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从来不缺英勇、果敢、忠诚的外交使节。他们的传奇像是历史长河中最明亮的星星。
长孙晟出身名门。本是北周开府仪同三司长孙兕第三子。含着金钥匙长大。却向往沙场。最终成为隋文帝、隋熠帝最倚重的外交使臣。长期派往草原部落。开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成功分化敌人。隋文帝能大败突厥。长孙晟是最大的幕后功臣。在大草原上。他曾经与沙钵略可汗出猎。一箭射双雕。这才是传说中的射雕英雄。
雄唐盛汉。大汉有苏武班超。大唐如此雄厚的国力。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优秀外交家。而来自太宗时代的王玄策则是大唐的代表人物。他先后四次出使印度。特别是第二次出使印度时。正碰上印度国内大乱。无日不战无处不兵。在玛卡达国。国王被杀。造反的大臣阿尔裘将大唐的外交使团关了起来。王玄策只身逃出。他没有落荒而逃回国。而是穿山越岭去了尼泊尔国。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和大唐的影响力。说服尼泊尔国王给了自己七千象兵。杀回玛卡达国。在玛卡达国以七千对三万。夺得大胜。一举俘虏阿尔裘。平定玛卡达国内乱。最后一次出使印度。在中天竺国几乎是发生了同样的情况。王玄策再次上演了借异国之兵平异国之乱的好戏。并把俘虏了叛乱首领。王公贵妃近万名俘虏带回了大唐。两度上演了一人灭一国的战争奇迹。
以上几位都是国家有着雄厚的軟实力。大树下面好乖凉。而马扩却生在北宋末年。他需要完成的使命--联金灭宋。最终将北宋帝国送上了不归路。但马扩的外交使命却完成得非常精彩。最初宋金毫无联系。在金人已经打下辽国近半壁江山后。北宋还对金这个新崛起的国家一无所知。双方报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态度开始联系。最初完颜阿骨打不知宋人实力如何。作为外交使臣的马扩上演了长孙晟般的射雕传奇。并表示在北宋。他的箭术只算中游。促成了宋金联盟。
马扩最可贵的地方是有着极强的爱国责任心和政治家的敏感。和金人的接触过程中。他渐渐感到金人是比辽人还具威胁的政治势力。回国后向当朝提交了金人方面各种各样的军事情报。并数次上书提醒当局者。当下的真正危险是金人。但马扩的警告石沉大海。最终有了后来的靖康之祸。
金人入侵后。马扩积极抗金。他曾经在五马山一带组织义军抗金。从者近十万。成为河北最大的抗金势力。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夜狼啸西风。历史作家。出版作品有《百战风云》《一个帝国的生与死》《两宋烽烟》等。曾任新浪文史论坛超级版主。现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
其他观点:
题主问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有气节的杰出外交精英。我的答案是太多了:
春秋时代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困郑国都城。郑国的烛之武临危受命面见秦穆公说道:“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如果灭亡了郑国而有利于您。怎么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跨越晋国。把秦国的边界置于远方。您也知道这有多大困难。怎么可以用灭亡郑国来扩大邻国的疆土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那么秦国使节来往时。我们就可以供给他所缺的东西。您并没有损失什么。况且您曾被晋君赐予过了。他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君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所知道的吧。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它既然能把郑国当成自己东边的国境。那就会肆意扩大他西边的国境。如果不损害秦国。又将从何而去取呢?损害秦国来壮大晋国。就请您认真想想吧。”不得不承认烛之武是一个极其精明的外交家。作为郑国的使者最优先谋划的必然是郑国的利益。可烛之武的任务是劝秦穆公退兵。秦穆公和郑国素无交情。为什么要保护郑国呢?所以烛之武必须站在秦穆公的立场上为秦国谋划。不仅要用言语以情动人。更重要的是要用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利益吸引秦穆公。这叫做以利诱人。烛之武首先为秦穆公分析秦、晋、郑三国之间的地缘关系:秦在西。郑在东。有晋国横亘当中。以那个年代的交通条件而言要跨越别国的土地去控制一块飞地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现在秦国要跨越的是强大的晋国。所以灭郑对秦无利可图。那么反其道而行之——保留郑国呢?