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真的是一次“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吗?典籍上有什么蛛丝马迹可以佐证?
原创

武王伐纣真的是一次“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吗?典籍上有什么蛛丝马迹可以佐证?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谢谢邀请。改朝换代从来只有血淋淋的杀戮。传说中的三代自然不会例外。一个建立在人口至少减半和原有统治集团彻底玩完基础上的“仁”。想来只有胜利者才值得欢呼吧。

“以至仁伐至不仁”是孟子说的。但他想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

原文剖析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 也?”--《孟子.尽心章句下》

这句话还贡献了另外一句经典“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本意。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他的意思就是说。别扯犊子。

史书上的解释大抵上是不足采信的。但商周之际在正史、文献甚至小说中都有所涉及。不妨籍此来探讨一下吧。

武王伐纣事件始末

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尔未知天命。”乃复归。--《史记.殷本纪》

看似热闹的起兵最后却虎头蛇尾地变成了一场阅兵。根源在于周武王的底气不足。论武力殷商的战争能力有目共睹。尚在半游牧阶段的西岐何敢班门弄斧?自武丁时代起的羌方、鬼方等挑战者和当下的东夷都成了仪式上的祭品。孰知西岐就不是下一个呢?

▲孟津观兵

而后人没看到的则是孟津观兵其实并非是半途而废。而是姬发同志立威和诸侯站队的一次会盟。结果则是西岐分清了敌我并做好最后的准备。而真正的机会也快到了。

两年后的殷商。比干被杀。微子贬为奴隶。箕子被囚禁。说明了朝歌贵族阶层内部的分化;而乐师带着礼器跑到了西岐。则透露了殷商的底细;而东夷的骚扰则再次带走了商军主力。讨伐条件终于成熟了。

接下来便是牧野之战了。

鉴于篇幅。这一段就不赘述了。但需要澄清两点:

第一。没有倒戈事件。

▲这是一场偷袭战

牧野的激烈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倒戈这种开门揖盗的行为也最多是个别行径而不可能整体而为。至于七十万武装的奴隶或者战俘更加是无稽之谈。先秦时代的战争是贵族和公民的特权。甚至可以断定如果放开奴隶的镣铐并给予武器装备。恐怕当时商军就完蛋了。但临时征调缺乏训练的平民上战场导致战斗力缺乏确实事实。

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逸周书.世俘》

纣王自焚并没有意味着战争的终结。后续的反抗持续了数月并延伸到东海之滨。从歼灭和俘虏的人数足可以看出抵抗的激烈程度。

甚至前文中。一辈子鼓吹“仁政”的孟子也对于《尚书》中的描述提出过质疑:都说仁者无敌。为何还需要如此大费周章呢?

第二。帝辛高贵的谢幕。

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史记.殷本纪》

▲帝辛自焚

我们不能将“衣其宝玉衣”的行为理解为眷恋富贵或者不愿便宜对手。如果要突围继续组织抵抗的话他有的是机会。这是“君王死社稷”的高贵死法。

总之。延续六百年国祚。创造了无比灿烂青铜文明的商国亡于半游牧半农耕的西岐部落之手。

周武王的举止极不正常

首先。是无止境的失眠和噩梦。

呜呼!敬之哉!无竞惟人。人允忠。惟事惟敬。小人难保。后降惠于民。民罔不格。惟风行。贿贿无成事。绵绵不绝。蔓蔓若何。豪末不掇。将成斧柯。--《逸周书.和寤解》

在《逸周书》的有几个章节比如《寤儆》、《和寤》、《武寤》和《武儆》都记载了姬发的噩梦以及次日凌晨召唤弟弟周公旦前来诉说和寻求安慰的过程。

姬发的梦境有小人坏事。民众不服和伐商失败。也许还有兄长伯邑考那血淋淋的肉饼。因此彻夜难眠。梦境一直延续到灭商成功。这也是武王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于翦灭殷商和稳定天下带来的沉重压力。毕竟对手是何其强大的巨无霸啊。

