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老话说的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这话搁这挺应景的。这人有贪钱的。有贪权的。还有贪色的。更有人贪面子的。等等不一而足。
而题主说的这事。这帮人死就死在了一个贪字上了。咱就说朱元璋洪武大帝。绝对配的上那个大字。真龙天子好皇帝啊。咱大华夏地头上四百多个皇帝里头。唯一一个平民出生的皇帝。就一个字——牛!
打小大字不识一个。就凭着好学上进。才有了出人头地。小时的环境也不好。爹饿死。妈饿死。大哥饿死。大哥的儿子饿死。仅仅是为了活下去三哥做了人上门女婿。
他和二哥俩人为了给爹妈弄一个葬身的地。那叫个求爷爷告奶奶的。这经历何值是一个苦字了得。最后为了一口饱饭不得不当和尚。五十天的饱饭刚吃了没有多久。这就开始在外化缘一化就是三年。一般人还真做不到。人世间的冷暖。黑暗光明那叫个门清。
这不愧为从最底层爬起来的欲火焚身的真龙。眼睛里揉不得一粒沙子。最为痛恨的欺压百姓的官。剁了他们的脑壳这都算便宜他们了。这事办的就俩字——漂亮。
说了这么多不和题搭边的话。其实就是为了一个铺垫。让大家伙了解一下朱元璋这人。别一提朱元璋。这就和杀人魔王联系在一起。千古一帝虽然差一点。但也仅仅是一步之遥而已。别没事就给他老人家摸黑。没劲!
好了有了这铺垫。咱在说接下来这事。就容易多了。
事情
后来洪武大帝朱元璋亲自将这事的前前后后。编入了《御制大诰初编》就是要告诫大明的官。以后有谁胆敢这么干。这就是案例。这就是结果。
话说这事的根源其实就是一痞子霸占人老婆的案件。要论理一般情况下。压根就不会有这么大阵仗。但这事弄的太大了。大到不严厉惩处。这帮子官员还以为他们是元朝的官。
话说这事一开头就牵扯了四个人。三活人。一个死人。其中姚小五和史灵芝这俩人是夫妻关系。都结婚有五年了。孩子都有三。
那么另一个活人和死人是俩兄弟。这死人是大哥。这活人是弟弟唐闰山有着当兵身份的兵痞。
那么这四个人又是咋套上关系的呢?话说这史灵芝和这死人打小订的娃娃亲。可这死人他福薄。这媳妇还没有过门。人就死了。
得咧。这婚事算是黄了。人家史灵芝毕竟还没有过门。所以人身还是自由的。后来人家的父母就把史灵芝嫁给了这姚小五。
就这么一点子联系。
这唐闰山就回了家。这有一天这人在街上闲溜达。这冷不丁就瞅到一个美妇。这就钻了心坎里去了。这回了家瞅不见这美妇。他闹心挖眼的难受。
得咧。经过这么一打听。他知道要是他哥哥还活着。这美妇就是他嫂子了。
得到这信了。把这唐闰山坑的。自拍大腿根。这就想把这史灵芝娶回家当自己的老婆。
说道这里。大家伙评评理。这也叫个事?但凡有点道德底线的人。知道了这么一层关系。罢了。就算是再喜欢。这压根就不能碰不是。
可问题是这唐闰山他就没有底线。这就理直气壮的跑到人姚小五的家里边闹腾。要认回这嫂嫂。
而人家姚小五家里边。在当地也是大族。人家压根就不吃他这一套。
“他是你嫂嫂。你要认回。过门了吗?拜堂了吗?成亲了吗?洞房了吗?这套仪式都没整过。哪里的嫂嫂。再说你把史灵芝认回去。要干嘛?”
“干嘛?当然是娶她了。这么漂亮的嫂嫂不娶。这不浪费了吗?”这唐闰山都无耻到了这种地步了。
这不回头。写了一份状纸就告到了县太爷哪里。
说是按照元朝的习惯。记住是习惯。那哥哥死了。他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有弟弟继承。尤其是这嫂子。必须有弟弟继承。这是伦理。必须遵守。
毕竟这大元刚走了没有多久。咱不能忘本啊!
