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歌散文著称的徐志摩,小说写的如何?请评价一下?
原创

以诗歌散文著称的徐志摩,小说写的如何?请评价一下?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徐志摩还真写过小说。不过长期以来。他的小说被诗歌和散文的艺术光芒掩盖了。论及者少。至今可考的有十几个短篇小说。4则童话小说。其他小说。除收入小说集《轮盘》外。还有未完稿的《珰女士》。

我将结合具体的小说。从内容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说说对他小说的评价。

01 徐志摩小说的内容思想性优劣

徐志摩的小说。描写对象并不很狭窄。其中有革命者(《珰女士》)。有正直的较为进步的知识分子(《老李的惨史》)。有老实的仆人(《家德》)。有罗曼蒂克的留学生(《春痕》)。有失去了青春的老姑娘(《两姊妹》)。有在赌场上陷入穷途末路的妇人(《轮盘》)。不过。各种知识分子是它的主要描写对象。

徐志摩在小说中所揭示的问题。有一定现实意义。总的倾向是:批判封建守旧势力。暴露社会黑暗。同情贫苦人。贯穿着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

比如《春痕》叹息人生易老。青春、美、爱情。如幻影一般。很快消逝。当年人事。而今面目全非。飘荡着淡淡的哀愁。《两姊妹》对告别了青春和欢乐的孤独者。半是同情。半是讽刺。《一个清清的早上》是对中国的奥勃洛摩夫们(俄国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的主人公。一个多余人形象)的揶揄。

《船上》像一曲大自然和淳朴农村的赞歌。《轮盘》讽刺了没落者。《家德》赞扬了仆人的勤劳忠实品质。《肉艳的巴黎》。《“浓得化不开”二则》社会意义甚微。

徐志摩的小说。积极意义较大的是《老李的惨史》、《死城》、《珰女士》。

《老李的惨史》所写的事件和人物。虽不在时代潮流的漩涡中心。但与时代风云有关。作品写一个性格颇怪。正直、憨厚的知识分子老李生命被旧势力吞没的悲剧。

老李因在校学习时成绩优秀。中学毕业后被知事任命为小学校长。遂招致原任校长孟甫的仇恨。孟甫是流氓地痞。没有受什么教育。抽大烟。外遇。侵吞学费。又是“笑面虎”。阴险毒辣。他见族上公议将祭产给了老李。便唆使在军队里当连长的猛三回乡和老李争夺。

按规定。祭产应给有功名的人。结果。老李获胜。猛三失败。但孟甫不死心。在猛三妻子因与人私通。服药致死后。又写信给猛三。造谣说老李逼死了他的妻子。猛三信以为真。盛怒之一下。回乡杀死了老李。然后自杀。

作者对老李倾注着热爱。不时流露出赞美之辞。对于孟甫。则痛加挞伐。感情倾向很鲜明。小说共五节。二、三、四节都将老李与孟甫穿插对照描写:前者正大光明。不以为意;后者毒计不断。欲置人死地而后快。

作品以老李与孟甫的矛盾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这一矛盾冲突所显现的意义。也就是作品的主旨所在。尽管作者也许不是有意将孟甫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来着墨。但作品的艺术警体在客观上却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老李从新学堂毕业。他办学“主张三育并重。德育。智育。体育——德育尤其要紧”。中国封建教育。从来不讲体育。老李的主张。在当时(根据作品称“知事”。可知是清末)。对封建教育来说。至少是一种改良。是个不小的改革和进步。老李和孟甫的矛盾。不仅是个人之间的利害冲突。而是正直与邪恶。新与旧两种社会势力之间的斗争。

不过。应该指出。作者奉为正面人物的老李。某些认识也有谬误。例如。他认为:

“现在时代就要酷吏。象汉朝那几个铁心辣手的酷吏。才对劲儿……坏人只配恶对付。杀头,凌迟。都不应该废的。象我们这样民风强悍的地方。更不能废”。

这样肯定酷吏。实际上有利于巩固旧的统治;苛政猛于虎。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作品中这些部分。是它思想内容上的杂质。

此外。作品中关于知事的描写。也有值得斟酌之处。在作者的心目中和笔下。知事是一位“青天大老爷”。他见老李学有成就。就“把自己的大轿打了来接”老李,并委以高小校长的重任。他不贪不枉。在老李被杀害后。立即亲自到现场察看。作出了不失为公正的判断。

我们不能要求作家把旧社会的一切官吏都写成坏蛋。那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但是。在《老李的惨史》中。知事被写成明智的清官。这种艺术构思和处理。削弱了老李悲剧的社会意义。好在这诗作品的次要部分。瑕不掩瑜。

