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持续了40年的“牛李党争”有怎样的始末?
原创

唐末持续了40年的“牛李党争”有怎样的始末?

好文

热门回答:

我们都知道。唐朝皇帝最烦恼的就是地方节度使。尤其是河朔三镇。

可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唐文宗李昂却表示: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这显然是一句吹牛皮的话。因为他既去不了河朔的节度使。也去不了朝中的朋党。但是能把朝中朋党之争。上升到河朔节度使这个高度。可见朋党之争不简单。

那么为啥朋党之争最让皇帝头疼呢?都是自己的臣子。一言不合宰了不就一了百了了吗?问题就出在这些大臣你还动不得。因为人家是成群结队来的!牛李党争。就是唐朝后期最麻烦的朋党之争。

一、唐朝已经够乱了。群臣还要来添把火。

安史之乱究竟乱不乱?我的天。洛阳和长安都被打下来。唐玄宗李隆基带着一票马仔逃成都避难去了。半道上还把心爱的杨贵妃给折了。太子李亨提前跑灵武登基去了。扬言要带着郭子仪他们收复失地。

结果唐肃宗李亨屁颠屁颠地跑回纥人那儿喊了声哥哥。让人家来收拾残局。代价是啥?回纥人的要求是:打下长安。土地和士绅归你。票子和女人归我!

好家伙。是个人都不会同意吧?结果人家唐肃宗连连点头。跟夺回江山比起来。什么事儿都不算事儿。你说乱不乱?

更乱的还在后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宰了安禄山。结果被史思明给杀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也不甘寂寞。又把史思明给宰了。

这边还没结束。郭子仪的好搭档仆固怀恩。又屁颠屁颠地跑去把吐蕃人带来再次打下了长安。另一个好搭档李光弼。碍于唐代宗李豫(唐肃宗的儿子)的怀疑。吓得连朝廷都不敢去。悲愤而死。

你说说。这么乱的局面。唐朝该怎么收场?其实已经没法收场了。因为节度使大大们分封拥兵不朝了。连李光弼那么大功劳的人你都怀疑。连仆固怀恩这种全家为大唐殉难的人都选择反叛。你们老李家可就拉倒吧。还有啥值得效忠的?也就是老郭在前面顶着。否则老李家早就丢了天下了。

为此节度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就这么形成了。其中最牛的当属河朔三镇。也就是卢龙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

他们仨有啥值得牛的地方呢?原来安史之乱之所以平定。主要是因为史朝义的三个部下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三人选择投降了唐朝。那投降也是要讲条件的。所以唐朝就任命了张忠志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

这三个人能是真心投降吗?当然不是。他们手里有军权、政权、财权。有地盘。有一套完整的领导班子。你说他们投降干啥?

节度使们纷纷开始挑战唐朝皇帝的威信。这也就算了。结果依靠宦官的群臣们发现似乎他们也有机会。于是乎牛李党争就这么出现了。

二、一场科举。开启了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的主角人物:

牛党:牛僧孺、李宗闵。

李党:李德裕。

唐宪宗元和三年。开科取士本是一件好事。可是这届考生不太好带啊。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等考生。忧愤于朝政衰败。节度使做大。所以说了一堆针砭时弊的话。

说实话会讨人喜欢。所以考官裴垍、杨於陵、韦贯之当场就给了他们高分。显然就是要做大官的节奏了啊!可是说实话也会讨人厌。因为你说朝廷不好。那就是在指责当时的宰相李吉甫无能。李吉甫就是后来李德裕的老爹。主角一下子都出现了。

李吉甫无能与否。还轮不到你们这帮小屁孩儿来评论。于是乎李吉甫就指控考官们作弊。唐宪宗这脑瓜子也未必好使。查都不查就把人家给贬谪了。至于牛僧孺等人即使考上了。也没机会得到重用。

大家是靠实力上位的。现在偏偏都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于是朝中正直之士纷纷开始为士子们打抱不平。而且那帮被贬谪的考官。好歹在朝中也有不少朋友。

在这帮人的推动之下。唐宪宗又不得不把李吉甫给打发出去做了淮南节度使。顺带着把裴垍弄回来做了宰相。这样一来。属于各打五十大板。党争雏形就这么形成了。此后两党成员。一方在朝。另一方必然在野。属于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状态。

三、又一场科举。正式拉开了党争序幕。

唐穆宗时候。又开始举行科举考试了。这个时候牛僧孺、李宗闵等人都混得人模狗样的了。所以他们开始在科举考试中提拔一些自己人。

比如说这次科考中。李宗闵的女婿苏巢﹑杨汝士的弟弟杨殷士。还有宰相裴度的儿子裴撰都考上了进士。要知道。唐朝进士的录取率低得感人。每年少则几个。多也不过20多人罢了。这一下把他们的子侄兄弟都给录取进去。这哪成啊?