话说这县太爷脑壳也不机敏。拿着这状纸。他也不知道怎么判。
其实大家伙瞅到这里。都应该明白这唐闰山压根就无理取闹。你大华夏的人还遵守元的习惯?朱元璋废老半天劲把元打出去。这就算白打了?
唐闰山感觉这县太爷太软了。得给他加把火。这事才能成。才能把他喜欢的嫂嫂弄回家去。
咋弄呢?这唐闰山不是还有一个当兵的身份吗?于是他依靠这身份就跑到了南京那兵部胡搅蛮缠起来。
结果让大家伙都咋舌。这兵部居然就认可了唐闰山的要求。就给那县太爷下了个通知。要求把史灵芝给人唐闰山送过去。
您瞧这兵部是管理兵事的。结果管到了地方上。但官大一级压死人。这县太爷也就没有那么畏畏缩缩的。带着衙门口的衙役提着水火棍就去了。
把人家好好的一家拆散了。客客气气的规规矩矩的将史灵芝送给了唐闰山。这就差点炮仗给人家庆祝了。
这家伙把个唐闰山开心坏了。朝思暮想的嫂嫂马上就要变成自己的媳妇了。这日日夜夜都能瞅上了。县太爷没有放炮仗。他到放了起来。
这事。人家姚小五能同意吗?不能啊!所以人家就一级一级的上告。可这些个官员听到是兵部直接下的命令。所以连个大眼皮都不瞅人家。不搭理就算了。还轰了出去。
最后这事就摆到了刑部的案头。作为刑部尚书王昰他一瞅这是兵部捅的篓子。大家伙都是同朝为官的。所以维持原判一脚把这姚小五给踢了回去。
但这事最后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眼里了。汉武大帝老朱一听这事。当时就怒了。这也叫个事?
爷们打天下。好不容易把腐败到了极点的元朝给打出去。你们到好。用元朝的陋习来治理俺大明朝的老百姓?翻天了不是!
但朱元璋还是把火压了下去。这就找刑部尚书王昰:“咱是大华夏的子孙。就得按照大华夏的礼仪来办。大华夏的礼仪才是正统。而且人家两口子都过了五年。孩子都有三了。这理还用问啊?把这事重新审理一下!”
按说朱元璋已经把话说的很明白了!
这王昰也许是喝墨水喝多了。心眼让糊上了。他就和朱元璋讲道理。
啥皇帝就干皇帝的事。到了具体的事就应该让下边的人干。别瞎操心。
学学人家唐太宗李世民。为嘛人家能成为千古一帝呢?人家就是放手让大臣干事。自己蹲在龙椅上享福就行了。别像武则天那样。一天天的瞎操心。其结果就是酷吏满天下。把个朝堂弄的乌烟瘴气的。
好吧!大家伙都知道。这事要真让朱元璋亲自办理。那可就要出大事了。
后来的官员都恨死这王昰。没多久这判决就下来了。但凡和这案子挨边的官员。包括那刑部尚书。兵部尚书。以及各个州县官员。几十个人。一股脑全拉出去。来了个斩立决。压根就没有等到秋后。就这么痛快!当然作为事情的始作俑者唐闰山。也一并下去和阎王老爷掰扯这事去了。至于他是上刀山还是下油锅。咱就不得而知了。
后来这姚小五和史灵芝人家依然是夫妻。过小日子去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其他观点:
一下子处死了这么多高官显贵。而事情的起因。不过是民间的一次小小的婚姻纠纷。
这场婚姻纠纷发生在今天的山西洪洞县。当时。一名叫唐闰山的兵户出身的痞子向知县递交了个状子。控告洪洞县的姚小五抢了自己的媳妇史灵芝。
但是。史灵芝被唐闰山这个痞子盯上了。
从百姓视角来看。这本该就是天经地义。很正常的事情嘛。
其实。本来就很好判的案子。毕竟元朝都不知道灭亡多少年了。不过洪洞知县就有点傻眼了。不知道怎么判了。
兵部的命令知县自然不敢怠慢。就找了一些差役。连夜把史灵芝从家里绑走。准备带去唐闰山家里。
姚小五自然不干了。他一路逐级上告。可惜。一级级官员都没怎么搭理他。即使告到了刑部。刑部尚书岩也维持了原判。
于是。朱元璋按奈不住怒火。就去找刑部尚书责问为什么要那么判。他还主动提到“父死则妻其从母。兄弟死则收其妻”的婚姻习俗不好。要改变这个前朝的习俗。于是皇帝建议刑部尚书放开此案。交给都察院。由御史去调查这个案子。
按道理。皇帝都把话挑明到这个份上了。刑部尚书应该知趣的话就赶紧扔掉这个烫手山芋。
王岩最后说:“你入我罪。久后少不得请公入瓮。”
朱元璋心里本来就火。一听这些话。顿时火了。你们这些糊涂混蛋。胡元的习俗重要还是我们大明的法律重要?
