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创

“君子不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先秦时期非常有名的大学问家之一。相传他从33岁开始。先后三次拜见“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经过老子的开导和点拨。一下子茅塞顿开。

在后来。孔子发奋学习。学识和智慧进一步提升。说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见解。这些见解经过孔子的弟子整理后。被收录在《论语》里。

“君子不器”正是出自《论语·为政》里边的句子。原文这样说——子曰:君子不器。

要理解“君子不器”之意。首先要搞清楚“君子”和“器”两个词汇的含义。再弄清它们的引申含义。基本上就能明白它的意思。

“君子”一词诞生很早。它的含义经过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被赋予了许多内涵。逐渐丰富起来。

在早期。“君子”特指青年男子。比如。《诗经》里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后来。当出现国家后。“君子”一词被赋予政治色彩。指代君王、国君。从“君”字的造字方法来看。它是典型的会意字。从尹。从口。“尹”的本意是治理。“口”是口令、命令之意。合起来则是“发布治理国家的命令”。这个命令只有君王才有权发布。代表了崇高的地位。因此。具有崇高地位的人被称作君子。

再后来。东周末年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周王室的“礼乐文化”被破坏得体无完肤。身为一国之主的君子。面对这些乱象无能无力。孔子看到后痛心疾首。向社会各界大声呼吁:复礼。并重新给“君子”赋予了新的要求。

孔子根据社会上圣人、士、贤者等人所表现出来的品行。要求君子要以身作则。像他们一样。用仁爱之心和高尚人格来引导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孔子根据自己的认知。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对“君子”赋予了其它含义。

孔子把君子的含义无限扩大。把那些具有伟大人格。高尚道德。渊博学识。深厚修养。杰出智慧的人。称为君子。跟之前那种以身份地位界定君子的情况完全不同。

同时。孔子还指出。君子要有担当。时刻要把“修齐治平”看作人生使命。还要具备运筹帷幄的本领。能引领其他人走向光明。

可以看出。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很高。在孔子眼里。称得上君子的人。无一例外是全知全能的人。并且人格很伟大。跟“圣人”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要达到“君子”的高度和境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必须经过漫长而艰苦的磨砺。按照某种规则和方式。不断修炼自己的才华、本领和智慧。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器”的本意是指那些实实在在的、具有具体形状和固定容量的器具或容器。它的作用是守恒的。用途也是固定的。

例如。一只桶的容量和作用只能装下一桶水。如果再想多给它装下一碗水。就超出了它的容量限制。怎么也装不下。等于是做了无用功。

孔子根据现实生活里器具的实际作用。以形而上的方式对其升华。对“器”字的含义进一步扩充。引申为一种来自外界的束缚和局限。这些束缚和局限会把超出范围的物质。隔离在有形的框架之外。无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而成人之美。

因此。孔子进一步认为。器有形而道无形。“器”只是事物外在的形式。“道”是事物内在的规律。只有内在规律不受外在形式的束缚和限制。事物才能把自身能量发挥到最大化。进而造福同类。

对君子来说。要想受人崇敬和膜拜。必须以“学无止境”的态度来要求自己。不断磨砺自己。不断嬗变。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高度和境界。

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跟道家思想里的“无用之用”有些殊途同归的意味。都是通过二元辩证法去审视世间万物。来发现事物的价值。任何事物在它的职能范围内。它是有用的。如果超出职能范围。相对来说。它就变成无用的。

孔子用“君子不器”想告诉人们。面对任何事物。不能用简单的有用和无用来衡量它的价值。要根据特定环境分开对待。

真正的君子。不但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要避开“器具”的壁垒。不能像器具的固有容量那样。把自己的才华和能量过早的固定化。要善于突破自我。发掘自我潜能。突破功利色彩。变有限为无限。既能干顶天立地的大事。也能做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个人魅力和价值。这样的人。真君子也。

其他观点:

《说文解字》。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子不器”。《论语卫灵公篇》。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狗食容器。引伸为。器皿。工具。器。有大器、小器。利器。又引伸为。气度。度量。器重、重视。如。“宰相器”。“朝庭器之”。不管利器、大器、小器。都是器。君子不是器皿。工具。故孔子曰:“君子不器”。不过。孔子还曰了。“管仲小器哉”。对照孔子曰“君子不器”。则。管仲不是君子。然而。又据孔子曰的。小器的管仲。比君子伟大多了。如后世佛教的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论语宪问篇》:子路曰:“管仲非仁者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大意。管仲辅桓公。称霸诸侯。天下统一。民众至今还受他的恩赐。沒有管仲。我们这些人恐怕还是披发左衽的夷狄之人。怎可象匹夫匹妇这种小人那样。自己掉到阴沟洞里死了还不知是怎么死的。孔子述而不作。《论语》后人编写的。出自多人之手。所记载的孔子曰。难免前言不搭后语。

其他观点: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关于这句话的含义有很多解释。当然不同的人也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要想正确理解这孔子这四个字的含义。我们要正确理解这个“器”字。

《说文》:“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易•系辞传》曰:“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器为皿。这好理解。“器”的根本属性就是有用者也。这是有形的。

把有形的东西上升抽象成规律。这就是道。是真理。是物质的。反过来。把有形的东西。具体到作为某种实实在在的功能就是器。所以说“器”为具体而有用者也。

器具体而有用。人有用。也能称为“成器”;人如果无用。我们就称之“不成器”。有人会说。“君子不器”难道是说君子不成器?这样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

“君子不器”。说的是君子如果要心怀天下。就不能象具体的器皿一样。而作用只限于某一领域。用途过于狭窄和单一。而是应该要有理想。有方向。要全面发展。最好要能成为全才。

我想“君子不器”。还要根据“道”来理解。孔子在《易传》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器即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器。不单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是无形的。但是。道器不离。无形的规律的道。恰好就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

孔子在解释“君子不器”的时。他的意思是这样的。在他看来。作为君子。不能只有一技之长。不能只满足于学到一或两门知识。手艺。而当“志”于“道”。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要有信仰。才可能具有驾驭各种事倩的本领和能力。只有这样你具备有相应的才能去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同时。君子既然是器物。也就是有形的。有限的。君子就要突破限制。决不能完全像器物一样。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这会导致自己的思想和气量的狭隘。君子不器就不能发展成为他人的工具。应该要有自己的主张或思想。

图片来自网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19:26

    君子,孔子,管仲,论语,自己的,的人,含义,器物,小器,要有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19:26

    没想到大家都对“君子不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19:26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先秦时期非常有名的大学问家之一。相传他从33岁开始。先后三次拜见“道家学说”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