▲如同《周易》。靠这个吃饭的人也不少

还好有周公在。他总能找到合理的解释来缓解兄长的担忧。从后世的《周公解梦》原来是周武王的专用品。

第二。战场动员令有玄机。

▲纣王和妲己

这是周武王在孟津汇合八百诸侯之后发布的征讨檄文。简单翻译一下吧:商纣王只听老婆的话。不认真祭祀祖宗。不用同宗兄弟当官。却推崇信任从四方逃亡来的罪恶多端的人。用他们为大夫、卿士。这些人违法作乱。残害百姓。

与后世“罄南山之竹。难书其罪”的追加编排不同。《牧誓》里描绘商纣王也没犯什么大错。甚至用现代观点来解释尚有很大的进步意义。比如尊重女性。武丁的老婆妇好也是优秀的女将领。不迷信同宗。用人不拘一格。

不管如何。用对方的家事作为讨伐依据似乎很虚伪。这些罪不至死的行为远不足以支撑改朝换代的正义。

第三。亵渎尸体的深层原因

武王答拜。先入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折。县诸太白。--《逸周书.克殷》

轻吕就是剑。黄钺是大斧头。“折”则是砍头的意思。姬发在帝辛烧焦的尸体上用弓箭、剑和大斧头轮番伺候。并将地方的人头挂在城头。

这一幕是不是感觉很熟悉?没错。大名鼎鼎的伍子胥也对曾经的君王干过同样的事情。但很多人会说。那是血亲复仇。是正义的。

然而。姬发也是。哥哥伯邑考被剁成肉酱。父亲被囚禁了七年。祖父季历被商王囚杀。这跟伍家的父兄之仇不相上下。

但在一天之前商还是西岐名义上的宗主国。而帝辛也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天子。还好亵渎天子尸体的事实被后世儒家给选择性地忽略了。但姬发这是想干嘛呢?仅仅只是为了完成血亲复仇的仪式感吗?

第四。后续的残忍。

武王乃废于纣矢恶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师。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帅、司徒、司马。初厥于郊号。--《逸周书.世俘》

在祭台下(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封神台)西周武士将纣王的一百名幸臣用斧钺砍断手脚。任由他们在血水里翻滚挣扎。同时送上祭坛的还有在牧野战场上顽抗的武将、殷商的四十名族长。他们也被剥光衣服扔进了沸水翻滚的大鼎中。基本承袭了商代的人殉行为。

也许哀嚎声越大。挣扎翻滚的越剧烈。就能够说明奉献给上帝的祭礼越丰盛吧。

▲活人祭祀剧照

接下来是盛大的献俘仪式。武王身穿天子之服。在音乐声中走上祭坛。向上帝和祖先之灵汇报灭商过程。太师姜尚背着悬挂商王纣首级的白旗和悬挂纣王两个妻子首级的红旗。以及战场斩获的阵亡商军耳朵进入周庙。并堆放在巨大的柴堆之上焚烧。各种生的、熟的人牲躯体被抬上祭坛。正式奉献给上帝和周人列祖列宗。

上述仪式并非周人的传统习俗。有可能是姬发姜子牙根据在朝歌的经历而依葫芦画瓢的做法。笔者理解为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报复性行为。

然而这已经是前任天子帝辛的头颅第三次被回收利用了。祭坛上的画面有些难以想象的恐怖和诡异。

西岐翦商就是一次成功的改朝换代。西周掌握了话语权。自然是自己说了算商周的战争其实是文明之间的战争

虽然大家都是黄帝后裔。但鉴于上古落后的交通和逐渐稀薄的血缘联系。两千年的分家导致这两个分支的文化的区别比欧洲诸国的区别还要大。

而西岐部落的祖先则从中原进入了蛮夷的世界。几乎已经不分彼此了。后来迁居关中之后方慢慢进入半牧半耕的状态。跟他们自夸的农业始祖民族不同。考古发掘发现这个时期关中渭河流域的文明形态大同小异且非常落后。他们还在使用磨制石器作为主要农具。粗糙的灰陶则是居家必备。人口规模也都不过几千或万余人。靠种植谷子、高粱和饲养牛羊生活。仅有的一点奢侈品如玉器和铜器很可能是外地输入的上层贵族专属。可以说还处在石器时代。

