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原创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关于清朝的真实实力。早在乾隆晚年。英国就有所了解。

用马戛尔尼的话说“清朝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看似强盛富庶。实则极其虚弱。英国想要击败它。并不困难。

不过。由于当时英军在尼泊尔与廓尔喀军的交战中。吃尽了苦头。而清军尽然能轻而易举的击败廓尔喀军。

再加上。东方古国很强这一观念。在西方有很深的影响力。所以尽管马戛尔尼对清朝的评价很低。但不少英国人对清朝的印象仍然是一个人口庞大。中央集权、制度虽不如西方国家成熟。但没有明显弱点、举国军民万众一心、从上到下如臂使指的古典帝国。

这种对清朝两极化评价的争论。在英国一直持续了近五十年。直到一鸦片战争后。英军用事实证明。清政府确实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才一锤定音。

不过。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发起的战役都是点状攻击。并没有深入中国腹地。其对清政府的虚实。仍然不够了解。

再加上1839~1842年。英国第一次入侵阿富汗(英国第一次入侵阿富汗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基本重合)时。吃了大亏。约五千名士兵和一万多家属在阿富汗被当地游击队被团灭。

这导致英国人对深入东方国家腹地作战。心有余悸。所以。英国在威逼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时。要的东西并不多。

除了割地这一条(割让香港岛)。让清政府难以接受外。其余条款。都在道光皇帝的可接受范围内。

而也是正因为如此。仅仅过了十几年。英国人就后悔了。感觉当年“拿”的太少。想要重新修订新约。

法国当时也正有此意。英法一拍即合。组成联军陈兵于珠三角。武力威慑清政府。

清政府当然不同意修约了。因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便爆发了。

战争开打后。英法联军起初还很保守。只敢在南方沿海活动。跟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样。

后来英法联军发现。这个大清。貌似跟十几年前没区别。还是一如既往的烂。于是便联合沙俄、美国一起。壮起胆子直扑天津。并攻破大沽口炮台。占领了天津城。

咸丰皇帝听说洋夷陈兵于天津城。并扬言要攻打北京。当即吓尿。慌忙派人去谈判。

最后。谈判的结果便是《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皇帝不满意。想重新修约。去掉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

英法美俄觉得自己要的还不够多。也想借重新修约。再敲诈清政府一笔。于是。英法联军再次攻打天津。

这一战。英法联军先输后胜。

先在大沽口吃了亏。然后暴怒。从欧洲调集了23000人增援(英军15000人)。连续在大沽口、天津、通州、八里桥大败清军。

最后。打得清军全军覆没不说。还吓得咸丰皇帝以北狩为名。携后宫佳丽离京。逃往承德避暑山庄避难。

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在占领北京和劫掠圆明园财宝期间。英国人发现——清政府根本就没有能力不惜一切代价动员民众与外患死战到底。官僚和民众也与皇帝根本不是一条心。

这个大清的实际是情况是:空有四亿人口和中央集权制度。但其实。皇帝对保家卫国没有任何责任感。官僚和士兵亦不愿意为国死战。至于老百姓。就更现实了。既然国不知有民。那百姓也必然是不知有国。四亿中国人里面。没几个人愿为抵御外辱毁家纾难。

什么可怕的古典帝国。扯特么的蛋。大清的虚实。彻底被英国人弄清楚了。

既然弄清楚了底细。那就好办了。

反正。英国也从未想过灭掉大清。只要控制住了清廷。让它给自己当狗。从而间接剥削中国人。一样可以达到吸血的目的。

而既然不妨碍吸血。靠言语恐吓就能解决问题。那干嘛还动刀动枪?费那劲干啥?

