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读过汪曾祺吗?你最喜欢他的哪部作品?
原创

有人读过汪曾祺吗?你最喜欢他的哪部作品?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鹦鹉史航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这话我是极其赞成的。要说这世上让我找一个人和他玩一辈子。我想最好就是汪曾祺。

汪曾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外界封他:“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贾平凹说他: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黄裳曾说他:他的一切。都是诗。

梁文道说他的文字:就像一碗白粥。熬的刚好。

这话我都赞成。不过我更愿意把他当做身边一个极其可爱好玩的老头。像一个忘年交的邻居、像朋友、像父亲。

毫无疑问才子一枚

汪曾祺首先是毫无疑问的才子一枚。还是那种旧时的才子。带点纨绔子弟的放荡不羁。

小时候衣食无忧。锦衣玉食。家里请着好的私塾先生。有才华的祖父、父亲膝下成长着。书画皆通。从小到大。国文总考第一;画画好。美术老师常让他替同学们改画。自幼就有才子气。

患着疟疾呢。还是考上了当时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的文学系。投入最喜欢的老师沈从文名下。到了大学。也是风云人物。各种老师宠着、赏识着。

上杨振声的现代文学课。他交了一份很短的报告。杨先生看了。当堂宣布他期末免考。听说他爱画。就邀他到住处。给他看自己收藏的画册。

  

闻一多的唐诗课。汪曾祺替同学交作业。写了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大意说盛唐的诗人们在白纸上画画。晚唐的诗人们则在黑纸上画。故色彩特别浓烈。闻一多看了。大为激赏。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

沈从文更是欣赏他。给过他的习作120分(满分一百)的高分。还到处推荐汪曾祺的文章。说他写的比自己好。

汪曾祺也极为喜欢沈从文。晚年曾不无自豪地说:“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

汪曾祺还参与过样板戏《沙家浜》的改写。那句阿庆嫂著名的唱腔“时过沧桑。人走茶凉”就出自汪曾祺之手。

爱吃爱酒爱花的老顽童

汪曾祺还特别“贪得无厌”。他贪吃。贪喝。贪看。贪玩儿。我从来没见过有人像他这样对生活有这么大兴趣。

他特别爱喝酒。喝起酒来。从不会一口一口抿。而是痛饮。一喝一大口。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汪曾祺经常逃课去喝酒。一天夜里喝麻了。瘫坐马路边。沈从文路过瞧见。以为是个生病的难民。一看。居然是汪曾祺!连忙把他扶回宿舍。中国文学史上两位大师。踉踉跄跄在夜路上走。想来真是好好笑。

晚年因为疾病缠身。医生给立了很多规矩。不能吃肥肉。不能抽烟、喝酒。油炸食品也不行。——这可怎么活?“但他不是个容易沮丧的人——幸好有天下第一的豆腐。我还能鼓捣出来一桌豆腐席来的。不怕!他这样给自己打气。”

1997年5月16日。离世当天。他想喝口茶水。他对小女儿说“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但龙井尚未端来。他就已离世。

他还好吃。简直吃尽四方。从家乡高邮的鸭蛋到北京的豆汁儿。湖南的腊肉。江南的马兰头、朔方的手把肉。还是故乡的野菜、他乡的菜肴。所有的东西。经他写出来。就算刚吃过算。我都超想吃。

对草木。他也有情意。还是少年时。他就有心发现家里的园子里什么花最先开。祖母佛堂里那个铜瓶里的花也常常由他来换新。才25岁。写过的文章里提到的花草树木种类数量。简直堪称博物学家。

他还喜欢唱戏。在西南联大时常唱后来放弃是因为——“牙齿陆续掉光。撒风漏气。”然后还喜欢画画。直到40岁时。他还想改行去当专业画家。

还爱做菜。他的手艺在当时文艺圈子中很有名。当时每当有港台作家或外国人来采访汪曾祺时。中国文联索性安排客人在汪曾祺家吃饭。

作家聂华苓访问汪曾祺。汪曾祺为其做了道扬州菜——大煮干丝。聂华苓不仅吃完了干丝。连汤汁也喝得精光;还有人吃完后将剩下的菜“兜着走”。说是外面吃不到……

独创一派的文体家

汪曾祺的文字。大家都知道是独特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语言最好的作家有谁”这种问题的答案里。他总是能名列前茅。

