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原创

端午节,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 《九歌》、 《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部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居》《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出生

屈原的出生日期。据近代许多人研究的结果。大概不出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间。照甲子推算。那年应该是戊寅年.不遏其巧得很。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国历法的老话是“人生于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为岁首。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于“人”的生辰。所以在屈原著名的作品《离骚》中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句是说太岁星逢寅[4]的那年正月。又是庚寅的日子。我从母体降生了。说明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硕是正月。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说明这年正月是寅月;庚寅则说明这一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这可是个好日子(据邹汉勋、刘师培用殷历和夏历推算。定为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陈玚用周历推算定为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目前一般定为前340年。

取名

屈原觉得自己的生辰有些与众不同。所以他在《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4句是说:父亲看到我生辰不凡。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东汉王逸在《章句》中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来。照字面上讲。“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微;“原”是又宽又平的地形[7]。就是地的象微。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8]的天地人三统。这在今天看来。只是个巧合。原无所谓。可在当时却认为是一个好兆头。

以诗歌抒发心情

从顷襄王六年到十八年。楚国基本上被秦国掌握。俯首听命。不敢动弹。屈原对此痛心疾首。却又无能为力。眼看着国势日弱。民生多艰。只好以诗歌来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

经历时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时局

春秋以来。许多小国经过长期的战争。逐渐被大国吞并。到前403年左右。形成了七个大国〈燕、赵、魏、韩、齐、楚、秦〉并立争雄的局面。这以后一直到秦统一六国(前221年)。历史上把这180多年叫做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各国间斗争激烈。攻伐连年。政局动荡。诗人屈原就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变动的战国后期。战国七雄的实力并不平衡。而且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人。实力不断消长。战国初期。赵、魏、韩三国实行了经济、政治制度的改革。曾一度强盛过。魏国经李悝变法。还曾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可惜他们的改革不彻底。又加上所处地势不利。很快又衰落了。燕国处在偏僻的北方一角。努力开拓东北的疆域。经过燕王哙的禅让。也算对政治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没有充分地完成。所以“凡天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只是受到战祸较少。还能偏安一方而已。剩下齐、楚、秦三国。开始还势均力敌。不相上下。

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以后。努力增加生产。鼓励人民战斗情绪。十年之后。国富民强。连年攻击各国。成为其他六国的严重威胁。由于秦的强大。其他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已不是敌手。于是有一批策士提出了“合纵”的主张。就是从燕到楚。南北六国联合成一条纵线。共同反对西方的秦国。主张合纵的代表人物叫苏秦。前334年。他说动了燕文侯。资助他游说六国。建立起合纵组织。前318年。苏秦约纵六国攻秦。楚怀王曾为纵长。可惜被打败了。与此对立的。秦国也组织一批策士提出了“连横”的主张。就是西方的秦国与东方六国中的某一国家结成联盟。形成一条东西向的横线来攻击另一个国家。连横的代表人物是张仪。前328年。张仪为秦相。推行连横政策。很有成效。屈原生活的战国后期。七国争雄的斗争。基本上就是合纵连横的斗争。

楚国的内政外交

在秦、楚、齐三国中。秦和楚又是最有可能统一六国的国家。而且秦占优势。所以楚国只有和齐国联合。才能和秦国相对抗。而秦只有破坏了齐楚联盟。才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实现她统一六国的大业。这就是屈原所处时代楚国的外交形势;就楚国内政方面来说。要想富国强兵。战胜秦国。就一定要加强法治。限制贵族特权。举贤授能。发展经济实力。屈原提倡变法。反对腐败的贵族统治;主张合纵。坚持联齐抗秦的外交政策。正是从战国七雄争霸的形势出发。符合楚国长远利益的正确方针。

纪念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据闻一多《端午考》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另则传说屈原死后。人们投祭屈原的食品。都被蛟龙抢走了。而蛟龙却忌惮楝树叶和五色丝线。所以人们就把米包成棕子来祭祀屈原;赛龙舟则相传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虽然这些传说都不可靠(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但却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屈原的热爱。也说明了屈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其他观点:

今天是端午节。屈原是怎么样一个人?答案:仰郁证自杀之人。

屈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的历史谁都比我熟。那我讲一个屈原投江后的读后感觉。

屈原为什么要投江?就是胸怀大志。胸怀祖国。得不到重用。犯了严重忧郁症而投江。

那我也来讲一下自己。在头条这里发了很多文章。说这个地球变热了。灾难连绵不断的发生。也写出了治这个地球的方法。

读的人也有一部分。现在得不到实现治地球的行动!今天初五是不是自己也要投江?错了。

是的。屈原没有商鞅那么好运。遇到明君。也就是说千里马得不到伯乐。楚国失去了一匹好马。但千里马变成了普通马。也不要闹得去投江。

有治国之才得不到君王的关注。可以等。可以写呀。干嘛要忧郁症投江。

如果每一位众生的才华得不到实现。大家都来学屈原去自杀。这个世界就乱了。

所以我的读后感对屈原这个人。敬他的才华。他的才华不能实现感到可惜!最看不起的就是他自杀。



其他观点:

屈原。芈姓。名平。楚国宗室。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死于楚顷襄王十四年(前285年)。屈原生活的时代正是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相继在位时期。当时秦国崛起。威震诸侯。列国纷争、兼并斗争日趋激烈。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的南方大国。从国力以及人才储备上看。应该是有扫灭群雄、统一中国的实力的。所以史籍中说:“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但是。与鹰瞵虎视、雄心勃勃的强秦比。貌似强大的楚国国内政治却积弊丛生、每况愈下。

在楚国风雨飘摇、危急存亡之际。其统治阶层内部一些有识之士试图掀起变法自救的运动。其代表人物就是担任左徒(仅次于令伊的执政官)的屈原。

然而“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在奸佞当道、政治腐败的雾霾弥漫于整个楚国上层统治集团的情况下。这种改革图强的呼声和影响力是如此的微弱。

屈原登高望远。力倡变革。无奈楚国上下皆呼呼昏睡。乏人响应。很有点曲高和寡。令他颇有些“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落寞感。

屈原由此成了中国古代爱国者的典范和被后世永久祭祀的唯一一人。

屈原个人的悲剧。何尝不是楚国的悲剧。他出身于贵族世家。学识渊博。口若悬河。不仅是天才外交家。还有安邦定国之才。可惜他侍奉的楚怀王不是楚悼王那样时刻将祖国安危放在第一位的睿智之君。面对“东益地。弱诸侯”的暴秦。面对接踵而来的内忧外患。仍不修法度。不思变革。楚国的朝政也就可想而知了。

彼时。子兰为令伊。靳尚为上官大夫。两人都是楚国重臣。按理应该以匡扶社稷为己任。却为了争权夺利而相互倾轧。但是又勾结起来排挤贤能之士。在这两大奸臣的把持下。当时的楚国“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言路阻塞。上下无法沟通。朝政的黑暗不难想象。

在这样不堪的环境下。耿直磊落的屈原必定会成为众矢之的。

楚怀王听信谗言。开始疏远忠直无二的屈原。不久将他从左徒贬为三闾大夫。

一心为国尽忠。报效楚国的屈原。却屡遭奸人暗算。而且被获罪去职。 虽然痛惜不已。但并未放弃初心。他仍暗誓:“就余心之所善矣。虽九死其犹未悔 ”。

对于自己制定的的远大政治目标。他无怨无悔;对于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他从不抱怨。仍一如既往地奋斗到底。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公子兰为令伊(执政官)。屈原进一步受到迫害。于次年再次被流放沅湘(当时称江南)。

屈原沉痛地告别郢都(楚国都)。沿汉水、溯长江东行。辗转来到了今天的湖湘一带。此后二十年。他常年颠沛流离。生活异常困厄。但他留恋故国。始终不离开楚地一步 (彼时秦国正在大肆招贤纳士。秦王也对屈原伸出了橄榄枝)。

流浪沅湘时。屈原整日蓬头垢面。但仍怀着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心情。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爱国(楚国)主义诗篇。代表作为《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已成千古绝唱。

尽管饱受挫折、打击。却丝毫没有消弭他矢志为国的理想。不管道路如何荆棘满布、曲折漫长。他仍然将一如既往地去求索。去拼搏。去奋斗。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率大军攻破郢都。屈原预感到楚国灭亡在即。无限痛心。感到自己一生追求的理想已成泡影。楚国将亡。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他的立锥之地。回忆起自己为国为民、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以悲愤沉郁的笔调写下了绝命诗《怀沙》。公元前278年5月5日。屈原纵身跃入汨罗江中。以死殉国。

传说屈原投江后。汨罗百姓都争相划着船去救援打捞他。他们还把装着米的竹筒抛到江中喂鱼。祈求水中大鱼吃饱后不要伤害屈原的尸身。这种风俗一直相沿至今。古往今来。每到这一天。人们赛龙舟 、用糯米包粽子、喝雄黄酒。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斗士。

屈原是“楚辞”的首创者。因此他被后世尊为“诗祖”。民国时。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又被定为“诗人节” 。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26:50

    屈原,楚国,秦国,离骚,自己的,齐楚,六国,汨罗江,战国,连横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26:50

    没想到大家都对端午节,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26:50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