其他观点:
哥哥去世以后。弟弟能不能继承嫂子?
这要放现代。问出这种问题的人。肯定要被拖出去揍一顿。可是放在元朝。这事儿不光合理合法。而且必须得实行!
哥哥不在了。不光嫂子。连哥哥的所有家产。包括侄子、侄女。都要过继到弟弟的名下。这就是元朝的习惯。
没办法啊。之所以说是习惯而不是法律。就是因为这是那个时代游牧民族多年来的生存习惯。在古代。失去丈夫的女人。在冰天雪地的北方是无法单独生存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小叔子继承这一切。
明朝洪武时期的军人妄给妻室案(兵痞抢嫂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主人公有这几位:
兵痞唐闰山。
夫妻俩:姚小五、史灵芝。
刑部尚书王峕。
明太祖朱元璋。
一、兵痞唐闰山。非要抢自己昔日的嫂子做媳妇儿。
洪武十八年。一个叫唐闰山的小兵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在路上一眼就看中了一位美妇人。心里那叫一个激动。立马打算娶她做媳妇儿。
可你也不想想。媳妇儿是说娶就娶的吗?于是唐闰山打听了一番。这才知道。这位美妇人。名叫史灵芝。
史灵芝有什么特别的呢?原来早在元朝的时候。史灵芝就跟唐闰山的哥哥订下了娃娃亲。可惜唐闰山的哥哥压根就没长大成人便去世了。
所以说史灵芝压根就没有嫁给过唐闰山的哥哥。可以说两家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唐闰山却动起了歪脑筋。他想到了元朝的那套习惯。也就是哥哥去世。弟弟可以继承嫂子。
想到这里。唐闰山更加兴奋了。二话不说就到史灵芝家要人。当时人家史灵芝已经嫁给了当地的小地主姚小五。说起来生活甜蜜幸福。还生了3个孩子。
山西洪洞县姚小五妻史灵芝。系有夫妇人。已生男女三人。被军人唐闰山于兵部蒙胧告取妻室。兵部给—广勘合。著落洪洞县将膪闰山家属起赴镇江完聚。方起之时。本夫告县。---《明大诰》
唐闰山跑上门要嫂子的事情。姚小五简直觉得莫名其妙。立马找人把唐闰山给赶走了。唐闰山大怒。仗着自己曾经参军为大明朝立下功勋。二话不说就把姚小五给告了。
二、唐闰山的胡作非为。居然没人反对?
唐闰山状告姚小五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元朝的那一套“兄死弟继”的习惯。毕竟元朝才结束了18年时间而已。很多习惯在地方上还没有消失。
当时洪洞县县令也不知道怎么个审理法。这哥们肯定是前朝遗留下来的混账人。这点是非都分不清楚。很明显是唐闰山在无理取闹嘛!
