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电影。我以为它带给我们的回味与思考。同样荡气回肠:
1. 孤独中的自由
1900本就是孤儿。孤独而来。后来养父突然罹难。他又开始成为孤儿。他一生的朋友只有钢琴和音乐。是在一只轮船上独自“旅行”的旅人。但是。在这个孤独中他却享有无限的自由。内心和灵魂的自由。因为音乐。他的世界缤纷多彩。从来不缺少快乐和喧闹。从来不缺少自由。他可以自由翱翔。音乐可以把它带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最后在船要炸的时候。他孤独地死去。但灵魂却自由地飞向天国。那儿。一定有架钢琴在等着他。让他继续自由地飞翔。一个内心充盈丰满的人。没有孤独。只有自由。
2.有限中的无限
他永远只在一条有限的船上。但是因为有了钢琴和音乐。世界对他来说是如此无限。他的灵魂永远也无法找到那辽阔的边际。他用一生也无法穷尽音乐的世界、内心的世界。船是有限的。但是音乐是无限的。追求灵魂的自在和安宁是无限的。所以。再小的空间。对于追求无限、享受无限的人来说。它永远都是辽阔的。
3.喧嚣中的宁静
虽然有掌声。有欢呼。但是。他内心却永远是宁静的。每次弹完规定曲目外。他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弹奏他自己的曲子。他享受着世人难以读懂的最纯粹的快乐。而这纯粹的快乐带给他的是内心的宁静。他坚决不离开船。船就是他的归宿。就是他能够保持内心的园囿。他读懂了世界。所以他“宁愿一生孤独。我不愿随波逐流”。因此。他拒绝了音乐公司的重金邀请。也就拒绝了欲望的横流。拒绝了喧嚣。即便是遇到了唯一一次爱情。也因为“城市太大了”。“没有尽头”。那里有多少未知的杂质和喧闹。有多少东西会搅动他他内心的宁静。所以。他从悬梯上又回到船上。即便是船要被炸毁。肉体将被消灭。但还是要坚守自己的内心。
4.短暂中的永恒
1900的一生很短。但是音乐是永恒的。纯粹的灵魂是永恒的。他不随波逐流的孤独。他对内心真纯与安静的坚守。拒绝诱惑、喧嚣的执着。让他短暂的生命成为永恒。犹如那袅袅琴声的永恒。
个人之间。不妥之处请指教。
其他观点:
谢邀:
《海上钢琴师》你真的看懂了吗?
海上钢琴师这部豆瓣评分9.2的神作。是无数人心中的挚爱。
但是。如果你以为这就只是一位虚构艺术家的人生故事。那说明你根本就没看明白这部电影。
因为。这部电影的隐喻。高超到让任何人都会拍案叫绝!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建议你先看完电影再来读这篇文章。因为下文将有大量剧透。
1900是个谜语
大家先来猜一个谜语:猜一下“1900”到底是什么?(加粗字为提示)
在一艘横跨大西洋。连通着欧洲与美国。满载着移民的豪华蒸汽游轮里。
一个粗鲁的黑人烧锅炉大叔捡到了一个来路不明的白人弃婴。并为他起名叫做1900。因为他被捡到的那天正是20世纪第一年的第一天。
这个有着奇怪名字的孩子与无数工人一同生活在巨轮的最底层。直到有一天。1900第一次来到旅客舱。透过毛玻璃看到了钢琴。这是他这一辈子第一次看到钢琴。
玻璃上天使的双手正好抚摸着1900被音乐深深吸引的大眼睛。彷佛预示着这个孩子将会受到艺术天使的眷顾。
注意。此时让1900沉醉的音乐。正是被人誉为“拉格泰姆之王”的斯科特·乔普林(Scott Joplin)所创作的名曲《Peacherine Rag》。
斯科特·乔普林(1868~1917)
可能有人不清楚。什么是“拉格泰姆”?
如果说蓝调(Blues)是爵士乐之母。那么拉格泰姆(ragtime)就是爵士乐之父。换句话说。是“拉格泰姆”和“布鲁斯”造就了爵士乐。
而在那艘船上。趁着夜幕。八岁的1900在拉格泰姆音乐的启蒙下。第一次奏响了钢琴。从此一位自学成才的天才钢琴家诞生了。
成年后的他一直留在船上。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一个钢琴师。接着他遇见了他一生的挚友。一位从新奥尔良来的白人小号手康恩。
在与这位朋友的相处中。1900明白了。他长久以来即兴演奏的那些音乐其实就是外界所谓的“爵士乐”。
正因为1900对于音乐没有流派的概念。所以他在船里既为头等舱的富人们弹奏爵士。也为三等舱的穷人们弹布鲁斯、民间小曲。
无论贵贱。所有人都爱他……
好。谜题讲完了。如果把所有加粗的提示词汇总。答案就很明显了。
1900。在充满着欧洲人、美国人和黑人的移民环境中。被黑人养大。在最底层成长。受到拉格泰姆音乐的启蒙和布鲁斯的影响。自学成才的他喜欢即兴演奏钢琴。无论贵贱所有人都爱他。来自新奥尔良的朋友让他明白。自己演奏的就是爵士……
试想。如果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象征。都是隐喻。那意味着什么?
