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我看了有三遍。第一遍是在2008年刚上大学时候。当时看完我也有着和大多数人有着同样的的困惑:为什么男主角1900宁愿死也不愿下船?后来大学快毕业时候又看了一遍。似乎能理解一些1900的选择;时隔一段时间后。又看了第三遍。对1900不愿下船的选择。算是有一些感悟吧。
其一。对家乡——邮轮的依恋。这是他的全世界。
1900生于船、长于船。1900的一切都来自于这艘名为“弗吉尼亚号”的邮轮。亲人、朋友、享誉航线钢琴才华。甚至朦胧闪现的初恋。与其说1900不愿逃离舒适圈。倒不如说1900对赋予他一切的家乡充满了依恋。在电影中。仅有一次际遇让1900几乎走下船。就是1900在弹琴时透过船舷小窗看到的那位佳人(插播一句题外话:此时1900创作的这首Playing Love 曾经陪伴了我许多个失眠的夜晚)。一面之缘让1900下定决心走下船。当所有人注视着期待见证这一幕时。拎着行李的1900突然停在船梯。电影里几秒钟的停顿。仿佛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然而1900一句话未说便转身。至此再也没有讲过下船的话。或许。他在想。万一将来这位姑娘来船上找他呢?弗吉尼亚号就是1900的全世界。甚至承载了对未来的全部期望。
其二。中庸的生活太无聊。生如夏花一般极致的人生才最动人。
船下的世界。不就是我们每日奔波其中的碌碌风尘么?这个世界。我们都无比熟悉。甚至都熟悉到没有机会去审视它的特点。这个世界。安全、舒适、精彩缤纷、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但这个世界却又让绝大多数追求安稳的人碌碌无为、浑噩度日。最终在一地鸡毛日常琐事中结束这中庸的一生。1900在电影中比较明确的表达过对船下世界的看法:“你看不见世界的尽头。在那个无限延伸的世界里。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尽头。而钢琴的琴键是有限的。我可以掌控并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对1900来说。他不喜欢对面无法掌控的事物。船下形形色色的事物。纷杂而又充满变数。让普通人都裹挟其中。不得脱身。这大概也是1900的通透精明之处吧。至于最后宁愿和弗吉尼亚号一同沉入海底也不愿下船的选择。我的理解是。已经生如夏花一般绚烂了。无需重新去过一遍平庸的生活。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创作的思特里克兰德同样是无比的偏执。宁愿死也不愿回到满地“六便士”的世界。思特里克兰德和1900大概是同一类人。此心安处是归处。
写在最后。人的一生有很多种活法。可以追求安静内敛的出世。也可以不知疲倦的积极入世。无论哪种。只要做到了极致。大概都能很投入且酣畅淋漓的享受人生乐趣。而大多数人们。却选择了无趣的二者之间。
其他观点:
钢琴师“宁死不从”。其实也不难理解。
毕竟身处乌托邦。谁愿意出来呢?
身处桃花源。谁愿意出来呢?
我呢只是一个观影者。刷了数遍《海上钢琴师》。简单说下自己的看法。如果与影评人的观点不同。与导演原意不同还望谅解。
《海上钢琴师》重点强调了主人公的出生。本世纪初年、孤儿、海上、锅炉工收养等等。我们不难发现他没有自己的“身份”。虽然存活在世界上却不被大众社会承认。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呢。对了。像极了“桃花源中的人”。
电影中情节:移民局的人来寻找主人公。主人公逃跑躲在货轮里;少年的时候。养父惨死;沉醉于音乐与世无争;音乐独特受客人追捧。甚至有人专门乘坐邮轮。来听他弹琴;战火四起。两次世界大战交相而起再也没人有闲情听音乐了。
这条船就是一个“乌托邦”。在这里面他觉得自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外界对自己。毫无意义。从未得到的人。不怕失去。没有出去过的人。怎么会选择出去呢?
你说。桃花源中的人愿意出来吗?
近代欧美。远古魏晋
虽然此片公映时距离二战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是世纪初期连续的世界大战。留给欧美人的阴影还未消退。
数万人客死他乡。数十万家庭毁于一旦。到处都是孤儿寡母。父辈多年积蓄毁于一旦。即便是贵族家的女儿。也不得不委身风尘才能活下去……西欧诸国纷纷破产。沦为小国。连标榜欧洲一哥的英国也得跟小弟联合起来。其他国家更别说了。东欧甚至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的巨变。年轻人该何去何从?
