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介绍一下沈从文的人生经历?
原创

能否介绍一下沈从文的人生经历?

好文

热门回答:

看过许多情诗。听过许多情话。最喜欢的却还是沈从文的这句:

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许多人知道沈从文。都是从他的情书。他和张兆和的爱情故事开始。一段害羞内敛的乡下小子爱上城市里的“白富美”的故事。一颗用几百封情书赢得的女人心。一段共度患难时光、生死相依的爱情。

但沈从文的人生。其实远比这段爱情更加传奇和跌宕。

一个来自湖南乡下、小学都没毕业的小子。自学成才成为文学大师。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历经新旧时代交替的残酷。两次自杀。却靠对美和善的信念。顽强活下来。到老都热爱生命;一个70岁。翻到妻子40年前写给自己的第一封信。会哭得像个孩子似的温柔男人......

知道了这些。我们才算真的认识了沈从文。

-01-

痴情人

情书写得最好的男人

沈从文对张兆和。是一见钟情。

据他们的儿子沈龙朱回忆说。一次沈从文看见兆和在操场上边走边吹口琴。走到操场尽头。兆和潇洒地将头发一甩。转身又回走。仍是边走边吹着口琴。动作利索。神采飞扬。也许正是这一瞬间抓住了沈从文的心。一见钟情。

穿着运动服的张兆和

沈从文一生喜欢“小兽”一样充满活力的姑娘。此后他小说里的女孩儿都是兆和的化身。黑黑的脸、黑黑的美貌、黑黑的眼睛。甚至专门写过一篇小说《三三》。而这正是他对兆和的爱称。

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第一封信只有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此后四年。几百封信。高质高产。每封信都很长。放到邮局寄送都是要超重的。

最开始。兆和受不了信里这些“肉麻”的话。去找校长胡适评理。没想到这些才华洋溢的信打动了校长胡适。他忍不住为沈从文说话:我看他是顽固地爱着你哟;也打动了兆和的姐姐允和。她觉得沈从文幽默有趣;

天长日久。这些信也打动了十几岁的女孩兆和。纵然她的个性是如何的冷静、理性。后来她甚至忍不住在自己的日记本里抄录下来这些情话。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我们相爱一生。一生太短。

多年后。有人问张兆和。你到底喜欢沈从文什么呢?张兆和说。没办法。他情书实在写得太好了呀!

沈从文、张兆和晚年

此后的一生。二人经历战乱的颠沛流离。文革时期的打压和困难。虽然有过不理解和摩擦。但始终相濡以沫。直到死亡将他们分开。

-02-

天才作家

小学没毕业到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除了爱情。沈从文更重要的身份。是天才作家。

胡适最早发现。他的作品里有单纯自然的人性之美和精雕细琢后的诗意铿锵。认定他是一个天才。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说。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花了20年把沈从文的所有作品翻译成瑞典文。

冯唐说。只上过小学的沈从文比现在一百个博士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还大。体会中文的美。沈从文是必须要读的。

在那个白话小说刚刚兴起的时代。沈从文的语言自成一派。小说《边城》、散文《湘行散记》让人耳目一新。文字细腻、流畅、有古味、简洁准确。

他的小说写得像散文。有水一样的感觉。看似随意。其实背后有很深的讲究。汪曾祺回忆说。沈从文曾告诉他写文章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在万千词语中挑出最准确的那个使用。

代表他的语言和思想的高峰作品《边城》。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华文小说100强”第2名。力压张爱玲的《传奇》和钱锺书的《围城》等大作。

在民国时期。有一种说法。说沈从文是中国的托尔斯泰。其实这两人有很多的不同处。但有一个共同点:都对底层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

沈从文爱写船夫、妓女、农民、最下等的士兵。如《边城》《丈夫》《柏子》。写的都是这些普通的底层人民;

而且。不同于大多数中国现当代作家。把这些人当成国民劣根性的象征。沈从文一生都对这些普通人怀着温情。他觉得底层人民身上有最本真的善良、纯真。有生活的智慧。甚至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写这些人的生活和心性。