于是乎前任宰相段文昌就举报他们作弊!同时李德裕、元稹这帮人也表示段文昌说得对!老套路又来了。唐穆宗二话不说。重新复试。结果14个中榜之人中。只有3个人能勉强过关(说实话。文科没有标准答案。这种复试参考性并不强)。

这还得了?唐穆宗很生气。收拾不了节度使。还收拾不了你们这帮文臣了?于是乎唐穆宗就把李宗闵、杨汝士等人贬谪了。这算是彻底拉开了牛李党争的序幕。双方正式开战了。

李宗闵走了。可是牛僧孺还在朝中。甚至还担任了宰相。所以没多久李德裕就被赶出去担任了浙西观察使。

唐敬宗的时候。牛僧孺改任武昌节度使。到了唐文宗时期。李德裕终于回朝担任了兵部侍郎。裴度本打算推荐李德裕做宰相。结果李宗闵这家伙却找关系混上了宰相的职位。而李德裕再次被调到外地担任义成节度使。

由于宰相裴度不合时宜地推荐了李德裕担任宰相。所以被他们打发到了外地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至于牛僧孺则再次担任了宰相。

等到唐文宗太和七年。李德裕回来担任了宰相。那牛党的人可就倒霉透了。全部都被贬谪出去做官。李宗闵则被贬谪为山南西节度使。

仅仅过了一年。李德裕又被排挤出了朝廷。担任镇海节度使。至于李宗闵。则再次回来做了宰相。

头疼啊头疼。这两党中人。一党在朝。另一党必然下野。这么交替转换了40年之久。乐此不疲。这就是牛李党争。

总结:牛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唐朝被节度使绑架以后。唐朝的皇帝也就被宦官给绑架了。牛李党争的背后。其实是宦官集团的斗争。因为这帮文臣都需要依赖宦官才能生存下去。

唐文宗去世以后。牛党背后的宦官力量失势。所以牛党自此沉沦。唐武宗继位后。李党领袖李德裕再次成为宰相。

他打压了一票牛党成员。牛僧孺和李宗闵自然不能幸免。不过唐武宗在位只有6年。唐武宗去世以后。唐宣宗时期。宦官们不满李德裕专横。所以白居易的弟弟宰相白敏中赶走了李德裕。自此牛李党争告一段落。白敏中是牛党成员。所以说最终以牛党获胜而告终。

其实这场长达40年的党争。没有谁是胜利者。因为他们在内耗的同时。使得地方节度使们逐渐做大做强。唐朝中央。渐渐失去了夺回权力的可能。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其他观点:

唐玄宗以及后面几朝。尤其是后期。权臣林立。大量的杰出政治人才因此丢官丧命。将唐太宗时期的政治清明民主的气氛损失殆尽。这是“牛李党争”的大背景。

宪宗时。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考卷中批评了朝政。

考官非常欣赏二人。将其推荐给唐宪宗。

这两个人就是后来牛党的党魁。

这件事传到宰相李吉甫。也就是李党党魁李德裕的父亲的耳里。

李吉甫觉得牛党二人批评时政揭露了他的短处。对他十分不利。

于是李吉甫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个人与考官有私人关系。唐宪宗信以为真。就把考官降了职。牛僧孺和李宗闵也没有受到提拔。

但此事却引致朝野哗然。大臣们争为牛僧孺等人鸣冤叫屈。谴责李吉甫嫉贤妒能。

迫于压力。唐宪宗只好又把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另任命宰相。

这样朝臣之中分成了一边支持牛僧孺二人。一边支持李吉甫。成为了两个对立派。

这便是牛李党争的序曲开端。至此以后。从唐宪宗到唐宣宗。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开始了长达40年年的党争较量。

过程中内耗严重。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以至于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的感叹。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为唐王朝吹响了灭亡的号角。

其他观点:

在中国历史上。朝廷上的党争几乎存在于各个朝代。其中。绵延时间最长也最为知名的是中晚唐时的“牛李党争”。这是一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政治风暴!