从文化上而言。西周也喜欢占卜。甚至演绎出后世风水家、卦师以及街头骗子饭碗的文王六十四卦。但更多时候他们并非如此。摆脱蒙昧之后的西周则选择用天命来解释政权合法性。他们从商之代夏和周之代商中吸取教训。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的重要性并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强调两者同等重要的地位。此举意味着“上天”的本质是“爱民”的。而非商代诸神喜欢人牲的嗜血形象。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结语:毕竟是历史的进步

成王败寇的铁律赋予了周人书写历史的权利。而除了考古发现的甲骨片和青铜器。我们已经无从考证殷商的宗教、文化等许多东西。其实汤武革命是否是正义之举其实并不重要。至少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是毫无关联了。

孟子好像没说错什么。不管是虚无缥缈的“禅让”。还是“有德之君”的改朝换代行为本质确实是一样的。

然而。商周的交替毕竟是中华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节点。从好鬼神的商代到周公的“敬天保民”思想。历史的天空上终于有了一丝依稀可见的人文色彩。

但是。用“以至仁伐至不仁”来总结这场战争貌似并不恰当了。

其他观点:

氏族部落酋邦邦联体

我们一想到商就想到国家。其实大错特错。商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样子。这里给大家补以下甲骨文的课。我只说大概。如想要详细了解。建议去档案库和图书馆自行查阅详细资料。

商代不是一个典型的国家。它其实还是部落。只不过这个部落不是一个。而是十个非常大的部落。这个其中每一个部落中还有非常多个小部落联合。也就是部落联合体的老大们又联合到一起。他们觉得打来打去谁都不占好处。老大的位置咱轮流做。排队吃果果。所以它是一个联盟轮流执政的一个部落酋邦邦联体。统称为商。这是很多人的误解。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在那个远古时代或者说在周天子之前。没有所谓的天下共主。是没有所谓后来的国家构型。

《尧典》中有一个词叫“万国”。说的就是很多个大部落。而不是很多个国家。商代是一个十大部族邦联制的一种非典型国家的社会构型。

我们这里先从甲骨文然后再从考古发现的墓葬证据来说明。天干地支这个我们很熟悉。过去解释这个字的时候古人并没有将其解对。包括许慎的说文解字也说错了。为什么错?因为古代人不挖坟。他看不到甲骨文。所以很多错误能理解。1899 年王懿荣最初发现甲骨文。后来经过民国时期各个国学大师的破解和翻译。人们才初窥古文字的真正释意。代表人物就是陈寅恪和王国维等人。他们在查阅古人的注疏和甲骨文中作对比发现怎么天干里的十字竟然和古人记载的商王王系表所用的称号对应。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些天干十字有着其他含义。不止用来表示历法的。

后来很多人比如古汉字学家唐汉先生研究的甲骨文释意使得甲骨文一度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其重要意义是我们今天所有对于古文化研究的最根本。因为文字记录了一切。只有读懂文字才能读懂文化。文字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产物。

试问今天我们聊到一个地区会说什么?聊到一个国家会说什么 ?当然是吉祥物、地方特色、特产等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这是人类共性。也是最简洁的识别认知方式。因为大脑要减少耗能。

那么在最早期。文字所能表述的极其有限。人们只能尽可能的将最明显最具象的含义赋予符号中。在人文的早期。咱们刚才说了黄帝和炎帝。一个是种田、发明火的叫炎帝神农氏。一个是造铁、造工具天天出去打仗抢夺的黄帝轩辕氏。于是你会发现如果你能够制作独到的工具和发明。赋予你的符号就是与之相关的。比如炎帝的炎。于是如果你的部落有独到的手艺。这是你们的骄傲。你会干什么?肯定是往外做宣传。就像是今天一提到景德镇想起瓷器。所以眼见皆被具象符号化的远古人文时期。一门手艺和工具作为自己部族的图腾徽号。从而形成各部族的标志。

天干十字是部落代号?










