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过去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何仍经典永流传,究竟经典在哪里?
原创

一千多年过去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何仍经典永流传,究竟经典在哪里?

好文

热门回答:

1 摹写音乐至文。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全诗最精彩的章节就是第二部分。摹写琵琶女弹奏曲子的诗句。如弦乐缓缓流淌。轻敲心房。

出场: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欲出还羞。矜持。不想卖唱却又迫于生计无奈遮面现身)

开始演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忧郁而美丽。乐容并茂)

前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过渡: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高潮: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结局: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摹写乐音。通感手法。可看可听可触可感。联想丰富。身临其境。文字犹如音符跳动。有急有缓有低沉有高亢。变化多端。清人方扶南把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2 下层歌女谋生艰难。中层文人仕途坎坷。流落异乡孤苦无依。身世遭遇不幸。总有一种。感染你我。泪湿衣襟。

公元815年。当朝宰相武元衡被刺杀。作为谏官的白居易要求抓捕刺客。却得罪权贵。反被权贵诬以不孝。因白居易的母亲赏花坠井而死。白居易却写出《赏花》及《新井》诗。被贬为江州司马。“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年少时。与邻家女青梅竹马,用一首《邻女》真情告白:“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却因母亲反对而各奔东西。失去联系。而那位邻女却也因生计沦落为歌女。

琵琶女本是京城女。有容貌有才艺。却“弟弟从军阿姨死。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一个文人。恋爱夭折。官场失志。一个歌女。年老色衰。委身商人。相似的命运多舛。相似的身世遭遇。白居易此夜。在琵琶女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怎能不老泪横流!琵琶曲只是引子。那触动内心千疮百孔的忧愁。才是真正的打动人心。令人动容!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一句感慨。是全诗主旨句。是诗人感慨同病相怜。发自肺腑。道出了失意之人他乡流亡共同的悲苦。那种无人可诉的忧伤只有相同遭遇的人才会懂。这也是这两句诗流传千年魅力不减的原因。只有经历过才懂。

3 文以形胜。佳句频出。意尽情致。

全诗毎句都是佳句。每句都言尽余味。

写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空旷。寂寥。怅惘)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沉醉乐曲。凄美)

抒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首诗艺术思想兼备。集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为一。你我不分。命运相同、息息相关。融景、摹音于一体。极其高超。又和身世、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始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语言生动易懂。转合跳跃。简洁灵活。脍炙人口。

其他观点:

《琵琶行》是继《长恨歌》之后的又一部极为优秀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谪居浔阳时所作。

在作者细腻而深刻笔下。把琵琶女的情态声貌。举意动容无不透露着伤心人的矜持。她那时而幽婉.时而铿锵。高回低转的琵琶声中寄寓着无限心事。她叙述了自己的身世。是对辉煌过去的追忆。是浮华过后的凄凉。而当这一切听在白居易的耳中。在他眼里。他终于不胜伤感。潸然泪下。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叹息。

全诗结构缜密。譬喻精妙。感情深挚。情节波澜起伏。时有绝处逢生之妙。而且诗中流传的千古佳句颇多。真是不朽名篇。

其他观点:

虽是在高中应试下学的这首诗。但是每次读起来都不是枯燥和乏味。高中时人生经历不够。所以并不能说因为内涵。单纯因为文字美和作者对音乐的完美描写。而大学实习教课文时又教到了这一篇。才开始读懂字后的意思。

一主一客。对饮告别。正因没有音乐而感到遗憾时忽然听到琵琶声。于是移船靠近邀人弹奏一曲。因为听到琴女身世不免感慨自身的遭遇。同为天涯沦落人。遂写下《琵琶行》以赠琴女。这个故事听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吸引人之处。那么。是什么让它流传千年。甚至成为入选高中课本的\"经典\"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文字的音乐美;二、白居易行文的安排; 三、诗\"心\"动人。

打动我们的首先是诗中对音乐的描写。我们知道。古代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触到音乐。而这其中对音乐精通的又少之又少。精通音乐的人中。能将这种妙处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写成对偶长诗的更是凤毛麟角。而白居易恰恰是这种人。他既精通音律。又文采惊世。所以能将唐代最出名的《霓裳羽衣曲》及《六幺》曲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

《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可以称之为神之又神。这种神首先体现在对琵琶技艺的精通。弹奏之前要转轴音高和试音。弹奏之时用的是\"拢、捻、抹、挑\"这些技法。弹奏曲目是《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诗人描写音乐用了比喻的手法。大弦的声音如同急雨。小弦弹奏的声音像是有人在窃窃私语。自此以下十四句。借助语言摹写音乐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形象性。使音乐形象化。