所谓“牛李”指的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与以李德裕、郑覃为首的李党之间的权力斗争。牛党代表着进士出身的新晋官僚。李党代表山东士族出身的官僚。他们有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文化传统。新兴的庶族地主与没落的门阀世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两党注定是一对宿敌。

1、 党争之始

“牛李党争”起源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的一次科举考试。牛僧孺和李宗闵作为应考者大论朝政。并对当朝的执政者提出批评。谁是执政者?当然是当朝宰相李吉甫。也就是李德裕的父亲。这让李吉甫很不满。而令他更恼火的是主考官杨於陵肯定了这两位考生的做法。

于是。李吉甫向皇帝告状。结果杨於陵等人被贬官。牛僧孺、李宗闵等人也没被朝廷录用。而没过多久李吉甫也被赶出了朝廷。可以确定。李吉甫的做法让其他官员不满。

正是这次各大五十大板的判罚拉开了四十余年的党争序幕。仇恨的种子也深深埋下。

2、 再起波澜

一晃就是十三年。这时是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新君登基。一般会有科考举行。当时的科举考试。递条子横行。各方势力为了扶植自己的亲信插手科举屡见不鲜。当时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钱徽。而他接到了两个条子。一个是宰相段文昌(段成式的父亲)。一个是御史中丞李绅(《悯农》的作者)。结果钱徽却不理这些高官。最后录取了跟自己私交不错的大臣李宗闵(此时的李宗闵已经是中书舍人)的女婿、杨汝士的弟弟等人。而李、杨是这次考试的副考官。

于是新一轮党争拉开帷幕。

先是段文昌联合李绅、元稹(翰林学士。与李宗闵有过节)。以及刚刚步入仕途的李德裕(翰林学士)。在皇帝那里告了一状。唐穆宗也很生气。下诏叫白居易等人复试新科进士。经重新考试。李宗闵的女婿等人全部被刷下。之后。段文昌拍拍屁股去了四川当节度使。朝廷可就乱套了。

因为此事。李宗闵被贬到外地为官。而李德裕很快变成这一派的领袖。他没有忘记元和三年的事。于是两党之间开始争斗。

3、相互倾轧

“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资治通鉴》

这就是当时的情况。而且历经三朝。从穆宗开始。到武宗结束。期间。牛党得势时。尽驱李党到外地;李党得势时。又会把牛党成员全部扫出朝廷。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也就是文宗、武宗时代。尤其是武宗时代。李党更为得势。这与李德裕本人能力出众也有关系。他反对藩镇割据、强硬对待回鹘以及反控宦官。其施政风格刚健有力。满朝清明肃然。当时的李宗闵最后死在湖南贬所。牛僧孺也被赶到遥远的地方。

后期。风水轮流转。一直装疯卖傻的唐宣宗即位。他看不上侄子唐武宗。从而对侄子的宠臣们也看不上。加上李德裕出身世家高门。贵族作派非常突出。这让皇帝十分不满。唐宣宗即位没多久。李德裕就被打发到东都洛阳。之后被贬荆南。随后。又被贬为潮州司马。还没到潮州。又贬为崖州司户。崖州。现在的海南海口市琼山区灵山镇多吕村。可以想象唐朝时那里有多荒蛮。最后。李德裕死在了那里。李德裕之死。也标志着纵横500多年的士族门阀的彻底消亡。

4、 党争背后

其实党争的背后。更多是皇权对于宦官的挑战。中晚唐的皇帝废立都和宦官有关。唐文宗即位后。就想改变这一现状。牛党的李宗闵一直依附于宦官王守澄。他也是依靠王守澄在被贬之后很快的回到的权力中心。而唐文宗感到势单力孤。因此拉拢李党的李德裕。而文宗时代。是牛李两党竞争最为激烈的时期。而后来发生的“甘露之变”就和党争以及背后宦官有关。

他们争斗的焦点就是:对官僚选拔和对宦官态度的交锋。

唐宣宗之后。两党的争斗也不复存在。但在这场大规模的政治械斗中。党派利益和个人利益成为他们立身处世的最高原则。如此恶劣的党派斗争。对于早已忧患重重的大唐王朝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

值得一提的是。“牛李党争”其实叫“双李党争”更合适。因为李宗闵才是牛党的领袖。不知为何偏要叫做“牛李党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对不起是种借口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10:36

    节度使,宰相,李德,宦官,唐朝,朋党,等人,朝廷,科举,考官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10:36

    没想到大家都对唐末持续了40年的“牛李党争”有怎样的始末?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10:36

    我们都知道。唐朝皇帝最烦恼的就是地方节度使。尤其是河朔三镇。可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唐文宗李昂却表示: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