所以。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也就有近四十年时间没有再以武力入侵中国了。

值得一提的是。二鸦战争后。清政府只是给英国当狗。并没有给法、俄、美当狗。至少在清政府自己看来。自己与法俄美是平等的邦交国关系。

也正因为如此。1874年。当法国逼迫越南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并照会清廷。通告该约内容。督促清政府承认条约时。清政府的复照是不承认该条约。仍然强调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希望法国不要越界。

一方认为越南是自己的藩属。

一方坚持要吞并越南。

双方谈不拢。只能开打了。这便是“中法战争”的起因。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法国面前也跪下唱征服了。除了放弃越南的宗主权外。还因为与法国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导致西南门户洞开。云南、广西、广东的雷州半岛等地。皆沦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总体而言。列强武装侵略中国。目的都是为了利益。它们有的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来。比如英美法;有的纯粹是为了抢地盘。比如沙俄;有的是为了逐步吞并中国。比如日本。

当它们在某个阶段。拿到想要的利益后。自然会停下侵略脚步。消化既得利益。为下一步的侵略。夯实基础。这便是列强每每与清政府开战后。要隔段时间再来侵略的原因。

至于腐朽的清政府。记吃不记打。每次出卖完主权后。以为这就完了。没事了。就开始做起千秋大梦了。这样的朝廷。用革命党人的话说——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

这样睡不醒的朝廷。怎么能不死呢?

其他观点:



很多人感觉晚清和英国人只签订了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英国逼迫晚清签订了几十个不平等条约。例如:广州和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天津条约等等。说白了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在晚清的利益已经得到了保证和既定事实、大清朝也是承认的事实。

说起近代史、说起晚清的历史。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英国了。毕竟第一个砸开晚清国门的就是英国、就是英国人发动的鸦片战争。

正是由于英国人彻底砸开了晚清的大门。同时也直接打破了晚清“宇宙上国”的幻想。才有了后来的近100来年的近代屈辱史。

说到底就是:英国是侵略晚清的第一人、南京条约是晚清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晚清和英国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二是。为何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人就基本没有和晚清开战了呢?

晚清的骄傲自大害了自己。更是坑害了整个民族。英国人就是最先发现大清朝原来是个假牙的

英国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主要是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航海技术更是一塌糊涂。英国人即使想来和我们打交道也没用。造船技术不过硬的话。那是没办法远涉重洋过来的。

14世纪开始。欧洲发生了一件大事:文艺复兴的浪潮来了。这次从文艺领域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了每一个人的思想。以前欧洲和我们其实也差不多——皇权模式、教皇是大哥的模式。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们的思想终于开始回归本性、回归人性中来了。自由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思想的解放英国开启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直接导致了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思想的解放、制度的优化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英国人靠着巨大的制度优势、生产力的优势、科技的优势。一跃成为了——当时世界的第一强国。

随后英国开启了殖民和掠夺的历史。无数的土地插上了英国的国旗。日不落帝国也渐渐地开始形成了。

英国人当时在亚洲最大的殖民地是印度。本来也没想着要侵略大清朝的。很长时间以来。大清朝在西方国家的眼里那是强国、大国、无法战胜之国。由于彼此缺乏足够的了解。西方人了解我们主要凭着一本书——马可波罗游记。

这本书里把我们很是吹了一番、说东方怎么怎么好、怎么强大、甚至遍地都是黄金。

18世纪开始。英国慢慢地开始与大清朝做生意了。大家说这是经济入侵也好、文化入侵也罢。但是事实上:英国人一开始就是想和大清朝做生意的。

可是这生意根本就没有办法做下去。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英国人的商品在大清朝根本就没有市场。

当时英国经过工业革命以后。其生产或者说出口的主要是:在当时比较先进的工业品、艺术品等等东西。

可是这玩意在大清朝根本就没有市场。试想一下:小农经济模式下。大家都在种地、吃饭都成了问题。谁会去买英国人的先进工业品、艺术品呢?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相反的是。大清朝出口到英国的商品那是非常畅销。主要是:丝绸、茶叶、大黄。英国人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他们和大清朝做生意那是年年处于亏本的状态。

第二个问题就更加无解了。没有平等的贸易体系

大家都知道乾隆帝在晚期的时候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说白了就是:不和那些蛮夷来往了。当然也包含英国了。这生意也就根本没法子做下去了。

于是乎。在这两个问题的夹击之下。英国人实在是没办法就派人过来谈通商的事宜了。

1793年8月。英国使团的特使马嘎尔尼率领着庞大的船队访问了大清。船上面有着英国最先进的工业品以及送给乾隆皇帝最珍贵的礼物。可以说诚意还是很足的。

可是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乾隆在到底要不是双膝跪地的问题上与马嘎尔尼谈得不欢而散了。