那意味着。“1900 ”可能根本就不是人。他其实是「爵士乐」的拟人化形象。
这个故事根本就不是一个虚拟艺术家的传奇人生。这个电影讲的就是「爵士乐」从底层诞生。辉煌时人见人爱。最后没落的全部历史!
你百度一下“爵士乐”。就会发现。1900的身世与爵士乐的简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中有一句旁白这样形容1900:“他没有国籍。没有生日。也没有家。”
正如爵士乐。它没有国籍。没有生日。也没有家。
妓院里面诞生的伟大音乐
如果“1900”代表着“爵士乐”。那么电影里那一段精彩绝伦的斗琴则又多了另一层深意。
根据1900的年龄。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斗琴的时间大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那时候正是爵士乐开始崭露头角的时间。
正所谓树大招风。不断增长的名气终于给“1900”引来了麻烦:一位盛名在外的黑人爵士钢琴家要来与他斗琴。
要知道。当时的乐队人员和黑帮分子的关系非常密切。酒吧除了酒之外最需要两种人:爵士乐手来提供音乐。黑帮份子来保证爵士乐手在演奏的时候没人闹事。
所以电影里面通知1900斗琴比赛的才会是两个黑人混混。
在电影中。这位名为杰利·罗尔的傲慢黑人爵士钢琴家。大言不惭地自称。他就是发明爵士的人。
这让我很容易就找到了他的原型:杰利·罗尔·莫顿(Jelly Roll Morton)。
杰利·罗尔·莫顿(1890~1941)
杰利·罗尔·莫顿是20世纪初最早一批爵士钢琴家。虽然有着真材实料。但是他非常喜欢夸大自己对于爵士乐的贡献。因此常产生负面的效果。
他甚至曾夸口说自己在1902年时发明了爵士乐。这个谎言给乐迷留下了极坏的印象。这也是他长期为人所不齿的重要原因。
12岁时他就在新奥尔良的妓院演奏钢琴。1904~1917年间。在美国南方流浪。巡回钢琴表演。时而以赌博、台球、拉皮条等业作辅助收入。还当过游泳池清洁工、小歌舞剧丑角。1917~1922年至西海岸演奏。后在芝加哥得到巨大的发展。
电影中后续的介绍让我们更加确定。那个傲慢钢琴家的原型就是杰利·罗尔·莫顿。而电影中他在后面演奏的曲目也正是杰利·罗尔·莫顿的《The Crave》。
这里有个的冷知识:在最初。爵士乐并不叫“Jazz”而是叫“Jass”。它来自一句红灯区里的流氓话“Jassing it up”。具体什么意思你们自己查吧。我就不开车了。
红灯区里诞生的天才爵士音乐家。杰利·罗尔·莫顿。就像电影里面描摹的一样。喜欢穿着考究的西装和奢华的首饰。
虽然衣着和态度都高调至极。但你无法否认杰利·罗尔有着无与伦比的创作技巧。
在追求自由随性的爵士乐里面。他是少有的严苛的形式主义者。他的演奏段落感分明。一丝不苟。能够统筹大局。让乐器们合在一起和谐演奏。
最最关键的是。在那个时代。想当好的一个爵士乐手。你还需要会讲段子。所以电影里。杰利·罗尔每次在序曲之前的前奏都会来一段精心打磨的插科打诨。一段调侃式的对话。伴随着口哨或者喇叭音效。这一传统也被美式脱口秀保留了下来。
所以说。不会说脱口秀的黑人不是好的爵士钢琴家。
大部分观众对于这段斗琴。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1900在斗琴最终一回合。用非人的手速快速演奏钢琴。以至于钢琴琴弦发热到能点烟
当然。这个帅耍得确实清新脱俗。让人印象深刻。
但是作为一个乐手。让我更震撼的并非1900弹得飞快。而是在那场battle的第二回合。1900直接原封不动重新演绎了一遍黑人钢琴家之前的钢琴曲
观众们似乎对此都会有些不耐烦。内心肯定在想太无聊了又听一遍。但杰利·罗尔却眉头紧锁。刚刚端起酒杯的手马上放了下来。
外行听热闹。内行看门道。
要知道爵士是一种非常自由的音乐。有大段的即兴演奏段落。
电影里面还有一个细节呼应了这一点。小号手康恩被雇佣上船的时候。船员问他“你吹的是什么?”
他回答:“不知道”。“不知道是什么。那就是爵士。”
这也从侧面表现出来了爵士乐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人的即兴发挥。因为是即兴创作出来的。所以没有人会知道那是什么曲子。
所以当杰利·罗尔意识到刚刚临场发挥的即兴演奏被1900完整复制下来时。内心肯定是万马奔腾:这是个什么神仙!?
