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写闺怨词,为什么李清照受人追捧,而朱淑真却被唾弃?
原创

同样是写闺怨词,为什么李清照受人追捧,而朱淑真却被唾弃?

好文

热门回答:

朱淑真和李清照同为宋代著名女诗人、女词人。同属于婉约派词人。均擅长写闺房中的喜怒哀乐。展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历程。极高的文学才华让她们创作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被后世誉为宋代词坛双璧。有“李朱”之称。清代陈廷焯评价道:“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意在说明李清照与朱淑真的创作能力相差无几。然而。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的词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称其为“词中巾帼”、“婉约之宗”。朱淑真的词却如沧海一粟。甚至被人唾弃。本文从二人的身世对比、诗词题材的对比和诗词意境的对比来分析其地位为何一“踩”一“捧”。

身世遭遇对比:李清照情感顺畅。朱淑真命比纸薄

李清照生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父亲李格非是苏轼门下的弟子。饱读诗书。为官廉正;母亲王氏是北宋名臣王拱辰的孙女。写诗作文朴实无华。文学修养极高。李清照的父母背景虽显赫。但却从未以封建礼教束缚女儿。而是愿意让李清照保持着活泼开朗、自由洒脱的性格。对她的教育十分宽松。如李清照在14岁时便乘船寄情山水、饮酒作乐。在《如梦令·常记》中。李清照写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一个“常”字。便可以看出李清照在年少时。经常出去泛舟游玩到傍晚。而非在家学女工、绣香囊。李清照常常出去玩。是李格非夫妇对李清照寄情自然的肯定。可“沉醉”一词就略显得李清照过于洒脱自由。在未成年时就饮酒作乐。竟然忘记回家的路。可见李格非夫妇对女儿的性格是十分包容。也很乐意女儿自由的玩耍。李清照在18岁时。嫁给赵明诚。两人互相爱慕、情投意合。成婚以后。夫妇俩诗词酬唱、收集文物。生活过得十分舒适惬意。只是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不得不暂离。李清照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所以李清照的闺怨词多是来表达对丈夫的思念。夹杂着离别之苦。

而朱淑真虽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她从小对爱情有无尽的憧憬。希望能够找到“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浪漫爱情。她在年少时。便写下《秋日偶成》。诗中写道:

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阿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

在封建社会。女性被纲常伦理所束缚着。而朱淑真却想逃脱这种束缚。大胆追求爱情。表露心迹。在这首诗中。“出合双鬓”象征古代女子已经长大到了待嫁的年龄。朱淑真在这一天学习画眉毛。打扮之后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禁不住想象“未来的自己将嫁给哪位公子呢”?说着说着。朱淑真就开始寄托自己的希望。一句“分付萧郎万首诗”就将朱淑真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懂诗词歌赋。与自己共赏美景、作诗对唱。于是。朱淑真便大胆去寻找自己喜爱的男子类型。果真还找到了喜欢的男生。两人情投意合。却不门当户对。朱淑真的父母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并不同意这门婚事。便给女儿安排了一门婚事。婚后的朱淑真如坠入地狱。丈夫满心的功名利禄、伦理纲常。与朱淑真的浪漫小心思格格不入。朱淑真深受夫妻生活的折磨。诗词中尽显怨怼之意。表达对爱情婚姻的忧愁怨嗟。以至于抑郁抱恨而死。

李清照出身名门。婚姻美满幸福。词中有闺房之乐、闺房之思、闺房之愁;而朱淑真虽出身官宦之家。却不能嫁给自己喜欢的人。在封建势力的安排下。过上了愁苦难捱的婚姻生活。词中多是对爱情的幻想、婚姻的哀怨。更多的是闺怨之意、怨怼之心。难免窄化了闺房诗词的丰富性。故不被后人称道。

李清照和朱淑真同属于南北宋交替时代的女作家。文采十分相似。均有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婉约。被后人评价为前者“能曲尽人情。轻巧尖新。姿态百出”。后者“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这句评价出蕴含着对李朱二人诗风的对比。李清照的诗词风格多样。而朱淑珍的诗词却只能含蓄表达意中情感。当代学者索洁更是用“丈夫气”和“闺阁气”来概括李清照和朱淑真诗词作品的风格。如二人同以“爱国烈士”为诗词内容。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道: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作此词时。已经44岁。正处于颠沛流离的奔走中。当时宋徽宗、宋钦宗二人弃城北上。宋高宗赵构即位于南京。李清照目睹国家的战乱与动荡。看到岳飞满腔热血、战死沙场。写下这首词。来高亢岳飞的爱国。开篇即指出人活着应树立做豪杰的理想。死了也要成为鬼中国的英雄。表达了内心无所畏惧的人生姿态。又讽刺了当政者的懦弱无能。对国家沦陷的愤懑之意。而朱淑真也以“项羽”为题材。写下《项羽两首》:

