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阐述的“世外桃源”?
原创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阐述的“世外桃源”?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到安徽泾县看看。就知道什么是世外桃源了

其他观点:

描写“世外桃源”的文学作品很多。而在陶渊明的手上能成名作。恰是因为在这部作品中。渗入了陶渊明自己的人生挫折带来的感叹。

通篇《桃花源记》里。没有作者对自己生活的现实的一句埋怨。而作者对现实社会方方面面的看法。已经包含其中。所以。他所说的“桃花源”具有多重意义。

“世外桃源”不存在。是虚构的。人们今天说这里是桃源的原型。明天会说那里是桃源的原型。其实不可能有原型。陶渊明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对于其他人。就不要去寻了。世上本无。哪里可寻?

就因为它不存在于真实的世间。它才具有令人向往的理想意义。桃花源的魅力在于。它并非虚幻的神仙世界。而是实实在在的有可能存在的现实生活。似乎是完全有可能存在的。只要有这样一个隔绝封闭、可耕美丽的地域。就有可能变为现实。然而。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哪里能没有税负压榨。让一群人没有干扰地宁静生活?又有怎样的办法。让一群人能长期保持没有内部颠覆性的冲突而长期和谐共处?

这都是社会生存上的难题。但是陶渊明说有。而且在文章里用了障眼法。让人信以为真。恐怕这是很高明的写法。似有似无。才令桃花源的生活更有魅力。观者更有思考。向往之情引发浮想联翩。如果说它还有所本的话。也可以立即找到它的模板。那就是《道德经》里老子设计的小国寡民的村社模式。陶先生其实在文中直接用了《道德经》里的一句著名描述。“鸡犬相闻”。暗示了他灵感的来源。

“世外桃源”是人生的抚慰和向往。桃花源的美好。被包裹在有头有尾的叙述之中。就像裹在绿叶之中的鲜香粽子。看到它。要剥开层层包裹。尝过了如玉香糯。手上还徒留绿叶让你回想。桃花源的这种美丽意象。在读者心中。自然留存得更加久长。在对桃源的描述之前。有渔人“忽逢桃花林”;在描述之后。有反复寻找而不得的余韵。陶渊明这样写下它。诚心让它如诗一般激发读者脑中持续释放着安慰剂。

“世外桃源”是对现实的批判和讥讽。桃花源中人。是现实的人。淡淡一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道尽对外面世界的失望和畏惧。读陶渊明的诗和文章。总忘不掉。他是那个曾经愤愤不平的陶县令。陶渊明的田园里、酒杯下。总有一道阴影。

“世外桃源”是对另一种人生观社会观的探求和追问。桃花源里之所以好。好就好在它没有剥削欺凌。没有物质匮乏。没有争夺冲突。没有历史。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让它变为现实。或者近似于现实呢?桃源之好。不复道矣。

其他观点:

现实里没有。在诗词里寻找。生活太无情。想象里有温柔。桃花在枝头。春风在虚空。落花流水去秦汉。墨池色蝶畄古风。酒醉后说些酒话。半醒里里吟不出声。几个先生能有此作。一个渊明足震古今。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56:46

    桃花源,桃源,世外桃源,现实,陶渊明,道德经,一句,绿叶,原型,有可能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56:46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看待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阐述的“世外桃源”?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56:46

    到安徽泾县看看。就知道什么是世外桃源了其他观点:描写“世外桃源”的文学作品很多。而在陶渊明的手上能成名作。恰是因为在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