-03-

赤子之心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沈从文出身乡野。他一生都受惠于这段经历。性格和作品里有股自然的纯真和野趣。

小时候他不爱读书。总是逃学。去山上看鸟、爬树、捉蚱蜢、采药;去水里游泳、钓鱼、猎狐、泅水过河;去街上。看卖菜的小贩。看打铁的大叔。看打渔的船夫。自然的一切让他看不够。

14岁。他去军阀军队中当了一个童子兵。生活艰苦。提刀弄枪。过上了刀头舔血的日子。看过砍头。收过朋友的尸。见过12岁的孩子挑着父母的头颅......

生活的苦难。生死的无常。他过早成熟。但其个性柔软又倔强。敏感又宽厚。将无数的黑暗。经过自己内心的消化。转化为温柔和悲悯表现出来。

一个什么背景、学历都没有的20岁青年。只怀揣着写作的梦想。他在北漂初期受尽艰辛。生活艰苦。但培养了“安忍静虑”的定力。此后面对文革这样的事情。仍能勉力向上。专心研究中国民间文物。写成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想为国家努力留下些东西。

晚年将近80岁。沈从文去美国讲学。兴致勃勃。像个小孩子一样。眼睛里闪着光。对许多新事物兴致勃勃。完全看不出他是经历过文革的人。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沈从文去世的时候。他的妻妹、民国著名才女张充和在美国得知消息。为他写了这四句挽联。16个字。在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看来。是对沈从文一生为人、作文的最贴切写照:

沈从文一生勤于写作。留下文字足有500万字。多如星斗。远超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一生怀有一颗金闪闪的赤子之心。对生活对别人从不抱怨。慈悲又谦虚。柔弱又坚韧。

其他观点:

在中国文坛有这么一位奇人。

他只有小学学历。却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文学大家;

甚至连续两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诺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曾透露。若不是因为他逝世。

中国拿到这个奖的时间能提前24年;

他写过最动人的情话:

“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十个字。却万分动人。

他就是沈从文。你读过他的《边城》。

一定记得他写的翠翠。

没有“大师”称谓。亦无“博士”头衔。

他说:“我只是个乡下人。”

今天是他去世29年的日子。

人们喜欢他。

就是喜欢他身为“乡下人”的楞劲和单纯。

他用自己喜忧参半的一生。

为我们守护了心灵的净土、

热烈的爱情和向往的生活。

▲ 1929年初夏。沈从文于上海留影。

1

北漂青年

“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1902年。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凤凰。和许多小镇青年一样。尽管家里和学校都管得很严。但他还是顽劣、逃学。一心想着去看外面更丰富、灵动的世界。对他来说。那才是一本“大书”。

母亲无奈之下。把15岁的沈从文送进了兵营。在战乱年代。他却在兵营发现了文学梦。5年后。沈从文就毅然脱下军装北上求学。他愣愣地说:

“我要进到一个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

▲ 1922年。沈从文于湖南保靖军队中。

时代虽然不同了。北漂青年的追梦心和苦涩其实一直没变。

他梦想考上名牌学校。可北京人才济济。他处处碰壁。他北大考不上。只能旁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面试官看到他只有小学学历。连标点符号都用不好。直接给了0分;好不容易考上了中法大学。却交不起28块钱的住宿费……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窝在北京酉西会馆的一间逼仄潮湿充满霉臭的小屋。拼命写作赚稿费度日。每天吃两三个馒头。一点小咸菜。这是一间由贮煤室改造而成的小屋。他苦中作乐地叫它“窄而霉小斋”。

▲ 1977年。沈从文在北京小羊宜宾胡同的“窄而霉小斋”。

1924年冬季的一天。天气异常寒冷。沈从文还是照常趴在书桌上写作。他只穿着一件单衣。腿上盖着棉被。双手冻得红肿。一边还在流着鼻血。

这时候有一个人推开门。见到这个将自己裹得奇形怪状的年轻人。赶紧解下自己的淡灰色羊毛围巾。拍拍上面的雪花。戴在他身上。

“我是郁达夫。我看过你的文章。你要好好写下去呀。”郁达夫是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而来的。那个时候的沈从文穷困得连日子都过不下去了。