人们读了作品以后。自然会掩卷深思:老李这个正直的好人。如此被残暴地杀死。这悲剧的原因何在?他周围的群众颇好:他中学毕业后。族人公议将祭产给了他;猛三回家争。群众也还坚持原议;在老李被杀时。虽然大家“吓呆了”。但因老李往无人方向跑。众人“本来要救。也来不及”。

作为统治阶级政权的代表人物知事也是好的。人们很难从他的言行中发规多少谬误。这样。悲剧的原因就只有归咎于孟甫个人的卑劣凶残了。我们知道。徐志摩是反对从社会制度、从经济上、政治上、从阶级本质上去探寻社会的病象和罪恶的根源的。也不主张与现实宣战;他认为社会问题的症结是在于个人灵魂的不洁。也就是说。从个人身上去找原因。

在这篇小说中。徐志摩着意谴责的灵魂卑污的孟甫。是这一个人或这一类人。而不是攻击整个旧社会。作品的思想意义也就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和局限了。

1929年1月发表的《死城》。以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对封建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作了有力的揭露。那儿有国中之国——东交民巷。作品的主人公廉枫:

“走近东交民巷一边的城根。听着美国兵营的溜冰场里的一阵笑声。忽然想起这边是帝国主父的禁地。中国人怕不让上去。果然。那一个长六尺高的一脸糟痢守门兵只对他摇了摇脑。磨着他满口的橡皮。挺着胸脯来回走他的路。”

东交民巷旧照

后来。他走到旷野中外国人的一个坟地里。作者将北京比做一个死人。“一个骷髅”。坟地守门老人的诉说着:

“就在这儿东城根。多的是穷人。苦人。推土车的。推水车的。住闲的。残废的。全跟我一模一样的……一年就比一年苦。大米一年比一年贵。土堆里煤渣多捡不着多少。谁生得起火?有儿顿吃得饱的?夏天还可对付。冬天可不能含糊。冻了更饿。饿了更冻。……北京就象个死城。没有气了……”

作者对整个旧社会。已感得绝望。有相当的艺术批判力。作者关心同情的是穷苦的人们。这篇小说。对旧社会有相当的艺术批判力。

徐志摩在逝世前不久写的《珰女士》。因作者遇难。成了残篇。作为小说。它艺术上尚未至佳境。但从生活内容和思想内容上。却是徐志摩小说中的最优者。

作品以一个被捕革命作家蘩的妻子珰女士为主人公。并以她作为观察社会生活的窗口。写她丈夫被反动政府捕去后的遭遇和心理活动。

小说中。徐志摩的感情倾向比较明显。将尊敬、同情、挚爱。倾注在珰女士、蘩以及他们的忠实的朋友黑身上。而对于黑暗社会和反动势力。特别是对卖身投靠者。投以鄙视憎恨的眼光。给了有力的揭露与抨击。

作品将热情、正直具有为穷苦人而斗争而献身的精神的蘩。同那个容不得真、善、美的社会作对照。将抱病为朋友废寝忘餐地奔走的黑。同卖友求荣。令人不齿的崔作对照。就像是画家用浓黑与洁白两种颜色互为衬托一样。愈显出两者毫无共同之处。也鲜明地流露了作家的爱憎感情。

徐志摩在珰女士形象上所花的笔墨较多。在她那长长的回忆和心理活动中。我们可以窥见她内心深处的复杂性。她的思想的闪光处和弱点。她和蘩的共同点和差异。作者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主要突出她的坚强不屈的思想性格核心。她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革命者妻子的美好印象。

作品告诉人们。人应该怎样生活?应该怎样对待黑暗社会和反动势力?怎样对待穷苦人民?怎样对待朋友?怎样对待一己的利益?

像徐志摩这样曾经长期对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对真正的革命者怀着误解、偏见的作家。能写出《珰女士》这样的小说。应该归功于生活对他的冲击和教育。归功于生活真理的力量。归功于现实主义的胜利。也应归功于作者正视现实和纠正谬误的勇气。

02 徐志摩小说的艺术性优劣

徐志摩的小说。就取材和人物塑造而言。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如《老李的惨史》。是写作者中学时代的同学李干人;《春痕》据作者说。原名《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是登在1922年的《努力周报》的。故事里的主人翁是在辽东惨死的林宗孟先生;《家德》。是以徐家的老仆人家麟为模特;《珰女士》则是写丁玲、胡也频1931年一、二月间的一段生活。

另一类是并不一定有真人真事作根据。虚构的成分较多。较为成功的作品。多属前一种。

沈从文先生在《<轮盘>的序》中说了几句颇有艺术敏感的话。他说:

“作者在散文与诗方面。所成就的华丽局面。在国内还没有相似的另一人。在这集中却仍然保有了这独特的华丽。给我们的是另一风格的神往。”

