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
要说元末明初的最强将领。非徐达、常遇春莫属。这两位帮助朱元璋。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徐达的是难得的帅才。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游刃有余。常遇春则是明军的利刃。所到之处锐不可当。没有攻克不下的城池。
实际上。徐达、常遇春都得野路子出身。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什么后台势力也没有。更别说什么学习培训。
史料记载: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
徐达的家里世代务农。是个地道的农民。只是徐达长相不错。胸有大志。且孔武有力。还有一身好武艺。
史料记载: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
常遇春是怀远人。力大无穷。善于骑射。曾经因吃不上饭落草为寇。之后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既然徐达、常遇春都是普通百姓出身。也没有什么深厚背景。为何他们打仗会这么牛?
在这个什么都要讲究天分的时代。努力好像就变得可有可无。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封侯拜相。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也许是很多人的梦想。但真正能实现的少之又少。
很多人一生奋斗不息。都无法达到的境界。换做另一批人。可能很快就能突破。徐达、常遇春就是天生的战士。他们天生就是为了战争存在的。如果不是遇到朱元璋。徐达可能还在耕田。常遇春可能还在打家劫舍。朝不保夕。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金朝创始人完颜阿骨打。生在白山黑水之间。在宋、辽早已是封建社会的时候。完颜阿骨打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而当完颜阿骨打拿起武器。准备反抗辽国的时候。变成了一位孔武有力、智谋出众的战略家。仅仅用11年的时间。就灭掉了当时最强大的辽国。并令宋朝在金军的脚下颤抖。难道有人教过完颜阿骨打兵书战策。有人手把手教地教他排兵布阵。明显没有的。
打仗这事情很考验天分。如果不是这块料。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完颜阿骨打征战一生。创立的金朝。可谓一代豪杰。
在那混乱的元末。吃饱饭都是个大问题。从军成了很多人的饭碗。毕竟当兵得给饭吃。否则怎么打仗。徐达、常遇春能跟随朱元璋。大多也是被形势所迫。当时朱元璋造反之前还做过和尚。并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才做下决定。
没有人想打仗。也没有人想过那命悬一线的日子。而徐达、常遇春异于常人。他们的天赋过人。他们的武艺高强。命中注定他们就能名留青史。让后人记住他们的名字。
要想成为将军。必须从小兵做起。那么在军中要升官。要立威。依靠的是什么?是军功。如果统兵百万。取得战略性战争胜利。可能会改变改变整个历史进程。此将军必会青史留名。
而如果只是一个小兵。想要升官发财。那就得在战场上卖命。杀敌越多。立的功劳就越大。就越可能被领导看中。越有可能升官。这一切最起码的前提是不怕死。临终逃脱可能不仅不会升官。还会被杀头。
徐达、常遇春皆是悍不畏死的之辈。自从他们从军之后。就把脑都栓在裤腰带上。在战场之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只有不怕死的战士。才有可能活下来。
史料记载:
“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郭子兴是朱元璋最早的起义领导。而郭子兴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孙德崖也是红巾军领袖。原本郭子兴和孙德崖不睦。两军交战之时。朱元璋却被孙德崖抓住了。这个事情就难办了。在天下纷乱之时。杀几个起义军领袖也无关痛痒。如果当时朱元璋被杀。也就没有之后的大明了。
徐达不怕死。常遇春同样如此。徐达是个是智将。常遇春可以说是个猛将。当然同样不欠缺智谋。
史料记载:
“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
当时元兵陈兵采石矶。这里是渡江的必经之路。船离着岸边还有三丈多。无法靠岸。常遇春驾驭小船。直接冲向元军。手持矛戈。当敌人抓住他的戈头的时候。常遇春趁势跳上岸。就这么冲杀进敌阵。元军望风而逃。被杀得大败。
战场之上。领导在旁观看。正是立功的好时候。常遇春勇冠三军。单人冲进敌阵。杀退敌人。此时的常遇春是个小兵。正是因为他的勇武才受到重用。军中是勇者的天下。是强者的天下。要想加官进爵。不怕死是最起码的素质。
当徐达、常遇春从小兵升任部队中层干部。或者高层军官之时。他们的勇武就不一定能派的上用场了。其他一切都要依靠头脑。
此时的将领需要的不停地学习。徐达、常遇春从小没有学过兵法。而他们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战争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迅速让小兵变为将军。将军变为统帅。
史料记载:
“与大将军攻太原。扩廓帖木儿来援。遇春言于达曰:「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达曰:「善。」会扩廓部将豁鼻马来约降。且请为内应。乃选精骑夜衔枚往袭。”