▲ 郁达夫(左)与沈从文(右)

那天。沈从文说了很多。说到美丽的湘西小城和那里淳朴可爱的人们。还有他一直坚持的文学梦。

谈到中午。郁达夫请沈从文到一家小饭馆吃饭。两人花了一元七毛多。临走前。郁达夫把围巾和吃饭找回的三块多都留给了他。沈从文想到自己第一笔稿费才7毛。回到家中感动得大哭起来。

郁达夫回去之后写下了著名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给沈从文。也给所有北漂的文学青年。又同情。又批评他们只知道一纸文凭。却不懂得干点其他事情解决温饱。

沈从文一下清醒了。

▲ 1948年夏。沈从文于北京大学宿舍。

在郁达夫的介绍下。他终于在《晨报》登了第一篇文章。后来他的作品陆续发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下人开始以“黑马”之势逆袭。成为了当时的文坛奇才。

他勤奋地写。不到20年的创作生涯里。他是同期作家里作品最多的一个;他实在地写。他的文风淳朴、笔墨简练。写出来的人物特别真实。

终于。胡适说他是“中国最有希望的小说家”。徐志摩说其作品“不是写成的。是想成的。值得反复读5次。”

他有乡下人的韧劲。所以吃得了苦;

他也很“赤诚”,所以能用笔构建、守护那个清澈的“湘西世界”。

也只有赤诚的人。才能在苦涩中。拨云见日。

▲ 沈从文抗战前于北平留影。

2

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前些天。《朗读者》主持人董卿说。她最喜爱的一句情话。就是沈从文说的:“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

1929年。沈从文离开北平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了学生张兆和。

和《边城》里的翠翠一样。张兆和也有一股返璞归真的美。沈从文渴望这份纯洁自然的爱。要将一腔纯粹的爱恋倾诸笔端。

▲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今为湖南凤凰)。

有一天。张兆和收到了老师沈从文的信。只有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接着第二封、第三封……源源不断。可是出自名门的张兆和对这个来自湘西的“乡下人”并无太多好感。

有一回。沈从文在情书中写道:“我不仅爱你的灵魂。也爱你的肉体。”这让张兆和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侮辱。捧着一大叠情书跑到校长胡适那里告状。

▲ 1934年春。沈从文和夫人张兆和于北平达园。

谁知胡适看了信。反而对沈从文的文采大加赞赏。呵呵一笑劝她说:“他顽固地爱你!”张兆和带着倔强和傲气脱口而出:“我顽固地不爱他!”

让张兆和从“顽固地不爱他”到最终接纳他。沈从文用一封封滚烫的情书表达了四年。

他给张兆和的弟弟讲故事。和她的姐妹聊天。他的亲和和赤诚赢得了张家所有人的好感。张兆和的态度也渐渐有了转变。沈从文临走时叮嘱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兆和在征得父亲的同意之后。偷偷给沈从文发了一封电报。写道:“乡下人。喝杯甜酒吧。”邮局的人看了。觉得内容太怪。像密码。就不给发。张兆和涨红着脸解释了半天才给发。

▲ 1933秋。沈从文与张兆和于北平达子营新房。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平中央公园成婚。长达四年的苦恋。终于结出了果实。而那一封封情书。浸着甜酒的香气。从南飘到北。山远水阔。

他用痴情的笔。赢得了自己的爱情。

执着而深情的情书。飘过了战火连绵的枯槁岁月。开出了馥郁芬芳的花。



▲ 晚年的沈从文和夫人张兆和。

3

我只是个乡下人

“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內容复杂。分量沉重。”

从湘西到北京。从乡间到城市。从士兵到作家。沈从文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艰辛。始终融不进大城市的他自称是个“乡下人”。写的最好的自然也是他心目中的“乡野文学”。