不过。对此我觉得还应该作一些补充。徐志摩的诗、散文、小说。大多是华丽、浓艳的。但也有一小部分是另一个极致。诗如《一条金色的光痕》。散文如《一宿有话》。小说如《老李的惨史》、《家德》。都是质朴型的作品。

作家着意在小说上追求的艺术风格。正如他在《轮盘自序》中说的:

“一篇完全的小说。象一首完全的抒情诗。有它独具的生动的气韵。灵异的闪光。”

他还说。他喜欢契诃夫、伍尔夫、司德莱塞等人的作品。在徐志摩的一些小说里。也的确可感觉到他受到了契诃夫等人的影响。

如《春痕》是小说。也似散文诗。这种写法。正是徐志摩的特长。它分四节。即“一、瑞香花—春”;“二、红玫瑰—夏”;“三、茉莉花—秋”;“四、桃花李花处处开—十年后春”。

每一节都将人物的风韵。心灵情绪的流波和对大自然风光的描绘结合起来;用自然景物烘托和暗喻人物的感情。自然气候的季节。植物中的花。都带有象征的意味。

《春痕》有若断若续的情节线索。但作者并未在编织情节上着力。作品也不以故事的奇异取胜。而是从逸和春痕的几十年生涯中。选取四次会晤的场面。从环境氛围、人物风度、感情变化。用浓墨重彩加以点染。作品回荡着浓郁的诗意诗情。有着变化的“生动的气韵”。

在徐志摩的小说中。多数作品(如《船上》、《“浓得化不开”》二则、《死城》等)和《春痕》风格近似。它们或无完整的故事。或者虽有一个故事的轮廓。却并未细致描写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往往采用明喻、暗喻、象征手法。引导读者进入艺术境界。进行思索。

在这些作品中。写景写物写人。似写实。又似象征。主观色彩多于客观实在的面貌。如《死城》关于北京前门城楼的描写:

“在灰土狂舞的青空兀突着前门的城楼。象一个脑袋。象一个骷髅。青底白字的方块象是骸镂脸上的窟窿。显着无限的忧郁。廉枫从不曾想到前门会有这样的面目。它能有什么忧郁?它有什么忧郁。可也难说。明陵的石人石马。公园的公理战胜碑。有时不也看得发愁?总象是有满肚的话无从说起似的。这类东西果然有灵性。能说话。能冲着来往人们打哈哈。那多有意思!但前门现在只能沉默。只能忍受——忍受黑暗。忍受漫漫的长夜。它即使有话也得过些时候再说……这年头一座城门都有难言的隐哀。真是的!”

这里。具体描写很少。主观的抒情议论很多。这篇作品。不管是写门楼。写坟地。写看门的人。写东城根的穷人的苦楚。都是“死城”的构成部分。又都是它的缩影和象征。

象征手法的运用忌生硬。也忌过于晦涩。有的作家唯恐读者不解其意。象征成了极浅显的图解;有的则走向另一极端。根本不考虑读者能否理解。写得极为晦涩。作品如同一个难猜的迷。徐志摩的小说。没有这些毛病。

徐志摩在小说创作中。艺术想象力胜过如实地描写的本领。比如。《一个清清的早上》。从咢先生早晨醒来写起。先就“翻身”作了一段文章。接着从“翻身”联想到他“睡不着”。又作了一段文章。继而由此想到此时正是想心事的好机会。又是一段。这才进入“想”。他想自己与有夫之妇小彭的暖昧关系。权衡利害得失。左思右想。最后才想到这事儿:

“随你绕大弯儿小弯儿想去。回头还在老地方。一步也没有移动。空想什么。咒他的——我也该起来了。”

作品也就到此结束。这简直是用想象编织成的人物心理活动的长幅画锦。

与这一特点相联系。徐志摩的小说。心理描写较多。虽不能说没有一般化的平庸的。但大多较成功。

《一个清清的早上》通篇都是心理描写。《轮盘》。《珰女士》大半篇幅也是心理描写。徐志摩善于将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口吻。又喜欢将历史的人物和画面直接出现在心理活动的画面上。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一般说较细致。但不太深。

与《春痕》《一个清清的早上》等作品艺术上异趣的是《老李的惨史》《家德》等少数几篇。情节线条具体、清晰。生动。人物个性特点突出。

《老李的惨史》是故事型小说。第一节写的。都是浓缩了的小故事。第二节。人物进入矛盾。进入构成作品主干情节的中心。第三节。矛盾向前发展。第四节。是故事的高潮和结束。第五节。已是尾声。情节结构的大的框架。是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为序。各节的具体安排则不尽一致。