曾有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没什么。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他的句子大都短峭、平实、朴拙。文字直白冲淡。像在水里洗过一样。干净。

真喜欢看他晚年写的西南联大的那些故事呀。

汪曾祺写过很多沈从文。我因此才知道沈从文是怎么过日子的。怎么叹气怎么高兴。

他说沈从文读过很多书。却从不引经据典。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讲话。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但只要你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就会受益匪浅。“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写当年和梁思成、林徽因毗邻而居的金岳霖。看到林徽因瘦的不成样子。为了让林徽因尽早恢复健康。在门前的空地上喂养了十几只鸡。“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

真是各个个性不一样。却又都可爱得紧。让人对那个时代、那样的生活、那样的师生朋友情谊心向往之。

可能大家更记得《受戒》。记得小和尚明海和英子的烂漫。在一个充满诗意的水乡里。一个小小的庙旁。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小女孩儿之间产生了懵懂的爱情。有如世外桃源般至纯至美。

汪曾祺的小说文字总是这样。让人感觉到人性的美。但是汪曾祺牵挂的又不光是美。他只是觉得。经常提到美。会让他的读者心软。心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老顽童黄永玉直接表示:“我一直对朋友鼓吹三样事:汪曾祺的文章、陆志庠的画、凤凰的风景。”

其他观点:

最喜欢汪曾祺地《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

八九十年代的童年尚无手机可言。长辈忙着把被褥抱到院子里的绳上铺开晒太阳。娃娃们则忙着在泥土地上进行地毯式搜索。一朵在地砖缝隙间伸展开来的小花。足以让一个孩子兴奋良久。只是这种生活赐予的最简单的快乐。已经逐渐被现代人抛之脑后了。

作为一本着眼于“吃”的散文集。《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一书收录的。正是这种“缝隙中的惊喜”。它由汪曾祺和汪朗父子二人携手写就。谈的是食事儿。蕴的是生活。

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是典型的传统文人。能作诗。会写字。善画画。而且。还烧得一手好菜。据汪朗爆料。“老头儿”最拿手的菜有仨。大煮干丝。拌菠菜墩和红烧肘子。

这个喜欢看杂书、写杂文、吃杂食的“三杂”老头儿。写了很多跟吃喝有关的文章。每一篇居然还都有独特的味道。更妙的是。如果你如品菜般一点点细嚼。还能咂摸出丰富的生活味儿来。比如他在《口味》一文中写道。“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怎么样?一个晒着太阳窝于躺椅之上。半闭着眼睛挤兑你的老顽童形象。是不是瞬间就霸占了你的脑海?

不过。仔细一琢磨。汪朗给老头儿的“三杂”评价当真甚是贴切。汪老在《活着。就得有点儿滋味》一书中的文章写的也够杂。先不说他分地区、分类型、分口味地把多种吃食进行了一一介绍与点评。单说他这些美食文章的结构也够杂。他经常聊着聊着美食。突然就串场到生活中去了。

比如他在《泡茶馆》一文中。先是一本正经地追溯茶馆的起源。细聊茶馆的变迁。甚至还一时兴起讲起了茶馆轶事。然而话锋一转。他就把茶馆就跟文学搅到一块儿去了。至此。这个一团和气的“老头儿”。就开始兜售他的生活理念了。比如要发掘生活细微之处的转变和人性的善良。比如要发掘那些生活中存在的但大家往往会忽略的美好……

汪朗对此的评价是。“他的作品读起来很舒服。看似简单。有时候琢磨起来发现这老头也一肚子坏水。他的文字看起来不动声色。仔细想想挺有意思的”。生活中的汪曾祺与儿子及家人的关系也是如上述般随和甚至随意的。而这种宽松的环境。反而让他的一些性格、对生活的认知等。在儿子汪朗身上得到了传承。