他笔下的乡野人物。说最粗野的话。却有着最纯洁的灵魂。要哭则哭。要歌则歌。没有虚伪与矫情。不懂阴谋与算计。用活泼的生命。挥洒着淋漓的元气。那么得真诚与强烈。

生活。本就该保有一份乡野和纯真。

▲ 1932年。沈从文在青岛国立山东大学教书。

而他自己也是一个自然朴实、老老实实的“乡下人”。据说他第一次走上大学讲台时。发现整个教室都坐满了人。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呆呆地站了十几分钟。幸好台下的学生没有起哄。都在静静地等他开口。

为了缓解尴尬。他急中生智。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他准备了好几天的讲义。一个多小时的内容。结果慌乱中只花了十几分钟就讲完了。剩下的时间。他不知道该讲什么好。这么腼腆自然的沈从文实在有趣。

▲ 1961年。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讲授古代丝织品知识。

沈从文一直想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然而时代却与他的理想背道而驰。

1948年。他被定性为“桃红色的反动作家”。他自此不敢写小说了。内心无比痛苦。两次自杀未遂。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但他终究没有被击垮。写不了小说。就转向中国古代史与文物研究。竟也成为一个文物研究者。他身边的朋友都不理解他。纷纷离他而去。

但他仍旧坚守着他内心纯粹的信仰。在研究中仍见趣味。仍觉快乐。

▲ 1951年。沈从文在北京历史博物馆敦煌文物展陈列室门前。

▲ 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陈列室做解说员。1959年摄。

沈从文最关心的是当时不被当作文物的扇子、马鞍、镜子、衣物、杯子等日常用品。他还专门为淘买来的“废品”办了一个展览。因为他觉得这些物件背后。都有劳动者的创造和故事。

▲ 1956年。沈从文在湘西研究少数民族绸缎服饰。

▲ 1956年。沈从文在湘西吉首和苗族歌手等合影。

沈从文后来耗尽心血写成了著名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读服饰研究。也能读到他的“有情”。他说:“真的历史是一条河。从那些事物里。我看到了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

他写乡野。写物件。关心着人的创造、劳苦和情感。

可是自然乡野越来越少。有故事的物件淹没在尘埃里。纯真朴实仿佛无处可归。

他用人性的笔。守住了生活本该有的样子。


▲ 1981冬。沈从文夫妇和助理王序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样书前合影。(王亚蓉摄)

这么一个纯粹自然的“乡下人”。写着散发着乡野气息的自由文学。从没想过站队。一直被冷落、排挤。甚至遗忘。他去世时。国内新闻一点声音都没有。巴金一连几天翻看京沪报纸。找不到老友的名字。

1988年。沈从文第二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资深评委马悦然认为沈从文这次很有可能拿奖。但当他得知沈从文逝世的消息。哭着走出了会议室。

▲ 1978年冬。沈从文在北京友谊宾馆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补充定稿(王亚蓉摄)

沈从文的一生大起大落。晚年时一直念着想要回到湘西。根据他的遗愿。他的骨灰在家人的护送下魂归故里。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片他曾经誓死守护的边城净土。如今要来永远守护这个纯粹自然的乡下人。埋葬他喜忧参半的一生。

▲ 沈从文1972年照。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其他观点: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多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句清新淡雅的表达。被很多人奉为最经典的情话。

比话更动人的是。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

初遇张兆和时。她还只有十八岁。而他26岁。

他是讲台上羞涩木讷。不善言辞的老师。而她是坐在台下听课的女学生。

由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都是自学。沈从文并不擅长讲课。所以第一节课就洋相百出。

站在讲台上一个字也讲不出。最后干脆直接对着黑板讲。

他万万没想到。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张兆和是美丽的。她的美不惊艳。但是很独特。

