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是怎样当上大学老师的?
原创

沈从文是怎样当上大学老师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沈从文夫妇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一个官僚之家。祖父做过云南昭通镇守使和贵州总督。沈从文十几岁时就随当地一支地方武装在湘西游荡。结识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如军官、土匪、私娼和舟子等等。年纪轻轻就接触过成人世界里的情欲、堕落和英雄色彩。这些都为其日后的创作埋下了伏笔。

沈从文20岁时。突然想到北京读书。后来他果然去了北京。成为京城一个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从而引起了英美派胡适、徐志摩、陈源等人的注意。1924年后。沈从文的文章常在这些人主持的刊物《北京晨报》《现代评论》和《新月》上发表。这位一句英文都不会说的“乡下人”与这班留学英美的文化人成了好朋友。并且毫无违和之感。后来与沈从文有过矛盾的湖南籍作家丁玲在1950年批评他说:“沈从文因为一直与新月社、现代评论派有些友谊。所以他始终有些羡慕绅士阶级……他很想当一位教授。”

丁玲对沈从文的批评有些站不住脚。但她说沈从文“很想当一位教授”却意外地实现了。1920年代末。徐志摩推荐沈从文去上海中国公学教书。当时胡适正担任中国公学的校长。他大胆地接纳了这位只有小学学历的腼腆后生。后来沈从文谈起此事时说:“适之先生的最大的尝试并不是他的新诗《尝试集》。他把我这位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大学里来教书。这才是他最大胆的尝试。”

晚年沈从文

胡适先生

看着沈从文怯怯的模样。听课的学生们哄堂大笑——这位“小先生”虽然怯场。倒是个实诚人。消息传到学校同仁那里。被当成笑料:“这样的人也配做先生。居然十几分钟讲不出一句话来!”有人向胡适告状。胡竟一笑了之:“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其他观点: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颗恒星。也是最有传奇色彩的作家。他小学都没有毕业。连标点符号也不会用。就只身跑到北京。用一支笔打下了文学天下。在不到二十年里写出了几十本小说散文。还当上了大学教授。他在战乱里颠沛流离。在创作顶峰时停止写作。改行去搞文物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界已经快忘记沈从文时。他的名字又多次出现在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上。有位评委透露。如果不是沈从文在1988年去世。他应该能拿下那一年的诺奖。

沈从文的文学地位。是被无数热爱他的读者定义的。在现代文学史上。许多辉煌一时、被选定为时代标志的作家后来都逐渐沉寂了。而沈从文却成了持久的话题。关于他的研究和传记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关注。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西部的凤凰县。他在兄妹九个里排第四。在男孩里排第二。凤凰在民国以前称为镇筸。是清政府在少数民族区设立的驻防单位。曾经出过很多著名将领。沈从文也生在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祖父出身自曾国藩湘军。做过贵州提督。他的父亲参加过大沽口抗击八国联军战斗。组织过刺杀袁世凯的行动。读书识字的母亲。给了沈从文主要的早期教育。

沈从文在家乡凤凰县生活了十五年。凤凰这个地方。对沈从文的写作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早期生命体验奠定了一个人的经验和情感模式。怎么高估都不过分。凤凰为沈从文提供了密度特别大、但也可以说特别不正常的经验。那里的自然风光美丽幽静。生活着多个民族。沈从文的母亲是土家族人。祖母是苗族人。那里的文化也多种多样。有近两百年的绿营兵制度。军事习惯和多民族世俗生活交织渗透。平常的凤凰是平和安详的。偶尔会出现原始的暴力冲突。而沈从文生长在清末的乱世。从小目睹的是血腥多变的动荡和屠杀。他在幼年时就看惯了杀人。上学放学路上。随处可见尸体。用他自己的话说。所“走过的每一寸土地。脚下都是血”。在回忆录里。他写过“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子。挑了两个人头。这人头便是他的父亲和叔伯”这样凄惨恐怖的场面。

在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人情里。沈从文发展出特别敏感的感官能力和超人的记忆力、想象力;而乡民的蒙昧、军阀的残酷。又让他生出了沉痛感和悲悯情怀。这种对抗性的记忆来得太早太强烈。在写作中。他总是在潜意识里回避这样的心理创伤。他会用许多东西。比如美丽的女性形象、质朴的家乡风俗。来抵挡真实世界的残酷。这成为了沈从文小说里的重要基调。