①自古兴亡本是天。岂容人力预其间。非凭天意凭骓逝。骓不前兮战已闲。

②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

朱淑真的这两首诗中均表达了“天意”的因素。他认为项羽虽为时代英雄。却未能战胜刘邦。是天意让他灭亡。这是他失败的最大原因。言词之间虽肯定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却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项羽的气节。朱淑真对爱国烈士的描绘娓娓道来。却平淡无奇。

李清照的诗词中敢于直面战乱的悲痛。写下“凄凄惨惨戚戚”的佳句。也含蓄表达了内心的悲愁苦闷。她将人生遭遇与时代慌乱融为一体。被清代沈曾植在《菌阁琐谈》评价为:“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体现易安的豪迈不羁、爱国之心;而朱淑真被清代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评价道:“即以词格论。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较沈博。下开南宋风气”。可见朱淑真的情语过于浓烈。风格单一。所以不被后人称颂。

“意境”一说起源于唐代。它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之三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认为。物境是自然景物的境界;情境是诗人强烈情感创造的境界;意境作为最高境界。它是诗人在前两者的基础上。道出宇宙人生的真谛。表达深刻的启迪和领悟。李清照的词中多“意境”。而朱淑真的词是“物镜”中夹杂着单一的“情境”。未突破两者的融合。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如李清照在《一剪梅》写道: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中。李清照记录了自己与丈夫的离别之苦。她以秋天里的“残藕”为景。一个“解”字。一个“独”字勾勒出易安心中的孤独心绪。抬头突然看到雁子翱翔。便想到是家书抵达何处?一个“回”字。将大雁与词人心中的感情沟通起来。像是大雁在告诉易安“我传达的不是你的锦书”一般。李清照是一个旷达的女子。她在下阕写花开花落、水流四方是自然之情。无需感慨。这心中的愁绪不如分成两份。减轻负担。却发现这愁根本无处消解。刚下了眉头。就又涌上了心尖。生动的传达出心理的曲折变化。李清照写景又抒情。词句间创造出望夫词的愁绪意境。而朱淑真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在这首词中。朱淑真连用五个“独”字。独自行走。独自生活。独自唱歌。独自饮酒。独自休息。营造出有一种凄惨的情境。这是朱淑真在经历不幸婚姻、与初恋男友分离、被亲生父母唾弃之后的生活景别。词人一个人过着冷暖自知的生活。不禁泪流满面、愁病交加。朱淑真用“情”写词。感叹人生遭遇。抒发强烈的愁苦心绪。营造一幅忧愁、孤独、寂寞的“情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李清照以“情语造境”的手法寄情于景。含蓄委婉、行云流水的表露内心的情感。而朱淑真的“情曲写境”将意象信手拈来。营造闺阁女性的生活方式与情感心态。这一点。是不能与李清照比拟的。

李清照与朱淑真同为宋代文学史上的璀璨星光。改变了词坛“男子作闺音”一统文坛的创作局面。她们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更加真切自然、细腻委婉的表达女性的情感历程。而二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却相差甚远。李清照以“人工天巧。可谓绝唱”的评价。占据“巾帼女词人”的地位。朱淑真却被评价为“出笔明畅而少深思”。被认为是“率性而为”。饱受后世非议。朱赵二人均生于官吏之家。却有着不同的家庭氛围。导致二人的婚姻生活各有所异。这难免窄化了朱淑真的创作题材。将自己束缚于闺怨之中;反观李清照。自幼形成豪迈洒脱的性格。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词。扩大了婉约词的意境风格。她以小见大。含蓄表达家国之情的诗词。深受世人喜欢。并给予极高的社会评价。

作者:蔡小记

其他观点:

为什么同样写闺怨词。李清照被人追捧。朱淑真却遭人唾弃呢?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李清照和朱淑真的情怀不一样。

李清照的闺怨词婉约深情。写尽了女儿家的情思缱绻。但她不但有小女儿情态。也有不让须眉之心。她的境界绝不仅仅停留在闺阁之中。她忧国忧民。颇具丈夫情怀。男儿之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多少男儿都缺少的豪迈呀!