刚才介绍天干的这十大部族谁都有本领。谁都有特长。于是两两构成成为两合部族。最终由此形成五大两合部族。五个政权轮流执政。或者听过我宗教节目你就会有下意识的反应。绝不是简单的世俗政治。而是宗教、神学和巫文化这类的内容。也就是说谁是老大。谁就得祭祀。祭祀是独特的权力。整个邦联部落祖先的祭祀活动的主持就是当前统治政权的老大。这个国家民族宗教的早期雏形的产物一直持续到清朝帝制集权垮台。

还有就是墓葬挖掘的考古证据:著名的昭穆制度。指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首先想到的是古代帝王的丧葬制度。也就是第一任国君埋在中间。或者皇帝埋在中间。他的儿子埋在左侧。他儿子的儿子埋在右侧。再下来又埋在左侧。再下来又埋在右侧。形成两系埋葬、隔代埋葬的坟制。这个制度怎么来的?我们一直找不见原因。但只有在这个轮替关系中你才能明白。就是个部族轮流执政。于是轮流执政的王死了以后埋到本部族的公坟之地。这就是隔代双埋的昭穆制度的来源。

由这里我们可以看见。昭穆制度很可能表达着西周早年就具有姬、姜两姓轮流执政的某种痕迹或者某种遗迹。毕竟周朝那么长的年代。一开始不一定直接就是一个老大说了算。就好比汉朝早期实际还是诸侯并立而不是帝制集权。那你想想。这个制度绝不是突然出现的。只可能是沿袭之前的习俗和制度。所以我们不难想。商代一定是这样的传统。就好比后来汉朝实际是秦制。所以我们一般称秦汉。清朝实际是明朝制度的延续。一般我们称明清。

不过对于周代早期是否沿袭商朝的制度。我们今天在史学上还不能得到非常明确的确证。证据不足。但根据仅有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表达的是人类从部族联盟逐步向国家形态。向封建式形态的社会体制转进过程的痕迹。这部分内容详细了解请看史学家的资料。我只做简单介绍。

为什么武王要伐纣?

刚才讲的就是商代的大概社会构型。下面我们说为什么商代被周取缔。或者说为什么一说商代就只想到纣王?其实商代不只有纣王的。也就是说商代的这种社会构型最终解体了。排队吃果果的过程中。有人偷奸耍滑。不仅插队。还把其他人踢出去了。各部落轮流执政。轮替开始不协调、不和谐了。为什么?你想想。你是制造武器的。你愿意一个磨针的当你老大吗?所以最终有甲乙丙丁和庚辛部族因为其强大的武力。他们几个排队吃果果。轮流掌握权力。其他部落就只能附属。

可最终到帝辛。这谁呢?也就是熟悉的纣王。他把这个部落的中心迁移到自己的本族所在地朝歌。强龙压不过地头蛇。那么凭借地主优势不断打压其他各部族。就是说这个老大的位子坐上不愿意走了。导致其他各部族里的贵族和领导、领袖叛离他。出走朝歌。不愿意跟他玩了。都是谁呢?文子、比干、姜尚、箕子等等很多人。

这些走掉的人也不能看着商纣王一家做大。他们聚集起来和周形成联盟。破商附属部落。最终导致商解体。这就是商代的大致社会状态。商代社会是部落联盟之上的部族邦联制社会构型。

