提出反抗。他要撕毁这层假面具。正是因为“尚真”的主张。所以要在根源上摧毁这一假名节的根据。于是在理论上便提出了“亲子无亲论”。对于统治者来说。这无疑是“惑世诬民”。不容于“礼法”(用来麻醉民众的假礼法)。所以孔融就被杀害了。他虽然被以“不孝”的罪名杀害了。但他恰恰是真孝。

我们再看看稍后的嵇康等人就明白了。“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表面看起来是反对名教。而在鲁迅看来。他们正是把名教当宝贝。所以容不得半点虚伪。

文:甪里先生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28:04

    的人,不孝,孝廉,之人,是一个,是个,这是,罪名,名士,名教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28:04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评价孔融?小时候就懂得让梨的孔融,后来怎么样了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28:04

    孔融。字文举。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值得一提的是。孔融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孔子的二十四孙。“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是家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