琵琶有四弦或五弦。\"大弦\"指其中最粗的弦。\"小弦\"指其中最细的弦。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前一句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这里再用后一句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重音叠词的运用。更加强了悦耳的听感和韵律的节奏。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有时弦声轻快悠扬。就像宛转悦耳的黄莺在花下啼鸣;有时弦声艰涩低沉。好像呜咽的泉水在冰下面流转。\"间关\"。形容莺声宛转。\"幽咽\"。指悲抑哽塞。这里。诗人将琵琶声同时诉诸听觉与视觉。分别表现出轻快与冷涩的不同感受。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冰下的流泉。渐渐地冻结了;那弦也像被冻住了。快要断绝;就这样。弦声越来越弱。暂时停歇下来。诗人以丰富多彩、精妙新巧的比喻。将变化多端的音乐描绘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作者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之美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出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诉说身世作了铺垫。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声音暂停的时候。只觉得另有一种深藏的愁绪和恨意产生。此时。虽然静默无声。却更胜过那有声之境。

\"有声\"之时。听者的思想感情随着曲调奔腾跳跃。无暇细味。而\"无声\"之时。给人以时间去整理思绪。体味曲中之情;同时将听者引向未来。因为不知道下面又会怎样。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强音。就像银瓶突然迸裂。里面的水浆喷溅而出;又像铁骑冲出、刀枪撞击一样。是那样雄壮铿锵。激越昂扬。当听者置身\"无声\"之境时。满以为就要结束了。谁知 \"幽愁暗恨\"在\"声暂歇\"的过程中。已积聚了无穷的力量。不可压抑。终于在这里爆发出来。于是。全曲推向高潮。

第二打动我们的为什么说是行文安排呢?首先。白居易在作长歌时。并没有\"崩浪奔雷、蓦涧腾空\"。仅用平铺的手法写出琴女凄凉的身世。平淡却不平凡。

其次。我们都知道。文章描写有详略之分。白居易的《琵琶行》也因为正面描写过多而为人诟病。但是在长诗中。白居易并没有仅仅使用详细描写。白居易说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强调二人之同。那既然二人身世遭遇有相同之处。那自然可以节省笔墨。以彼之详。补此之简。比如介绍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又绝。名动京城为详。而自己年轻时飞黄腾达。名重朝廷就简;写自己落魄江州。笔墨较详;写琵琶女嫁到江州。处境困苦就简。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映衬。节省笔墨。又引发联想。耐人寻味。增加了诗歌的韵味美。除此之外。长诗的侧面描写也十分突出。如\"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名句。不仅很好地写出了琵琶曲的美妙动人。而且意蕴丰厚、引人沉思、饱含哲理。流传千古、耐人寻味。又如作者写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不仅写出了琵琶女的自尊自重。也刻画了中国传统妇女温柔羞涩的典型形象。再如作者写没有音乐的凄惨。用\"别时茫茫江浸月\";写琵琶女的凄凉。用\"绕船月明江水寒\";写乐曲演奏的高妙。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些句子与正面描写相结合。从侧面很好地烘托了情感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第三打动我们的是诗\"心\"。诗心即是长诗引起的情感共鸣。白居易并没有单纯的感慨仕途失意。也并没有因为乐人低下的地位、琴女的\"年老色衰\"而轻视她。而是认真倾听琴女的一生。无论是鲜衣怒马名动京城的青年时期。还是容颜不再夫妻分离的当下。由琴女的人生起伏继而想到自己的相似经历。从而从内心深处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唐诗别裁》说:\"写同病相怜之意。侧侧动人。\"《唐贤小三昧集》说:\"感商妇之飘流。叹谪居之沦落。凄婉激昂。声能引泣。\" 唐诗中能写长篇歌行体的并不少。然而能像白居易一样写得哀感顽艳、动人心魂的却并不多见(《唐诗援》:\"初唐人喜为长篇。大率以词采相高而乏神韵。至元、白。去其排比。而仍踵其拖沓。惟《连昌宫词》直陈时事。可为龟鉴;《琵琶行》情文兼美。故特取之。\")

正因为如此。古人也感叹《琵琶行》的无可替代性。《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所说:\"结以两相叹感收之。此行似江潮涌雪。余波荡漾。有悠然不尽之妙。凡作长题。步步映衬。处处点缀。组织处。悠扬处。层出不穷。笔意鲜艳无过白香山者。\"学白居易写诗容易。难的是写的像他那么精彩绝伦。《网师园唐诗笺》说:\"此诗及《长恨歌》。诸家选本率与元微之《连昌宫词》并存。然细玩之。虽同是洋洋大篇。而情辞斐叠无伦。元词之远不逮白歌。即此与李毫州之悲善才。并为闻琵琶作。而亦有仙凡之判。醐不但以人品高下为去取也。\"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旧日梦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9:44:55

    琵琶,白居易,音乐,身世,的是,琵琶行,自己的,这一,长诗,京城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9:44:55

    没想到大家都对一千多年过去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何仍经典永流传,究竟经典在哪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9:44:55

    1 摹写音乐至文。如闻其声。如见其容。全诗最精彩的章节就是第二部分。摹写琵琶女弹奏曲子的诗句。如弦乐缓缓流淌。轻敲