为适合短篇小说的特点。故事情节有跳跃性。作品从老李读中学写起。介绍他在学校的几个故事。第二节的第一句就是:“老李现在做他本乡的高小校长了”。然后叙述他怎样当了小学校长。第三节通过老李的心理活动反映事态的发展。第四节与第二节写法差不多。先交代事情结局。再写知事来现场察访。揭出内慕。这样。就第二节、第四节这两个局部来说。用的是倒叙法。

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的安排。尚不能说是如何巧妙。然而也有起有伏。错落有致。有一定的艺术水平。

《老李的惨史》的人物性格塑造。有虚有实。对老李主要用实写。对孟甫则用虚写。其中老李的性格给人印象较深。徐志摩写老李。用了多种手法。主要写人物的言语、行动。但也间或用心理描写。不过他的行动描写笔法较粗。心理描写却较细。但行动描写较心理描写出色。

《家德》用第一人称介绍性叙述语言写成。极少环境景色氛围描绘。只是实实在在地写家德思想性格的一个又一个侧面。他所做的一件又一件事。他勤劳、诚实、忠厚。是个孝子。

作者突出了他的惊人的孝心:因为妻子不孝敬娘。就不理睬妻子;钱也给娘。不给妻子和幼儿;娘死了。不仅寿衣用绸缎做。还给带上重八钱的金发夹;娘死后。他再也不回家;过了两年。他说“我积下一百多块钱。我要去看一块地葬我娘去”。

这篇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都较朴实。几乎没有花哨的东西。不过。小说人物的思想言行有些地方令人难以置信。那可能是因为作者对人物把握不准。同时又少用了笔墨的缘故。例如家德帮工不要工钱。作品写道:

“他算是我们家的‘做生活’。但他。据我娘说。除了吃饭住。却不拿工钱。不是我家不给他。是他自己不要。‘我就要吃饭住’。他说。……你再说也是白费。因为他有他的理性。吃谁家的饭就该为谁家做事。给我钱做什么?”

这是难以理解的。因为旧社会惯例。仆人给谁家做工。除拿工钱外。吃饭住也在东家。那么。家德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的“理性”。作品未作充分描写。以至有些失真。

《老李的惨史》、《家德》这一类作品。用的是现实主义方法。一笔一笔地如实地描写。《春痕》一类作品。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熔于一炉;前者平实。后者空灵;前者具体。后者神韵生动。各有千秋。各有短长。

自然。这仅是就大体而分的两类。其实每篇都有独具的特色。徐志摩富诗人气息。他写散文和小说时。也往往追求一点诗意。他的理论思维能力并无过人之处。观察社会生活和人物也不精细。但感情丰富。感情助触角特别灵敏。长于想象。创作中又在艺术上刻意追求。他说:

“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人。”

不过。徐志摩小说艺术上有不少弱点和毛病。比如《珰女士》抽象说理过多。人物个性化不够;《一个清清的早上》失之沉闷。人物性格也较单薄;《船上》心理描写多而不深。《肉艳的巴黎》更多散文特点。重在写巴黎社会生活一隅。人物只是影子;《“浓得化不开”》两篇及《死城》。是驰骋想象的产物。但调色不匀。未臻和谐统一。

即使是最好的《春痕》《老李的惨史》《家德》《轮盘》几篇。无论在反映生活的深广度上。在人物性格的典型化方面。都不及同时代的小说名家之作。

比如《春痕》未能深入发掘造成春痕变异的社会的和个人主观的原因。流于浅显;《家德》肯定了带有奴性的人物。这几篇小说的主人公性格较生动鲜明。但作者未能充分写出其复杂性丰富性。

对小说家来说。应该善于发现和捕捉人物身上最富个性特色的东西。包括人物的言语、举止、心理和外貌、装束等等。作品少独创性。必然会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

比如描写春痕出场那一幕。写着诸如西装。暗黄发。白色夏服。肌肉丰满。颜色健康。肢体捷灵。表情愉快。不是空泛。就是一般化。几乎没有任何独特精巧的描绘。艺术形象都未达到典型化的水平。

总的来说。他的小说艺术水平虽不平衡。但上述几篇还是比较优秀的。颇具短篇小说创作功力。若非早逝。徐志摩能否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与沈从文、张爱玲等中短篇小说家齐名并价?犹未可知!

回答完毕。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8:31:56

    老李,作品,小说,人物,作者,艺术,的是,知事,心理,轮盘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8:31:56

    没想到大家都对以诗歌散文著称的徐志摩,小说写的如何?请评价一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8:31:56

    徐志摩还真写过小说。不过长期以来。他的小说被诗歌和散文的艺术光芒掩盖了。论及者少。至今可考的有十几个短篇小说。4则童话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