郑国承诺给予秦国的使节商旅过境的便利条件和物资补给。这对秦国而言虽算不上什么大利。但至少也没什么损失。仅仅如此还不足以使秦军退兵。因为秦晋之间是盟友。灭郑虽不能为秦带来立竿见影的直接利益。但秦完全能以协助晋国灭郑为由向晋国索要利益。烛之武显然早就预料到了这点。为此他使出了最后一招——挑拨离间:秦晋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在以前晋惠公时期双方是有矛盾的。即使在晋文公时代这种矛盾也不过是处于潜伏期没暴露出来而已。事实上晋国的存在本身就阻止了秦国向东扩张的可能。秦晋之间有着深刻的地缘矛盾。虽然在晋文公和秦穆公两位雄主的统治下双方都选择对这种矛盾视而不见淡化处理。但这种矛盾一直存在。烛之武抓住这种矛盾大做文章。向秦穆公指明晋国的强大其实就是秦国的灾难。秦穆公是何等精明之人。他深知:国际政治从来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秦晋之间的地缘矛盾早晚有集中爆发的一天。在这一天到来前自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打压晋国的实力。于是秦穆公与郑国订立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晋文公见秦穆公撤兵后也随即解除了对郑国的包围。
晏子使楚遭楚王连续三次戏弄羞辱。皆能巧妙应对以维护齐国的国家尊严。这一故事因为被收录中小学课本中而家喻户晓。除此之外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个“折冲樽俎”的典故也与晏子有关:晋国打算攻齐。先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以打探虚实。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酒酐耳热之际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子见状厉声命令侍臣:“快把这个酒杯扔了。再给主公换一个。”因为根据当时华夏诸国之间的礼仪:君主的器具是不能与人共享的。范昭此举实为羞辱齐景公以试探齐国君臣的态度。不料晏子以强硬的姿态坚决抵制了这一无礼举动。回国后的范昭在向晋平公汇报时认为齐国有晏子这样的贤臣在不是能轻易攻打的。晋平公因此放弃了攻齐的打算。就这样晏子不费一兵一卒就在酒桌之上化解了一次外交危机。后世称之为折冲樽俎。
春秋末期晋国的重臣韩宣子提出希望得到郑国的宝玉以便和他已有的一块玉配对。郑国的执政大臣非常礼貌地回答:“这不是郑国官府的东西。而是某位郑国商人的私产。我们国君和我本人都无权做主。”有人劝子产:“何必对一块玉如此吝啬?要是因此得罪了晋国。郑国岂不是失去更多?”这要换成后世的慈禧太后那必然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领土都能割让。一块玉算什么?我管你国府的。还是私人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朝廷要你的东西是看得起你。谁敢不给?子产却回答道:“先君立国之时和商人订有契约:郑国尊重商人私产。现在如果因为晋国想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甚至不惜背弃先君订立的契约。那我们就是在用郑国的国家荣誉在做交易。这次我们满足了晋国的要求。但却助长了他们的贪欲。下次他们就会提出别的要求。但凡我们有一次不能满足他们就会结下恩怨。在大国面前我们应该以礼相待。但如果大国有非礼的举动。我们必须坚守底线。否则我们将沦为大国的一个城池而失去作为一个国家的独立地位。”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灭韩亡魏。随即向魏国的附庸安陵君提出用五百里地交换其领土。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面对秦王的一再逼迫断然回敬道:“大王听闻过布衣之怒吗?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最终有胆有识的唐雎令秦王不得不感叹:“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西汉太初二年(公元前101年)西域乌孙国的使者向汉武帝表达了希望迎娶汉朝公主的愿望。汉武帝并不打算让自己的女儿远嫁异国他乡。于是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踏上了和亲乌孙之路。随同解忧公主一起远赴乌孙的侍女中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她的名字叫做冯嫽。尽管只是丫鬟出身。然而冯嫽知书达礼。聪慧而富有见识。尤其能言善辩。沉着稳健。解忧虽名为公主。但前半生遭软禁。后半生形同放逐。是在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也许正因为如此她才没有寻常公主的架子。命运坎坷的解忧公主和出身卑微的冯嫽成了一对好姐妹。