很多人会反感杰利·罗尔刚出场时的那种目中无人。所以看到他最终失落离场。肯定非常开心。
但是在当时。这些创造出无数美妙音乐的黑人音乐家的地位却十分尴尬。看过电影《绿皮书》的朋友想必会有一定了解。当时白人社会只接受音乐。并不接受黑人。
所以在电影之中当杰利·罗尔进场的时候。大家都惊异于“他是个黑人”。而在头等舱欣赏音乐的人。甚至是侍应生。一个黑人都没有。
当时。号称小号王的黑人爵士演奏家奥利弗。由于伤病无法吹奏短号之后。便被认为没有了价值而被踢出了乐团。没有容身之所的他最后只能一贫如洗。默默无闻地给舞池看门。
因此。对于当时的黑人乐手而言。音乐实力可能是他们体面生存的唯一途径。所以他们对于任何音乐实力方面的挑战都是很敏感的。
所以。电影里中杰利·罗尔才会将1900视为眼中钉。因为他不能容忍这根支柱被白人击倒。
但是。身为白人的1900最终还是战胜了黑人钢琴爵士家。(这也许暗示着由黑人发明的爵士乐。最终却被白人发扬光大。)
不过。这位黑人钢琴家可能永远猜不到。“1900”的白人皮囊之下继承的却是一个黑人的灵魂。
爵士乐与时代
电影的结局大家都知道。1900选择与巨轮一起爆炸。粉身碎骨。
大部分人把这理解成了一个天才的自我毁灭。
但是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稍加推算就能知道。这艘船爆炸的时间大约正是美国爵士乐衰落的年代。二十世纪中叶。
而这艘漂泊在海上的蒸汽巨轮。其实就是象征着二十世纪初那个移民狂潮下的「大航海时代」。
1900。这个象征着「爵士乐」的存在。就算在那个爵士乐衰落的时代。也没有选择“下船”。即使陆地上有爱情、有金钱、有着更广阔的天地。
象征着「爵士乐」的1900选择与象征着「大航海时代」的巨轮一起毁灭。这实际意味着:不是新时代抛弃了爵士乐。而是爵士乐主动放弃了新时代。
爵士乐不愿改变。即使是终将没落。归于尘埃。它也要坚持自己的追求。
1900打算下船的这个场景。实际上就是一次抉择:是否要改变自己。迈向更为广阔的新时代?
答案是“不”。
回顾整部电影。我看到了爵士乐的前世今生。在社会的最底层。黑人自学了属于白人的乐器。但是却用来演奏他们自己的音乐。
这种奇妙的融合。吸引来了处于社会上层的白人。所以无论是贫民窟的黑人还是高档会所中的白人。都痴迷地爱上了爵士乐。
但是。时代变化太快。没过多少年。大众的喜好就变了。爵士乐变得越来越小众。但是即使会消亡。爵士乐也依然坚持自己的追求。
所以。“爵士乐”随着那个“时代”一起死了。
电影的最后。1900的挚友。那位小号手。拿着落伍的康恩小号。重新得到了那张1900的破碎唱片。消失在了工业时代的烟雾中。
很多人觉得凄凉。但是我却觉得充满了希望。
因为「爵士乐」的肉体虽然死去了。但是「爵士乐」的灵魂却活了下来。在那破碎的唱片上。在那离奇的故事中。在那支破烂的小号里。
虽然小众。虽然无名。但是爱他的人会永远爱着他。
即使台下只有三个人。他也依旧愿意为此演奏三千个和弦。
这就是爵士乐。这就是《海上钢琴师》。
(当然。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也欢迎留言分享哦~)
其他观点:
告诉我们一个人完全可以脱离世界上的一切。以最简单的方式活着。但是,唯一不能脱离的。便是内心的自己。当船已然变成1900自己的时候,他已无法离开。所以。留在船上。这是他为自己做的选择美国著名的牧师内德。兰赛姆。在一生中曾无数次聆听临终者的忏悔。其中。有一位商人。在年轻时曾和著名的指挥家卡拉扬一起学习吹小号。当时。他的成绩远在卡拉扬之上。然而。有一天。他迷上了赛马。荒废了音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遗憾地告诉兰赛姆。到另一个世界后。如果可以选择。他绝不会再干傻事。
在94岁时。兰赛姆去世了。在墓碑上他留下了这样一句遗言:“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时间不会倒流,但也许就因那一念之差。使世界发生了不同。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什么样的抉择。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是一种全新的生命开端。如果你选择陡峭的悬崖。便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觉悟;如果你选择凌厉的荒漠。便要有“醉卧沙场君莫笑”的壮志;如果你选择汹涌的大海。便要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人生的路。需要自己去选择。去做出判断自己的生活由自己来主宰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9272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爵士乐,黑人,音乐,爵士,自己的,电影,白人,钢琴家,钢琴,内心
没想到大家都对《海上钢琴师》到底告诉我们了什么?你怎么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电影。我以为它带给我们的回味与思考。同样荡气回肠:1. 孤独中的自由1900本就是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