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志愿军入朝作战吃的“炒面”可不是现在我们到小吃店里点的那种炒面。而是炒面粉。基本做法就是把面粉放到锅里面翻炒。炒熟以后就把它当成志愿军官兵的单兵口粮下发下去了。
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志愿军“炒面”的话题。行军作战除了武器装备以外。最重要的物质就是食物。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上的军队需要根据敌情变化进行机动。很多时候是不具备生火做饭条件的。
比如说朝鲜战争期间我军113师为了围追堵截美军。一天之内徒步急行军70余公里。这表示部队就连吃饭都不能停下脚步。这个时候就需要为每一位士兵提供一种可以即食的食物来冲动饭食了。它就是干粮。
我国传统干粮还是种类还是比较丰富的。比如说馒头、烙饼、肉干、饼干、粽子等等。这些即食的食物都是古代行军打仗必不可少的干粮。
按理来说志愿军入朝作战也可以携带这些传统干粮行军打仗。但问题在于朝鲜战争对于我国来说来得太突然了。军队就连作战部署都十分仓促。根本没有太多时间来大批量制作传统干粮。
其次就是朝鲜战场环境过于恶劣。气温动不动就达到零下三四十度。传统干粮在低温环境下会变得十分坚硬。官兵们咬都咬不动。并不适合做为志愿军干粮。
下图为正在制做中的炒面。当年志愿军后勤部门在为作战部队制做炒面时也是采用相同的方法。由于制做方法简单。在仓库大门口支起几百口大锅。三五天就能为几万大军制做一个星期的口粮。
最重要的是当时我国工业、经济十分落后。国家完全没有条件和能力像美国那样大量生产各种营养丰富的制式单兵口粮。就连压缩饼干都无法生产。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为大军提供一种即食的单兵口粮呢?
答案就是炒面。传统的炒面制法是这样的:第一步。起锅烧油;第二步。将适量面粉倒入锅中翻炒。直至面粉被炒至发黄;第三步。加入适量白糖翻炒均匀;第四步:加入适量芝麻翻炒均匀。
接下来就可以出锅了。待炒熟的面粉完全冷却以后就可以装袋包装。就可以上市出售了。由于制作工艺简单。特别适合大批量制作。这也是志愿军选择炒面粉做为单兵口粮的主要原因。
很显然。传统炒面工艺所提供的热量和营养价值是很低的。因此志司在炒面制做上提出了成分标准:面粉含量70%。白糖含量±10%。牛肉干±8%。食盐±5%。蔬菜干±2%。
按照配方炮制的炒面将会装填到志愿军那长50公分的干粮袋里。每个干粮袋的容量约为3公斤。按照每餐500克的使用量来计算。一个干粮袋基本足够一名士兵3天的口粮。每名士兵携带两个这样的干粮袋就可满足一个星期的食物供应需求。
遗憾的是当时我国实在是太穷了。后方制做炒面时是不可能做到志司提出的成分要求炒制出大量炒面的。所以后期的炒面成分中的白糖被20%的玉米粉取代。再加上蔬菜干10%的蔬菜干。肉干和白糖含量被取消。
下图为炒面粉的正确吃法。先用白开水或者牛奶将炒熟的面粉调成糊状。然后放一勺白糖调味。这样的炒面才能算得上营养丰富。令人心酸的是志愿军吃的炒面里既没有白糖。更不可能用牛奶来调。它的营养价值仅限于不饿死。
当志愿军官兵们在机动作战中需要进食时。只需要解开干粮袋。伸手进去抓上一把炒面糊进嘴里。然后再喝一口水壶里的水呷一呷。这就算吃一顿饭了。
由于每名士兵携带的“炒面”口粮只够吃14~15餐。所以我军在作战时往往作战计划始终围绕一个星期的时间轴来制定。这也是美军把我军的攻势称之为“礼拜攻势”的原因。
那么新问题就产生了:既然“炒面”只能维持一个星期的食物供应。那志愿军是如何做到连续作战16天的呢?