这里还不完整。为什么?缺了我之前说的宗教内容。现在我把这部分内容补充上。你就能深刻体会到我为什么之前说一定要了解宗教内容了。

首先。为什么商纣王突然屁股坐定不想走了?因为我之前给大家讲的“天帝”观念。殷商人认为王的祖先的灵魂在天帝旁边做客人。于是能够传达天帝的旨意。这是他统治合法权的来源。背后最重要的是什么?也就是如何和你的祖先沟通?就是祭祀。所以你看祭祀在古代是多么重要。后来这一套思想很容易就被想要独霸政权的商纣王利用。商纣王之所以不走了。因为他告诉全天下的人。自己的祖先告诉自己。天帝不让轮换吃果果了。以后就让纣王一家子吃果果。这叫统治合法性。

纣王有实力。其他人尽管不满但是又能如何?不满的人下场都不好。比如。你现在不满说:纣王。你说的怎么证明?纣王回答:“很简单。我把你送上天。你去问问天帝啥意思。如果他老人家开心了。说不定让你的子孙后代当老大”。说罢。送这人点火上天了。

可问题就出在这个祭祀。咱知道。古代祭祀最高等级不是祭祀牛羊猪。而是人祭。商纣王这个时期为了制造威慑和恐怖。人祭时常发生。到后来发展到商朝的祭祀基本都是拿活人来祭祀的。而且一祭祀就是一大帮人。这些人不是商人。而是其他部落的人。你想想周文王愿意吗?你想想其他部落的人愿意吗?肯定不愿意。于是联合诸部落。以纣王暴虐嗜血之由讨伐。揭竿而起。俗称武王伐纣。

什么是封建制度?

再补充一点。商代周之后。这是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也就是封建制度的开始。什么叫封建?不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封建迷信。这是由于近代日本和中国的学者由西方翻译错误所导致的。因为西方的皇帝类似封建制度。但是咱们这边是帝制集权。俩回事。

封建制度、封建时期仅见于周朝八百年。“封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第一本书中。也就是《尚书》之中。什么叫“封建”?分封建制才叫封建、分封土地给诸侯彼此之间是亲戚关系来论才叫封建。这一点要涉及周朝天命观我们这里不扩充。回听宗教节目去。我们只说武王克商之后。不能再继续用氏族部落邦联制。但是这种轮流执政的状态有可能一直延续到周代早期。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扭转过来的。

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封建制总归发生了。周王他把自己的血亲和重臣七十一人分封在中原周边乃至中原中枢用以屏护中央。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周天子。从商朝的天帝的客人变成了天帝的儿子。你可能会觉得这不是恶化了吗?从此之后岂不是更加霸权了?不是。不然孔子也不会这么喜欢周朝。因为周公旦制礼做乐后所给予的天命观叫”以德配天“。听出来尧舜那个时期的禅让味道了吗?也就是说周天子如果干不好。失德了。天命就转移了。天帝不让他当老大了。如果做的好就是合德。天帝就会让他继续当老大。你可能会问。这不还是白说。他是老大了。谁还敢反对。恰恰相反。如果周天子不好好做人。犯浑。底下人是很容易反对和推翻他的。

因为这个分封制。也就是封建制度指各封国它有自己完全独立的治权。也就是它有完全独立的统治权、外交权。有自己独立的军队。只不过是他们屏护中央的关系。听你周天子发号施令。至于大家听不听那不一定由你周天子说了算。这叫封建制度。

为什么周幽王讨褒姒妃子笑点烽火台呢?为什么一点烽火台诸侯们就带着士兵保护他来了?就是因为军权很大一部分都在诸侯手里。周天子只不过是大家拥护或者说保护的对象罢了。到后期甚至就是个吉祥物。好比东汉末的皇帝形同虚设。周天子的分封制这和后来的秦始皇开启的帝制那是两回事。你到明朝你皇帝点烽火台找你兄弟姐妹来带兵打仗?不可能。

所以自中国到公元前221年秦老大统一中国。建立秦制。什么叫秦制。指的就是中央集权的帝制。最大的政治举措就是建立郡县制。所谓“郡县制”。就是打掉各封国。或者各部落分封。然后由中央朝廷向地方委派命官。这叫“中央集权制度”。政治学上叫“君主专制制度”。所以你看不到秦朝有什么诸侯。连秦老大的儿子也才被称呼公子。都没有得到侯这个称号。