因为家境败落。沈从文高小没毕业就参军做了负责抄写的文书员。从此过上了漂泊生活。很少连续几晚睡在同一张床上。一路上。他见识到了更复杂的风土人情。也目睹到更多的暴力凶杀。在一年里。他亲眼看到了七百多次处决。这支部队的结局也很惨。在一次突袭里全军覆没。沈从文认识的人全部被杀。他是因为留守总部才逃过了一劫。十九岁这年。沈从文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到北京去读书。他说“知识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决心“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他之前受的教育。除了学校里的一点儿。就是跟随舅父学过古诗古文。在军队里看了很多古籍和一些新杂志。再有就是他的书法在当地很有名气。离乡前。他把名字从沈岳焕改成了沈从文。

那时当北漂。一点儿都不比现在容易。沈从文去北京投奔他的大姐。发现大姐夫大学毕业好几年都找不到工作。正要回湘西老家去。一开始。他在燕京大学旁听。但根本没法通过入学考试。在和文学青年的交往里。他产生了写作欲望。想要写小说。他不仅要学新式标点。还要从头学白话文。在四处投稿失败后。沈从文的生活变得极度困窘。用他的话说。就是每天要想尽办法。才能“找些东西来消化消化”。这时候。年轻的沈从文引起了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注意。又得到了徐志摩等名家的帮助。

1926年。在来北京的第五年。沈从文出版了第一本书。收录了他此前的小说、散文和剧本。1928年。他去了上海。和左翼作家胡也频、丁玲夫妇一起编辑文学刊物。自办出版社。三个没有财商的文艺青年创业。当然失败得特别快、特别惨。不过。在这一年。沈从文发表了70多篇作品。出版了近20种单行本。其中的短篇小说《柏子》。被公认为是他写作成熟的标志。这篇小说写的是在湘西的河上。有个叫柏子的水手。与沿岸一个妓女两情相悦。但只能一个月欢会一次。沈从文用既细腻又奔放的笔法。写出了他们单纯短暂的快乐和生活漫长的艰辛。这是他最熟悉、也最热爱的生命。

在上海时。沈从文带着自己的母亲和妹妹生活。由于出版社倒闭欠债。他的经济又变得难以支撑了。1929年8月。中国公学校长胡适破格聘请沈从文任国文系讲师。主讲新文学研究和小说写作。这一年。沈从文二十六岁。根据胡适的回忆。沈从文是全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但对沈从文来说。教书的原因是写作没法支撑生活。在学生里。有他日后的妻子张兆和。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是流传至今的民国佳话。他们的两地书信也成了文学经典。我就不具体介绍了。但是。后面的话题里我要补充一点:这对传说里的神仙眷侣。婚后感情并不平坦。其中的波折和纠葛。也影响到了沈从文的写作。

抗战爆发前。沈从文先后在武汉、上海、青岛、北平等大城市间奔波。在武汉大学任教时。他痛苦地发现。住处不远就是刑场。许多死囚都是十八九岁的男女学生。他当初离开湘西。就是为了摆脱这样的残酷场面。然而此时的中国。到处都是恐怖气氛。他的朋友张采真在武汉被国民党杀害。胡也频死于上海的“二七惨案”。

1932年。沈从文出版了《从文自传》。讲述他二十岁到北京之前的经历。以及在湘西的种种见闻。虽然篇幅短。但这本书是20世纪最杰出的文学传记之一。它还有一个重要意义。是揭示了沈从文产生自我意识、形成个人追求的过程。从此。沈从文的个人风格全面确立起来了。他当时自豪地说。“我的工作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将会传播得很久很远。”这一点。他做到了。

这个时候。张兆和终于接受了沈从文的爱情。他们于1933年订婚。一起前往青岛生活。在青岛。沈从文写出了他的代表作《边城》。这篇小说的主线。是湘西小城里一个撑渡船的女孩翠翠和船总家两兄弟的爱情故事。沈从文以乡间的正直淳朴。反衬出城市文明的堕落侵蚀。《边城》是沈从文最饱满、最流畅的语言状态。在此之前。他的文风缺乏节制。后期则变得有些晦涩。1934年。沈从文返回了一次家乡。一路上。他亲眼见到湖南经过战乱后的巨变。一切已经物是人非。当时的中国农村。连中小地主阶层都普遍破产了。沈从文意识到。《边城》的浪漫唯美。不能应对正在发生的深刻剧变。用他的话说。这是一次“彻悟”。他根据这次见闻。完成了《湘行散记》。并开始酝酿长篇小说《长河》。同时期。还发表了大量的政论类文章。

其他观点:

金子到哪都会发光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沈从文是谁?
上一篇 2022-12-29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58:39

    从文,湘西,胡适,北京,中国,他在,都是,凤凰县,凤凰,成了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58:39

    没想到大家都对沈从文是怎样当上大学老师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58:39

    沈从文夫妇沈从文出生于湘西一个官僚之家。祖父做过云南昭通镇守使和贵州总督。沈从文十几岁时就随当地一支地方武装在湘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