答案既简单又残酷——饿着!16天是两个星期零两天。即使在携带双份单兵口粮的情况下也只够吃14天。这表示官兵们无论如何也要饿两天。
在出发前。部队会要求官兵们尽量吃饱。在随后的行动中尽量节约炒面。问题在于作战行动是一种劳动强度极大的体力活。吃不饱肚子是打不动仗的。
所以在昼伏夜出的机动过程中。不便行动的白天就只吃一餐或者不吃。夜晚行动前吃一餐。这样跑起来才有力气。
饿肚子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面对的困难之一。这也造成了许多战士在机动作战过程中饿死、冻死。因饿肚子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基本上与冻伤造成的非战斗减员相同。甚至可以说大部分非战斗减员都是因为饿肚子动不了才在雪地里冻死的。
我军采用炒面粉做为单兵口粮的做法一直从朝鲜战争延续到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就单兵口粮这一块来说。我军的装备水平真的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就连二战时期的美军水平都达不到。
直到越南战争爆发。应越方要求。我军才开始研发便携式单兵口粮——压缩干粮。也就是许多大龄读者所熟知的701、702压缩饼干。至此炒面粉这样的简陋单兵口粮才正式退出历史。
下图为我军现役的各式单兵口粮。如果当年志愿军能吃上这样的食物。相信伤亡会大大降低。
其他观点:
抗美援朝战场上曾经流传着一个苦涩的笑话。主席知道志愿军干部战士生活艰苦。给负责后勤供应的东北军区司令员下达了“让志愿军吃好面”的命令。结果这位陕北出身的司令员听不太清楚湖南话。错解为“让志愿军吃炒面”。遂有东北军区后勤部门大量制作炒面之举。笑话归笑话。“炒面”能够成为维系我军指战员最低食物需求的主要口粮。主要还是当年没有制空权的恶果。
刚刚解放的新中国。暂时还没有能力像美军那样给前线战士生产和供应单兵口粮。尤其是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志愿军想吃上热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危险:那就是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让各部队轻易不敢生火烧饭。否则就会暴露目标引来美军的“油挑子”。这个事笔者特地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长辈求证过。事实情况比我们想像的还糟。美军飞机堪称无时不在无孔不入。
另外一个严重问题。是在战役期间志愿军做长距离攻击时。补给线经常被美国空军严重干扰甚至切断。我军又缺乏罐头等保质期较长的单兵口粮。因此各部队经常会出现断粮的情况。换言之。有粮食的时候可能无法烧饭。没粮食的时候又缺乏替代品。可是总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扛枪打仗吧?于是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速食、易于保存并且方便大批供应的口粮。在这种情况下。“炒面”应运而生。
其实我们小时候也吃过这种东西。现在的蛋糕店也有售卖。名词叫作“油炒面”。只不过现在的油炒面无论是配料还是工艺都很奢恀了。一般用牛油来炒制。里面还会加入花生碎等辅料。食用时用热水混合搅拌均匀即可。偶而吃一次感觉蛮香。然而志愿军当年吃到的炒面。远远没有这么香甜:油少、面粉质量一般更没什么辅料。
其实早在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刚刚结束的时候。东北军区后勤部门就根据前线的提议和需求。做出了“以炒面为主。制备熟食。酌量提高供给标准”的决定。经过不断的试验。炒面的最终制作标准是:以70%的面粉为主料。另混合30%的玉米面或者大豆面(实在条件不够的就用高粮粉)。用适量的底油炒熟后。再加入千分之五质量的食盐即为成品。
东北军区还特别把炒面的样品送到了志司。请志愿军首长们来品尝和提意见。素来艰苦朴素的彭总“试吃”之后发话了:“送来的干粮样子。磨成面放盐好。炒时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就这样。志愿军最常用的“单兵口粮”诞生了。炒面的优势在于经过长时间运输不会变质(能维持半月以上)。战士们携带比较方便。在前线食用也很简单。没有热水时抓把白雪也就吃了。
然而即便是工艺如此简单的炒面。前线的用量也是非常惊人的。按每名志愿军战士每月口粮标准的三分之一供应。每个月前送的数字就是1842万斤。而整个东北地区尽最大努力月产也不足1000万斤。在运输途中还会有一定的损失。因此无论是后方制作和运输都面临重重困难。东北军区为此特别出台了《关于执行炒面任务的几项规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产。
1950年11月18日。周公特地赶到东北主持召开了后勤供应会议。会议名称简单明了:“炒面煮肉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东北军区和东北人民政府做出了月产650万斤炒面和52万斤煮肉的承诺。同时政务院也发动华北地区参与进来。尽最大努力满足志愿军的需要。《特赦1959》里面连蒋军战犯们都热火朝天地做炒面。所述非虚。毕竟一切为了前线!
