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孔子的“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以及他的《论语》中很多观点都同老子的《道德经》如出一辙。说明孔子的思想在成形之初的确受老子观点的影响。
一。老子和孔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
老子和孔子都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是一致的。在当时同样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下。他们思想的根远是一脉相通的。
二。老子和孔子有师生之谊
老子年龄远大于孔子。而且在他二人相交的时间段。老子是国家档案馆的馆员。掌管着国家的文书档案和典籍。而孔子当时只是诸侯国的地方小吏。无论知识还是阅历都无法同老子相比。有一年他还专门到洛阳拜访老子。就理论问题请教老子。回来后三日不语。感慨万千。一定程度上说。老子是孔子之师。孔子的思想一定收到老子的影响很大。
三。儒学和道家思想息息相通
中国三大思想学派儒释道本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教观点有很多如出一辙。题中的这两句话就是很好的例证。
其他观点:
老子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上善若水几于道。孔子根本不理解老子的意境。只不过是借来装修门面而已。
老子也不仰望高尚。不尚贤使民不争。只为柔弱低下低调作人。视仁礼为乱的首。老子。孔子不是一个挡次。一个高深之生道。一个民俗之果论。不可并论。
其他观点:
从二者对水的解读为例:
孔子与老子曾有一场关于水的对话。据记载。当时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孔子问:“水有何德?”
老子答:“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子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老子给了水三种“德”:谦德。柔德和自然之德。老子的水就是自然之水。上善之水。社会中的人要像水那样。具有上善之德。
孔子的水比老子的水更进了一步。也就是说更积极了一些。老子只是“说水”。不需要智者;孔子则“乐水”。认为“智者乐水”。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注释孔子的“智者乐水”时说:“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就是说。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而使“智者不惑”。
孔子说水:“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论语·子罕》记载: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以流动的水比喻时间的流逝。这里既有对光阴匆匆。自己功业未成的深沉感喟。又有对时间、空间、变化等抽象问题的哲学思考。
老子说。上善若水。偏重于水的静态美。静态的优秀品质。强调的是自然而然。无为不争。奠定了以后道家消极于社会的思想。
孔子说。智者乐水。则注重了水的动态美。流动的水含有的能量。以“水德”演绎出君子之德。君子之德要主动地去具有和实行。这是儒家积极地参与社会。改造社会。积极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思想基础。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9154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孔子,老子,智者,思想,之德,观点,社会,息息相通,论语,上善若水
没想到大家都对孔子的: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是不是引用老子的观点?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孔子的“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以及他的《论语》中很多观点都同老子的《道德经》如出一辙。说明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