她皮肤黑黑的。还有点婴儿肥。并不是当时的主流美人。

甚至连张兆和的父亲都说。他家最美的应该是大女儿。

但张兆和浑身散发的青春气息。以及健康野蛮的美。是秀气的淑女所不能比拟的。

张兆和生性聪慧。曾夺得中国公学女子全能第一名。被广大男生雅称为“黑凤”。“黑牡丹”。

名气比同样出挑的两位姐姐高很多。

她也因此有很多追求者。有不少男生给她写情书。但她都不予理睬。还把这些追求者做成了编号。“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

一次。张兆和在操场上边走边吹口琴。走到操场的尽头。张兆和潇洒地将头发一甩。转身又回走。仍是边走边吹口琴。但是动作自然。神采飞扬。

这一幕正好被路过的沈从文看见。他的心彻底沦陷了。

爱意萌动的青春岁月。喜欢一个人。就是这么简单。

也许是一个回眸。一个动作。也许是你恰好像极了我梦中的女孩。

生于古色古香。河水萦绕的湘西古城。沈从文骨子上喜欢淳朴。自然。不加修饰的人事物。尤其喜爱那原始野蛮的生命力。

这也是他喜欢张兆和的本质原因。

就这样。沈从文也加入了追求张兆和的大军。被编排为“癞蛤蟆十三号”。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收到老师的情书。张兆和有些惊讶。但是她看完还是没有回。

张兆和的沉默并没有让沈从文退缩。相反。他愈挫愈勇。一封情书接着一封情书地写。深情的话一句接着一句。密集而无法招架。

后来校园里传出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如果追求不到张兆和就要自杀。情急之下。张兆和就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

当时的校长就是胡适。

张兆和拿着信对胡适说。老师老是对我这样。原以为校长会向着自己。没想到胡适说。他非常顽固地爱着你。张兆和立马回一句。我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甚至还要帮沈从文说媒提亲。张兆和连连打断。

没有得到校长的帮助。她只好一如既往地接受沈从文对她的感情浇灌。一封又一封。马拉松式地疯狂烂炸。

张兆和不是没有一丝一毫感觉。只是面对沈从文的热烈。她更加理性。她认为爱情只是霎那。过后还是归于平淡和冷漠。

但是她这个理性的姑娘。内心还是裂开了一道缝。用来接纳沈从文。他终于看到了希望。

她赞他信写的好。处处为人着想。一片心肠还是可怜可敬的。

事情有了转机。但是进一步发展还是因张兆和家人的推波助澜。

1932年夏天。大学毕业后的张兆和回到了苏州老家。沈从文带着他买的礼物敲开了张家的大门。

接待他的是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她告诉他三妹去图书馆了。让他进来等。沈从文听完说了声“我走吧”就走了。

张兆和回来后。二姐就把她骂了一顿:你假装用功。明明晓得他要来。

张兆和说:我就是用功。哪晓得他这个时候来啊。二姐张允和让妹妹大大方方地把沈从文请到家里来。张兆和终于鼓起勇气请回了沈从文。

二姐很喜欢沈从文。张兆和的弟弟也喜欢沈从文。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张兆和的选择。加之。张父的“儿女婚事。他们自理”。

他们在一起几乎没有阻力。

之前。沈从文害怕张父不同意。还托二姐询问他的意见。如若张父同意。让她回信给自己。好让他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

结果张父非常开明。姐妹俩就去邮局给沈从文发了电报。说。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

这场持续了四年的恋情。终于有了结果。才子佳人。一切都很美好。

一个在教书。写作。一个在图书馆工作。生活和工作。都既稳定又幸福。

他叫她三三。她叫他二哥。信中的两个人。情浓意蜜。

但凡文人。大都至情至性。缠绵多情。而又在心理上依赖。一旦遇到一个懂自己的女人。会付出全部的柔情、浪漫。

1934年的张兆和。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他的男人一路坐船。一路思念。一路写信。就如船下哗哗流淌的沅江水。甜蜜清澈。不仅如此。他还带了相机。带了彩笔。一边拍照。一边在膝盖上写信。

