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古人年龄的称谓》
1.〈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天。小孩生下三天后。请客人来吃汤饼庆祝。称之为〈汤饼会〉。
2.〈襁褓〉:本来是初生婴儿所用的布包和小被。指婴儿时期。
3.〈周晬〉:小儿出生满一周岁。袁枚〈祭妹文〉:「吾自戊寅年读汝哭姪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歳时举行[抓周]礼。长辈将各式用品像书籍、笔墨纸砚、钱币、玩具等各种物品摆在孩子面前。让幼儿随意抓取。由此来推测孩子的未来。
4.〈垂髫〉:古代儿童头发下垂不束发。因此垂髫指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黄口〉:指幼儿。一般称黄口小儿。见〈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
7.〈总角〉、丱角(束发成两角):〈诗经.齐风.甫田〉 :「婉兮娈兮。总角丱( ㄍ ㄨ ㄢ ˋ)兮。」郑玄笺:「总角。聚两髦也。」意小孩头发分束成两角突出的样子。
8.〈始龀〉:儿童七、八歳时乳齿脱落。更换新齿。也称始龀之年。又作〈龆龀〉。
9.〈外傅之年〉:小孩十歳时到外面学习。外傅即教学的老师。别于内傅而言。〈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
10.〈志学之年〉:〈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1.〈弱冠〉: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加冠。称为「弱冠」。〈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孔颖达.正义〉:「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是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二十歳又称丁年。丁壮之年。即满二十岁。〈昭明文选〉中〈李陵.答苏武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12.〈而立之年〉〈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13.〈壮室之秋〉:壮室之秋。指三十岁。室是成立家室。古代认为三十岁是娶妻的适当年龄。
15.〈强仕之年〉男子四十岁时。可以出仕。语见〈礼.曲礼〉:「四十曰强。而仕。」16.〈知命之年〉五十歳。「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杖家之年〉〈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诸侯)。八十杖于朝。」 〈艾服之年〉:艾服。年五十则可做官从政。后指五十岁。据〈礼记.曲礼〉:「五十曰艾。服官政。」艾老:五十岁以上的人。「艾」指五十岁。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学易之年〉:〈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17.〈耳顺之年〉:六十岁。又称〈花甲〉、〈平头甲子〉、〈杖乡之年〉。周制允许六十岁以上老人撑着拐杖在乡中行走。所以60歳又称杖乡之年。
18.〈从心之年〉:〈论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歳又称古稀之年、致事之年、杖国之年、悬车之年。周制允许七十岁以上老人撑着拐杖在国都内行走。从心:完全顺随自己的心意去做事。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致事之年:辞官退休的年纪。指七十岁。「致事」或作「致仕」悬车之年(汉代薛广德因年老辞官还乡。皇帝赐他安车驷马。至家乡沛郡。太守至郡界迎接。一郡以为荣耀。他将赐予的安车悬挂起来传给子孙后代。作为纪念)
20.〈耄耋之年〉:( ㄇ ㄠ ˋ ㄉ | ㄝ ˊ)耄。年纪约八﹑九十岁。耋。年纪为七十岁。所以[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
21.〈鲐背之年〉:九十歳。因为年老的人气色衰退。皮肤消瘦。背若鲐鱼。〈尔雅.释诂释〉:「鲐背。寿也。」曹植.魏德论:「鲐背之老。击壤而嬉。」鲐背。意指老人背有鲐文。皮肤已皱得像鱼皮。是说年老的人。又见〈尔雅.释诂〉:「黄发、齯齿、鲐背、耇老。寿也。」曹植.魏德论:「鲐背之老。击壤而嬉。」鲐背。意指老人背有鲐文。皮肤已皱得像鱼皮。是说年老的人。
22.〈期颐之年〉:百歳之人。年寿一百岁以上的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上文林林总总的介绍了各年龄层的代称。您大概一两分钟就看完了人的一生。人生是何其匆促!人生何其短暂啊!
古诗十九首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的慨叹!与其悲伤、叹气。嫌人生太短暂。倒不如珍惜拥有。善加规划自己美好的人生吧!
文末以陶渊明.〈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跟好友共勉!
其他观点:
朋友们已经介绍了不少。我这再稍作一点补充。
所谓古人的“年龄的称谓”。其中大多是典故化或者使用了“割裂”这个修辞后所产生的“代名词”。所谓“割裂”。跟歇后语很像。意思是一句话中出现了两个词。用a来指代b。比如“三十而立”。用“而立”指代“三十”。而其实“而立”不是一个规则的词。
下面分别介绍补充:
孩提。出自《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所以。孩提就指二三岁。
总角。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总。是束发的意思。《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郑玄笺:“总角。聚两髦也。”孔颖达疏:“总角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
总角作为年龄的代称。一般是说儿童这个时期。不过古人也有大龄儿童扎这个小辫的。比如 《陈书·韩子高传》就说他:“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翻译过来就是。子高十六岁了还扎着冲天小辫。长得像个好看的小姐姐。
笄年。就是女子及笄的年龄。古代女子十五岁举行成人礼“笄礼”。这个说法来自《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弱冠(弱岁)。来自古人男子的成人礼冠礼。指二十岁。说法来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而立、不惑、知命(知天命)以上几个。都非常著名。均出自《论语》。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古稀(古希)作为70岁的代称。来自杜甫《曲江》詩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希是稀的古字。所以乾隆有几个印章。就写作“古希天子”。
喜寿、米寿、白寿、茶寿几个。也可以算作一类。都是拆字游戏。喜字草书像七十七。所以是77岁。米可以拆成八十八。所以指88岁。白是百少一笔。所以是99岁。茶字可以拆成艹+八十八。加起来指108岁。
杖朝(zhang4。chao2)、耄耋(mao4。die2)。是七十多到九十多岁的泛指。没有那么精确。前者出自《禮記·王制》:“八十杖於朝。”意思是八十歲可拄杖出入朝廷。是古时候尊老的体现。
后面这个。古书解释很繁杂。随意看看就好。比如:
《诗‧大雅‧板》:“匪我言耄。”毛传:“八十曰耄。”
《诗‧大雅‧抑》:“借曰未知。亦聿既耄。”毛传:“耄。老也。”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左传‧隐公四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杜预注:“八十曰耄。称国小已老。”
汉桓宽《盐铁论‧孝养》:“七十曰耄。耄。食非肉不饱。衣非帛不暖。”
《诗‧秦风‧车邻》:“今者不乐。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
期颐(ji1。yi2)指100岁。来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孙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字面上翻译一下就是。期是指望的意思。颐是养活的意思。是说活到100岁了。吃穿都不能自理。得指望后人养活。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9138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总角,之年,礼记,的人,论语,二十,从心所欲,弱冠,孩提,孔子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人有哪些关于年龄的称谓?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古人年龄的称谓》1.〈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天。小孩生下三天后。请客人来吃汤饼庆祝。称之为〈汤饼会〉。2.〈襁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