县令犹豫了很久。在姚小五的哭诉下。终于驳回了唐闰山的请求。结果唐闰山还不死心。觉得县令偏袒地主。不帮助他们这些为明朝建功立业的士兵。
所以唐闰山跑到南京兵部告了一状。把自己的情况跟兵部领导说了一遍。由于唐闰山是兵部昔日的部下。所以兵部自然更加偏袒他。
在兵部的沟通下。洪洞县县令居然改判了!他下令姚小五把史灵芝送到唐闰山家。否则就要吃官司!
姚小五好歹也是个地主。他哪里肯答应?眼看着媳妇儿活生生被衙役抓走送给了唐闰山。姚小五心如刀绞。他二话不说开始告状。
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一级一级告上去。居然没人肯为他翻案。为啥?因为这是兵部定性的案子。谁也不愿意得罪兵部的人。
不系军人唐闰山妻室。本县明知非理。不行与民辨明。擒拿奸诈之徒。推称内府勘合不敢擅违。及至一切内府勘合。应速行而故违者。不下数十余道。其史灵芝。系人伦纲常之道。乃有司之首务。故违不理。所以有司尽行处斩。---《明大诰》
甚至到最后这个案子一直闹到了刑部尚书王峕那儿。王峕觉得应该尊重民间习俗。而且也不愿意得罪兵部的同僚。所以也反驳了姚小五的案子。就这样史灵芝在唐闰山家过了好一阵子。家里3个小孩儿一度失去了母亲。姚小五四处告状却没有门路。好一副凄凉的场景。难道真的没有王法了吗?
三、朱元璋一声吼。一堆官员的脑袋掉了!
要是朱元璋没听说这件事。那倒也罢了。可这件事闹得太大。老朱居然知道了!老朱是底层出身。他非常痛心自己的百姓会受到这种无妄之灾。
尤其是这种陋习是元朝时期留下的。可元朝那帮人现在已经被老朱赶到北方放羊了。难道他们的这种无脑习俗。不应该彻底废除吗?
朱元璋觉得管这事儿的官员。实在是有点不懂事。于是他把刑部尚书王峕给喊了过来。询问具体情况。
没想到王峕这货可能是脑子进水了。他不仅没有答应重审此案。反而劝告朱元璋没有必要管这种民俗方面的事情。
这下好了。有人嫌朱元璋管得宽了!本来不是什么大事。如今也不可能小事化了了!老朱亲自审理了这个案子。不仅把史灵芝送还给了姚小五。而且将唐闰山这小子给宰了。
你以为刑部尚书王峕这帮人会有好下场?但凡姚小五去告状。结果吃了闭门羹的所有涉案官员。从上到下几十口子。全都被老朱给宰了。包括了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这两位大员。
好家伙。这气魄可能也就朱元璋这位皇帝才有吧?一个小案子。偏偏牵扯了这么多官员进来。只能说朱元璋够霸气。给他点个赞。让那些当官不为民做主的人瑟瑟发抖去吧。
总结:以小见大。让这帮人意识到。已经改朝换代了!
或许是时间还不够的原因。明朝初年这帮基层官员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扭转过来。他们过去很多是给元朝打工的。现在转而给明朝打工。却依旧沿用元朝的那一套东西。
这哪成呢?如果没有这个案子。朱元璋还真的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现在元朝的旧习俗。和明朝的新思维发生了冲突。新旧思想冲突的情况下。官员们该如何站队。这难道不是一道送分题吗?
结果这帮官员们却因为种种原因。选择站队元朝。这可把老朱给气坏了。但这也是一件好事。因为朱元璋可以动手杀鸡儆猴了!
宰了这几十号官员。大不了找其他人顶上就行了。但是这一行为却彻底让明朝全国各地的官员们都意识到了一个事实。已经改朝换代了。元朝的东西就别用了。一切都得以明朝的为准才是。
参考资料:《明大诰》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8936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灵芝,兵部,元朝,朱元璋,刑部,这事,小五,尚书,洪洞县,明朝
没想到大家都对恶霸强占民妇,朱元璋听说后为什么一连处死了数十名官员?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老话说的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这话搁这挺应景的。这人有贪钱的。有贪权的。还有贪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