而美国兵吃的什么呢?他们有罐头、咖啡、香肠和香烟。并且由于没有防空压力。随时可以喝上热汤。整个联军的前后方人员比例。是大约13个后勤兵负责供应1个前线士兵。实施陆海空三栖运输。而我们志愿军还没有完善成熟的后勤体系。基本上是一个后勤兵要供给几百个前线战士。所以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也催生了我军第一个后勤司令部。洪学智出任司令员。
什么东西吃多了都不行的。炒面虽然方便快捷。但是它缺乏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久而久之战士们都患上了维生素缺乏症。最普遍的症状是嘴角溃烂。战士们打趣说“把这东西挂在树上。美国飞机都不炸”。但是没有办法。这是当年我军唯一能够满足前线基本生存需要的口粮。换句话说。战士们每天都能吃上炒面已经是奢求。因为生产是一回事。在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下能顺利运到前线。可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袋炒面和它背后的故事。反映了志愿军将士当年的艰苦卓绝。对比一下现在我们的吃穿用度。你才知道为什么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其他观点:
炒面是我军曾经著名的军粮。甚至很多70、80后童年记忆中。基本都吃过这种“零食”。炒面俗称“焦屑”。小时候吃的“焦屑”通常是由农村唾手可得的全麦干面粉炒制而成。加上白糖、猪油。用热水冲泡而成。那个香味简直了。
焦屑高碳水、高热量、高脂肪、高糖份。可谓能量炸弹。但是长期吃的人胃都不好。所以80、90年代。很多当兵的归来。训练中长期以焦屑当辅粮的。胃都不好。
不过上世纪50年代。“焦屑”成为志愿军的军粮。其实是种现实无奈。但同时也是那一代伟人们的智慧。
志愿军出国打仗 最大的难点其实还不在于落后的装备。而在于脆弱的后勤供给线。战争初期。由于志愿军不掌握制空权。所以即便国内后勤给养也很难顺利运到前线。
为了解决前线志愿军的吃饭问题。负责志愿军后勤的东北军区司务长李聚奎将军可以说愁坏了。这让他想起来抗战时期。老乡给的一把炒面曾经帮自己渡过难关的经历。于是开始试制炒面。炒面可以长时间保存。方便携带。并且面粉本身的养份相对充分。
在李聚奎将军向志司汇报后。很快得到了彭老总的认可。于是开始试制推广。国内曾经掀起一股为志愿军炒军粮的热潮。就连周总理也亲自参加了为志愿军炒军粮的活动。到1951年6月份。从国内运往朝鲜的炒面超过3万吨。
和我们后来吃到的焦屑不一样的是。虽然志司曾明确规定了炒面的成分。但还不能够达到后来焦屑的热量水准。
炒面基本是由面粉组成。但也只能占到70%。加入了30%的高粱或者玉米粉作补充。并且加入了0.5%食盐。到后期面粉不够。又用黄豆、大米粉作为替代品。完全没有后来的猪油和白砂糖。
所以说当时国家的困难是一目了然的。而我们的志愿军先烈们。就是穿着单衣。窝在雪地里。还有热水泡炒面。只能一口炒面。一口雪。打败武装到牙齿的敌人的。
志愿军的礼拜攻势。实际上都是维系在那一袋袋的炒面上。因为志愿军战士随身携带的炒面。正好可以吃一个礼拜。
而朝鲜战争期间。美军普通士兵常见的军粮是“C口粮”。其中包含了饼干、午餐肉、豆子、脱水蔬菜、水果硬糖、咖啡粉、果汁、口香糖。甚至还有香烟、火柴、针线盒和剃须刀片。这就更别提营部以上提供的B餐甚至A餐了。
志愿军单纯吃炒面的危害也逐步显露。比如说口舌生疮。嘴上长泡。得了夜盲症。营养不良。等等。但这种情况持续并不久。随着“米格走廊”的开辟。前方战士可以供应上肉、蛋、蔬菜。偶尔包个饺子已经成为现实。
到了四次战役结束。将敌军阻止于三八线后。志愿军的后勤也开始基本稳定。战士们甚至实现了种菜养猪。后勤给养极大丰富。彻底告别了吃炒面、挖野菜的日子。
而“炒面”也彻底退出了军粮序列。但是却被当成一种“民族记忆”的零食被传承下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9500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炒面,志愿军,口粮,面粉,我军,后勤,干粮,前线,粮袋,作战
没想到大家都对志愿军入朝作战吃的“炒面”是用什么做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志愿军入朝作战吃的“炒面”可不是现在我们到小吃店里点的那种炒面。而是炒面粉。基本做法就是把面粉放到锅里面翻炒。炒熟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