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有何教育意义?
原创

《乌托邦》有何教育意义?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摘要:乌托邦精神不同于理想和超越精神,它体现出对此时此地不具有实现可能性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其内涵是追求完美的精神、批判的思维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乌托邦精神与教育的价值理想有着内在的契合性:一方面,乌托邦思想家将教育作为实现其价值理想的最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教育内在地具有一种超越现实存在、趋向完美境界的价值追求。教育的乌托邦精神作为一种在此时此地不具有完全实现可能性的价值理想,也存在着走向异化的危险。因此,要防止乌托邦精神的僭越,必须将其置于人类理性智慧的观照之下。[1]

关键词:莫尔 乌托邦 教育 人文主义

一、 概念界定

(一)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7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2]

(二) 莫尔

托马斯·莫尔(ThomasMore,1478- 1535)以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著称于世,与鹿特丹的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约1466- 1536)、英国的约翰·柯列特(John Colet,约1467~ 1519年)一样,他兼有基督徒和人文主义学者的身份,用古典的人文主义知识阐释、推进基督教神学研究,批判已经僵化了的经院哲学,在早期猛烈抨击天主教组织的诸多弊端,后期则反对从德国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作为文艺复兴早期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的杰出代表,他的政治理想和宗教信念是中世纪基督教传统与古典理性思想密切联姻的一个范例。[3]

(一) 乌托邦

莫尔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就是1516年发表的《乌托邦》(全称:《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乌托邦(英汉双语)》分为两部。第一部中。莫尔借拉斐尔之口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各种弊端。对16世纪初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第二部中。莫尔系统地介绍了乌托邦这个神秘岛国的政治、经济等。

(三)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二、《乌托邦》中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重视学前教育。悉心养护幼儿

任何儿童都要上学。通过学习祖国语言进行阅读。并且学农。学劳动。[5]莫尔重视幼儿的社会地位。关系幼儿的生存状态。体察幼儿的心理环境。提出了要重视幼儿教育的主张。在当时幼儿地位十分地下的背景下有此主张十分难得。

(二)规范中学教育。加入人文自然学科和品德。

他们不但要求儿童与青年读书求知。还重视培养他们的品德。至于一般的社会教育。则着重于提倡公共道德、集体义务、正当娱乐。以期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教士在这方面。起有一定的作用。而更重要的似乎是。全体国民彼此观摩。互相激励。做到自觉地遵守纪律。维护公共利益。[6]

(四) 解放高等教育。释放大学活力

莫尔提倡在高等教育中。减少宗教神学的内容。加入当时先进的人文自然学科。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不被宗教所蒙蔽。坚持人文主义解放精神。

三、乌托邦中理想主义对教育之必要

(一)理念的宏图是教育发展的航标

乌托邦思想家们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理念中所存有的“非现实”成分。他们并不承诺乌托邦在当时当地的实现。但是。他们对乌托邦的最终实现抱有乐观的态度。因此。大部分的乌托邦思想家除了为我们勾画乌托邦的美丽图景之外。也会对乌托邦的建设提供富有创意的方案。在他们所构想的实施方案中。教育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力量。

追求完美既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特质。也是历史发展和文化创造的内在动力。在人类思想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基于乐观的精神、理性的态度和超前的智慧。将人类追求完美的心态反映出来。构筑了一个个超越现实、趋向完美的“乌托邦”。以此向世人宣告:人类可以生活在和平、自由、平等、富足、正义和智慧之中。[7]

(二)对幸福的追憧是教育不舍本心的保证

从莫尔对教育的期望来看。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可以用来创立完善的社会制度、培养具有德性的“善”的意识与能力的最有力的武器。乌托邦思想家所提的最重要的机构和最强有力的乌托邦措施就是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种必不可缺的母性力量。

参考文献

[1] [4]吕爱民. 莫尔“乌托邦”思想来源浅探[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 卷缺失(3): 46-49, 66.

[2][3]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SvTB7F5muN1y9w5l1nxbSPdpCTClaalK_XgzAeC4W7yXPUmbVHKMTnOvm__4DWhOSOez7gjzRcukn776fcagqwJO2PW987PRBigOKYRadQT67X2LMSZVW-Uck-JuMn

[5][6]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115,74,86- 87,111

[7]陈伯璋.教育思想与教育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6. 185.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00:11

    乌托邦,莫尔,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精神,思想,世纪,基督教,理想,价值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00:11

    没想到大家都对《乌托邦》有何教育意义?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00:11

    摘要:乌托邦精神不同于理想和超越精神,它体现出对此时此地不具有实现可能性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其内涵是追求完美的精神、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