而冯嫽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了解忧公主的知遇之恩。乌孙王翁归靡死后汉宣帝本想支持解忧公主之子元贵靡继位。然而当年乌孙老王军须靡留有遗嘱:王国是属于匈奴公主所生的王子泥靡的。翁归靡只是代管。将来还是要交还给泥靡的。或许是因为泥靡更名正言顺一些。或许是因为元贵靡还显年轻。不够有力。总之在这场较量中汉朝的外孙不敌匈奴的外孙。乌孙贵族最终推举泥靡作了新国王。号称狂王。解忧公主按照乌孙习俗又改嫁给了狂王泥靡。可大家不要忘了泥靡可是解忧公主的情敌匈奴公主的儿子。很快乌孙上下就知道了国王和王后夫妻不和的消息。泥靡不愧是狂王——他疯狂的倒行逆施之举很快使自己众叛亲离。匈奴公主与翁归靡所生的儿子乌就屠是他同母异父的弟弟。但却和他水火不容。于是解忧公主利用二人的矛盾联合出使乌孙的汉朝使者。为狂王摆下了\"鸿门宴\"。席间派人拔剑刺杀狂王。可惜剑刺偏了。狂王负伤骑马逃走。至此双方终于兵戎相见。风云突变。乌就屠仓皇出逃。狂王迅速带兵将解忧公主和汉朝使臣包围在乌孙都城赤谷城。汉朝西域都护府发兵解围。将参与刺杀的使臣押回长安斩首。再派使臣张翁前往审理此案。安抚狂王。 以求和解。这本来是走个形式。意在暂且平息事端。趁机削弱狂王。可是愚蠢的张翁竟然没能理解朝廷与解忧的默契。来到乌孙后居然大模大样的开审。甚至揪住解忧公主的头发破口大骂。解忧自然不服。再次秘密上书汉宣帝。果然过不多久朝廷下令押回张翁斩首。而与张翁同去的副使也因白白错过了杀死狂王的大好机会。回到长安后被施以宫刑。趁着这个不可开交的时候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屠逃到北山。扬言母家匈奴将派兵平乱。于是乌孙国中亲匈奴派的势力全部归附。欲夺取全国。与屯结于边境的汉朝西域都护府大军紧张对峙。战争一触即发。汉与乌孙多年来的\"兄弟之邦\"之盟眼看要毁于一旦。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了民族大义。冯嫽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前往劝说乌就屠。冯嫽利用自己卓越的见识。出色的口才。以及多年来对西域诸国形势的了解。对乌就屠晓之以理。剖析利害。并以汉朝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对乌就屠施加压力。终于劝说成功。最后乌就屠表示:只要汉朝给他一个名分。愿意安于\"小号\"。汉宣帝得知此事后征召冯嫽万里入朝。详细陈述事情始末。冯嫽在皇帝面前侃侃而谈。上至西域诸国山川地理。风俗人情。下至乌孙各派渊源。利害关系。无一不精。条理清晰。口若悬河。语语中的。汉宣帝大为赞赏。于是破天荒的委任冯嫽为正式的汉朝使节。乘坐锦车。持汉朝节仗。代表皇帝出使乌孙及西域诸国。以女子持节仗出访。不仅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在数千年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中也难得一见。一时间西域各国皆尊称冯嫽为冯夫人。十年后解忧公主已然故去。此时继任的乌孙王是解忧公主的孙子星靡。可由于他生性懦弱。继位后因治国无方。致使乌孙局势再起动荡。此时早已回到长安养老的冯嫽上书汉元帝请求再为汉使。出使乌孙镇抚星靡。汉元帝准奏并选派一百名士兵的队伍护送冯嫽第三次出使乌孙。冯嫽以她的威望与才干。游说乌孙各方消释嫌隙。精诚团结。帮助星靡治国安民。乌孙得以国泰民安。汉朝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也因此得以继续。
原本出身史学世家的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鄯善(今新疆罗布泊西南)国。鄯善王对班超及部下先是嘘寒问暖。礼敬备致。后来突然改变态度。变得疏懈冷淡。鄯善王态度的变化没能瞒过班超。他很快敏锐地意识到事情有了变故。于是在他多方打探之下终于得知:原来北匈奴的使者也到达了这里。为了确认这一消息的真伪。班超便把接待他们的鄯善侍者找来。出其不意地问他:“我知道北匈奴的使者来了好些天了。他们现在住在哪里?”侍者感觉出乎意料。仓猝间难以回答。只好把情况照实说了。班超把侍者关押起来。以防泄露消息。接着立即召集部下三十六人饮酒高会。当晚班超率领三十六名壮士直奔北匈奴使者驻地顺风放火。同时在门口埋伏下刀斧手。一时间三十六人前后鼓噪。声势喧天。混乱之中的匈奴人不知汉军有多少人马。于是纷纷乱作一团夺路而逃。班超亲手击杀了三个匈奴人。他的部下也杀死了三十多人。其余匈奴人都葬身火海。次日当班超将此事告知郭恂时特意说明:““你尽管没有与我们一起行动。但我班超又怎么忍心独占这份功劳呢?”不得不感叹班超的情商的确很高——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为国立功于绝域之外。搏一个封妻荫子流芳后世。如果为独占功劳而得罪小人保不齐自己会落到什么下场。随即班超请来了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首级给他看。鄯善王大惊失色。举国震恐。班超好言抚慰。鄯善王表示愿意归附朝廷。并把自己的王子送到朝廷作为人质。