其实核心原因只有一条:乾隆的傲慢。他骨子里还是认为自己才是世界大哥。完全没有必要与蛮夷英国人谈什么贸易。这对大清朝来说完全没有必要、我大清朝要啥有啥。

不过马嘎尔尼虽然没有达成自己的使命。可是他干了一件直接影响后来大清朝命运的事——调查研究。马嘎尔尼没有急着回英国。而是在大清朝内部转了一大圈、对在大清朝的所见所闻记了下来。还写了一个报告。

不转不知道、一转吓一跳。马嘎尔尼发现大清朝简直与英国没法比、仿佛还活在原始社会。当时马嘎尔尼认为:只要英国派出几艘现代军舰与少量的军队就完全可以击败马可波罗口中的那个强大、富强的国家——大清朝。

往后英国依然没有放弃谈判和通商的努力、在嘉庆朝的时候又派了使者到大清朝来谈判。可是结果都一样:被无情地予以了拒绝。

当然了故事还是一样的故事。这些使者们又利用回去的机会在大清朝内部搞了一番调查研究。结论还是一样的——大清朝是个假牙、完全不是英国人的对手。

1793年马嘎尔尼第一次访问大清朝、一直到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

这段时间里英国人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试探。他们最终发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指望大清朝能够平等地做生意不可能了;

二是。英国人如果不搞出个特殊商品的话。这生意还是做不过大清朝的。

于是乎。英国人从印度搞来了鸦片来卖给大清朝。工业品不行、艺术品不行。那么鸦片行不行呢?英国人一看这鸦片贸易果然行。于是。大清朝的白银也就哗啦啦地流进了英国人的口袋了。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鸦片就在大清朝这么畅销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这玩意上瘾、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吸上一口。往后基本就再也戒不掉了。

第二个原因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大清朝的闲人多、那些八旗子弟平时没事干正要找事干。鸦片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另外就是大清朝的那些官员们完全可以靠着鸦片贸易大发横财。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了。具体怎么操作的就不用我解释了。吃拿卡要样样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据说好多大清朝的人还自己种植起了鸦片。

往后的故事就很简单了。虎门销烟之后就爆发了著名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那就更简单了。正如马嘎尔尼预测的一样——大清朝那是一败涂地了。

鸦片战争惨败以后。道光帝就和英国人签订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了。这款条约里面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割地赔款以外。还有一条就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以及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由两国商定。

由此可见英国人对做生意是多么地看重了吧!后来有人说鸦片战争的本质是贸易战争。我认为这也是有点道理的。不过说到底。英国人还是借由贸易来侵略大清朝。这才是本质的问题。

以上就是大清朝与英国人的第一次接触了。说白了就是因为贸易问题引起的不快。最终英国人用武力打开了与大清朝的贸易侵略之门。

那么为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就很少与大清朝直接战争了呢?

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向大清朝提出要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大清朝全境要开放通商。鸦片贸易要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进口税。外国公使常驻京城等。

大清朝当然是一口回绝了。别的也许还无所谓。估计咸丰帝一想到:外国人要跑到京城去。用脚趾头想想都会拒绝的。

1856年。大清朝与美国人签订的《望厦条约》也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当然仍被咸丰给拒绝了。

往后英法两国就开始不断地找大清朝麻烦了。什么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就是在这一时期发生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比较复杂。一开始的时候英、法联军在大沽口被大清朝打了个惨败的结局。大清朝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这也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大清朝唯一一次对外战争取得了胜利。

这对英、法两国两国来说无疑于——晴天霹雳、奇耻大辱了。

于是乎。1860年2月。英、法两国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约七千人。扩大战争。

往后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英、法两军打进了京城、火烧了圆明园——大清朝这次算是被打惨了。

咸丰帝带着他的好老婆慈禧跑到承德去避乱去了。后面又是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了——北京条约等等。

可是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于1860年结束以后。一直到1900年庚子事件爆发。这40多年的时间里。为什么英国人就没有和大清朝爆发战争了呢?