这种相似与传承。在《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一书中体现的颇为明显。 比如汪曾祺著有《豆腐》一文。汪朗就紧跟着写了一篇《考察臭豆腐》。如同一场隔空对谈。各抒己见、各“执”己见。明明是对同一事物倾注了感情。却非要试图争出个高低。

这种对谈。像极了一个小孩儿跟一个老小孩儿的争执。小孩儿一轮轮地发动总攻。老小孩儿见招拆招。最后老小孩儿一跺脚。丢下一句“你们要对我态度好一点哦。我以后可是要进文学史的人”。然后一甩袖子暂且撤回房间憋大招去了。

以上就是你可以于本书中体会到的美好。一对在生活的缝隙中都能发现美好的老小孩儿。一对倡导“杂”生活的文坛领军人物。以及一对让人于字里行间见证生命与传承魅力的父子。

其实汪曾祺的一生并非均如他笔下的文字一般单纯而美好。相反。他经历过不少苦难。然而。他在作品中极少言及。反而致力于传递生活的美好。《活着。就得有点儿滋味》一书。更是以食喻事。竭力告诉大家“虽然生活中存在种种不济。但仍然有美好的人或事物存在”。这些美好大多不动声色。却一直存在于你的周围。一低头就能看见。

其他观点:

最早知道“汪曾祺”这个名字。是从《连环画报》上。那时候。我家连续好多年都订这杂志。每至年底。爸爸用铜丝把全年的杂志订起来。就成了自制的合订本。

1984年第8期的《连环画报》。刊载了汪曾祺的小说《陈小手》。绘画者是朱新建先生。

这组画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汪曾祺”“朱新建”也成了我念念不忘的名字。

但是。从小学到初中。所处的环境特别闭塞。镇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柜台里摆的不过是养猪养鸡织毛衣的书。

1992年。从一本中学生读物上看到汪曾祺先生的两篇短文。爱不释手。那本杂志是借同学的。我用一本《天方夜谭》跟人换来。珍藏至今。

有机会去书店。总要留心有没有他的书。可是小地方知道汪先生的不多。估计书店里进货的人也不会放在心上吧。

也是在语文杂志上。看到有拿来做阅读材料的《天山行色 》片段。赶快抄到笔记本上。流行抄写歌词、优美文段的年代。人人都有各式各样的笔记本。用心抄写的文字旁。还有影视明星的贴纸。

买到第一本真正的文集。大概在1995年。从一家小书店的一个角落里找出一本《草花集》。店面兼做厨房。所以书架上也一股饭菜的味道。

抑制不住狂喜。生怕老板不肯卖——怎么可能呢?

这本书在我的课桌里待了整整一年。天天翻。所以写沈从文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和《老董》《闹市闲民》等文章实在太熟了。

高考后的暑假。在新华书店终于等来一本崭新的《矮纸集》。

《矮纸集》以小说的故事发生地分辑。算是一本“大综合”。很多名篇在其中。

多年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的编校实在粗疏。它甚至导致很多错误延续在后来各个版本中。上大学之后买书方便多了。漓江出版社的《汪曾祺自选集》是读大一时买的。第六次印刷本。黄绿色调的封面。后来还有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去年属马》。汪先生1997年去世。这本书差不多是他最后的集子了。我这些年来搜集的汪著。基本也是以1997年为限。他生前出版的书尽量搜集。之后的就无可无不可了。因为非为单纯阅读。新编的书于我意义已经不大。我的第一本《晚饭花集》是从网上竞拍得来。那本书的信息现在还在。28元。有网友留言“好贵”。当时确实不算便宜。

难得见到满意的品相。就顾不得了。

那是一本馆藏书。但是估计没多少人翻阅。除了有印章。都挺好。

后来注意到《晚饭花集》的封面稍有不同。有些封面上“汪曾祺”名字旁有几个黑色的圆点。买到这一种才发现。版权页上也有错。印刷时间直接印到了1995年(实为1985)。