公元580年突厥沙钵略可汗向北周求婚。北周宣帝宇文赟以赵王宇文招之女封为千金公主嫁给他为妻。派派长孙晟作为使者护送千金公主远嫁突厥。在突厥期间有一次长孙晟跟随沙钵略可汗出游。遇到两只雕飞着争肉吃。沙钵略可汗给长孙晟两支箭。说:“请射取它们。”长孙晟于是弯弓奔去。正遇双雕相夺。于是一发而射穿两雕。长孙晟凭借一箭双雕的技艺令突厥人心悦诚服。他在突厥期间考察突厥山川形势、部众强弱。后来在隋文帝杨坚时期长孙晟制定了利用突厥内部矛盾将其分化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的方针。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天竺。当年12月唐朝使团到达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互申两国之好。公元647年唐太宗命时任右率府长史的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率30余人再次出使印度。同时拜会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看望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然而大唐王朝并不知道此时天竺国内刚发生了一场动乱:称霸中印度的戒日王尸逻逸多已死。随即那些原本被戒日王尸逻逸多征服的地方割据势力在进行了新一轮的角逐。最终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篡位。阿罗那顺不知是贪图唐朝使团的财物。还是听信谗言以为唐朝将对自己不利。总之他派兵劫杀唐使。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成为了天竺人的俘虏。而使团其他成员则直接被杀死。王玄策和蒋师仁居然设法逃出并借来吐蕃和尼泊尔的兵马擒获阿罗那顺。书写了一段一人灭一国的传奇。
1871年7月沙皇俄国入侵我国新疆伊犁地区。随后沙俄软硬兼施迫使清政府的派出谈判的崇厚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中国割让伊犁以南和以西的大片土地。向俄国赔款五百万卢布。俄国商人到新疆和蒙古等地经商全部免税。允许俄国经新疆到天津、汉口和西安陆路通商;而换回来的只是一座三面被俄国包围的空城伊犁。 清政府面对这样一份令国内民怨沸腾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最终到底不敢认账。于是又改派曾纪泽赴俄重开谈判。曾纪泽初到达沙俄首都圣彼得堡受到冷遇。甚至被质问谈判资格。曾纪泽一方面援引国际法据理力争。一方面明确表示“中国不愿有打仗之事。但倘若不幸而有此事。中国百姓未必不愿一战“。经过曾纪泽半年的努力最终达成如下协议: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均予收回。面积达2万余平方公里;取消俄人可到天津、汉口、西安等地进行经济活动诸条款;废除俄人在松花江行船、贸易。侵犯中国内河主权等规定。
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遭到了战败国的待遇——列强将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日本。中方代表顾维钧就此发表了措辞严厉的抗议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此后他又以出色的辩论才能阐述中国对山东有不容争辩的主权。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作出了贡献。1945年6月他出席旧金山会议。参加《联合国宪章》起草工作并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最后还有打开新中国外交局面的周恩来总理: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成功争取到了非洲人民的支持并以此恢复了自己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地位。在万隆会议上他提出的”求同存异“理念成为世界各国处理外交事务的基本原则方针。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推动新中国和多年的老对手美国、日本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其他观点:
郝经(1222—1275)。字伯常。他出生金朝望族。自幼习读诗书。后入仕成为忽必烈的幕僚之臣。之后。郝经随忽必烈南征。就在忽必烈要南渡攻取鄂州时。郝经审时度势。规劝忽必烈此时不宜攻宋。应当即时北返。
忽必烈迫于时局(蒙哥战死)。而且此时恰逢当时南宋负责鄂州战事的枢密使贾似道主动议和。并承诺每年二十万两的岁币和绢帛。忽必烈顺手推舟。接受了与贾似道的议和。事实上。这一事件为郝经后来的经历埋下了伏笔。且容后文再说。