他恨不能把张兆和装进他的口袋里。时不时拿出来吟唱一番。

他把对她的思念。柔情。写进了《边城》。写进了《长河》里。

那个不谙世事。执拗纯真的少女翠翠。还有“黑中俏”的夭夭都有她的影子。

可是如此甜美的日子却只是刚开始那两年。当浪漫的爱情走向实际的婚姻。

尤其是当两个孩子出世后。他们的生活便陷入了困顿中。

张兆和是现实的。务实的。而沈从文是浪漫的。

他渴望的婚姻除了有平淡的幸福。更应该是精神的琴瑟和谐。

但是张兆和不是文艺青年。她对他是不甚了解的。更别谈精神的交流。

她自始至终都是被动。无论是恋爱。还是嫁给他。而沈从文期冀的是热情。主动应和。

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产生了分歧。

或许他们原本就不是一类人。看上去是般配的才子佳人。但也只是形似。而神不似。

张兆和本质上不是他笔下不顾一切。爱情至上的翠翠。她是理性的。并不是他灵魂上契合的女孩。

正如胡适说的那样:“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用错情了”。

张兆和晚年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这是垂垂老矣的张兆和对沈从文忏悔。

这也说明了。年轻时的他们是有内在矛盾的。

沈从文是浪漫的。也是多情的。他曾说:“打猎要打狮子。摘要摘天上的星星。追求要追求漂亮的女人。

在婚姻中不顺畅的他。在婚姻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她是高韵秀。笔名高青子。人称“福建玫瑰”。

高青子长得的确很美。是一个文艺女青年。一张白白的娃娃脸。身材高挑。打扮洋气。一见陌生人就羞怯地笑。给人一种优雅而脆弱的印象。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朋友的熊公馆。

沈从文眼睛一亮。攀谈之。才发现。她竟然是自己的粉丝。非常喜欢他写的小说。对他的作品和小说里的人物颇为熟悉。两人相谈甚欢。沈从文终于找到了知音。

一个月后。沈从文再次来到熊公馆。这一次。他是彻底爱上了高青子。

高青子一直对他有意。也很崇拜。这次见面。她更是用尽了心思。

她穿的衣裳是仿照沈从文小说《第四》中女主角的服饰。外人看不出来。但是沈从文一看便心知肚明。

她身材苗条柔软。优雅多姿。关键是对沈从文很热烈。很渴望。

她不仅聪慧。还心思细密。不仅理解他。自己也颇有才华。她的作品《紫》。沈从文看后连连点头说写的很美很好。

高青子自己也很痛苦。他爱上了才华横溢的大作家。但是他结婚了。还有了孩子。

沈从文跟她一样痛苦。但是他选择了坦白。

坦白他对高青子的爱慕和喜欢。他将自己的感受说给了张兆和听。张兆和又意外。又痛苦。又不解。两人开始了争执和争吵。

随后1937年。抗战爆发。沈从文。张兆和和两个儿子。先后来到了昆明。

不久。高青子也来到了昆明。并在沈从文所在的西南联大当图书管理员。

他们的往来更方便了。交往也更加密切了。

张兆和痛苦归痛苦。她还保持着理性。她不会为了爱情。为了精神上的爱与不爱而纠结。她是明朗而干脆的张兆和。她在意家庭的完整和自己的孩子。

于是她托人给高青子介绍对象。以挽回丈夫。

而沈从文。对张兆和当然是爱的。只是他渴求的太多了。只是他们结婚了。她变成了一粒饭黏子。而那个女人变成了窗前明月光。

当高青子像流星一样匆匆划过天空。他的生活。依然又回归到了现实。

1941年。高青子离开了西南联大。嫁了人。他们从此断了联系。

1946年。沈从文为纪念和张兆和结婚十三年创作的同名小说。《主妇》。他在书中写道:“和自己的弱点而战。我战争了十年。”

这话很明显。对于高青子。他最终克制住了自己的情感。他们的相识正好是1935年。算起来整十年。

现在外界评论沈从文。有人说他是渣男。但其实出轨是对婚姻的倦怠。而疲倦是人的常态。

但是他能为了婚姻坚守。努力和自己的缺点战斗。最终和张兆和相伴相守到老。

这种有过瑕疵。有过挫折的爱。不也是可歌可泣的吗?