似乎有黑点这种错版量比较大。没黑点的大约是后来补印或留给作者的。

汪曾祺先生1985年6月给人的一封信中说:“《晚饭花集》早该出来了。出版社搞了一个荒唐的错误。把封面上作者的名字印错了。不是‘汪曾祺’。而是‘常规’。真是莫名其妙!现在只好把印出的书的封面全部撕掉。重印。重订!这一拖恐怕又得两三个月。”

幸运的是。封面印着“常规”的错版我也买到了。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是汪先生最重要的两种小说集。《蒲桥集》则是最重头的散文集之一。

读高中时在学校的图书馆借阅过贾平凹的《抱散集》。《蒲桥集》与之同属于一套丛书。小小的开本。装帧蛮讨人喜欢。

《蒲桥集》封面的两段话是汪先生自撰的广告:“齐白石自称诗第一。字第二。画第三。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比小说好。虽非定论。却有道理。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第二版开本变大了。换了封面。但这两段话还在。港版的则没有了。

北师大版的《汪曾祺全集》。是1998年出的。那时候了解新书信息。除了逛书店。只能从报纸杂志上看。

大学同宿舍睡我下铺的兄弟。也很喜欢汪曾祺先生的书。每次去图书城。都要一家一家问:有没有《汪曾祺全集》?记得那套书定价是两百块。在书城买可以打八折。咬咬牙能承受。

问了无数次都没有。后来。一家批发店的老板说。《汪曾祺全集》呀?昨天才给出版社退货。让人失望到极点。很奇怪。本地的图书大厦也没有这套全集。反正找了好几年没有踪影。

2001年。有一次出差去赤峰。到北京转车。在西单图书大厦逛了小半天。书架上排着整整齐齐的《汪曾祺全集》。犹豫了很久。买下来的话要带着八本厚厚的大部头去内蒙。还得千里迢迢带回家。不买的话。不知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再次见到。终于下了决心。书店里的人说缺第一册。只好再次抱憾。

2002年。我那位下铺的兄弟进京了。没多久特意打电话来。说他买到了汪全集。

我则直到2004年才从孔网订到。且过程稍有曲折。汇款后。卖家只寄来后六本书。留言说一二卷的小说缺货。书的品相不好。像是书店的退货。书角都有点毛了。

又等好几个月。才从别家订到一、二卷的零本。凑成完璧。

这一版的全集瑕疵不少。很多人都指出过。

2011年4月。有一个机缘。见到力促北师大版全集成书的邓九平先生。亲耳听他说。为什么会出得那么仓促。还讲道。他和同事一起找启功先生题签。介绍作者。汪曾祺曾经当过右派。启先生说。哦。右派那是好人呀。很顺利地给写了书名。

那天我特意向邓先生讨了张名片。说我手里的全集品相不好。有机会的话请他帮我再买两套新的。回去几个月。懒懒散散也没再联系。后来。这个愿望再也无法实现了。

1963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根据肖也牧的建议。约汪曾祺写了小说《王全》《看水》。加上1962年发表的《羊舍一夕》。结集为《羊舍的夜晚》。

《羊舍的夜晚》印数不算少。找一本品相上佳的却难。我猜想。也许是这本书的读者定位于孩子。童书过手的人就多了。读的时候也不可能小心翼翼。甚至片纸不存。能在网上搜来的。有不少是馆藏本。

我买这本品相就极一般。主要是想用文字。就不那么讲究。当然。现在价格越来越高。换不起了。1980年代。汪先生第三次起步后。陆续发表了《受戒》《异秉》。朋友催促他出《汪曾祺短篇小说选》。那时候作品量还是很少的。所以这个小说选把《羊舍的夜晚》中三篇全数收入。1949年出的《邂逅集》也选了四篇。稍加改动入集。我大概核对过。《小说选》中的《羊舍的夜晚》等三篇。底稿应该不是《羊舍的夜晚》这本书。而是当初《人民文学》等杂志发表时的文本。汪先生这两种外文版著作。都是列入熊猫丛书。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有两个出版社出过同名丛书。现在多见的是外文出版社的。 中国文学出版社于1981年陆续推出过百多本熊猫丛书。是一套高质量的英语版中国经典著作、传说、史集。外文出版社于2005年也推出了一套英语版熊猫丛书。曾风靡全球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两套从书所用标识完全一致。都是国宝熊猫。选题也一致。后者是在中国文学出版社撤消后。恢复出版的此丛书。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进入了黄金时期。在中国文学走势看好的时候。《中国文学》新任主编杨宪益于1981年倡议出版“熊猫丛书”(丛书以国宝熊猫为标记)。起因还在当时英国“企鹅丛书”销量很好。各出版社纷纷仿效出版以P字开头的丛书。“熊猫”也是P开头(Panda)。就取了这么一个名字。”