常遇春不仅武艺高强。还是个还神射手。多次用他的弓箭挽救战局。当大兵团作战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指挥布局。一旦决策失误。牺牲可能是成千上万条人命。所以必定要极为谨慎。
在明军进攻太原之时。扩廓帖木儿来救援。扩廓帖木儿元军中水平最高的将领。他面对的就是徐达和常遇春。常遇春对徐达说:“我军骑兵已经集结完毕。但步兵还没有到。如果直接开战可能损失严重。夜袭才是上策。”
开战之后。元军大败。徐达、常遇春用最小的代价赢得了胜利。并获得四万部队。太原被攻克。谁都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哪怕天赋异禀。也需要后天的学习。徐达、常遇春就是善于学习的将领。他们在战争中总结经验。磨练兵法。直至成为最强将领。
说到底。一代名将的养成。是踩着众多拦在他们面前倒下的人爬上来的。运气很重要。跟对人也很重要。
其他观点:
要回到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对兵法如何来理解。从知识的角度上说。兵法是前人用兵总结的经验。被记录在纸上流传后世。
例如:《六韬》(姜太公)、《司马法》(司马穰苴)、《尉缭子》、《孙子兵法》、《卫公兵法辑本》(李靖)、《纪效新书》(戚继光)。都算中国古代用兵的方略和战法。
如果能够充分吸收前辈的经验、教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遥望。自然可以少走弯路。快速成为一个用兵打仗的行家里手。
但徐达贫苦农民出身。行伍之前识不识字都是问题。前辈军事家的名字。估计都不见得听说过。
但既然是经验总结。自己的经历也是一笔重要的财富。这便是古代名将成长的第二条道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不过这种成长道路要有两个必备条件。首先运气得足够好。
打仗可不是小流氓群殴。千万人在战场上搏杀。刀剑如林、箭矢如雨。第一次上战场就挂了。总结经验自然无从谈起。
其次。得有颗上进之心。
就想着如何在战场上保住小命。能跑就跑、能混就混。就算运气好。最多也就是个老兵油子。
想成名将。带着兄弟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每次打完仗。自己琢磨是必不可少的。哪些地方做的对。应该保持;哪些地方错。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要知道。战场千变万化。这次犯了错运气好没死。不代表下次还能活着。
在徐达身上。这两条恰好都具备。
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已经从军的朱元璋、汤和奉郭子兴之命回乡募兵。22岁的徐达扔下锄头。跟着自己的小伙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一开始。徐达不过是个小头目。但在次年的徐州之战中。徐达冲锋陷阵勇悍异常。开始受到朱元璋的重视。
在随后的岁月了。徐达运气不错。历经多场恶战。都全身而退。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时。一场危机让徐达和朱元璋的亲密关系更上层楼。
和郭子兴一起起兵反元的孙德崖。在战争中逐渐郭子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曾一度囚禁了郭子兴。
是年二月。同为红巾军的郭子兴、孙德崖部。终于撕破脸皮刀兵相见。郭子兴抓住了孙德崖。而孙德崖的部队则扣了朱元璋做人质。
徐达得知后。毅然只身入敌营。劝服对方已自身为质。换取朱元璋回营解决纠纷。
这次轻身涉险的交还人质事件让朱元璋非常感动。对徐达给予了无限的信任。
在任何时代里。领袖的信任都远比能力重要。尤其在古代军事领域。交通、信息不畅的情况下。谁知道您带大军出征。会不会卷了部队投敌?当然了。这时候的朱元璋还不是朱洪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徐达也算不负众望。拔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谋集庆(今江苏南京)、克芜湖。连战连捷。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登上名将之位。
等到了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徐达已经是朱元璋账下领兵的王牌。每有关乎命运转折的恶战都使其领兵出征。
一路走来。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都成了踏脚之阶。而徐达也终成拥兵数十万。指挥若定挥斥方遒的一代军神。
最后。我们还要说一点。战争因时而变。哪有那么多一定之规?赵括倒是熟读兵书。常口灿莲花辩的父亲赵奢哑口无言。但结局如何众人皆知。
徐达从一个大头兵起家。历经步战、水战、骑战多种战争模式。哪有什么天授武穆遗书的兵法?不过是战场血肉磨盘间苦苦研磨。不断精进。才有日后百战之胜。
这其实。才是名将之道。“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血泪之路。徐达走过。毛主席也一样走过。
其他观点:
徐达和常遇春是明朝开国武将中。战功最显赫的两个人。相当于朱元璋的正副元帅。然而这两个人。徐达是朱元璋的发小。出生穷困。没读过什么书。也没看过什么兵法。常遇春也是因为贫困。加入到打家劫舍的强盗窝里。后来才投奔朱元璋。也就是说。这两个人本来完全不懂得带兵打仗。为什么最终却成为了大明王朝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呢?