所以你看帝制集权实际完全是封建制度的反面。封建指的是权力的分散。而帝制则相反。后来项羽干翻秦朝之后。刘邦夺得天下。汉朝最开始也是很多个诸侯。类似封建但其中有很多秦朝的制度。所以是个半吊子。为什么?因为打天下之后你想收回诸侯的许诺和兵权没那么容易。刘邦办不到。所以刘邦晚年实际一直在恐惧和焦虑中渡过。天天担心有人谋反。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算真正的恢复帝制集权。

其实我们也可以直接也就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的封建制度彻底结束。这叫中国社会第二次大转型。即封建走向帝制集权。后来的咱们篇幅不够了。不能一直说下去了。反之自从这之后。基本换汤不换药。直到1840年清朝独裁统治衰落下台。

商周之变(原始氏族部落轮流制度统治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

周秦之变(封建社会到帝制集权。奴隶制消失)

唐宋之变(豪族社会到平民社会。中国历史再无长期分裂。大统一成了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进程)

古今之变(清末至现在还没结束。也就是农业文明转型到工商业文明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止于此。纣王、秦始皇等“暴行”。不过是汉朝人为了警示汉武帝而编造罢了。而秦始皇则是以帝制集权对抗封建制度。这是反面。动了贵族们的利益蛋糕。在这过程中肯定要杀人。于是父兄之怨积攒。当时没几人看懂和认同帝制集权罢了。纣王之所以下台。原因在于他破坏了氏族轮流执政的这种联邦体。说句实话还是动了利益的蛋糕。以至于其他部落不满。

其他观点:

谢邀。武王伐纣。实际上是臣子造反。弑君夺位。

只是基于儒家的立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国君圣明。我们就辅佐。国君昏庸。我们就离开。国君残暴。我们就推翻他。

所以。为了美化周武王这个胜利者。就只有丑化帝辛这个失败者了。

质疑武王伐纣的声音。从西周立国开始就不绝于书了。但是。质疑的声音被淹没了。

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就说了。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你看帝辛的罪恶。再看看夏桀。完全是把夏桀做的事。完全套在帝辛身上了。

《尚书》的前几篇。有武王伐纣的战争檄文。檄文怎么写。看看骆宾王《讨武曌檄》。陈琳《为袁绍讨豫州文》、曾国藩《讨粤匪檄》。

檄文一般是能把一个人写的多么邪恶就多么邪恶。但是。写帝辛的罪恶呢?

祭祀不用心、听妇人言、酗酒、用地位低下的人、不用自己的兄弟亲戚。

这哪一条算罪恶?我看不出来啊。

丑化帝辛的战争檄文。也只能写这些东西。帝辛有什么罪恶?

帝辛在位时。商立国五百余年。已经是末日余晖了。曾经臣服于他的诸侯国也趁机崛起。挑战天子权威。

就像明朝立国二百多年后。臣服于明朝的满清也崛起了。

武王从他太爷爷开始。三代人都造反了。经过三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了。

他之所以成功。是商朝没落了。且趁着帝辛讨伐东夷。军队不在国中。而且还有帝辛的兄弟们做了带路党。比如微子。

并不是因为帝辛邪恶。老百姓不支持他们。恰恰相反。商朝的老百姓是很支持帝辛的。

所以。武王伐纣。没有什么正义不正义的。纯粹臣子造反。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9:02:08

    商代,封建,这是,的人,部落,帝制,纣王,制度,祭祀,部族

  • 郎不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9:02:08

    没想到大家都对武王伐纣真的是一次“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吗?典籍上有什么蛛丝马迹可以佐证?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9:02:08

    谢谢邀请。改朝换代从来只有血淋淋的杀戮。传说中的三代自然不会例外。一个建立在人口至少减半和原有统治集团彻底玩完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