婚姻的波折只是沈从文波折一生的一部分。

他的人生也是跌宕起伏的。痛苦和失意绵延千里。缠绕一生。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普通人家。

因为家境贫寒。十五岁时。他不得不去家乡一个土寨当兵。以便有口饭吃。

在那里。他过了5年半兵半匪的痛苦。担惊受怕的生活。但也是那时。他游遍了沅水水域。水滋养了他的性情。对他以后的写作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颠肺流离的日子里。沈从文唯一没有放弃的就是读书。

所以他不会甘于当兵。他要寻找他的梦想。他要找寻他人生的意义。

20岁那年。这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20岁之前他是被动的。沉睡的。为了生存而活着的。20岁之后。他开始清醒了。他要追随自己的内心而活。

1922年。单薄但心怀热血的他。来到了北京。

他想在北大接受教育。学习。但是只有小学教育的他。并没有通过大学入学考试。他只好在北大当旁听生。一切靠自己自学。

这段时间。他住在会馆里。会馆是旅居他乡的同籍人自发捐资修建的。管事的正好是沈从文的一个亲戚。所以他可以白住。减轻了些生活压力。

如此。生活还是很艰苦的。在这个狭小的房间里。他一边去北大蹭课。一边没日没夜地写作。

北京的冬天又干又冷。还经常会下起鹅毛大雪。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沈从文。买不起棉袄。也升不起炉火。冻的瑟瑟发抖。

此外。他吃的也是极为俭省。每日就是馒头就咸菜。

外冷内饥。前途一片漆黑。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依然生命如火般对待写作。

走投无路之际。他给北京的作家们写信。推荐自己。

当时在北大执教的郁达夫很是欣赏他的才华。于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郁达夫推开了沈从文的门。

但见一个身穿单薄外衣。用棉袄裹着两腿。用冻的红肿的手正在写作的沈从文。

也许是文人的心心相惜。郁达夫心酸地湿了眼。他连忙把自己的围巾给了沈从文。并带他吃了顿饱饭。饭钱一共花费了一块七。郁达夫将找回的三块三毛悉数给了沈从文。

回到住处。沈从文不禁大哭了起来。雪中送炭总是最温暖的一举。

后来在郁达夫的帮助下。他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丁玲创办了杂志。

生活和工作慢慢好转了起来。

但不幸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沈从文一次都没有被落下。

1949年。沈从文被赶下北大的讲台。为了避免纷扰。他封笔去历史博物馆当了讲解员。

一个天才的小说家。正写的顺风顺水。心里装着好几部鸿篇巨制。但是此后的三十年里不敢写。不能写。心里该是一种怎样的苦楚。

这就像让鸟儿不能飞翔一样残忍。

好不容易平静了下来。文革时期。他更是被派去打扫女厕所。对于一个已经是一把年纪的文学老人来说。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侮辱。

一次次来势汹汹的打击。使忧郁过度的沈从文陷入病态迷狂的状态。他不断念叨。“会湘西去。回湘西去。”

他也曾绝望地两度自杀。但都被救了下来。

可以说。沈从文的一生受尽了委屈。这也造就了他谦逊。坚韧不拔的性格。

和他的生活经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文笔是温柔似水的。是隽永朴实的。

他一生作品无数。是少有的高产作家。

1988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沈从文。但因为他在同年已经去世。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

但是这并不影响沈从文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正如他的墓碑中写的那样:“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勤奋简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后辈学习的楷模。

作者:rose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退到无路可退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58:33

    从文,自己的,胡适,湘西,乡下人,诺贝尔,他是,的人,中国,的是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58:33

    没想到大家都对能否介绍一下沈从文的人生经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58:33

    看过许多情诗。听过许多情话。最喜欢的却还是沈从文的这句: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