(徐达剧照)
一、徐达和常遇春武功高强作战勇猛。
徐达和常遇春虽然之前没有学过兵法。没有带过军队。但是他们有个特点。都学过武功。有一身好武艺。
因为有一身好武艺。因此在军队中让人佩服。受士兵爱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一个不会武功的白面书生来指挥打仗。那些士兵们肯定不服他。而徐达和常遇春本身武功高强。士兵们都会觉得他们“有水平”。当然就听他们的话了。
我们看古代写的那些演义小说。里面的将军们。都是武功很高强的。隋末演义中。还搞了一个好汉们的武功排名。甚至打仗的时候。通常都是先将军打。决出胜负以后再士兵打。所有这些。我们知道都与实际情形是不一样的。问题是。不一样。为什么演义小说还会这些写呢?这说明。在老百姓的心里。是很重视军队中将军的武功的。
徐达和常遇春武功高强。自然很受敬重。
徐达和常遇春除了有一身好武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他们在战场上打仗的时候。作战勇猛。每次都是冲锋在前。史料中就有很多地方特别记载了他们冲锋在前的例子。既然主帅都冲锋在前了。士兵怎么可能不跟上呢?所以打起来自然就非常厉害了。
(常遇春剧照)
二、徐达和常遇春的对手也没有学过兵法。
徐达和常遇春的部队。和元朝军队打仗的时候不多。他们和元朝军队打仗。都是在平定了南方以后。
而当时的南方。主要是陈友谅、张士诚这些人的部队。而这些人。本身也都是农民军。虽然徐达和常遇春没有学过兵法。陈友谅、张士诚这些对手的将军们也没有学过兵法。当大家都没有学过兵法的时候。打仗主要就靠的是勇猛。靠的是军队里将军的魅力。而不是计谋了。
事实上。明末的统一战争。打仗的时候使用的计谋。确实没有秦末以及三国时期有名。秦末和三国。有非常多了不起的军事家。谋略家。但是元末被后世记住的军事家、谋略家似乎很少(像李善长、刘伯温这种。他们其实很少指挥打仗。更多的是战略规划及后勤保障)。这也说明。因为大都是农民起义军互相在打仗。谋略使用上确实非常少。
有人可能会说。当朱元璋统一南方后。派徐达和常遇春挥师北伐。攻打元朝正规军的时候。元朝正规军不是也打不赢吗?事实上。徐达和常遇春在北伐的时候。一方面。他们已经有了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元朝早就不是什么正规军。而是在和北方农民起义军作战中成为残兵败将。不堪一击了。所以徐达和常遇春打起来很轻松。
(朱元璋剧照)
三、徐达和常遇春通过实战打出来了。
什么叫打出来了?一是有了实战经验。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仗该怎么打了。二是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敌人的弱点是什么。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打击敌人的弱点。三是将领在军队中建立了绝对的权威。不用再强调纪律和执行力了。
四、徐达和常遇春得到朱元璋绝对信任。
徐达是朱元璋发小。常遇春也被朱元璋认为忠厚老实。因此对他们非常信任。没有发生过刘邦直接闯进军营中。夺了韩信兵符这样的事情。
于是朱元璋很信任徐达和常遇春。因此他们的仗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也因此打得非常顺。仗只要大顺了。打起来自然就很厉害了。而获得朱元璋信任的徐达和常遇春。自然也就成为明军的最高统帅了。
(参考资料:《明史》)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9785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朱元璋,兵法,武功,是个,自己的,的是,都是,将领,他们的,将军
没想到大家都对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要说元末明初的最强将领。非徐达、常遇春莫属。这两位帮助朱元璋。攻城拔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