前面说过了。这段时间英国人不光没有和大清朝打仗。还大力积极地扶持起大清朝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英国人良心发现了。扳着脚趾头想想。这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其实本质原因只有两个。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原因一:英国人能得到的利益都有了。他们要保住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获得利益最大的就是英国人了。英国人那是赔款也拿到了、割的地也收入囊中了、通商之门也打开了、鸦片也能公开倒卖了、甚至连关税都在英国人的控制之下。

此时的大清朝那就成了英国人的后花园了。英国人可以在大清朝赚取无穷无尽的利益了。

当时英国人的工商业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大清。多少商人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英国的银行吸纳了多少大清朝的存款。又借出去多少银行贷款;这每年吃利息都是天文数字了。

英国又投资了大清朝多少家企业。投资了多少里程的铁路;

这些是什么?这些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说到底英国人不再和大清朝开战的主要原因就是:此时的大清朝就相当于英国人的“取款机”了。而且是不要卡的“取款机”。取多少、什么时候取都是英国人说了算。

原因二:万一大清朝倒在别的列强手里。英国人岂不是亏大了

当时侵略大清朝的列强算起来有十几家之多。这些列强之间是存在着互相竞争关系的。这些列强的本质目标是:大清朝这块肥肉人人有份、绝不能让一家独吞了。

由于英国人在前期得到的利益、好处最多。所以也就成为了别的列强的打击对象了。英国此时有两件无比重要的事情要干:

一是。积极维护好与大清朝的关系。万一大清朝倒入了别的列强的怀抱。一想到白花花的银子。英国人岂不是要哭了。当时英国人别说和大清朝打仗了。就是碰都不敢碰大清朝。

二是。英国人当时想的是:大清朝这个“取款机”一定要挺住、一定要坚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留的“取款机”在、不怕没钱取。


我认为以上就是:英国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基本不和大清朝发生战争的核心原因了。无非就是:英国人已经取得了该取得的所有利益了。大清朝实际上在变相给英国人打工了。试想一下。一个优秀的打工仔。哪个老板会不喜欢呢?

其他观点:

1840年和1856年。清朝和英国先后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这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以大英帝国的完胜而告终。在第2次鸦片战争中英国甚至夺取了京师火烧了圆明园。不仅让清朝付出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还一脚把大清一百多年来树立起来的东亚霸主形象。把中原王朝2000年来塑造的天朝上国的威严踩得面目全非。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

看上去大英帝国对清朝的征服正在进行中。而且颇为顺利。似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很有可能会迎来第三次甚至第四次鸦片战争。直到像大英帝国征服其他国家那样把大清变成他在远东地区的最大殖民地。

以第1次鸦片战争和第2次鸦片战争产生的结果来看。似乎英国有这样的能力。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后清朝和英国之间反而进入到了一种平稳期。甚至曾经一度两国在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合作。随后的洋务运动。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军事领域都深受英国人的影响。清朝是被打服了。英国也没有再接再厉把清朝变成英国殖民地的想法。

造成这一结果主要在于英国而不在于清朝。

在近代以来两国之间的交流历史上。面对正在全球扩张的大英帝国。清朝处于绝对的下风往往采取守势。所以。双方在第2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没有继续爆发大战。其原因在英国方面而不在于清朝。

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黄金时期。自从在拿破仑战争中取胜之后。大英帝国就进入到了天下无敌的状态中:

他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广阔的殖民地。无数产出以低廉的价格涌向本土丰富老百姓的生活;

控制着全球航线。可以有效连接本土与殖民地之间的交流;

为了遏制其他势力的崛起。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实力超过世界第二和第三海军之和。

于是。在19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面。世界进入到了所谓的海上和平时期。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挑战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

由于19世纪大多数时间处于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之下。所以在这一时期的英国又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这可能是大英帝国历史上拥有最无上荣光的时代。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街头)

但这个时代对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讲就不那么美妙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也是一部英国对世界的征服史和压迫史。

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大英帝国统治的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生活着大量法国后裔。他们和法国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连接。语言、文化和英国人格格不入。这里需要消化;

澳大利亚在美国独立之后才开始得到开发。除了沿岸几个区区的定居点。广袤的内陆处于土著的控制下。那里还是一片未知。需要征服;

印度除了孟加拉一带已经被英国牢牢控制之外。德干高原以及德干高原以北地区的众多土邦并不服从大英帝国的管理。需要征服;