出专集的古今作家有:陶渊明、王维、蒲松龄、刘鹗、鲁迅、李夫、茅盾、巴金、老舍、冰心、叶圣陶、沈从文、丁玲、郁达夫、吴组缃、李广田、闻一多、戴望舒、艾青、孙犁、萧 红、萧乾、施蛰存、艾芜、马烽、叶君健、刘绍棠、茹志娟、陆文夫、王蒙、玛拉沁夫、蒋子龙、谌容、宗璞、张贤亮、张承志、梁晓声、邓友梅、古 华、汪曾祺、高晓声、王安忆、冯骥才、贾平凹、张洁、韩少功、霍达、方方、池莉、凌 力、铁凝、刘恒、舒婷、犁青、陈建功、郭雪波、刘震云、周大新、阿成、林 希、刘醒龙、史铁生、马丽华、程乃姗、航鹰、金江、聂鑫森、扎西达娃、益希丹增等。(详单见外文局民间刊物《青山在》2005年第4期所载《中国文学出版社熊猫丛书简况》一文所列具体书目)

汪曾祺先生这样的作家。在1980年代出一本书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艰难。

《汪曾祺自选集》的责任编辑彭匈先生在回忆文章中说:“悲凉的是《汪曾祺自选集》的征订数的确很惨。汪先生问我‘惨到什么程度?’我不忍心告诉他。老先生真是个厚道人。对出版社赔钱出他的书深感不安。而他的家乡对自选集很当回事。要搞首发式。倘若书印不出来。那是很尴尬很没面子的事。对此。我回信告诉他。无论征订数怎样的惨。书是会照印不误的。我说我和漓江社同仁对汪先生的作品有信心。第一版亏本。再版时再赚回来嘛!”

汪先生的信中是这样说的:“自选集征订数惨到什么程度?我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了一本《晚翠文谈》。只印了2700册。出版社为此赔本。我心里很不安。漓江恐怕赔不了这个钱。早知如此。真不该出这本书。”

幸好。《自选集》出版了。虽然不是畅销书。却常销。我第一本买到的是第六次印刷本。后来还买了初版本(精装、平装)。初版精装只有350册。第二、三、四、五次的印本也买了。汪曾祺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期至少写了五十来篇散文和小说。长的短的都算上。这一时期出的集子只有一本《邂逅集》。“文化生活出版社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出版。他后来给自己的书写作者简介。有说1948年出版的。有说1947的。好像没有一次说准版权页上的1949。

这本小书很难找到。记得季红真老师有一篇文章里讲。她读大学写论文时。向汪先生借过。用完又寄还了。后来。这一本也已不在汪家。《邂逅集》里有八个短篇小说。1980年代初。北京出版社要出汪的选集时。他的《受戒》《异秉》《大淖记事》已经发表。但篇幅似乎还不够。就把《邂逅》八篇里的《复仇》《老鲁》《落魄》《鸡鸭名家》抽出来。修改一番编到《汪曾祺短篇小说选》里了。

在网上看到《邂逅集》拍卖。大概是三次。价格都把我吓到了。

第二次看拍这本书。刚发了一小笔奖金。很有信心地加了若干次价。还是败下阵来。 再后来。我终于也买到了这本书。当然。比前几次见到时都贵。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58:38

    汪曾祺,一本,的是,羊舍,熊猫,的人,丛书,出版社,这本书,中国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58:38

    没想到大家都对有人读过汪曾祺吗?你最喜欢他的哪部作品?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58:38

    鹦鹉史航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这话我是极其赞成的。要说这世上让我找一个人和他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