忽必烈在北返途中抢先自立为大汗。同时阿里不哥也在哈拉和林被拥立为大汗。忽必烈率军北返之后。便参与到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中。历时长达四年。在这个关键时刻。忽必烈最担心的是和南宋的战事。生怕南宋趁虚入侵。于是忽必烈便想到了之前力劝议和的郝经。委任郝经前往南宋主持议和。
忽必烈此时分身乏术。对南宋的战事可谓有心无力。郝经奉命议和可以说是充满诚意的。然而。郝经这一去便再也杳无音信了。甚至忽必烈多次向南宋打探郝经下落。都于事无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是贾似道在从中作梗。作为蒙古使者的郝经刚一到南宋。就被贾似道扣押了。扣在了真州。贾似道无视郝经此行的目的。对内不宣称。对外不承认。就跟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这就难怪忽必烈对郝经的下落一无所知了。
贾似道为何这么大胆敢扣押蒙古使节呢?首先。贾似道是外戚。是宋理宗的小舅子。他有恃无恐。其次。这就要说到前文中的鄂州议和了。
在鄂州议和之后。贾似道察觉出了蒙古军行军匆忙。于是便派出小分队袭击了蒙古大军的后方。斩获一百七十余人。贾似道便以此向朝廷邀功。夸大战功。连连向朝廷传送“捷报”。却对屈辱的议和之事只字不提。最终。宋理宗对贾似道大力奖赏。贾似道后来也得以专权。
然而。郝经的来访。让贾似道空前紧张起来。郝经是知道当时鄂州战局真相的人。如果让郝经面圣。之前谎称的那些捷报都会被戳穿。而且与蒙古许诺岁币求和之事也会被世人皆知。这就太丢人了。
为了维护自己高大全的形象。为了维护之前取得的那些战功和荣誉。贾似道便秘密扣押了郝经。而且一扣就是十六年。即便有人知道郝经来使的事。碍于贾似道的专权地位。也没人敢向皇帝提。因此。郝经被扣押的事隐瞒了足足十六年。不仅忽必烈对郝经的踪迹不得而知。南宋朝廷知道的人也极少。
郝经本人在被扣押之时。也是一脸懵逼。自己无缘无故就被扣押了。既不杀他。也不放他。实在是让他心生诧异。为此。郝经前后多次向南宋朝廷上书。请求面圣或者归国。累计数十万言。结果都石沉大海。
贾似道对郝经各种威逼利诱。对囚禁郝经的地方严加守卫。日夜巡逻。欲以此逼迫郝经就范。归顺贾似道。然而。郝经不卑不亢。拒绝了贾似道的劝降。一眨眼。七年过去。郝经的随行人员最后只剩下了六个人。其余的不是自相残杀而死。就是投奔了贾似道。
《元史》记载。就在郝经极度困厄之时。他仍然不忘鼓励自己的几个随从。他说:
“一入宋境。死生进退。听其在彼。我终不能屈身辱命。汝等不幸。宜忍以待之。我观宋祚将不久矣。”
郝经不仅视死如归。而且大胆预言。宋朝的国祚必不长久。
据说。郝经在禁锢中养了一只大雁。在绢帛上题了一首诗:
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檄。穷海累臣有帛书。
并且落款“中统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雁”。然后将帛书系于大雁脚上放飞。实际上。“中统十五年”实为“圣元五年”。郝经被拘于宋。不知元朝已经多次改元。
当然。此事并非记载于正史。很有可能是后人根据苏武的事迹。给郝经杜撰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郝经在被囚禁的十六年里。始终心向蒙古。至死不渝。
一直到十六年之后。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伯颜南下攻宋。忽必烈派遣礼部尚书中都海牙。以及郝经的弟弟行枢密院都事郝庸。一同责问南宋朝廷。宋廷迫于伯颜的压力。只好将郝经遣送回国。北归的郝经受到了忽必烈的热情礼遇。然而。此时的郝经经历了十六的囚徒生涯。已经身心俱彼。已然到了油尽灯枯之时。不久便撒手西去。
郝经终年53岁。死后谥号文忠。值得讽刺的是。也就是郝经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攻破。
其实。从历史的大局来看。贾似道是十分糊涂且短视的。郝经来使极有可能会使宋蒙保持长期和平。然而郝经被扣押。直接让宋蒙和谈化为泡影。忽必烈最终驱兵南下。占领南宋。统一了全国。
如果看官觉得本回答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关注和转发。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30148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晋国,秦国,长孙,匈奴,鄯善,公主,郑国,南宋,西域,汉朝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国历史上像苏武这样有气节的外交家还有哪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中国历史长河中。从来不缺英勇、果敢、忠诚的外交使节。他们的传奇像是历史长河中最明亮的星星。长孙晟出身名门。本是北周开府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