我很推崇中国历史。因为信史的漫长。让中国经历各种各样的困局。当今世界的诸多事情。在古史中基本都能找到“类似”事件。
世界大战后的欧美何其相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们从西周算起。西周、东周、秦、汉哪一个不是威慑四海的大国。即便是之后比较孱弱的三国。国内诸侯争霸。曹操千骑跋山涉水灭了乌桓部落。国力何等强大。
东晋。李代桃僵接着连灭两国。这时候“天子”的实力已经不足以制衡周围的少数民族。周围少数民族乘虚而入。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佛学、玄学、道家、已经中亚希腊文化互相影响。局面非常复杂。
身逢乱世人们将何去何从?
中原王朝第一次遭受这样的劫难。欧洲也是如此。欧洲征服世界的历史应该从地理大发现算起。偏居一隅的西班牙、葡萄牙首次瓜分全球。欧洲战车在各大洲就没有遭受过阻挡、奥斯曼土耳其?印度?中国?都不值一提。
四百年的兴盛一朝结束。日不落帝国分崩离析。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人们面对困局首先想到的不是改变。而是逃避。
《海上钢琴师》、《桃花源记》反映的就是人们普遍的想法。逃避世界。
高墙之下
主人公在年少时期就生活在邮轮上。从没离开。长久的与世界脱节。产生的恐惧。
这像什么呢?被长久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即便打开门。它也不会去飞翔。
另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刻画的很好。情节比较类似。
年老的布鲁克斯假释出狱。却因为长久的脱离正常社会。而与世界格格不入。在肖申克他是受人尊敬的图书馆理员。在外界他是一个犯关节炎的罪犯。既然如此何必出去呢?
瑞德说出了他们的心声:“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长久的生活在邮轮上。1900已经凭此而活。主人公1900曾自己要求下船。但是站在船舷上的时候。他后悔了。转身返回自己的邮轮。朋友问。你看到了什么让你后悔。
主人公说很清楚:“不是我看到了什么。而是什么也看不见。”
一条船能有多大呢。一眼便可以望到边界。陆地是何等广阔啊。
就像一条在鱼缸里生活久了的鱼。处处碰壁。不得不计算鱼缸的范围。规划出自己的安全活动范围。到了大海。反而因为“碰不到壁”。找不到安全距离而不能自由自在的游。
其他观点:
上周末带儿子去看了《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我第一次看大概是二十年前。当时还没有这么深的感触。二刷有了更多关于舒适区。关于中年危机、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过去的一周我儿子在学校不停的跟他的同学们分享这部电影。并一而再再而三的问我男主角为什么宁愿和船一起被炸掉都不愿走下那条船?
也许他现在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也不敢说自己就明白了主角的心境。但我猜想大概就是关于生命的意义这件事。所有人都为1900感到惋惜。凭借他的才华和实力。只要迈出那一步。走进大都市。他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但那一切对他来说都毫无意义。就像很多人大学毕业依然不知去向一样。生命本无意义。最终都是一死。需要我们自己赋予它意义。人不怕贫穷和苦难。不怕挫折和失败。就怕人生失去了意义感!
男主角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弃在游轮上。被锅炉工收养。在几岁的时候他的养父又不幸遭遇事故离开。他在那种极度有限的环境中和极度专注的状态下。把钢琴练习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并以此为生。一辈子没有离开过那条船。那条船就是他的母亲、他的生命意义所在、他的一切。离开那条船。他的琴艺就失去了意义。变成一棵无根之树。再多的荣华富贵也填补不了意义的缺失。这个根就是人生的出处。而童年父母的陪伴和爱就是滋养一个人一生的根。
无独有偶。孩子学校的儿童哲学课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别说一个八岁的孩子。可能一个花甲老人也未必能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但我觉得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而且一点也不早。这是一个关于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想明白这个是极其幸运的一件事。
我儿子的回答是:“生命就是体验这个世界。”
想起有一天孩子睡前曾对我们说过一句话:谢谢爸爸妈妈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我很喜欢这个世界。
我想。一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色彩。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她)的抚养人在人生的前几年就决定了。这个基调会影响他(她)的一生。所以在陪伴孩子和旅行这两件事上我一直乐此不疲。我给不了你万贯家财。但我会尽力给你一个美好的世界。
中国思想家王阳明先生曾说过:“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这个志我想未必是某一项具体的职业或是事业心。最原始的发源大概就是先唤起一个人对生命、对世界的热爱吧。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滋养。根繁叶茂。享受阳光也享受风雨。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9271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的人,世界,邮轮,不愿,自己的,这个世界,弗吉尼亚,意义,主人公,桃花源
没想到大家都对《海上钢琴师》为什么结局男主宁愿和废船一起炸死也不愿意回陆地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我看了有三遍。第一遍是在2008年刚上大学时候。当时看完我也有着和大多数人有着同样的的困惑: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