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是鲁迅的笔误还是有意为之?
原创

《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是鲁迅的笔误还是有意为之?

好文

热门回答: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我认为不是笔误。就像我家屋后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一样。只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宣演。如果鲁迅这样写我家屋后有两棵枣树。可能给人一种素然无味的感觉。可能就不想往下看了。

再一个。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把那个时代读过几天书。穷极潦倒的小知识分子又不背放下尊严他们是即可怜又可悲的。他们在旧礼教观念束缚下总是不肯放下身架。卖弄那点唯一能让他们自豪的是比別人多识几个字。茴香豆有四种写法。把这种底层人物的这种可悲。可怜刻化的淋漓尽至。这种悲哀的自尊悲哀的卖弄应该欲火重生了。

另外鲁迅塑造出来的孔乙己从另一个角度也彻底的反应了那个时代国人的冷漠与麻木。丝毫没有一点同情心。这样的民族也的确该脱胎换骨了。

所以我荒谬的认为这不仅不是笔误而是绝妙的一笔。

其他观点:

鲁迅的文章惜字如金。这句话并非笔误。他之所以这样写是和当时的时代发展相吻合的。先让我们一起了解时代背景。

1906年。清朝正式废除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孔乙己。正是鲁迅塑造出的那个时代中。历经科举无法及第。穷困潦倒的封建科举的牺牲品的代表。《孔乙己》这篇小说诞生于1919年4月。距离五四运动的发生仅差一个月。距1915年《新青年》创刊为起点的新文化运动已开始了近4年。众所周知。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就是反封建礼教。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认为。鲁迅写《孔乙己》这篇小说。就是抨击封建礼教中的科举制度对人的命运的摧残。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始终无法通过科举及第。整天穿着长衫。落魄遭人嫌。他书卷气十足。开口便是之乎者也。唯有好酒。但能够及时付清酒钱。认为偷书不算偷。最后因偷到举人家中被打断了腿。通过小说。反映了封建礼教下的科举制度对社会底层人的摧残。连同样通过科举及第的举人。也对同门孔乙己的行为痛下杀手。绝不留情。

了解了以上的时代背景。再来看《孔乙己》中的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便不难理解了。我这样理解:科举制度的确被废除了。但是像孔乙己这样深受科举影响的人。大约还是存在的。封建礼教的后科举时代对人的影响还没有最后结束。想要强国。必须彻底摒弃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使人的个性得到解放。才能在思想层面为走向强盛打好基础。

其他观点:

不是失误。而是有意为之。按时间顺序。从第一年中秋节前后到第二年端午。又到年关。一年多时间没有看到孔乙已。按照往常。最短半个月或五六天时间来一次。而今隔这么长时间没有见到孔乙已。又从上次看到孔乙已偷书。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狼狈不堪的模样。且爬着来的。可以从中想象。孔乙已没有谋生手段。又没有人照顾。这么长时间没来。又没亲眼看到孔乙已的死。只能模凌两可地说。孔乙已大慨的确死了。

其次、希望他活着。不愿意看到一个

生命结束。又希望他死去。同样是读书人。中举者可以横行霸道、无法无天。过上优越的生活。而孔乙已没有功名。被人瞧不起、戏弄、屈辱地活着。再加上封建教育长期毒害。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忘的毒素深入骨髓。养成了好喝懒做

和自视高人一等的坏思想。始终不能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至死没有正视自己的沦落。还是自以为高人一等。不能和劳苦大众打成一片。还眷恋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像这样无用之人。与其可怜、屈辱活着。还不如死去。因此说孔乙已大慨的确死啦。从中对封建教育摧残人、杀害人的罪恶提出了有力控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明天的阳光美吗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8:06:43

    科举,鲁迅,封建礼教,死了,新文化运动,笔误,枣树,举人,封建,时代

  • 郎不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8:06:43

    没想到大家都对《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是鲁迅的笔误还是有意为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8:06:43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我认为不是笔误。就像我家屋后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一样。只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宣演。如果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