向马六甲以东的扩张还没有提上日程。在此之前需要征服缅甸、控制马六甲。但是1824年的第1次英缅战争虽说英国取胜。成本却太过高昂。不仅付出了1300万英镑(大约相当于9,100万两白银)的战争经费。还付出了1.5万人阵亡的代价。

(英缅战争)

如果按照伤亡比2:1这个比例来计算。在第1次英缅战争中英军的损失高达4.5万人。当然了。大多数是在印度征召的仆从军。真正的英国士兵损失是非常少的。可是第1次英缅战争付出的沉重代价。不仅削弱了英国在印度地区的统治基础。也让英国在印度陷入了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以至于当时的英国总督阿美士德差一点被撤换掉。可以说。这场仗打得虽胜犹败。直接影响到了英国对南亚次大陆腹地和对远东地区的侵略进程。

这就是当时大英帝国在第1次鸦片战争之前在殖民扩张中所面对的局势。大片已征服土地需要英国投入巨大的成本去消化吸收。对新的殖民地征服也正在进行中。由于大英帝国在第1次英缅战争中的失利。对远东的征服正在陷入低潮。

实际上。大英帝国对远东早就垂涎三尺。在16世纪末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之后。大英帝国就开始派出探险团队寻找前往东方的航线。并在17世纪初曾经一度有夺取马六甲一带的想法。

可是。大英帝国向东方探索的同时。荷兰人和早就先期一步来到这里的葡萄牙人是英国无法逾越的障碍。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去经营印度。从那之后。大英帝国在接下来长达200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前往远东地区进行土地征服的实际行动。只是派出商船队在这一带进行贸易。其中。和当时大清帝国的贸易是重中之重。每年大清帝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紧俏物资被送往英国本土和各殖民地。其数额高达数千万元。

(两国贸易中心广州13行)

大清帝国对英国的产品需求却少之又少。每年出口到大清的英国货甚至还比不上拉美小国洪多拉斯。英国对大清的贸易一直是处于出超状态。

例如。1781年到1790年这10年间。大清仅出口到英国的茶叶价值就高达9,600万墨西哥银元。而同时期英国销往大清的产品却只有1,600万墨西哥银元。仅茶叶一项就让大清帝国从英国人手上身上挣了8000万银元。

这种贸易逆差也是当时导致英国在19世纪前后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第1次英缅战争后财政就更困难了。

为了改善贸易不平衡。英国人就用了下三滥的手段。向大清走私鸦片这种成瘾性的东西。结果到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每年的白银外流量已经达到了600万两之多。以至于清朝不得不采用强制手段没收英国商人手中的鸦片。集中销毁。

英国在殖民扩张中从来都是欺负别人哪受过这种气。于是准备发起对清朝的第1次鸦片战争。此时此刻。英国连征服缅甸都困难重重。别说去攻打距离缅甸数千公里之外的当时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大清了。

一方面这个时候攻打大清不在当时英国人的计划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英国人也非常担心能否在面对大清的时候取胜。所以。在英国议会进行投票的时候。主战派仅仅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对清朝用兵的军费案。可见。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一个非常大的军事冒险。如果不能取得大胜。就等于是重大的失败。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第1次鸦片战争英军派出的1.9万远征军仅仅以阵亡69人受伤451人的代价。就迫使清朝签订了城下之盟。不仅赔偿了损失的鸦片商和英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军费。还同意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准许英国人在港口自由贸易。而不像以前那样经过商行。

最重要的是。条约中把香港岛作为英国在远东地区的第1个据点。这件事是直接导致第2次鸦片战争的重要一环。

但是。在第1次鸦片战争进行的时候。英国也在进行第1次英阿战争。结果却是英国远征军几乎全军覆没。这次失败让英国人认识到对中亚地区的扩张必须暂缓。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大英帝国除了经营香港之外。在东方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征服整个南亚次大陆。

1857~1859年。英国在成功镇压了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正式将整个南亚次大陆纳入英国人统治之中。

香港在这几年利用英国的转口贸易之便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人口达到了10万左右。香港的大发展让英国人发现这片地区有点小。如果能把九龙等地拿下来就更棒了。从而引起了第2次鸦片战争。