而朱淑真。其词固然也文笔清丽。情思缠绵。但她只沉浸在爱和爱而不得之中。一生被情所困。虽有“红艳词人”之称。但她和李清照比。输在人生格局上了。

二是。李清照和朱淑真和各自的婚姻生活影响了两个人有命运走向。

李清照和朱淑真都是出身书香门第。是染了一身书香、自身也集才气与灵气于一身的多情女子。

李清照嫁于赵明诚。夫妻志同道合。感情深厚。生活和谐和美。李清照的闺怨词是与丈夫彼此思念时所作。她的“闺怨”里藏着甜蜜和期待。所以她那一缕“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愁绪也变得美好起来。

朱淑真所嫁非所爱。夫妻志趣不同。心灵无法沟通。她的一腔缱绻缠绵之意得不到回应。生活不和睦。所以。朱淑真的“闺怨”伤感凄清。充满无奈。所以。她的“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累人心碎。让人神伤。

朱淑真之词有婚外恋之嫌。故其人品遭人垢病。我想。这才是朱淑真被人唾弃的主要原因。

想来。朱倩真那样一个才情兼备的女子。不被珍视呵护。甚至连基本的理解都得不到。又怎能不愁绪萦怀。抑郁难排遣呢?就算传言的她与丈夫离异。追求自己心之所属。在当今社会看来。是多么正常的现象啊!

所以。我觉得造成李清照被追捧、朱淑真被唾弃。原因就是:两人格局不同和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歧视和不公。而后者。是主要因素。

其他观点: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18岁时与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夫妻心意相通。诗词唱和。共同收集金石文物生活舒心而惬意。即使足不出户。闺房也是她的理想世界。

后来赵明诚出仕任官。夫妻短暂分离。在这种两地分居的日子里。李清照写下了许多“一地相思。两处闲愁”的闺怨诗词。这些词成了李清照的代表作。被后世所传颂!

朱淑真和李清照一样。都生于官宦世家。但不同的是。朱淑真的父母更看重自己的官职。为了仕途。强迫朱淑真嫁给了一个庸才小官员。

刚结婚的时候。朱淑真还对丈夫抱有希望。希望他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然而很快朱淑真就发现他的这个丈夫不仅没有才情。而且还是一个整天专营蝇营狗苟的贪官败类。

后来丈夫外出做官。朱淑真也一路追寻。但随着丈夫越来越无趣。甚至狎妓私混。朱淑真对这段婚姻彻底失望了。后来丈夫带着小妾外出做官。弃她而去。朱淑真毅然返回母家。

同样是多情才女。但婚姻的不同。让两人后期的感情寄托大相径庭。

这是因为。李清照和赵明成的分开只是暂时的。早晚有团聚的那一天。而朱淑真的孤独却是绝望而遥遥无期的。而且她的思念中还有着难以明说的痛苦。

因为李清照思念的是丈夫。她的思念是人之常情。是夫妻情深。她可以把她的思念直白而大胆的写出来。无所顾忌。

李清照对夫妻团圆。共赏良辰美景十分笃定。不过是时间早晚。因而即使是在诉说相思和愁怨。李清照也能在哀怨中自拔。在凄苦中自强。情虽缠绵而不流于纤弱。

而朱淑贞却完全不同。

历来只准男子三妻四妾。女子却必须按照封建伦理要求从一而终。朱淑真在京城交男朋友的事情。被人所不容。甚至将她与最下等的歌姬相提并论。

在那个时代。婚后女子想念情人被认为非法的。迫于社会的压力。情人和她关系的若即若离。情有所托而无所寄。这种无望中的希望。成了她心中残缺的痛。所以她的词中思念的对象隐晦而又不敢言明。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同样是写相思怀人的闺怨词。李清照和朱淑珍由于婚姻的境遇差异。造成了两人词作上不同的风貌。同时也造就了李清照的婉约词千古流传。而朱淑真的词却被千人所指。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风流种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41:48

    李清照,诗词,项羽,丈夫,二人,词人,意境,两人,婉约,词中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41:48

    没想到大家都对同样是写闺怨词,为什么李清照受人追捧,而朱淑真却被唾弃?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41:48

    朱淑真和李清照同为宋代著名女诗人、女词人。同属于婉约派词人。均擅长写闺房中的喜怒哀乐。展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历程。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