第2次鸦片战争英国以香港作为对大清用兵的后勤基地。在香港当地不仅雇佣大量劳工为他们运输后勤物资和伤员。也把香港作为收集战略物资的集散地。在第2次鸦片战争期间。在香港英国人从菲律宾、日本等地购买了大量马匹。解决了骑兵战马的短缺和蓄力运输不足的问题。为大英帝国从天津攻入京师提供了物资保障。

但是。打完第2次鸦片战争之后却暂时没有能力对大清像当年对印度那样逐步进行蚕食。接下来对大清用兵非常不符合大英帝国维持世界霸权。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1。清朝距离过远东东部沿海的蚕食不划算。

侵略清朝仅仅靠南亚次大陆和香港地区的少量驻兵肯定是不够的。这需要英国从本土调兵。还要充分考虑到两地气候的不同所导致的疾病问题。所以。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大的距离清朝很近的根据地作为缓冲。逐步蚕食清朝的成功率会非常低。

而且。香港这个时候总人口只有10万级别。太小了。

(19世纪中叶的香港)

当然。英国也没闲着。在逐步征服了缅甸、南亚次大陆等地之后。已经严重威胁了大清西南一带的领土安全。这也是大清在面对英国时处于绝对劣势的证据之一。本来英国人在西南一带的军事行动应该引起大清警觉直接派出军队反击。可大清竟然不动如山。第3次鸦片战争也就不会爆发了。

第2。主要对手不是大清。

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真正能被英国人认为是全球战略对手的是俄罗斯。

所以。从1810年代到19世纪末。甚至是20世纪初。当时的世界主要处于大博弈时代。所谓的大博弈时代。就是大英帝国和俄罗斯之间从地中海沿岸一直向东延伸到北美地区。纵横达上万公里的百年对抗。

双方对抗的高潮就是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这场仗从1853年一直打到1856年。英军为此付出了2万多人的伤亡。如果加上法国、土耳其等盟友。总损失则高达22.3万人。俄罗斯的损失更大。伤亡高达53万人。

(克里米亚战争)

由于损失太大。俄罗斯在接下来的10余年之内没有能力和大英帝国进行对抗。也让大英帝国能够逐步推进对南亚次大陆、缅甸的征服和发动第2次鸦片战争。

所以。在大清看来第2次鸦片战争英国人是来势汹汹。可是在英国人的角度。这只是他征服全球很普通的一环。

第3。对大清用兵之前要先对东南亚一带进行征服。

自从17世纪初英国人退出东南亚一带之后。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南亚次大陆方向。一直到1785年才在马六甲附近租借了槟城。1819年才在新加坡岛建立了一个贸易港口。直到1826年才将新加坡、马六甲和槟城三个地方变成由英属印度当局管辖的海峡殖民地。直到1832年英国才在新加坡建立海峡殖民地政府。直到1867年海峡殖民地才正式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由伦敦的殖民地办公室直接管辖。到这时英国人在海峡殖民地才算站稳脚跟。距离第2次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了7年了。

(19世纪英国在新加坡的港口)

与此同时。人类正在开始进入第2次工业革命。对于石油、橡胶等的需求正在爆发式增长。而当时全世界最适合种植橡胶的地方就是马来西亚。也吸引了大量华人前往马来西亚打工!

(晚清时期去马来西亚打工的华人)

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马来西亚仍然是世界主要的橡胶供应地。没有之一。所以。在日本占领马来西亚后。直接导致美国出现了90%的橡胶缺口。

马来西亚这么重要。致使19世纪后半叶。大英帝国把对东方征服的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对马来西亚的征服。在19世纪后期。英国利用马来半岛各王朝内部的动荡。干预各王朝的内政。并且终于在20世纪初完全控制了马来西亚。

不过。这个时候大清也要被推翻了。世界正在进入第1次世界大战的倒计时。英国的主要对手变成了德国。大英帝国也永远没有机会对大清第三次鸦片战争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8:47:23

    英国,鸦片战争,清朝,英国人,大英帝国,大清,条约,英法,晚清,殖民地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8:47:23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8:47:23

    关于清朝的真实实力。早在乾隆晚年。英国就有所了解。用马戛尔尼的话说“清朝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看似强盛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